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邱澎生教授《明代史》課綱

283 views
Skip to first unread message

his...@yahoo.com

unread,
Sep 11, 2015, 3:48:17 AM9/11/15
to 明清私塾

 

明代史

邱澎生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西元2013年元月-五月)

 

課程大
-----------------------------------------------------------------------------------------------------------------

課程簡介:

將近280年的明代歷史(1368-1644),至少有以下四方面變化值得重視與反思:一,隨著朱元璋在明初廢除宰相,加上其後內閣、廠衛等政治制度做支撐,明代君主集權政體有更進一步發展;但與此同時,科舉制度在內在設計上的改良,以及明中期以後里甲制鬆動、一條鞭法推行以及家廟管制法令放寬等諸多因素的匯合,也使士紳、宗族與非漢族等族群力量愈形壯大,國家與社會的互動關係有了更多的發展契機。二,十五、十六世紀之後國內長程貿易與商幫團體的發展,市場與政府的關係也愈來愈為密切,加上歐洲船隊東來貿易與傳教,海外市場對中國商品外銷與貨幣供給也有更大影響力,此時中國雖未出現類似後來歐洲各國「東印度公司」的經濟組織,但市場與政治的互動關係確實更加複雜而重要。三,學術、文學與宗教思想出現諸多極富意義的變化,連帶推動了直接或是間接強調平民大眾重要性的社會思潮。四,明代不僅介於元、清兩個非漢族建立的軍事權力特別強大的王朝之間,又當歐洲軍事、商業與政治對全球影響力量愈來愈顯著的時期,如何理解明代的歷史地位及其在全球史上的意義?也便特別有趣。本課程希望以這四方面變化為線索,比較全面地介紹明朝的歷史變化,進而豐富我們對十五世紀以來全球歷史變化途徑的多元理解。

課程大綱:

第一講明史的特點及其歷史地位 116日)

第二講明朝興起及其建構的國際秩序123日)

第三講明太祖創建的政治經濟體制130日)

第四講政府與宮府:集權政治的權力基礎與內部矛盾26日)

第五講學術政治之間:明代前中期的政治文化220日)

第六講市場經濟對民生/政治/財稅/法律體系的衝擊22736日)

第七講內政和外交雙重危機下的制度變遷313日)

第八講教與社會組織的變動320日)

第九講民間教派與「功過格」思潮的發展327日)

第十講中外宗教與學術擴大接觸下的互動43日)

第十滿洲興起與流民起事:由加餉加派到朝覆滅410日)

第十亡國與亡天下:政權興亡下的士人反思417日)

第十發展停滯之外:觀察明代歷史幾種角度424日)

 

 

課程評核

課業要求
-----------------------------------------------------------------------------------------------------------------

本課程雖然為演講課,但也注重課堂上學生的參與討論和提出疑問。學期評分方式如下:

1.閱讀重要論著並參與討論,占30%

2.期末筆試三個申論題,占70%

 

參考書目
-----------------------------------------------------------------------------------------------------------------

 通論與工具書:

1.       孟森,1957(1931-1937),《明代史》,台北:國立編譯館。

2.       孟森,2009 (1931-1937),《明清史講義》,商鴻逵點校,北京:中華書局。(參見:徐泓,2011(1983),〈讀孟森先生《明史講義》〉,收入氏著《二十世紀中國的明史研究》,台北:台大出版中心,頁277-283

3.       李光壁,1957,《明朝史略》,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

4.       吳晗,2010(1960s),《明朝大歷史》,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5.       黎傑,1962,《明史》,香港:海僑出版社。

