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社區大樓規模不大,但因為有一台電梯,因此沒辦法像四、五層樓公寓用拆分公共事務義務方式經營,必須設置公共基金,然後大家按月、按季或每半年、甚至每年繳錢來維持運作。
這樣的規模也不需要請專人做帳,居民輪著收錢並做簡單的收支記錄即可。但如果居民懂得讓所有收支都經過銀行,就可以讓財務管理作業更加簡單輕鬆。 即使戶數不多,要一戶一戶收錢還是一件挺累人的差事,而且還要負擔收到假鈔以及後續保管的風險。要減少麻煩,不妨每戶發一張銀行繳款單,請大家在自己方便的時間到銀行繳錢。銀行如果可以配合在存摺上加註繳款單上註記的住戶代號與月份代號,那誰繳了錢從存簿上即可一目瞭然。
如果銀行沒辦法配合在存摺上註記代號可是每戶繳交金額又相同,大家不妨約定把自己樓層數加入應繳金額,譬如二樓原本應繳700元,就自動加2元,變成702元。管收錢的人看了702,就知道這是二樓繳的錢,看了705,就明白五樓的錢已經繳進來。為了識別區分所多繳的錢,可以在年底繳錢時一次扣回來。譬如二樓每個月多繳1元,前十一個月多繳11元,年底那次繳錢就扣下11元,繳689元就好。這樣誰繳的錢就可以清楚從存簿記錄獲知。
即使大家沒有自己上銀行繳錢的習慣,管錢的人還是可以用以上方法,把收到的錢一筆一筆存入銀行。這麼做的好處是存簿上清楚記錄了每一筆住戶繳進來的錢,不會好幾筆錢攪在一起糊成一片。 除了收入,支出也應該比照辦理。負責管錢的住戶可以和廠商約定每月或每季固定的付款日期,並用匯款方式支付對方。提款時也逐筆提領,並要求銀行在存摺上加註支出單或支出傳票上的流水號碼。當收入和支出都這麼做時,銀行存簿就可以代替財務收支表,因為不論進出,一筆一筆明明白白。
如果社區大樓每個月支付當月所有費用,那銀行存簿的餘額就會是公共基金的真正結餘,可以讓全體居民依據結餘狀況決定做那些事。 許多社區大樓管錢的住戶會把收到的現金先拿來支付某些費用,剩下的再存入銀行,甚至繼續擺在手邊留待下次使用。這麼做的缺點是如果過程中沒做好記錄或沒好好保管記錄,時間一久可能就再也分不出那一筆錢是那一筆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