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海日常生活:清静到了无比寂寞的程度

4,433 views
Skip to first unread message

cathayan

unread,
Jul 12, 2009, 10:35:59 AM7/12/09
to Copy&Paste Exchange
 
 

Sent to you by cathayan via Google Reader:

 
 

via 牛博山寨头条 by 常非常 on 7/10/09

陈伯达之子忆中南海日常生活:清静到了无比寂寞的程度!

图片

中南海有时清静到了过于肃穆的程度,使生活于其中的人们常有一种无可名状的寂寞之感。 中南海里居住的少年儿童本来就很少。可大人还常常告诫孩子们:“不要随便串门!”因为每个领导人都是在自己的家中办公,家即是办公室,小孩子串门即有妨碍大人办公之嫌。

中 南海在明清时期是北京皇城的一部分,位于故宫紫禁城西面,属于皇家园林西苑三海中的南部两海。西苑三海整体又分成两大部分:北侧的北海,现今已辟为北海公 园;南侧的中海和南海,中海为大,南海为小,二者在狭窄的连接处为一小桥隔开,合称为中南海,即今日的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所在地。

毛泽东确定中南海为办公地点

北 平和平解放以后,中共中央起初暂驻西郊香山,对于进京后选择何处为办公地点,一时犹豫不决,据说周恩来经过考察,建议以中南海为办公地点,但也有一些人士 建议中南海以保持皇家园林的旧貌,作为公园为好,中共中央可另择办公地点。最后,毛泽东还是采纳r周恩来的建议,确定中南海为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办公地 点。

笔者1951年随父亲陈伯达进人中南海居住,到1966年底陈家搬出中南海,前后在中南海生活了15年之久。

最初,中南海内的各区是这样划分的:甲区为中共中央办公厅所在地;乙区为中共中央宣传部所在地;丙区为国务院所在地。1954至1956年,中南海内进行了大调整,中央宣传部陆续迁出中南海,搬到景山东面的沙滩去了。乙区划归中央办公厅管辖,但甲乙区的划分仍维持不变。

中宣部搬走以后,原来属于中宣部的一批院落进行了大翻修,成为一些新搬到中南海居住的领导人的住宅。这些新搬来的领导人有邓小平、陈毅、董必武、王稼祥等。他们与此地的老住户李富春、陆定一、陈伯达、张际春等,都属于乙区的居民。

住在甲区的是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彭德怀。此外,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毛泽东的秘书胡乔木、田家英,卫士长李银桥也住在甲区。办公厅副主任兼警卫局长汪东兴住在中南海东岸西苑门内划归乙区的飞地“东八所”。住在丙区的有周恩来、李先念、林伯渠等。

还有一些领导人,五六十年代并未住在中南海,他们当中有陈云、彭真、康生、薄一波等。此外,十大元帅中除朱德、彭德怀、陈毅三位住在中南海外,其他几位,包括林彪、刘伯承在内,都不住在中南海。

在甲乙两区统归中央办公厅管辖后,仍维持甲乙区的划分,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为了照顾毛泽东夜间工作白天休息的工作习惯,确保毛泽东、刘少奇等主要领导人的安全所采取的一种安全措施。

图片

中南海的娱乐生活

中南海主要的景致大多都在甲区,这对住在乙区的人们不免是件憾事。不过,每逢周末晚饭后7点多钟,位于甲区的两个娱乐场所允许乙区的人们光顾。这两个场所,一个是春藕斋,一个是西楼餐厅。

春藕斋位于颐年堂旁边,也是古老的建筑,殿堂前后有种莲藕的水池。颐年堂是毛泽东召集中央领导人开小型会议的地方,普通人是进不去的。春藕斋则是周末舞会的场地,偶尔也放电影。

这 个地方我记得自己只去过五六次,一次是看大人们跳舞,一次是看30年代的老电影《桃李劫》,还有几次是看当时亚洲电影节的影片,有印度的《流浪者》、《两 亩地》、《章西女皇》等等。看《桃李劫》这一次,刘少奇也去了。记得当时观众小少,到了放映的时间,却迟迟不开映,说是要等领导人,等到刘少奇来了,电影 才开映。60年代经济困难时期,中央下文禁止举行舞会,春藕斋也就不再举办娱乐活动了。