6.       黎東方,1964,《細說明朝》,台北:文星書店。

7.       愛宕松男、寺田隆信,1974,《中國歷史(六)元明》,東京:講談社。

8.       李洵、薛虹,1985,《明清史》,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

9.       Federic W. Mote(牟復禮) and Denis Twitchett(崔瑞德), 1988.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ese, Vol.7, The Ming dynasty, 1368-1644, Part 1.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中譯:《劍橋中國明代史》,張書生等譯,謝亮生校,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10.    Federic W. Mote and Denis Twitchett, 1998.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ese, Vol. 8: The Ming Dynasty, 1368-1644, Part 2. (中譯:《劍橋中國明代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11.    湯綱、南炳文,1985-1991,《明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2.    姜公韜,1990,《明清史》,台北:長橋出版社。

13.      南炳文,1992,《南明史》,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14.    傅衣凌(主編),楊國楨、陳支平著,1993,《明史新編》,北京:人民出版社。

15.    陳捷先,1995,《明清史》,台北:三民書局。

16.      王天有、高壽仙,2008,《明史:一個多重性格的時代》,台北:三民書局。

17.    樊樹志,2012,《明史講稿》,北京:中華書局。

18.    樊樹志,2003,《晚明史》上、下冊,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19.      王天有(主編),2010(1988),《明朝十六帝》(三版),北京:故宮出版社。

20.      李龍潛,1988,《明清經濟史》,廣州:廣東高教出版社。

21.    傅築夫,1989,《中國封建社會經濟史》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22.      Timothy Brook, 2010. The Troubled Empire: China in the Yuan and Ming Dynasties, Cambridge, Mass.: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3.    李小林、李晟文(主編),1988,《明史研究備覽》,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24.    夏德儀,2010,《明史論文提要》,台北:東吳大學歷史學系。

25.    南炳文,2001,《輝煌、曲折與啟示:20世紀中國明史研究回顧》,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6.    徐泓,2011,《二十世紀中國的明史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專題論著:

1.         黃仁宇,1986,〈明代史和其他因素給我們的新認識〉,《食貨月刊復刊》15,7-8:。

2.         徐泓,2011,〈明代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收入氏著《二十世紀中國的明史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社,頁13-23

3.         邱澎生,2000,〈「目字管」是洞見或是限制?黃仁宇「大史觀」下的明清市場與政府〉,《台大史學報》26351-376

4.         劉子健,1986,〈明代在文化史上的估價〉,《食貨月刊復刊》,15(9-10)

5.         李新峰,2010,〈論元明之間的變革〉,《古代文明》,2010,4:。

6.         吳晗,1941,〈明教與大明帝國〉,《清華學報》13,1:。

7.         王崇武,1948,〈論明太祖起兵及其政策之轉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0:。

8.         錢穆,1978(1965),〈讀明初開國諸臣詩文集〉,收入氏著《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台北:東大出版社,頁。

9.         蒙思明,1980(1938),《元代社會階級制度》,北京:中華書局,頁。

10.      陳得芝,2005,〈元代江南之地主階級〉,收入氏著《蒙元史研究叢稿》,北京:人民出版社,頁395-408

11.      陳得芝,2005,〈從遺民詩看元初江南知識份子的民族氣節〉,收入氏著《蒙元史研究叢稿》,頁374-394

12.      濱下武志,1999,《近代中國的國際契機:朝貢貿易體系與近化亞洲經濟圈》,朱蔭貴、歐陽菲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第一章〈朝貢貿易體系和近代亞洲〉,頁29-54

13.      岩井茂樹,2006,〈明代中國的禮制霸權主義與東亞的國際秩序〉,伍躍譯,收入《日本中國史研究年刊(2006)》,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頁。

14.      夏德儀,1956,〈明代的長城〉,《國立台灣大學十周年校慶專刊》,台北:台灣大學,頁。

15.      黃開華,1964,〈明代土司制度設施與西南開發〉,《新亞學報》6,1-2:。

16.      李光壁,1943,〈明代西茶易馬考〉,《中央亞細亞》2,2:。

17.      趙令陽,1970,〈記明代會同館〉,《大陸雜誌》,41,5151-164

18.      鄭樑生,1990,〈嘉靖間明廷對日本貢使策彥周良的處置始末〉,收入氏著《中日關係史研究論集》第一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頁53-85

