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課綱

90 views
Skip to first unread message

his...@yahoo.com

unread,
Sep 10, 2015, 9:29:41 AM9/10/15
to 明清私塾

徐泓

廈門大學歷史系

2015.09

 

 

 

一、明史研究导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百年明史论著目录》,合肥:安徽教育          出版社2012(张继瑩,〈《百年明史论著目录》评介〉《明代研究》,21, 2013.12) 王天有、高壽仙,《明史:一個多重性格的時代》(臺北:三民書局,2008年)。一本注重論述明代傳統與轉型多重性格的新教科書。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15~16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吴强华、黄清,《大明王朝之谜》,合肥:黄山书社,2005

南炳文,《辉煌、曲折与启示:20世纪中国明史研究回顾》,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夏德仪,《明史论文提要》,台北:东吴大学历史学系,2010.08

徐泓,〈明史研究入门要籍〉,《二十世纪中国的明史研究》(台北: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11.11) 289-315

傅衣凌主编,杨国祯、陈支平着,《中国历史.明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张显清、林金树,《明代政治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徐泓,《二十世纪中国的明史研究》,台北: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11.11

樊树志,《明史讲稿》,北京:中华书局,2012

樊树志,《晚明史(1573-1644)》上、下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蔡美彪、南炳文、汤纲、李洵,《中国通史》,第八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蔡美彪、冯尔康,《中国通史》,第十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上田信 中国の歴史09.海と帝国(明清时代)》(東京:講談社,2005年)。高瑩瑩譯,海与帝国:明清时代(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Brook, Timothy. The Troubled Empire: China in the Yuan and Ming Dynasties (History of Imperial China). Cambridge, MA :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Mote, F.W.(牟复礼) & Twichett,D.(崔瑞德)ed.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7, The Ming Dynasty, 1368-1644, Part I.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Vol. 8: The Ming Dynasty, 1368-1644, Part 2, (1998)。第七卷的中译本《剑桥中国明代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第八卷的中译本《剑桥中国明代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二、明太祖起兵与元末革命的性质

1.元末革命背景:

 

王崇武,〈谈元末农民起义的社会背景〉,《历史研究》,19541

吴晗,〈元帝国之崩溃与明之建国〉,《清华学报》,112(1936)

相田洋,〈元末の反乱とその背景〉,《历史学研究》,3611970)。

陈玉娅,〈宗教与农民战争〉,《六盘水师专学报》,133(2001) 39-42

蒙思明,〈元代社会阶级制度〉,《燕京学报专号》(北平:哈佛燕京社)16(1938)。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再版。

刘克辉,〈建国以来有关农民战争与宗教关系问题研究述评〉,《学术研究》,20068105-109

 

2.白莲教与红巾军

 

Chan, Hok-lam.(陈学霖) “The White Lotus-Maitreya Doctrine and Popular Uprisings in Ming & Ch’ing China.” Sinologica 10:4 (1969).

Dardess, John W. “ The Transformations of Messianic Revolt & the Founding of the Ming Dynasty.”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29:3 (1970).

Overmyer, Daniel L.(欧大年Folk Buddhist Religion ( Cambridge: Harvard UP 1976),Chapter V “An Outline History of the White Lotus Tradition.” 中译《中国民间宗教教派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Yang, C.K. (杨庆堃)Religion in Chinese Society (Berkeley: Univ. of Calif. Press 1961), Chapter IX “ Religion & Political Rebellion.”

王见川,《从摩尼教到明教》,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2

,〈明教与大明帝国〉,《清华学报》,13:11941)。

相田洋,〈白莲教の成立とその展开〉,《中国民众反乱の世界》,(东京:汲古书院,1974)。

重松俊章,〈宋元时代の红巾军と元末弥勒:白莲教匪について〉,《史渊》,242628321940-44)。

重松俊章,〈初期の白莲教会について〉,《市村博士古稀记念东洋史论丛》(1933),陶希圣(译)〈初期的白莲教会〉,《食货半月刊》, 41935.1)。

马西沙、韩秉方,《中国民间宗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第二章〈弥勒救世思想的历史潮流〉、第三章〈摩尼教在中国的流播〉、第四章〈佛教净土信仰的演变与白莲教〉。148-156〈元末白莲教、香军、明教〉。

张传勇,〈白莲教的名实之辨〉,《中国史研究》,2001:4,页167-173

杨讷,〈元代的白莲教〉,《元史论丛》,219834)。

铃木中正,〈宗教反乱と易姓革命〉,《爱知大学文学论丛》,411970)。

戴玄之,〈白莲教的源流〉,《中国学志》,51969)。

 

3.红巾起事

 

