《活着》中皮影戏影射了什么

1,571 views
Skip to first unread message

clear.yes.student

unread,
May 26, 2012, 12:57:04 AM5/26/12
to PAAS410 Summer 2012
活着这部电影中,这几段皮影戏让人印象深刻。翻看了之前同学解释的皮影戏的唱词,查阅了一些资料,颇有感触。第一次出现皮影戏时,是影片开始,富贵在和
龙二赌钱,富贵轻浮的一句 "奴和潘郎宵宿久"是反应了富贵当时萎靡以及奢淫的生活。当时的富贵是个富家公子,纨绔子弟。唱唱戏只是一个解闷的小嗜好。
而后来,一夜输掉万贯家财,皮影便成了他维持生计的工具。于是唱词也发生了改变:文仲心中好惨伤,可恨老贼姜飞雄,青-龙关上逃了命(摘自谷雨)。再也
没有轻浮的态度,有的只是恳切的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够继续下去。我记得在他给军官唱戏的时候,他说,他要活着回去,老婆孩子很重要。在战场上,他非常珍惜
他的那套皮影装备,我想那是因为他知道,唱皮影,是他能维持生计的唯一方式,皮影在,他也还在,回去也能派上用场,还是能养活老婆与孩子的。之后,他在
大炼钢铁时的唱词又发生了变化,变得生动以及激昂:赤精子使起阴阳镜,宝镜照的眼难睁,吩咐一声莫怠慢,嘉荫关上逃性命(摘自谷雨)。
皮影在这部电影中似乎影射着富贵的一生,我们都知道,皮影,是台下的人在看戏,皮影确被白布后面的人所操控着,也许这正是表明了,那个年代,普通老百姓
的一生,随着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活法,也是同样的被人操纵着,控制着。任人摆布。
电影的最后,富贵把小鸡放在了皮影箱中,这也意味着,他不再需要这具皮影,人们可以自由生活,不再受别人的控制。

owensb321

unread,
May 26, 2012, 1:06:43 AM5/26/12
to PAAS410 Summer 2012
沙发
我认同你的大多观点,但是我不认同最后的“人们可以自由生活,不再受别人的控制”。无论朝代如何变迁,社会如何进步,作为底层的小市民总是无法自由掌控
自己的命运。18岁忙着高考,22岁忙着找工作,26岁忙找找另一半,40岁之后又忙着孩子高考和找工作。这一切都无时无刻不在受着别人影响。

yuzicici

unread,
May 27, 2012, 7:19:28 PM5/27/12
to PAAS410 Summer 2012
皮影戏,还有一种称法为傀儡戏。皮影没有灵魂,是被人操控着的,就像那个时期的人们,被政治力量所控制,不能有自己的意识。卜老师在课上问:皮影到底代
表了什么? 有些人说代表的是时代,而我认为更多的是代表着那个时代无数的像富贵这样的人。 这些可怜的人民大众被当时的政治力量引导着上演了一幕幕悲
剧。电影最后一幕把小鸡们放进了皮影箱里,小鸡应该是代表了像馒头这一代的儿童,小鸡是有生命的,可以自由自在走动,应该是想要表达希望馒头这一代可以
不再被操控,活出希望,活得越来越好。

zhongqiuoooo

unread,
May 27, 2012, 10:52:30 PM5/27/12
to PAAS410 Summer 2012
以下是我从网上找到的关于皮影戏的学术影评,我个人觉得很不错, 分析的很有条轮也很有道理,在这里贴出来跟大家分享一下。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付晓慧
影视评论
《活着》.皮影.人生

[摘要]皮影戏,在电影《活着》中突破其道具身份而成为了一种人生意象。电影以四十年代、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叙事时间为发展顺序,皮影也就相应具有了
社会学、心理学、意识形态以及意义空无的所指能力。皮影不仅作为彰显中国本土特色的民俗符号而在电影中出现,更是剧情发展的纽带,具有强烈的情节指向性
与人生意义。
[关键词]《活着》 皮影 意义皮影戏最早诞生在两千年前的西汉的陕西,又称“影子戏”,“灯影戏”、“土影戏”,有的地区叫“皮猴戏”、“纸影
戏”等。皮影戏是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版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其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由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
[1]皮影戏属于儡戏的一种,也是中国古老的剧种。