19.      邱仲麟,2009,〈西皮與東皮:明代蒙古與遼東地區毛皮之輸入〉,《淡江史學》20:。

20.      黃彰健,1961,〈論《皇明祖訓錄》頒行年代並論明初封建諸王制度〉,《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32119-137

21.      范德(Edward L. Farmer),2010,〈一國之家長統治:朱元璋的理想社會秩序〉,收入朱鴻林編《明太祖的治國理念及其實踐》,頁1-18

22.      朱鴻林,2010,〈明太祖對《書經》的徵引及其政治理想和治國理念〉,收入朱鴻林編《明太祖的治國理念及其實踐》,頁19-61

23.      邱仲麟,2010,〈明太祖的任官理念與洪武朝的文官試職制度〉,收入朱鴻林編《明太祖的治國理念及其實踐》,頁169-212

24.      黃彰健,1958〈讀《皇明典禮》〉,《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29下:661-676

25.      黃彰健,1975,〈明洪武永樂朝的榜文峻令〉,《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6,4557-594

26.      姜永琳,2010,〈《明太祖實錄》對朱元璋法哲學與明代中國文化認同的再構建〉,收入朱鴻林編《明太祖的治國理念及其實踐》,香港:香港中文大學,頁283-312

27.      常建華,2010,〈明太祖對清前期政治的影響〉,收入朱鴻林編《明太祖的治國理念及其實踐》,頁313-343

28.      朱鴻, 2010,〈情繫鍾山:清代皇帝及士人拜謁明孝陵的活動〉,收入朱鴻林編《明太祖的治國理念及其實踐》,頁345-370

29.      Ping-ti Ho(何炳棣). 1959. Studies on the Population of China, 1368-1953(中譯《明初以人口及其相關問題,1368-1958》,葛劍雄譯,頁3-9699-136302-325〈結〉)。

30.      韋慶遠,1961,《明代黃冊制》,北京:中華書局,頁7-87

31.      欒成顯,1987,〈明初地主制經濟之一考察:兼敘明初的戶帖與黃冊制〉,《東洋學報》68,1/235-70

32.      徐泓,1988,〈明初的人口移徙政策〉,《漢學研究》6,2179-190

33.      顧誠,1986,〈明前期耕地新探〉,《中國社會科學》1986(4)193-213

34.      張德信、林金樹,1987,〈明初軍屯額的史考察——與顧誠同志商榷〉,《中國社會科學》1987,5187-206

35.      何炳棣,1995,《中國代土地字考實》,台北:聯經出版公司,頁77-139

36.      方仲,1989(1936),〈一條鞭法〉,收入《方仲經濟史文集》,頁34-89

37.      方仲,1957,《明代長制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頁29-53

38.      王方中,1957,〈明代一條鞭法的產生及其作用〉,收入尚鉞編《明清社會經濟形態的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頁。

39.      譚其驤,1935,〈釋明代都司衛所制度〉,《禹貢半月刊》3,11:。

40.       晗,1937,〈明代的軍兵〉,《中國社會經濟史集刊》5,2:。

41.      陳文石,1977,〈明代衛所的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8,2:。

42.      于志嘉,1987,《明代軍戶世襲制度》,台北:台灣學生書局,頁。

43.      于志嘉,2010,《衛所、軍戶與軍役:以明清江西地區为中心的硏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頁。

44.       晗,1934,〈胡惟庸黨案考〉,《燕京學報》15:。

45.      錢穆,1999(1952)《中國歷代政治得失》(台北:東大出版社)第四講〈明代〉,頁。

46.      張存武,1964,〈說明代宦官〉,《幼獅學誌》3,2:。

47.      黃彰健,1959〈論《明史》所記四輔官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30下:557-595