西楼餐厅原本是为领导人就餐而盖起来的一个特灶食堂。它的东半部分是厨房,两半部分是餐厅,北边有一过厅连通二者。厨房很宽大,可容四五个大师傅同时做菜。餐厅宽敞明亮,室内约有两层楼高,地面大约比一个篮球场稍大些,铺着平滑的原色小地板。

西楼餐厅在中南海的实际生活中并不只是餐厅。它有时被用来召开小型会议,成为会议厅。现代史中有名的两楼会议就是在这里开的、五六十年代,每逢周末或节假日的晚上,西楼餐厅经常放映电影,又成了兼职的电影厅。

两楼餐厅放电影是卖票的,一般的电影2角钱一张票,下集的电影3角钱一张票,与当时外面电影院的票价差不多,或者还稍贵些。放映的电影以国产片为主,也有苏联和友好国家的。偶尔也有香港片,这些影片大多数都早于外面的电影院在这里上映。

中 南海里的另一公众娱乐场所,同时也是健身场所的地方,是游泳池。游泳池位于中海西岸偏北一些。它有两个部分。北面是露天游泳池,南面是室内游泳池,均设计 得很典雅,在装饰上,并不华丽,但也是不同部位铺设不同的瓷砖,非当时的普通游泳池可比。对中南海的居民开放的,只有露天游泳池,室内游泳池一般只供毛泽 东、刘少奇等少数领导人使用,池水可加温,冬天也可以游泳。

露天游泳池只在夏季每天下午1点至3点开放,与两楼餐厅一样,它也对居民公开卖票。票价是每张1角钱,这与当时外面对市民开放的游泳池的票价相似。

在 50年代,每逢冬季结冰期。中南海还有另一处季节性的健身场地,那就是中海西岸边的滑冰场。滑冰场很小,也很简陋,只是一块用长木棍围起来的冰冻湖面而 已。似乎没有人专门管理,只是偶尔有人在夜单扫去冰碴,给冰上的裂纹浇水补缝。滑冰的人随时可以去,也没有人收钱。那时,中南海里会滑冰的人极少。滑冰场 上往往只有五六个人的身影。刘叔宴是少数几个会滑冰的成年人之一。我们兄妹都是靠她教会的。我学会滑冰以后,有别的小孩请我教,记得我教过杨尚昆的女儿妞 妞,她学得很吃力,究竟学会没有,已无印象了。

图片

困难时期的伙食

在整个经济困难时期,中南海里的人基本上同北京市的大多数居民一样,都经历了食品短缺之苦。在吃饭要粮票这一点上,他们与其他人没有什么不同,但在副食品供应方面,他们得到的待遇比一般市民要好。

在中南海东墙外北长街的一个院落内。有个被称为供应站的单位,专门负责对中共中央领导人的食品供应。

那 时,这里的设备并不先进,只有一些依靠窖藏的天然冰块进行冷冻储藏的原始冰箱和普通货架,储存着从生产部门和市场上选购来的各类食品,包括粮食、肉、奶、 蛋、糖、蔬菜、水果等等。另有少部分外省赠送中央领导人的食品,也都由这里管理分配。中南海里的特灶食堂和小灶食堂,以及单独起灶做饭的一些领导人的厨 师,都是来这里购买食品和食品原料,而用不着到市面上的菜市场去购买。有一些在市面上难以买到的名牌烟、酒,也可以在这里买到,但购买的数量受到限制。这 类东西是凭特供证定量供应的。

五六十年代,中南海里的领导人的伙食情况也是不尽相同的。

管理领导入伙食的部门是西 楼餐厅,又称特灶食堂。每天直接到西楼餐厅就餐的入有刘少奇、朱德、杨尚昆三家,在这里打饭回家吃的有陈伯达一家。表面上看两楼餐厅直接服务的人家并不 多,殊不知那些在自己家里单独起灶做饭的领导人的厨师,也大多是从西楼餐厅派出的,所以这里的厨师最了解各个领导人的伙食情况。