《活着》——从小说到电影,进行了二次创作,倒像是脱离母体的新鲜面孔。电影中添加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部分是主人公福贵与皮影结下的不解情缘。具体到皮
影,不但因为它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而且它是见证主人公乃至整部电影的命运反观,具有强烈的情节指向性与人生意义。它虽然古旧,但却散
发着生活的气息;它虽然轻薄,但却体味着历史的沧桑,人生的况味。它不仅是一种单纯的娱乐形式,还是一种质朴的民风民俗,更是一种纯正的原始文化载体与
精神寄托。作为物证的皮影,见证了福贵的一生,也在伴随着福贵的命运转变中发生了作为其自身存在的意义转向。影片《活着》按时间顺序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由字幕上提示的活动时间做出自然的划分。

一、四十年代:皮影的社会学意义―
――由
娱乐消遣转变为生存工具

电影《活着》中,影片开场是在喧闹的赌场,前景是福贵在跟皮影班头龙二赌博,后景是白色布幕上正在上演的皮影戏,咿咿呀呀地将整个赌场都唱活了。其实,
赌场里要的就是人气。在福贵赌博的赌场,皮影的出场是作为增加气氛的背景。影片正是利用了皮影戏的演出设备非常轻便,在哪里都可以演的特点,使其很好的
适应了剧情的需要。此时对福贵来说,皮影纯粹是种娱乐消遣。

福贵第一次唱皮影戏时,还是个少爷,当福贵面容轻浮地唱出“奴和潘郎宵宿久”,配合着糜乱的音乐,一个浪荡子的形象便活灵活现地展示出来。作为一个有钱
有闲的纨绔子弟,听的就是这份雅,玩的就是这份俗。伴着喧闹的锣鼓,急促浑厚的唱腔,皮影见证了福贵的破产。而当一夜狂赌,万贯家产成为乌有之后,皮影
顺势作为福贵借来的生存工具。一箱皮影不再是曾经的阔气支撑背后的呷茶逗趣的把玩,而是从艺术形式上升到真正意义的生存工具。福贵也因此发生了身份的转
变,从不学无术的阔少爷变成了靠出卖手艺的江湖艺人。陡然的变化,正是应和了皮影戏做为傀儡戏自身所具有的最大特点是由人随意操纵的,所以相应的借用到
电影中来,也就暗示着主人公福贵的一生是任人摆布,起起浮浮的。第二次唱皮影戏时,福贵已经以唱皮影戏为生了,唱词变了,曲调也变了,再配上人物展转野
外的画面切换,很清晰地传达出艰难谋生的感觉。这种巨大的身份反差,急剧的生活变化,唯一能够说服福贵的是一种生活的意念,那便是活着,养家糊口。皮影
不仅是一种精神慰藉,而是实实在在的救命稻草,现实良药。当一把刺刀劈开皮影戏的白色布幕时,便预示着短暂辛苦的生存游历终止了,福贵背着他的这箱皮影
被强行驱赶到行军的队伍中。这时,正值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部队到处拉壮丁,可怜的福贵刚尝到与妻儿相聚的幸福滋味就被战争的炮火逼到了前线。“我可得
活着回去,老婆孩子比什么都好!”正是出于对家庭对亲人的一种眷顾与思念,促使福贵紧紧保护好那一箱用来生存的皮影。甚至遇到共产党军队进攻,他惊魂失
魄逃跑的时候,仍然不忘捡起木箱携之而窜。当福贵服役时,在休息的战场,用军用车灯照明,随便扯出的白布做布幕,福贵唱皮影戏给解放军鼓劲,在这里展示
了皮影自古就是一种
随军的娱乐形式。皮影,也因此成为免除他充当一线炮灰的挡箭牌。解放后,福贵自豪地说:“我给解放军唱过戏,他们听了我的戏,一天能攻俩山头,两天能攻
四个山头。”皮影又成了他干过革命工作的有利证据。皮影是战时福贵最贴心的陪伴,也是唯一的信任。

