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lexander.Gu 于 10/09/2009 03:16:00 上午 发布在 PsychoGadget & NeuroGadget �
http://www.neuroscience.ox.ac.uk/directory/rutsuko-ito
搞社会神经科学的
On Oct 10, 5:10 pm, xiong xiong <aicuif...@gmail.com> wrote:
> 韦钰不是当过教育部副部长嘛,在教育改革上很活跃的一个人......
> 2009/10/9 Alexander.Gu <moomoof...@gmail.com>
>
> > 虽然有段时间没发文章了,不过作者处于休整期。。。不说丧气话哈:)
>
> > 今天带来的是一个总结,主要是因为与心理学家所具有的洞察能力有关的学术成果都已经出书了,而且有中文版。
>
> > 因为我本来专业不是心理学(辅修的),所以常听人说心理学能看穿别人。以前我曾经接触过一些企业界的朋友,听他说他认识一个心理学的人通过一支笔、一张纸,让被测者转一下笔就能知道它大概是什么样的人。当时他这么一说我也知道那是瞎扯,真正的测验肯定没有看上去那么伪科学,当然排除例如沙盘游戏这样的投射测验(便于非专业人士理解,再说一个测验:罗夏墨迹测验)。
>
> > 无论你是否属于喜欢心理学的人,对于非专业人士而言,年轻女性对星座的爱好本身就表明这里有一个巨大的缺口存在,亟需心理学家的科学研究进去填补。而对于非专业人士而言,我们也会被经常问到"你能看出我在想些什么吗?"。呵呵,当然我也被问过这样的问题,但是当时我的回答是我能(至少部分能,至少只要你还没老就能看出你是真笑还是假笑)。
>
> > 为什么心理学家或者心理学专业学生对这类问题嗤之以鼻呢(不要怪我没做调查,我想每一个心理学的学生都会面临这个问题)?我想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还不够专业,更深的原因是学校里的心理学不会教或者根本就没有听说过这种东西。。。所以当别人问起来的时候我们也只能无言以对,凭借大陆的心理学水平,我想这个只能是无奈的现实。
>
> > 但是现在好了,网络与出版业的相对自由带给我们很多课业之外心理学的东西。这不仅给我们带来了例如津巴多的经典教材《心理学与生活》,还有lie to
> > me,criminal minds等心理学甚至神经科学(Mr.
> > Brain,不是特别相关)相关的美剧日剧。欣喜的是,在这过程中,我发现了与今天的主题相关的书,之前也有写过相关的文章(艾克曼与lietome<http://www.neurosociety.co.cc/2009/03/lie-to-me-lie-to-me-cal-leightm...>
> > ,非言语行为与看穿 <http://www.neurosociety.co.cc/2009/05/blog-post_09.html>,criminal
> > minds的犯罪心理画像<http://www.neurosociety.co.cc/2009/04/psychological-profiling.html>
> > )了,今天在这里汇集到一起做一些分析。
>
> > 对于日常应用来说,这三者基本可以涵盖行为科学分析的大部分了。
>
> > 首先扯一点普通心理学,情绪的外在表现分为言语、非言语行为(面部表情、语言音调和各种肢体动作)。
>
> > 艾克曼的与面部表情、言语、语言音调有关系,与之相关的书包括《情绪的解析》,《说谎》<http://www.neurosociety.co.cc/2009/03/blog-post_1574.html>
> > 。
>
> > 而乔·纳瓦罗(前FBI特工)与马文·卡林斯(心理学家)的《牌桌阅人术》(中文版)<http://www.douban.com/subject/3773490/>
> > 涵盖了大部分非言语行为,之前介绍的也是纳瓦罗的书<http://www.neurosociety.co.cc/2009/05/blog-post_09.html>
> > ,但不是这本,似更加详细并且严谨。
>
> > 犯罪心理画像就不用说了吧,不过这个只是针对犯罪者,所以用在普通人身上不靠谱。这里有犯罪心理画像的豆列<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4318558/>,感谢那些criminal
> > minds粉丝辛苦收集。
>
> > 最后再闲扯一点,想要了解更多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学,固然《心理学与生活》是一条路。但是这条路是给心理学入门学生的,对于非专业人士而言,也可以通过《
> > 怪诞心理学 <http://www.douban.com/subject/3876190/>》(豆瓣上这本书最近很热门,本博客也曾介绍过
> > quirkology<http://www.neurosociety.co.cc/2009/04/quirkology-psychological-scienc...>
> > )来了解心理学,至少会教那些单身男性怎么写报纸征婚广告。
>
> > 综上所述,心理学与脑科学那么有趣,为什么还要在这门学科外驻足?
>
> > 另,不久我会推出神经教育学与韦钰院士的专帖。最近发现该院士还领导着国家级的教育科研与改革项目,需要好好研究一番。
>
> > --
> > Alexander.Gu 于 10/09/2009 03:16:00 上午 发布在 PsychoGadget & NeuroGadget<http://www.neurosociety.co.cc/2009/10/blog-pos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