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司马懿

6 views
Skip to first unread message

恽元书

unread,
Apr 25, 2008, 12:28:35 AM4/25/08
to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0802
再说司马懿


司马懿是魏国后期卓越的军事家,其精明老练,堪称三国第一。
历史上认为司马懿是诸葛亮的克星。因为诸葛亮北伐最害怕的就是司马懿,采用离间计使司马懿失去兵权的那次北伐,是最成功的一次。其后,诸葛亮和司马懿相
持良久,始终也不能获胜。他们互相不能奈何得了对方。
但是看诸葛亮北伐,司马懿对付诸葛亮总是很被动,简直是忍让,遭受百般凌辱而不怒,其胆怯心理让魏国的其他将军都看不起。而且司马懿每每在优势明显的时
候让诸葛亮轻易的脱(当然诸葛亮有优势的时候一样被司马懿化解)。可以这么说,司马懿几乎靠拖得诸葛亮病死,最终才赢得了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司马懿好
像一开始就没想过能战胜诸葛亮,一味退让,永远是防守,如果诸葛亮在多获二十年,相信司马懿也是这样应对。然而司马懿真的不是诸葛亮的对手吗?司马懿的
战术作风真的是被动防守吗?
看司马懿擒孟达,不待圣旨,不出十日。其时机把握之准,行动之迅速,令人叹为观止。
其后一次的辽东叛乱,叛军起兵十五万。当时相隔四千里地,魏军兵少路远,司马懿竟然能够做到“往百日、攻百日、还百日,休息六十日”,仅以四万兵力,一
年破敌。其攻击之强,战术之主动,与对峙蜀军时判若两人。
为什么会这样呢?
分析一下,诸葛亮北伐的之前,司马懿曾被离间下野。诸葛亮死后,司马懿还要靠诈病欺瞒魏国的君主,让魏君以为自己不会造成威胁。原因就是司马懿一直在魏
国受到猜忌。
而司马懿官复原职的原因是什么?是魏国没有对付诸葛亮的人才,不能不用司马懿。
由此可见司马懿的生死仇人诸葛亮,才是真正能使司马懿掌握权力的人。鸟尽弓藏的道理,司马懿没理由不知道的。
于是司马懿采用了维持现状的平衡战略。一方面防止诸葛亮获得大的优势,对魏国和自己造成致命威胁,另一方面又不击溃诸葛亮,还要保持诸葛亮的攻击力。
也许在空城计的那个时候,诸葛亮也许是看破了这一点,才大胆用计的吧。
遥想当年,司马懿怔怔地看着城头上故作悠闲状弹琴的诸葛亮,心里长长的叹了口气,“也罢,我注定要成就你诸葛亮的神话。”
“回军!”一声令下。
转过头来,是深深的无奈。

再谈诸葛亮


但是对于孔明是否杰出军事家。在下在此提出自己的看法。拿第一次北伐与魏延的军事分歧就可以鲜明的看出。
在北伐军中任丞相司马的将军魏延首先提出了自己的想法:“问夏侯懋,主婿也。怯而无某。今假延精兵5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
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懋闻延奄至,必弃城逃走。长安唯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20许日,而公从斜谷来,
亦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但是,孔明却毫不犹豫地否决了魏延的这一个提议。而魏延则终身以此为憾事,认为孔明胆小怕事。后
来的史学家则有人认为孔明的应变不足,战争策略正多奇少,而近人为孔明辩护
则认为魏延口出狂言,不记后果,其实二者智仁相见。首先,魏延作为一员战将考虑的是战争的结果,而很少考虑到战后,因而考虑战术因素居多,而作为统帅的
孔明则要考虑战略多一点,不仅要考虑一战得失,而且要考虑到战后事宜。按魏延之计,并非十败之策,蜀汉与曹魏对峙,实力悬殊,非出奇难以制胜。孔明考虑
到这点,因而,虽然北征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凉州,因为在出军前,已任命魏延为前锋,并由其遥领凉州刺史的头衔,作战目标已是十分明确。但他并不急于向凉州
攻击,而是先着眼于策反孟达,如果成功,即可东图荆襄,又可北下长安,但孔明深知此计有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因而,并没有放弃凉州的军事目标,而是把孟达
策反当作一个偏师。奇着。变量方案。但是,此计失空后,便马上着手运筹既定的战略目标。然而,后面我们看到,即使如此孔明任然采了“扬声取郿”“而暗取
祁山”的办法来推进自己的军事目标的实现。因而,孔明否决了魏延的奇兵之计,并非由胆怯,也非由于应变不足,而是更多的考虑到战
后的问题。即使魏延的计策一旦成功,攻下长安。那么,如何坚守呢?长安马上
就会成为三战之地,南有都督荆州的司马懿,北有曹操宿将雍州太守郭淮,东面
则有正面进攻的曹真大军,而长安背后则是轻军推进的崇山峻岭割断了与蜀中的
联系,因而,孔明决不会来冒这个险,孔明虽然知道魏延之计不可取,但任耐心的说服魏延,决计步走险道,而取陇右,力争十全必克。魏延虽然心中不快,但也
不好说什么。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评价此事道:“由今观之,皆以亮不用延计为怯,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孔明不用延计者,知魏主之名略,而司马
懿辈不可轻也。孔明欲取陇右,且不获如志,况欲乘险侥幸,尽定咸阳以西邪!”司马光很显然是赞成孔明的军事计划的。但陇右未平,错在用了马谡,如果知其
如此还不如用了魏延之计,一冒其险,孔明若亲率大军出斜谷直接攻击雍凉,曹魏必集结重兵于北部防线,长安必空虚,说不定魏延可得手,那时,孔明再率主力
大军向长安,相机扩大战果,说不定真的可以打出一片长安以西的前沿根据地。那么,再向中原进攻,便是大有希望了。然而,可惜得是,孔明从一出军便未作此
种规划,因此,后勤军有可能无法跟进,所以,这个“偏师借重”的计划
也只能坐吧,魏延虽然太看轻了曹魏的防守力量,但此计划并非信口而来,自有其道理。假使失其一军,蜀汉必定损失惨重,如果其计得成,那么,蜀汉的前途也
会将是别有一番景象。孔明既然不肯出奇兵,那么。也只能以堂堂正正之师来与曹魏打一城一地的蚕食战。
但是面对强大的曹魏。兵力数倍于蜀汉的曹魏。后勤殷富的曹魏。这样的蚕食并没有取到胜利,反而耗尽了蜀汉的国力。反观曹操官渡偷袭乌巢。孔明缺少了曹操
那种杰出军事家的灵性与活力。我觉得孔明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但是说他是军事家太牵强。毕竟他毫无战绩来成就军事家。

plus:这两篇乃是网上的一些评价.单论智谋 诸葛武侯盛名之下,其实难复啊!
Reply all
Reply to author
Forward
0 new mess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