图片

寂寞感不可名状

50年代和60年代初,中南海里的生活氛围基本是祥和、清静的,但有时清静到了过于肃穆的程度,使生活于其中的人们常有一种无可名状的寂寞之感。

中 南海里居住的少年儿童本来就很少。可大人还常常告诫孩子们:“不要随便串门!”因为每个领导人都是在自己的家中办公,家即是办公室,小孩子串门即有妨碍大 人办公之嫌。中南海里虽说不上是三步一岗、五步一哨,但是岗哨也是够多的。除了甲乙丙区分界路口有岗哨外,重要领导人的家门口还增设了岗哨。这些都使小孩 子们望而却步,自动地缩小了自己的活动范围。

在我的少年时期,除因与刘丁丁是同班同学,时有来往外,与其他小朋友的接触极少。偶尔,丁丁带他姐姐刘涛和几个弟弟妹妹来我家,目的是翻阅小人书(连环画)。

那 时,我家的各种图书都很多,除陈伯达自己常跑书店购买学术类书和古籍外。有些出版社也将新出版的部分书赠阅于他。这些赠阅的书中甚至包括一些小人书。刘少 奇家藏书不太多。更没有这些小人书,可能是刘家的孩子有时来我家看书的缘故。有一次。王光美专门送了一大瓶葡萄干给我妹妹岭梅。

中南海的小朋友们之间来往少,还源于大人们之间来往少,串门少。大人们除了中央召集会议时聚在一起外,私下里的来往稀少到几乎屈指可数。这是中南海以外的人们难以想像的。

摘自:《历史开卷有疑》 张秀枫/编 出版社:远方出版社 (本文来源:网易历史 作者:陈晓农)

图片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LiangLiang Wu

unread,
Jul 13, 2009, 8:42:19 PM7/13/09
to min...@googlegroups.com
那里房租多少……贵么?岂不是要是导弹瞄准那里,中国的最高层领导就……有没有地下室?或者空军一号等……

2009/7/12 cathayan <cath...@gmail.com>



--
LiangLiang Wu

cathayan

unread,
Jul 13, 2009, 9:04:38 PM7/13/09
to min...@googlegroups.com
土遁一号都有,没听说过那个传说嘛,说北京地铁一号线那是一路向外,一直进入河北的山区了,随时可以打游击

2009/7/14 LiangLiang Wu <geis...@gmail.com>:


> 那里房租多少……贵么?岂不是要是导弹瞄准那里,中国的最高层领导就……有没有地下室?或者空军一号等……
>
> 2009/7/12 cathayan <cath...@gmail.com>
>>
>>
>>
>>
>> Sent to you by cathayan via Google Reader:
>>
>>
>>
>>
>> 中南海日常生活:清静到了无比寂寞的程度
>>
>> via 牛博山寨头条 by 常非常 on 7/10/09
>> 陈伯达之子忆中南海日常生活:清静到了无比寂寞的程度!
>>
>>
>>

>> 中南海有时清静到了过于肃穆的程度,使生活于其中的人们常有一种无可名状的寂寞之感。
>> 中南海里居住的少年儿童本来就很少。可大人还常常告诫孩子们:“不要随便串门!”因为每个领导人都是在自己的家中办公,家即是办公室,小孩子串门即有妨碍大人办公之嫌。
>>
>> 中 南海在明清时期是北京皇城的一部分,位于故宫紫禁城西面,属于皇家园林西苑三海中的南部两海。西苑三海整体又分成两大部分:北侧的北海,现今已辟为北海公
>> 园;南侧的中海和南海,中海为大,南海为小,二者在狭窄的连接处为一小桥隔开,合称为中南海,即今日的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所在地。
>>
>> 毛泽东确定中南海为办公地点
>>
>> 北 平和平解放以后,中共中央起初暂驻西郊香山,对于进京后选择何处为办公地点,一时犹豫不决,据说周恩来经过考察,建议以中南海为办公地点,但也有一些人士
>> 建议中南海以保持皇家园林的旧貌,作为公园为好,中共中央可另择办公地点。最后,毛泽东还是采纳r周恩来的建议,确定中南海为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办公地 点。
>>
>> 笔者1951年随父亲陈伯达进人中南海居住,到1966年底陈家搬出中南海,前后在中南海生活了15年之久。
>>
>>
>> 最初,中南海内的各区是这样划分的:甲区为中共中央办公厅所在地;乙区为中共中央宣传部所在地;丙区为国务院所在地。1954至1956年,中南海内进行了大调整,中央宣传部陆续迁出中南海,搬到景山东面的沙滩去了。乙区划归中央办公厅管辖,但甲乙区的划分仍维持不变。
>>
>>
>> 中宣部搬走以后,原来属于中宣部的一批院落进行了大翻修,成为一些新搬到中南海居住的领导人的住宅。这些新搬来的领导人有邓小平、陈毅、董必武、王稼祥等。他们与此地的老住户李富春、陆定一、陈伯达、张际春等,都属于乙区的居民。
>>
>>
>> 住在甲区的是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彭德怀。此外,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毛泽东的秘书胡乔木、田家英,卫士长李银桥也住在甲区。办公厅副主任兼警卫局长汪东兴住在中南海东岸西苑门内划归乙区的飞地“东八所”。住在丙区的有周恩来、李先念、林伯渠等。
>>
>>
>> 还有一些领导人,五六十年代并未住在中南海,他们当中有陈云、彭真、康生、薄一波等。此外,十大元帅中除朱德、彭德怀、陈毅三位住在中南海外,其他几位,包括林彪、刘伯承在内,都不住在中南海。
>>
>>
>> 在甲乙两区统归中央办公厅管辖后,仍维持甲乙区的划分,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为了照顾毛泽东夜间工作白天休息的工作习惯,确保毛泽东、刘少奇等主要领导人的安全所采取的一种安全措施。
>>
>>
>>