中山八郎,〈至正十一年に于ける红巾の起事と贾鲁の河工〉,《和田博士古稀记念东洋史论丛》(东京:讲谈社,1961

王崇武,〈明太祖与红巾〉,《东方杂志》43:131947)。

谷口规矩雄,〈明玉珍の大夏国について〉,《内田吟风博士颂寿纪念东洋史论集》(京都:同朋会,1978)。

谷口规矩雄,〈陈友谅の大汉国について〉,《东洋史研究》,3911980)。

邱树森,〈元末红巾军的政权建树〉,《元史论丛》,11982)。

秦松龄,〈贾鲁治河与元末农民起义〉《晋阳学刊》,1983371-76

野口铁郎,〈元末のいわゆる东系红巾军诸势力について〉,《横滨国立大学人文学纪要哲学社会科学》, 201974)。

杨讷,〈天完大汉红巾军史述论〉,《元史论丛》,11982)。

温岭,〈元末黄河挑河夫响应起义说质疑〉《中国农民抗争史论丛》,11979518-559

叶显恩,〈也谈辍耕录中的扶箕诗〉《历史研究》,1978年第9期,94-96

 

4.元末革命与朱元璋政权的性质

 

么书仪,《元代文人心态》(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3)。

山根幸夫,〈元末の反乱と明朝支配の确立〉,《岩波讲座世界历史》,12(东京:岩波书店,1971)。

王崇武,〈明初之用兵与寨堡〉,《史语所集刊》,8:21939)。

田村实造,〈元末の反乱とその性格〉,《中国征服王朝の研究》(中),(东京:东洋史研究会,1971)。

陈高华,〈元末农民起义中南方汉族地主政治动向〉,《新建设》,19641253-63

陈高华,〈论朱元璋与元朝的关系〉,《学术月刊》,1980413-18

陈得芝,〈元代江南之地主阶级〉《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7,(1983),86-94

冯天瑜、周积明,论反元战争中朱元璋集团的性质〉,《江汉论坛》,19821268-73

蒙思明,〈元代社会阶级制度〉,《燕京学报专号》(北平:哈佛燕京社)16(1938)。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再版。

蒋兆成,〈关于朱元璋及其政权的变质问题〉,《杭州大学学报》,1980146-52

郑克晟,〈论高启与魏观:再论元末明初江南士人之境遇〉《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88-95

 

6.综合性着性:

《中国民众叛乱史》,2,〈元末の民众叛乱〉(阪仓笃秀,檀上宽译注),(东京:平凡社,1982)。

Hucker, Charles O. (贺凯) The Ming Dynasty: Its Origins & Evolving Institutions (Michigan Papers in Chinese Studies, 34, 1978).

 朱鸿,〈近十年来(1989-2000) 有关朱元璋研究之介绍〉,《汉学研究通讯》,201(2001)28-44

,《朱元璋传》(北京:三联书店,1965;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参见苏双碧,〈解密:毛泽东高度重视的吴晗著作《朱元璋传》〉《新浪炎黄春秋》,2004/11/23 12:15  http://news.sina.com.cn/cul/2004-11-23/988.html陈梧桐,《散叶集》(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10) ,页82-96,〈从《由僧钵到皇权》到《朱元璋传》〉。

陈梧桐,《洪武大帝朱元璋传》(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余同元, 黄康健,〈朱元璋研究的推陈出新--评《洪武大帝朱元璋传》〉,《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第 34 卷第 5 (2006.09)569-574

杨讷、陈高华编,《元代农民战争史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上编自蒙古灭金迄于元末农民战争爆发前夕(1234-1350),引用资料76种;中编元末群雄数据,引用数据187种;下编朱元璋数据,引用数据78种。

李新峰,《紀事錄箋証》,北京:中華書局,2015

三、明初的大移民

尹钧科,〈明代北京郊区村落的发展〉,《历史地理》,19843

王崇武,〈明代户口的消长〉,《燕京学报》,20(1936)

王兴亚,〈明初山西迁民到河南考述〉《史学月刊》,1984年第4期,页36-42,44

佐藤學,〈明初北京への富民層強制移住について〉,《東洋學報》,卷64,第1.2(1983)

何关银,〈论非自愿移民的历史地位与作用〉《重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第8 卷第4 (2002) ,页48-51

吴晗,〈明初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历史研究》,19553(1955.6)

李心纯,〈明初山西外迁人口新探〉《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97年第2期,页59-67

李靖莉、孙远方、宋平,黄河三角洲枣强移民考源〉,《聊城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 年第4 ,页50-53

和田憲夫,〈華北における村落の發生と山西移民〉,《地理學》,11/2(1943)

牧野巽,《牧野巽著作集第五卷中國の移住傳說》(東京:御茶の水書房,1985),〈華北における洪洞傳說〉,頁31-41;〈《深州風土記》に見える河北深縣における氏族の變化〉頁42-53