48.      張顯清、林金樹,2003,《明代政治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緒論〉、第七章〈明代統治階級內部的政治鬥爭與改革〉,頁。

49.      王其榘,1989,《明代內閣制度史》,北京:中華書局,頁。

50.      黃彰健,1961〈論《皇明祖訓錄》所記明初宦官制度〉,《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3277-98

51.      張哲郎,1995,《明代巡撫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頁。

52.      楊聯陞,1983(1969),〈明代地方行政〉(張永堂譯),收入氏著《國史探微》(台北:聯經出版公司)頁127-156

53.      郭培貴,2011,〈明代庶吉士群體構成及其特點〉,《歷史研究》2011,6118-133

54.      朱鴻林,2005,《中國近代儒學實質的思辨與習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第章〈〉。

55.      黃進興,1994,〈學術與信仰:論孔廟從祀制與儒家道統意識〉,《新史學》5,21-82

56.      島田虔次,2010(1949),《中國近代思維的挫折》(甘萬萍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頁。

57.      溝口雄三,1997(1980),《中國前近代思想之曲折與展開》(陳耀文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頁。

58.      吳承明,1985,《中國資本主義與國內市場》,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論明國內市場和商人資本〉,頁217-246

59.      吳承明,2001,〈現代化與中國十、十七世紀的現代化因素〉,收入顯恩、卞恩才編《中國傳統社會經濟與現代化》,頁1-29

60.      韓格理(Gary G. Hamilton),1990(1985),〈何以中國無資本主義?史與比較研究中的反面問題〉,收入氏著《中國社會與經濟》,張維安、翟本瑞、陳介玄譯,台北:聯經出版公司,頁227-267

61.      岸本美緒,1998(1994),〈「市民社會」與中國〉,收入王亞新、治平編《明清時期的民事審判與民間約》,北京:法律出版社,頁350-372

62.      林麗月,1988,〈商稅與晚明的商業發展〉,《國台灣師範大學史學報》1637-61

63.      石錦,1990,〈明清間農業結構的轉變〉,《新史學》創刊號,頁97-105

64.      西嶋定生,1993(1948),欒成顯譯,〈以十六、十七世紀為中心的中國農村工業之考察〉,收入俊文主編《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著選譯》第6卷,頁1-25

65.      范金民、金文,1993,〈明清時代江南絲綢的國內市場和對外貿易〉,氏著,《江南絲綢史研究》,北京:農業出版社,頁236-300

66.      藤井宏,1985(1953-1954),〈新安商人的研究〉,傅衣、黃煥宗譯,收入《徽商研究文集》,頁131-269

67.      范金民,〈鑽天洞庭遍地徽-明代地域商幫的興起〉,《東洋學報》802007):68-152

68.      汪士信,1988,〈明清時期商業經營方式的變化〉,《中國經濟史研究》,1988,214-28

69.      洪煥椿,1992,〈明清蘇州地區的會館公所在商品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收入氏著《明清史偶存》,頁566-612

70.      陳懋恒,1957(1934),《明代倭寇考略》,北京:人民出版社,頁。

71.      陳文石,1966,《明洪武嘉間的海禁政策 》,台北:,頁。

72.      鄭樑生,,《中日關係史研究論集》五,,頁。

73.      山崎岳,2007,〈巡撫朱紈與嘉靖「海寇」〉,《日本東方學》一輯,北京:中華書局,頁181-205

74.      林仁川,1987,《明末清初私人海上貿易》,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75.      陳詩啟,1958,〈明代商品貨幣關係的發展和官手工業的演變〉,氏著《明代官手工業的研究》,頁1-41

76.      徐泓,1977,〈明代後期的鹽政改革與商專賣制的建〉,《國台灣大學史學系學報》4299-311

77.      徐泓,1986,〈明末社會風氣的變遷:以江浙地區為例〉,《東亞文化》,24(12)。。

78.      鈔曉鴻,2002,〈明清人的「奢靡」觀及其演變——基於地方志的考察〉,《史研究》2002,4

79.      劉翠溶,1992,〈中國人的財富觀念〉,漢學研究中心編,《中國人的價值觀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漢學研究中心,頁705-720