>> 中南海的娱乐生活
>>
>>
>> 中南海主要的景致大多都在甲区,这对住在乙区的人们不免是件憾事。不过,每逢周末晚饭后7点多钟,位于甲区的两个娱乐场所允许乙区的人们光顾。这两个场所,一个是春藕斋,一个是西楼餐厅。
>>
>>
>> 春藕斋位于颐年堂旁边,也是古老的建筑,殿堂前后有种莲藕的水池。颐年堂是毛泽东召集中央领导人开小型会议的地方,普通人是进不去的。春藕斋则是周末舞会的场地,偶尔也放电影。
>>
>> 这 个地方我记得自己只去过五六次,一次是看大人们跳舞,一次是看30年代的老电影《桃李劫》,还有几次是看当时亚洲电影节的影片,有印度的《流浪者》、《两
>> 亩地》、《章西女皇》等等。看《桃李劫》这一次,刘少奇也去了。记得当时观众小少,到了放映的时间,却迟迟不开映,说是要等领导人,等到刘少奇来了,电影
>> 才开映。60年代经济困难时期,中央下文禁止举行舞会,春藕斋也就不再举办娱乐活动了。
>>
>>
>> 西楼餐厅原本是为领导人就餐而盖起来的一个特灶食堂。它的东半部分是厨房,两半部分是餐厅,北边有一过厅连通二者。厨房很宽大,可容四五个大师傅同时做菜。餐厅宽敞明亮,室内约有两层楼高,地面大约比一个篮球场稍大些,铺着平滑的原色小地板。
>>
>>
>> 西楼餐厅在中南海的实际生活中并不只是餐厅。它有时被用来召开小型会议,成为会议厅。现代史中有名的两楼会议就是在这里开的、五六十年代,每逢周末或节假日的晚上,西楼餐厅经常放映电影,又成了兼职的电影厅。
>>
>>
>> 两楼餐厅放电影是卖票的,一般的电影2角钱一张票,下集的电影3角钱一张票,与当时外面电影院的票价差不多,或者还稍贵些。放映的电影以国产片为主,也有苏联和友好国家的。偶尔也有香港片,这些影片大多数都早于外面的电影院在这里上映。
>>
>> 中 南海里的另一公众娱乐场所,同时也是健身场所的地方,是游泳池。游泳池位于中海西岸偏北一些。它有两个部分。北面是露天游泳池,南面是室内游泳池,均设计
>> 得很典雅,在装饰上,并不华丽,但也是不同部位铺设不同的瓷砖,非当时的普通游泳池可比。对中南海的居民开放的,只有露天游泳池,室内游泳池一般只供毛泽
>> 东、刘少奇等少数领导人使用,池水可加温,冬天也可以游泳。
>>
>> 露天游泳池只在夏季每天下午1点至3点开放,与两楼餐厅一样,它也对居民公开卖票。票价是每张1角钱,这与当时外面对市民开放的游泳池的票价相似。
>>
>> 在 50年代,每逢冬季结冰期。中南海还有另一处季节性的健身场地,那就是中海西岸边的滑冰场。滑冰场很小,也很简陋,只是一块用长木棍围起来的冰冻湖面而
>> 已。似乎没有人专门管理,只是偶尔有人在夜单扫去冰碴,给冰上的裂纹浇水补缝。滑冰的人随时可以去,也没有人收钱。那时,中南海里会滑冰的人极少。滑冰场
>> 上往往只有五六个人的身影。刘叔宴是少数几个会滑冰的成年人之一。我们兄妹都是靠她教会的。我学会滑冰以后,有别的小孩请我教,记得我教过杨尚昆的女儿妞
>> 妞,她学得很吃力,究竟学会没有,已无印象了。
>>
>>
>>

