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收获了一个模型,大家讨论下,看看靠不靠谱:
有五个档位:
第一档:普通开源,就是把代码放出来,文档配齐。
第二档位:到处参会推广下,现在很多社区也在这样做
第三档位:有利益捆绑的伙伴,多个伙伴多个渠道一起推进
第四档位:有一群人在基于社区谋生,形成自运作社群
第五档位:出现xxxx求助职位,发展出一个行业。比如安卓应用开发者。
这么区分,有没有道理,或者有没有改进和修正空间?
依据是看怎么把生态做大,背景是我在考虑怎么把鸿蒙生态做大,每次加油换档需要加什么。也在考虑是不是所有社区都能上5档,
适兕:开源项目community是核心。不用忧愁,做就好了。商业做社区,第一条件是舍得投入。
谭中意: 我明白你的目的了。你可以按照该项目范围内的合作伙伴或者链接的广度和频度,以及该范围内商业变现的能力,这两个维度,按照金字塔模型或者用户漏斗模型,可以抽象出来你要的模型。
大妈:「 微众银行Vicky | 张玲: 社区影响力,从哪些维度可以体现出来呢 」
- - - - - - - - - - - - - - -
是也乎,( ̄▽ ̄)
直觉上影响力级别:
L0: 技术圈知道
L1: 非技术圈知道
L2: 娱乐圈知道
L3: 对应技术图书存量超过对应商业技术
L4: CCTV知道
「 谭中意: @欧建深(鸿蒙OS) ,我明白你的目的了。你可以按照该项目范围内的合作伙伴或者链接的广度和频度,以及该范围内商业变现的能力,这两个维度,按照金字塔模型或者用户漏斗模型,可以抽象出来你要的模型 」
- - - - - - - - - - - - - - -
是也乎,( ̄▽ ̄)
之前, 俺嗯哼的
# 191229 社区感观成熟度:
L0: 无社区,大家不知道应该到哪儿讨论什么
L1: 有社区,大家知道到哪儿可以进行讨论
L2: 社区有规约,大家知道到哪儿应该讨论什么, 否则有管理员出来纠正
L3: 社区可自治,大家知道社区目标以及管理规约, 并明确成为组织者的条件和路径
L4: 社区自成长,社区变成大家日常生活习惯之一, 并自学发掘/制造/关联各种资源/机会, 发展社区影响力,以及社区作品的应用场景, 即社归宿感稳定
「 欧建深(鸿蒙OS): 也在考虑是不是所有社区都能上5档 」
- - - - - - - - - - - - - - -
是也乎,( ̄▽ ̄)
这应该是不可能的...
因为, 你的社区是商业社区, 和技术社区并无太大关联,
这世界上主要技术社区只是因为 why not 而存在,
并不是为了形成长期稳定商业收益而存在的...
这也是为什么 ya** 开头的项目越来越多的原因
历启鹏:@微众银行Vicky | 张玲 直接去linkin 搜相关offer就可以体现出来
谭中意:我所谓的社区的三个圈子,项目技术相关本身的圈子,项目上下游的圈子,项目产业上下游的圈子,都是community的形态
欧建深:@Zoom.Quiet大妈 这句话怎么理解,举个例子?
“这世界上主要技术社区只是因为 why not 而存在”
大妈:「 欧建深(鸿蒙OS): @Zoom.Quiet大妈 这句话怎么理解,举个例子?
“这世界上主要技术社区只是因为 why not 而存在” 」
- - - - - - - - - - - - - - -
是也乎,( ̄▽ ̄)
很多项目以 YA** 开头, 意思就是 Yet Another ...
一般都是对即有作品的又一次重构尝试...
也就是说, 一般技术社区的形成, 只是因为几个核心成员的一次
why not 式的讨论
....
Linux 当年也不只是 linus 自己内心的 why n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