二、五十年代:皮影的心理学意义―
――集
体无意识下的自觉的个体无意识

到了大跃进全国上下赶英超美,大炼钢铁的时候,家家户户砸锅献铁炼钢,轮到福贵家献铁,福贵的儿子有庆出于孩子般的天真和热情试图把盛皮影的木箱上的铁
钉以及皮影上的那点铁丝取下来交给牛镇长。幸亏福贵和家珍反应敏捷,一箱皮影才得以保存了下来。有庆的行为,成为集体化政策下,具有全民总动员性质的大
跃进,高抬国家利益而损害家庭利益的象征。福贵获准在炼钢场地上唱皮影给大家鼓劲,皮影又转变成鼓动干劲的鼓风机。

其实,如同千千万万的中国老百姓一样,福贵他们不是政客,不想介入政治的旋涡中,他们这种随大流的集体无意识下还掩盖着那种个体无意识的清醒。他们的处
世哲学是“凡是大家都这样的便这样,凡是大家不这样的便不这样。”相信群众,相信大多数人便可以自救。瑞士心理学家 荣格认为,无意识有两个层次:“个
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对此,他也有一个形象的比喻:“高出水面的一些小岛代表一些人的个体意识的觉醒部分;由于潮汐运动才露出来的水面下的陆地部分
代表个体的个人无意识,所有的岛最终以为基地的海床就是集体无意识。”所谓集体无意识,简单地说,就是一种代代相传的无数同类经验在某一种族全体成员心
理上的沉淀物,而之所以能代代相传,正因为有着相应的社会结构作为这种集体无意识的支柱。[2]

“集体无意识”作为一种典型的群体心理现象无处不在,并一直在默默而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思想和行为。而个体无意识主要由那些曾经被意识到但
又因遗忘或压抑而从意识中消失的内容所构成的,是一种个体经验,大部分由“情结”构成。影片中,福贵一家虽然积极响应上级的号召,配合大炼钢铁运动,但
是这只是一种安身立命的措施,并不见得他们的觉悟有多高,有多么相信这场运动,他们一再地努力保留皮影戏的道具,也许只是出于热爱这项传统艺术的天性,
但也不可否认,他们的骨子里有一种怀旧的感恩情结,一种对“活着”信仰的追求。

三、六十年代:皮影的意识形态意义―
――
政治强压下的文化心理失落

进入了疯狂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又是一个躁动与荒唐的年代,“打倒牛鬼蛇神”,“破除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工人阶级领导一切”的
标语已经漫天飞舞,与其说全中国的老百姓在文革中被洗脑,不如说是一种误导的政治决策对传统文化的强奸。处于这个时期,几经磨难的皮影再也躲不过被毁灭
的命运。曾经,皮影戏是一种流传久远的民间艺术。因为它虽然看似拙朴,但拙中寓巧,蕴含着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奇巧的艺术创造力。它道具小,演出方
便,且不受场地限制,演员也不需正规训练。在皮影戏盛行的地区,一提起这种轻便的艺术形式,人们会亲切地称它为"一担挑"艺术,或“文化生活的轻骑
兵”。[3]然而此时它却沦为“四旧”的阶下囚。福贵试图成立毛泽东思想皮影宣传队的想法也没能挽救这箱尘封已久的皮影的命运,只是因为社论上说“越旧
的东西越反动”。当接到最后通牒后,福贵大声对凤霞说:“留不住了,烧!”。当画面定格在怅然若失的福贵看到火盆中被无情地烧掉的皮影时,整个画面弥漫
的是一种震人心魄的伤痛,一种默默的哀悼。皮影的毁掉并不仅仅是一种物件的毁坏,更是人物的一种无奈的心理失落。人类学之父泰纳曾经解释过社会环境与文
艺的问题。他说,社会环境:国家政策、政治局面、军事战争、宗教信仰等,都会影响到文艺的发展。[4]某些持续的局面以及周围的环境、顽强而巨大的压
力,被加于一个人类集体而起作用,使这一集体中从个别到一般,都受到这种作用的陶铸与塑造。[5]影片中因为受到国家政策与政治局面的影响,皮影的破坏
是种无声的愤怒,是政治高压下的一种精神
戕害,在意识形态面前,个人的自救与挣扎显得是那样的软弱无力。随着皮影的消失,福贵的精神慰藉与生活信仰也慢慢淡出自我的精神空间与理想世界,无奈地
活着,纯粹地活着,成为无目的的合目的处世经验。泰纳还谈到了时代对于文艺发展的决定作用,他所说的“时代”,包括风俗习惯、时代精神等,统称为精神气
候。
他认为:某种艺术是和某种时代精神与风俗情况同时出现、同时消亡的。像自然的气候对动植物的发展起着自然淘汰的作用一样,艺术的发展也受精神气候的选择
与清理。因此,精神气候即时代的趋向始终占着统治地位。[6]在文化大革命这样的特殊年代,全国上下要按统一的指挥棒运作。人们的思想日趋麻木与偏执,
受一时狂热的鼓动,使这一时期的精神气候异常,沦为四旧的皮影艺术便毫不分说的指日可待了。