倉持德一郎,〈明初における富民の京師移徙〉,《石田博士頌壽紀念東洋史論叢》东京:石田博士古稀记念事业会,1965

徐泓,〈明北京行部考〉,《汉学研究》,22(台北,1984),页569-598

徐泓,〈明初南京的都市规划与人口变迁〉,《食货月刊》,复刊103(1980)

徐泓,〈明洪武年间的人口移徙〉,《第一届历史与中国社会变迁研讨会论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1982)

徐泓,〈明永乐年间的户口移徙〉,《国家科学委员会研究汇刊:人文及社会科学》,第12(1991),页96-218

高心华,〈明初迁民碑〉,《文物参考数据》,19583(1958.03),页49

曹树基,〈永乐年间河北地区的人口迁移〉《中国农史》,第15 3 (1996),页33-52,61

曹树基,《中国移民史  第五卷》(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清水泰次,〈明初に於ける臨濠地方の徙民について〉,《史學雜誌》,53(1942.12)

郭荣生,〈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考〉,《山西文献》,8(1976.07)

郭豫才,〈洪洞移民传说之考实〉,《禹贡半月刊》,710(1937.07)

黄友良,〈明代四川移民史论〉《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3期,页69-79

黄有泉等《洪洞大槐树移民》(大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3)

橫田整三,〈明代に於ける戶口の移動現象について〉,《東洋學報》,261.2(1938.11,1939.2)

谭其骧,〈中国内地移民史湖南篇〉,《史学年报》,14(1932.06),页51

续琨,〈明初洪洞移民考略〉,《东方杂志》,复15/7(1982.01)

 

 

四、《明史纪事本末》的作者、史源与编纂

林丽月〈读《明史纪事本末.江陵柄政》--兼论明末清初几种张居正传中的史论〉《师大历史学报》24期,1996

邱炫煜,〈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的史源新诠〉《简牍学报》第十五期(1993)

泓,〈《明史纪事本末开国规模》校读:间论其使原运用与选材标准〉《台大  历史学报》20期,1996

泓,〈《明史纪事本末严嵩用事》校读:兼论其使原运用与选材标准〉《暨大   学报》1期,1997

徐泓,〈《明史纪事本末.南宫复辟》校读-兼论其史源、编纂水平及其作者问题〉《明史研究论丛》第六辑(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暨明史研究室成立五十周年纪念专辑)( 2004.07),页167-193

徐泓,〈《明史纪事本末》的史源、作者及其编纂水平〉,《史学史研究》,2004年第1期,页62-71

陈祖武,〈《明史纪事本末》杂识〉《文史》,311989)。又收入仓修良主编《中国史学名著评介》(台北:里仁书局,1994)第2卷,页1089-1108

 

五、明代皇帝的遗诏和即位诏书

 

张哲郎,〈从明代皇帝的即位诏及遗诏论明代政权之转移〉,《政治大学历史学报》,第14(1997) 7-34;第15(1998)1-27

赵轶峰,〈明代的遗诏〉,《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61(2010) 46-54

赵轶峰,〈明前期皇帝的即位诏从洪武到正统〉,《求是学刊》,第381(2011) 141-147

赵轶峰,〈明中期皇帝的即位诏从景泰到嘉靖〉,《古代文明》,第71(2013) 59-67

马静,〈一道非同寻常的即位诏”—明世宗即位诏与嘉靖初期改革〉,《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35(2007) 40-45

洪早清,〈明代阁臣代皇帝起草遗诏和即位诏书的政治功能〉,《高等函授学报》,第194(2006) 19-21, 28

李洵,〈大礼议与明代政治〉,《东北帅大学报》,1986年第5(2007)又收入《下学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51-154

田澍,《嘉靖革新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田澍,〈嘉靖前期裁革冗员述论〉,《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六、社会风气与士人心态的变迁

 

王卫平,〈明后期太湖地区的奢侈风气及评价〉,《学术月刊》, 1994年第2期。

王卫平,〈明清苏州社会风尚的变迁〉,《历史教学问题》, 1993年第4期。

史小军,《复古与新变:明代文人心态史》,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左东岭,《王学与中晚明士人心态》,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吴建国,《雅俗之间的徘徊:1617世纪文化思潮与通俗文学创作》,长沙:岳麓出版社,1999

吴智和,《明代社会生活史类目初稿》http://db.pccu.edu.tw/dept/cra_group/crrmhs/student2/student2-8.htm