80.      梁其姿,1993,〈貧窮與窮人觀念在中國俗世社會中的歷史演變〉,收入黃應貴主編《人觀、意義與社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頁129-162

81.      林麗月,1988,〈試論明清之際商業思想的幾個問題〉,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近代中國初期歷史研討會論文集》下冊,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頁711-733

82.      陳國棟,1994,〈有關陸楫〈禁奢辨〉之研究所涉及的學理問題——跨學門的意見〉,《新史學》5(2)159-179

83.      柯律格(Craig Clunas),2006,〈物質文化——在東西二元論之外〉,《新史學》17,4:。

84.      王家範,1988,〈明清江南消費風氣與消費結構描述──明清江南消費經濟探測之一〉,《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8,2:。

85.      王鴻泰,2006,〈雅俗的辯證——明代賞玩文化的流行與士商關係的交錯〉,《新史學》17,4:。

86.      巫仁恕,2007,《品味奢華:晚明的消費社會與士大夫》(台北:聯經出版公司)頁303-315

87.      經君健,1983,〈明清代「雇工人」的法地位問題〉、〈明清代農業雇工法上人身屬關係的解放〉,收入文治、魏玉、經君健編《明清時代的農業資本主義萌芽問題》,頁243-260261-317

88.      徐泓,1993,〈明代家庭的權結構及其成員間的關係〉,《輔大史學報》5167-202

89.      夫馬進,19981993),〈明清時代的訟師與訴訟制〉,王亞新譯,收入王亞新、治平編《明清時期的民事審判與民間約》,頁389-430

90.      巫仁恕,2000,〈節慶、信仰與抗爭──明清城隍信仰與城市群眾的集體抗議行為〉,《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34145-210

91.      郭英德,1992,〈明代文人結社說略〉,《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4)28-3427

92.      李孝悌,1993,〈十七世紀以來的士大夫與民眾——研究回顧〉,《新史學》,4,497-139

93.      Benjamin A Elman, 1991. “Political, social and cultural reproduction via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50, 1 : 7-28.

94.      余英時,1987,《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台北:聯經出版公司,頁。

95.      余英時,1993,〈明清變遷時期社會與文化的轉變〉,收入余英時等編《中國歷史轉型時期的知識份子》,台北:聯經出版公司,頁35-42

96.      余英時,1998,〈士商互動與儒學轉向:明清社會史與思想史之一面相〉,收入《近世中國之傳統與蛻變:廣京院士七十五歲祝壽文集》上冊,頁1-52

97.      卜正民(Timothy Brook),2004,《縱樂的困惑》,方駿、 王秀麗、羅天佑譯,台北:聯經出版公司,頁。

98.      王汎森,1995,〈明代後期的造偽與思想爭論——豐坊與《大學》石經〉,《新史學》6,41-19

99.      鄭培凱,1995,〈代序:湯顯祖與晚明文化美學〉,氏著,《湯顯祖與晚明文化》,台北:允晨出版公司,頁3-29

100.   鄭培凱,1987,〈天地正義僅見於婦女:明清的情色意識與貞淫問題〉,《當代》1645-581758-64

101.   鄭培凱,1995,〈湯顯祖與達觀和尚——兼論湯顯祖人生態度與超城精神的發展〉,收入氏著《湯顯祖與晚明文化》,台北:允晨出版公司,頁357-444

102.   鄭培凱,1995,〈一時文字業,天下有心人:《牡丹亭》與《紅夢》在社會思想史層面的關係〉,收入氏著《湯顯祖與晚明文化》,頁273-312

103.   陳萬益,1988,〈馮夢龍「情教說」試論〉,收入氏著《晚明小品與明季文人生活》,台北:大安出版社,頁165-185

104.   費絲言,1998,《由典範到規範:從明代貞節烈女的辨傳看貞節觀的嚴格化》,台北:台大出版中心,頁。

105.   王日根,1994,〈明清時代會館的演進〉,《歷史研究》1994,447-62

106.   陳寶良,1991,〈明代的社與會〉,《歷史研究》,1991,5140-155

107.   陳寶良,1992,〈明代無賴階層的社會活動及其影響〉,《齊魯學刊》,1992,291-97

108.   南炳文主編,2001,《佛道秘密宗教與明代社會》,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頁。