>> 困难时期的伙食
>>
>>
>> 在整个经济困难时期,中南海里的人基本上同北京市的大多数居民一样,都经历了食品短缺之苦。在吃饭要粮票这一点上,他们与其他人没有什么不同,但在副食品供应方面,他们得到的待遇比一般市民要好。
>>
>> 在中南海东墙外北长街的一个院落内。有个被称为供应站的单位,专门负责对中共中央领导人的食品供应。
>>
>> 那 时,这里的设备并不先进,只有一些依靠窖藏的天然冰块进行冷冻储藏的原始冰箱和普通货架,储存着从生产部门和市场上选购来的各类食品,包括粮食、肉、奶、
>> 蛋、糖、蔬菜、水果等等。另有少部分外省赠送中央领导人的食品,也都由这里管理分配。中南海里的特灶食堂和小灶食堂,以及单独起灶做饭的一些领导人的厨
>> 师,都是来这里购买食品和食品原料,而用不着到市面上的菜市场去购买。有一些在市面上难以买到的名牌烟、酒,也可以在这里买到,但购买的数量受到限制。这
>> 类东西是凭特供证定量供应的。
>>
>> 五六十年代,中南海里的领导人的伙食情况也是不尽相同的。
>>
>> 管理领导入伙食的部门是西
>> 楼餐厅,又称特灶食堂。每天直接到西楼餐厅就餐的入有刘少奇、朱德、杨尚昆三家,在这里打饭回家吃的有陈伯达一家。表面上看两楼餐厅直接服务的人家并不
>> 多,殊不知那些在自己家里单独起灶做饭的领导人的厨师,也大多是从西楼餐厅派出的,所以这里的厨师最了解各个领导人的伙食情况。
>>
>>
>>

>> 寂寞感不可名状
>>
>> 50年代和60年代初,中南海里的生活氛围基本是祥和、清静的,但有时清静到了过于肃穆的程度,使生活于其中的人们常有一种无可名状的寂寞之感。
>>
>> 中 南海里居住的少年儿童本来就很少。可大人还常常告诫孩子们:“不要随便串门!”因为每个领导人都是在自己的家中办公,家即是办公室,小孩子串门即有妨碍大
>> 人办公之嫌。中南海里虽说不上是三步一岗、五步一哨,但是岗哨也是够多的。除了甲乙丙区分界路口有岗哨外,重要领导人的家门口还增设了岗哨。这些都使小孩
>> 子们望而却步,自动地缩小了自己的活动范围。
>>
>> 在我的少年时期,除因与刘丁丁是同班同学,时有来往外,与其他小朋友的接触极少。偶尔,丁丁带他姐姐刘涛和几个弟弟妹妹来我家,目的是翻阅小人书(连环画)。
>>
>> 那 时,我家的各种图书都很多,除陈伯达自己常跑书店购买学术类书和古籍外。有些出版社也将新出版的部分书赠阅于他。这些赠阅的书中甚至包括一些小人书。刘少
>> 奇家藏书不太多。更没有这些小人书,可能是刘家的孩子有时来我家看书的缘故。有一次。王光美专门送了一大瓶葡萄干给我妹妹岭梅。
>>
>>
>> 中南海的小朋友们之间来往少,还源于大人们之间来往少,串门少。大人们除了中央召集会议时聚在一起外,私下里的来往稀少到几乎屈指可数。这是中南海以外的人们难以想像的。
>>
>> 摘自:《历史开卷有疑》 张秀枫/编 出版社:远方出版社 (本文来源:网易历史 作者:陈晓农)
>>
>>
>>
>>
>>
>>