四、以后:皮影空无的意义―
――希望的存留

在影片的结尾,皮影没了,但箱子还在。所不同的是,木箱成为外孙馒头喂养小鸡的物件,与其说是中国人民对物件的充分利用,倒不如看作是个体生命在历史长
河与命运挣扎中的一种反观。木箱因曾经装过皮影便沾染了艺术气息,而木箱本身是传统文明的一种物质标识,现在又装载着象征着新生命的小鸡,这就使艺术、
传统与新生命有了相通与联系。箱子延续了皮影空无之后的意义,而“活着”的意义也不再像存在主义那样敏感的强调的人生是痛苦的,人就是痛苦的存在于这个
荒谬的世界之中,而是有了更为深远而积极的内涵,人生还是有希望的。一箱皮影从最初的娱乐工具到生存工具又到干革命的本钱再到特殊时期的无声毁灭,它经
历了历史兴衰与时代风云,更见证了福贵一家在苍茫人生中的痛苦与挣扎。它是一种传统文化的载体,在遭遇了所谓的现代社会与现代文明的野蛮侵略后,悄悄退
出了历史的舞台,人生视野。它悲壮的陨落不仅是个人精神上的戕害,家庭信仰的死亡,更是民族心理的悲哀。唯一欣慰的是导演对中国人民历史久远的那种对器
物的精当理,使这种恋物的情结稍做缓解,使失落的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民族情感在希望的曙光里得到一定心理补偿。电影中皮影突破其道具身份而作为一种人生
意象的引入,是值得肯定的一笔,它不仅增加了影片的观赏性,还有利地串联起整部影片,更是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对人物的一生作了贴切的诠释与注脚。

zhongqiuoooo

unread,
May 27, 2012, 11:43:58 PM5/27/12
to PAAS410 Summer 2012
这是另外一篇专题讨论电影《活着》中皮影戏象征意义的文章,由于我没有找到这篇文章的WORD版本,所以我就自己打出来帖在这里供大家分享,如有错别
字,请见谅。比起上面一篇,此文章的写作手法更为简练,方便大家阅读,文章的内容也是紧靠主题,个人比较喜欢这篇文章。

玩偶---浅论电影《活着》中皮影戏的象征性
李宁(山东师范大学 出阿妹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14)

电影《活着》改变自余华的同名小说,堪称张艺谋导演的扛鼎之作。较之原著,影片无论在情节还是主题上都有较大的改变。小说立足点在于要论活着的意义,而
电影的注意则转换为对不可预知,不能改变的强大命运的悲叹。为此,电影奖小说中务农为生的徐富贵变成了城市居民,还将皮影戏添加进来。皮影戏的加入并不
是张艺谋的兴之所至,而是他的有意为之。同以往电影一样,张艺谋维持了他对中国民俗的狂热迷恋,而不同的是在《活着》中,皮影戏并不仅是一次民俗展示,
它更承担了重要的叙事任务,也被赋予了深刻的象征意义。

