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oups
Groups
Sign in
Groups
Groups
国际中功总会资讯网
Conversations
About
Send feedback
Help
纪念中功面世二十一周年:人类长生基质的探索(张宏宝先生著)
58 views
Skip to first unread message
oihzg
unread,
Sep 9, 2008, 12:56:57 PM
9/9/08
Reply to author
Sign in to reply to author
Forward
Sign in to forward
Delete
You do not have permission to delete messages in this group
Copy link
Report message
Show original message
Either email addresses are anonymous for this group or you need the view member email addresses permission to view the original message
to 国际中功总会资讯网
人类长生基质的探索
张宏宝先生著
要实现长生,必须首先要搞清楚,世界上是否真有长生的基质存在?人体内是否也有这样的潜质?不然,追求了半天,就是真的一场空,耗财误命。被人
讥笑为愚痴迷信或谓“走火入魔”。
那么,世间到底有没有长生永恒的基质存在呢?中国传统的内炼学说认为“先天之炁”是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本源,万事万物均由此炁所化,它就是历万劫
而不坏,超群类而独守的永恒基质,谁能得到此炁,并按一定程序运作,谁就能得到长生。无独有偶,现代的核物理学亦认为,宇宙确有一种寿命无穷大的光子和
中微子存在。宇宙的本质就是光子加中微子,宇宙间的一切都由它们变化出来,包括精神现象,也是它们变化出来的。
普通物理学告诉我们:物质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由原子核和旋转的核外电子组成。而核物理学又进一步发现:原子核是由基本粒子组成的,基本粒子中
都有光子和中微子。正反光子和正反中微子,其静止质量都为0,寿命都无穷大。其他基本粒子虽然也都有较长的寿命,比如:质子的寿命为2×10的30次方
年,电子寿命达5×10的21次方年,寿命高得惊人,但毕竟都不是无穷大,只有光子和中微子,寿命为无穷大。据基本粒子寿命统计表揭示,反基本粒子在宇
宙诞生早期就有了,所以核物理学认为宇宙的本质就是光子加中微子,宇宙中的一切都是他们变化出来的。
中国传统修炼学和现代核物理学虽然表述的方法不同,但他们讲的都是一件事,即宇宙间确有长生永恒的基质存在。我们暂且从炼养的角度仍称其为炁。
也就是说,长生课题的选定,并不是简单的幻想,而是确有其现代科学上的依据。
再从实践上看,有文字记载的中国历史上最高的长寿者是安其生和张果老,他二人均在世3000余年;黄帝的老师广成子在黄帝向其求学时,就已经活
了1200年;流亡印度的彭祖流亡前在中国住世了760年;还有老子住世700余岁。从唐宋以后,内丹炼养学家的寿命平均都在100余岁以上。比如吕洞
宾在世千岁以上,若干年后又经常出来度人;华山睡仙陈抟住世150多年;张三丰住世140余岁;内丹南宗五祖平均寿命110岁以上,北宗的各代祖师除开
山的那一代强调修性而早离人世以外,其他均在百余岁以上。虽然现世人没有看到他们在人间活动,但他们每个人在临走以前都用文字或心传口授方式留下了修炼
成道的宝贵经验。
长生之道吸引了千千万万的人,上至皇帝,下至平民。最早的商代殷王学彭祖修炼方法寿高300余岁,梁武帝修佛门养生法得高寿83岁。古今中外亦
有很多人为长生放弃王位,如释迦牟尼及其大弟子阿难以及后来的达摩,均是王位继承者,但他们却放弃了王位,追求长生和修炼;密宗莲花生大士则是放弃了本
国的王子地位及后来在另外一个国家的王位,专心修炼密宗得道而去。被奉为中华民族祖先的黄帝,在征战期间一边作战一边寻仙访道,留下《黄帝内经》得道而
去;身居燕国相位的刘海蟾弃官修丹亦获成功;张良功成身退也去修炼;老子身居国家图书馆馆长,也是弃官而走……。像这样的例子,在中国历史上比比皆是。
而这些人都是有头脑、有地位、有知识的人,他们决不是因一个简单的信仰或幻想就放弃人间最大的利益而胡乱追求的。当然,走此路的人未必都能成功,自古以
来就有“求道者多如牛毛,得道者凤毛麟角”之说。
从科学的角度看,只要有一例成功就值得研究。既然有凤毛麟角,那就是说并非虚妄,剩下的,是怎么将这凤毛麟角者成功的经验传给天下人,普度众
生,同乘法船登上彼岸。
按生命的原理,只要找到了消除衰老因素的机关奥妙,就可以大大延缓人们走向死亡的进程,乃至自主生命,长寿却老。
对于飞速发展的现代科学而言,人类的长生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课题。“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气概和进取精神,正是今日人体科学所应具有的。
Reply all
Reply to author
Forward
0 new mess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