109.   江燦騰,2006,《晚明佛教改革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頁。

110.   陳玉女,2009,《明代佛門內外僧俗交涉的場域》,台北:稻鄉出版社,頁。

111.   梁其姿,1986,〈明末清初民間慈善活動的興起:以江浙地區為例〉,《食貨月刊》,15,7-852-79

112.   喻松青,1987,〈明清時期民間秘密宗教中的孝親觀〉,氏著,《明清白蓮教研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頁312-325

113.   宋光宇,1990,〈十六世紀以來中國民間秘密教派的基本結構〉,謝世忠編,《人類學研究》,台北:南天出版社,頁261-277

114.   郭松義,1990,〈論明清時期的關羽崇拜〉,《中國史研究》,1990(3)127-139

115.   奧崎裕司,〈明末清初の利殖規範——功過格の一側面——〉,收入《佐久間重男教授退休記念:中國史陶磁史論集》,東京:燎原株式會社,1983,頁231-261

116.   Cynthia J. Brokaw(包筠雅), 1991. The ledgers of merit and demerit. N.J.,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p.  (中譯本:《功過格:明清社會的道德秩序》,杜正貞、張林譯,趙世瑜校,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頁)

117.   游子安,〈顏茂猷與明清勸善書〉,收入羅炳綿、劉健明主編《明末清初華南地區歷史人物功業研討會論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1993,頁243-254

118.   郭英德,1985,〈明清之際時事劇的藝術特色〉,《中州學刊》,1985(2)79-87

119.   巫仁恕,1994,〈明末的戲劇與城市民變〉,《九州學刊》,6(3)77-94

120.   林鶴宜,1991,〈晚明戲曲刊行概況〉,《漢學研究》,9(1)

121.   小川陽一,1988,〈明代小說與善書〉,《漢學研究》,6(1)

122.   大木康,1991,《明末江南出版文化研究》,廣島大學文學部紀要第五十卷特輯第一號。

123.   袁逸,1989,〈明後期我國私人刻書業資本主義因素的活躍與表現〉,《江浙學刊》,1989(3)126-128

124.   張秀民,1989,《中國印刷史》,上海:人民出版社,頁。

125.   邱澎生,1992,〈明代蘇州營出版事業及其社會效應〉,《九州學刊》5,2139-159

126.   津,1996,〈明代坊刻圖書之通與價格〉,《國家圖書館館刊》85,1101-118

127.   馬孟晶,1999,〈文人雅趣與商業書坊——十竹齋書畫譜和箋譜的刊印與胡正言的出版事業〉,《新史學》,10,31-54

128.   周紹明(Joseph McDermott),2009(2006),《書籍的社會史:中華帝國晚期的書籍與士人文化》,何朝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頁。

129.   夏伯嘉,2001,〈從天儒合一到東西分歧——歐洲中國觀的演變〉,《新史學》12,31-18

130.   Gregory Blue, 1999. “China and Western Social Thought in the Modern Period.” In Timothy Brook, and Gregory Blue eds. China and Historical Capitalism: Genealogies of Sinological Knowle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57-109. (宋家復譯,〈「中國」與近代西方社會思想〉,收入《中國與歷史資本主義》,頁79-146)

 

 

SyllabusPsChiu明代史2013new.docx
Reply all
Reply to author
Forward
0 new mess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