一. 被操纵的皮影
在电影中,皮影戏首要的角色是谋生的工具。四十年代, 在富贵输光家产后,龙二将皮影戏转送给富贵,预示皮影从一文不值的兴趣变作了富贵的生存工具。他
与春生过了背井离乡四处献艺的生活。五十年代,大炼钢铁之时,那一箱皮影差点因为皮纸上附有的几根钢丝而被丢进熔炉,幸的富贵以娱乐大众的理由将其保护
下来,这时的皮影,不再简单的只是富贵谋生的工具,已被赋予了情感,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六十年代,革命的势头乘风破浪一往无前,而满载着帝王将
相才子佳人的那些古旧腐朽思想的皮影终于被烧毁,只留下一个空箱,无所承载。

二. 被操纵的人生
皮影是人类的玩偶,而人类又合唱不是命运的玩偶?这正是影片中皮影戏所蕴含的更深层次 的象征意义,也是张艺谋选择皮影戏的匠心独具之处。人类操纵着皮
影,在幕布上上演一出出戏剧,却不料人生如戏,我们所唱的,正是我们所经历的。我们同幕布上躲闪腾挪的皮影一样,如何灵活,亦逃不出头顶上的那只手
掌。“所以,皮影不仅是个简单的道具或人物谋生的工具,更是一个具有深广内涵的文化符号,”张艺谋以这种掉秒的隐喻,在影片中表现出他叹息命运无法抗拒
无法预知的宿命论人生观。

影片总的个人, 无一不是受命运操纵的。男主人公富贵的一生正是被操纵的皮影的真实写照。好赌的他输给了龙二全部家产,不料因祸得福,因为解放军开除的
一张革命证明,有因为城市贫民身份,才不至于被当做反革命清洗。解放之后,社会制度发生百变,但富贵身不由己的苦难却仍接踵而至,现实儿子有庆被好友春
生间接撞死,后又是女儿凤霞因产后出血得不到救治而含恨离去,命运似乎是一只看不见却巨大无比的瘦,轻而易举地将其玩弄于鼓掌之间。富贵的好友传声,曾
经的愿望是能开上汽车,谁又能想到,多年后正是他驾驶着汽车,撞到了学校的一面墙,也让墙下熟睡的有庆从此再没有醒来;谁又能想到,早年参加革命,为解
放军开过汽车之后又走马上任担任区长前途不可限量的他会被认定为反革命。曾经是皮影戏版主的龙二,他处心积虑从容不迫地一点点地将富贵的家产赢到手中,
即便有一丝一毫没有到手,他亦是满脸堆笑阿谀奉承,就像手下的皮影戏班一样,他为我牧场了一出精彩绝伦的戏,轻轻松松地将一栋院落归为己有,他以为改变
命运像操纵皮影一样简单,却不料这出戏,是以断送自己的性命为代价的。还有天天革命,一心一意跟着毛主席走的牛镇长,没有人会怀疑他对党对国家对毛主席
的忠诚,他不会想到有一天,自己也会被定性为一个反动派。

同影片中被命运操纵的个人一样,影片中的群体也是不能掌控自己的,在国民党阵地上,那些触目可及的国民党将士尸体,是对时代与战争的无声控诉。那满山遍
野潮涌而来的解放军战士风一般地掠过富贵和春生的身边,他们是战争年代操纵下的木偶,勇猛冲锋不知疲倦。五十年代大炼钢铁时炉边沉睡的人们,公共食堂中
息壤的人群们,还有凤霞出嫁时齐唱赞歌的群众,他们也同样是时代的玩偶,人不由己,像一颗颗墙头草一样,随风起伏。