巫仁恕,〈明代平民服饰的流行风尚与士大夫的反应〉,《新史学》,卷10319999月),页55-110

李琳琦,〈徽商的奢侈性消费及其心理探析〉,《历史档案》, 1995年第4期。

林丽月,〈世变与秩序﹕明代社会风尚相关研究评述〉,《明代研究通讯》,第4(2001),页9-20

林丽月,〈陆楫(1515-1552)崇奢思想再探〉,《新史学》,第51(19943月)。

邱仲麟,〈明代北京的社会风气变迁-礼制与价值观的改变〉,《大陆杂志》,第883(19943)

邱仲麟,〈金钱、欲望与世道:方弘静论嘉万之间的社会风气变迁〉,《东吴历史学报》,第28 (201212)

邱仲麟,〈从禁例屡申看明代北京社会风气的变迁过程〉,《淡江史学》,第4 (19926)

徐泓,〈明代社会风气的变迁〉,《第二届国际汉学会议论文集:明清与近代组》 (台北:中央研究院,1989),页137-159

徐泓,〈明代后期华北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社会风气变迁〉,《第二次中国近代经济史研讨会论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经济研究所,1989),页107-174

徐泓,〈明代福建社会风气的变迁〉,《浙江学刊》,2007年第5(总第166),页34-44

徐泓,〈明代闽南社会经济发展与社会风气变迁〉《闽台文化的多元诠释()(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06) 125-141

郭英德、过常保,《明人奇情》,台北﹕云龙出版社,1996。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陈国栋,〈有关陆楫「禁奢辨」之研究所涉及的学理问题──跨学门的意见〉,《新史学》,第52期(19946月),页159179

钞晓鸿,〈明清人的奢靡观念及其演变〉,《历史研究》, 2002年第4期,页96-117

钞晓鸿,〈近二十年来有关明清奢靡之风气研究述评〉,《中国史研究动态》 2001年第10期。

赵禄祥、赖长扬,《资政要鉴.社会卷》,下册(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3),页601-618,〈晚明社会的纵欲思潮〉。

滕新才,《且寄道心与明月:明代人物风俗考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页153-168,〈明朝中后期饮食文化探赜〉;页169-188,〈明朝中后期服饰文化特征探析〉;页189-204,〈明朝中后期居室文化初探〉;页205-222,〈明朝中后期旅游文化论〉;页236-253,〈明朝中后期狎妓之风与文学创作〉;页254-272,〈明朝中后期社会心态蠡测〉。

温克,《中国古代社会性贪污成因研究--以明代社会为样本》,北京:学苑出版社,2015

商传,《走进晚明》,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七、 晚明民变

 

山根幸夫,〈明末农民起义文献目录〉《明代史研究》2 (1975),页50-56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李自成结局研究课题组,《李自成结局研究》,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

王春瑜、韦祖辉,〈李自成死事考辨〉,《汉学研究》,第17卷第1(19996)

王纲主编,《张献忠与李自成﹕第二次全国明末农民战争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

李文治,《晚明民变》,上海:中华书局,1948

李光涛,《明季流寇始末》,台北:中央研究院史语所专刊之511965

姚雪垠,《李自成》(十卷本),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五卷本摘要见《百万书库》http://www.millionbook.net/xd/y/yaoxueyin/lzc/

柳义南,《李自成纪年附考》,北京:中华书局,1983

袁良义,《明末农民战争》,北京:中华书局,1987

张继莹,〈崇祯皇帝死亡过程的书写与想象〉收入黄宽重主编,《基调与变奏:七至二十世纪的中国》册3(台北市:国立政治大学历史学系,2008),页227-251

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

湖南李自成归宿研究会编,《李自成禅隐夹山考实》,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98

顾诚,《明末农民战争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栾星,《甲申史商》,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

陳梧桐,《散叶集》(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10) ,页57-67,〈李自成知識分子政策的失誤與教訓〉;頁97-113,〈顧誠的治學之道與史學成就〉

 

 

 

学期报告:明太祖建国的理念及其实践

 

列出明太祖建国的理念与实践相关的关键词,选择一、二,讨论其元末明初的局势,面临的困难,明太祖及其谋臣的建国理念、解决之道,战略、战术及其成效,请评其成败,并试着设想如果你是明太祖或其谋臣,你有没有什么不同的理念与方案。(朱鸿林,《明太祖的治国理念及其实践》,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10)

 

王夫之《读通鉴论.叙论四》:设身于古之时势,为己之所躬逢;研虑于古之谋为,为己之所身任。取古人宗社之安危,代为之忧患,而己之去危以即安者在矣;取古昔民情之利病,代为之斟酌,而今之兴利以除害者在矣。得可资,失亦可资也;同可资,异亦可资也。故治之所资,惟在一心,而史特其鉴也。

 

 

明史課綱.doc.docx
Reply all
Reply to author
Forward
0 new mess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