三.结语
电影《活着》中的皮影戏,不仅担负了重要的叙事任务,而且被作者赋予了深刻的哲学思考。人如玩偶,不过是辘辘的历史车轮下碾过的一粒细沙,不过是滚滚的
时代洪流中漂浮的一片扁舟。对于命运,我们无从选择, 只有忍受。从小人物的苦难生活入手,从真实存在过的历史入手,张艺谋的这种宿命论人生观就有了普
遍性。幸而《活着》不是完全悲观与失意的。张艺谋在之一人生的同时也为我们留下了一丝希望,曾经装着皮影的箱子最后被用来搁置馒头的几只小鸡。尽管苦难
重重,我们还是可以看到影片中的些许温情色彩,也许是在提醒着我们,在痛苦地,忍辱负重地活着的时候,只有真挚的情感能抚慰我们受伤的心灵。

四阿哥

unread,
May 29, 2012, 11:23:15 AM5/29/12
to paas410s...@googlegroups.com
对于皮影戏在电影中的意义 在presentation的时候 很多同学都讲的差不多 我个人也就理解到那个境界 在我上周四post在活着电影topic下面的文字内容差不多
不过老师说大家都没有提到影射的关键所在 我也一直不解 求正解。我是认为皮影戏就是影射了当时社会人物的生活 皮影戏在戏里就是被当做富贵一种活下去的道具。

一夢遙

unread,
Jun 2, 2012, 4:08:54 AM6/2/12
to paas410s...@googlegroups.com

的確,在《活著》這部電影中,皮影戲作為一個重要的線索貫穿始終,同時又作為一個鮮明的形象與人物命運緊緊相連。
除了大家一直在討論的每次皮影的出現在唱詞上的變化之外,我還注意到,對應著不同的唱詞和年代的變化,福貴的衣著也有明顯的改變。這也是福貴身份改變的最明顯的體現。
皮影第一次出現的時候,福貴在賭場賭錢之餘唱了幾句,作為娛樂。那時的福貴是富家子弟,穿著講究,衣著一塵不染,白色綢緞長袍且外面搭配有灰色馬甲。演唱時的表情和唱詞也給人輕浮不堪的感覺。
皮影第二次出現的時候,福貴家業已敗落,從龍二那裡借來的一箱皮影變成了福貴謀生的工具。那時的福貴已不再講究衣著,只穿著粗布衣服,黝黑的皮膚,唱曲時脖子上青筋畢露。看得出福貴爲了生計格外賣力。
皮影第三次出現的時候,福貴的身份是 被共軍俘虜的國軍士兵,演唱時依然穿著國軍軍服。由於福貴是死裡逃生,心中再次有了活著的希望,因此在這次演唱中的唱詞和表情也都是充滿希望的。
影第四次出現的時候,新中國已經成立,中國的社會性質已經發生了變化。在大煉鋼鐵運動中,皮影險些因為自身帶有鋼絲而被送去煉鋼。之后,皮影作為一種娛樂 大眾的活動而被搬到煉爐旁邊表演,為勞動的人鼓勁加油。而此時的福貴,階級被定為城市平民,穿著那個年代再平常不過的灰白色粗布衣服,帶著八角小帽,表情 中流露出來的是一種為新社會奮鬥的幹勁。
皮影最後一次出現的時候,文化大革命開始開展。而皮影作為四舊的象徵,被毫無分辨的燒掉。福貴穿著藍色中 山裝,胸前戴著毛主席像,眼神也蒼老了許多。當福貴的女兒鳳霞把一片皮影舉起來看的時候,皮影顯得十分單薄,脆弱不堪。福貴一家對於一箱皮影雖然十分不 捨,卻不得不臣服于當時的社會。這些經歷過時代變遷的皮影最終在火盆里化為灰燼。
關於皮影的寓意,大家已經談了很多,看法也基本都是一致的。我也 說說我的看法。我認為皮影是對福貴以及他所代表的那個年代的大部份普通老百姓的命運的象徵。在皮影戲中,皮影被人握在手中,任人擺佈。就像在那個年代生活 的人,在大的社會背景下,對自己的命運束手無策。福貴一家的經歷充滿戲劇性的色彩,兒子女兒的死都是由於社會時代造就的。但福貴也無法改變,只能眼睜睜地 看著這一切的發生。



On Saturday, May 26, 2012 12:57:04 PM UTC+8, clear.yes.student wrote:
Reply all
Reply to author
Forward
0 new mess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