>>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
>> Subscribe to 牛博山寨头条 using Google Reader
>> Get started using Google Reader to easily keep up with all your favorite
>> sites
>>
>>
>>
>
>
>
> --
> LiangLiang Wu
>
>
> >
>

--
cath...@gmail.com
http://blog.cathayan.org

LiangLiang Wu

unread,
Jul 13, 2009, 9:22:15 PM7/13/09
to min...@googlegroups.com
哦~~长见识。
那文中说的:“下集的”是什么意思?不懂。


2009/7/14 cathayan <cath...@gmail.com>



--
LiangLiang Wu

cathayan

unread,
Jul 13, 2009, 9:28:47 PM7/13/09
to min...@googlegroups.com
很可能是五笔打错了的结果,不过没想出来是什么

2009/7/14 LiangLiang Wu <geis...@gmail.com>:

--
cath...@gmail.com
http://blog.cathayan.org

LiangLiang Wu

unread,
Jul 13, 2009, 10:10:32 PM7/13/09
to min...@googlegroups.com
大叔,你好强大,上次那图片知道是iphone拍的,这次光看文章就知道是五笔打的……能够让我知道,大叔怎么知道是五笔打的呢……(不好意思,我大学专业是学理科的,而且不小心成绩就会是全年级第一,所以……喜欢事情都有原因。。。所以会比较唐僧,但学习态度绝对真诚。)

2009/7/14 cathayan <cath...@gmail.com>



--
LiangLiang Wu

cathayan

unread,
Jul 13, 2009, 10:37:50 PM7/13/09
to min...@googlegroups.com
这个不能确认,只是出于经验,一般文章里莫名其妙的错字别字都是五笔打出来的,拼音的话起码是同音的。

这个下集,目前在我的Fcitx里面同样的编码可以是:下令,政令,似乎也都讲不通

2009/7/14 LiangLiang Wu <geis...@gmail.com>:

--
cath...@gmail.com
http://blog.cathayan.org

xin

unread,
Jul 13, 2009, 10:56:54 PM7/13/09
to min...@googlegroups.com
是少了一个“上”字。

一般的电影2角钱一张票,上下集的电影3角钱一张票。



Google出来的。

2009/7/14 cathayan <cath...@gmail.com>



--
-xin

LiangLiang Wu

unread,
Jul 13, 2009, 11:44:14 PM7/13/09
to min...@googlegroups.com
我为身为此列表一员感到自豪。

2009/7/14 xin <ieag...@gmail.com>



--
LiangLiang Wu

biantaishabi

unread,
Jul 14, 2009, 12:21:07 AM7/14/09
to Copy&Paste Exchange
这个生活真是无聊至极啊!

On Jul 12, 4:35 pm, cathayan <catha...@gmail.com> wrote:
> Sent to you by cathayan via Google Reader: 中南海日常生活:清静到了无比

> 寂寞的程度 via 牛博山寨头条 by 常非常 on 7/10/09
> 陈伯达之子忆中南海日常生活:清静到了无比寂寞的程度!
>
> 中南海有时清静到了过于肃穆的程度,使生活于其中的人们常有一种无可名状的寂
> 寞之感。 中南海里居住的少年儿童本来就很少。可大人还常常告诫孩子们:"不要


> 随便串门!"因为每个领导人都是在自己的家中办公,家即是办公室,小孩子串门即
> 有妨碍大人办公之嫌。
>

> 中 南海在明清时期是北京皇城的一部分,位于故宫紫禁城西面,属于皇家园林西
> 苑三海中的南部两海。西苑三海整体又分成两大部分:北侧的北海,现今已辟为北
> 海公 园;南侧的中海和南海,中海为大,南海为小,二者在狭窄的连接处为一小


> 桥隔开,合称为中南海,即今日的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所在地。
>
> 毛泽东确定中南海为办公地点
>
> 北 平和平解放以后,中共中央起初暂驻西郊香山,对于进京后选择何处为办公地
> 点,一时犹豫不决,据说周恩来经过考察,建议以中南海为办公地点,但也有一些
> 人士 建议中南海以保持皇家园林的旧貌,作为公园为好,中共中央可另择办公地
> 点。最后,毛泽东还是采纳r周恩来的建议,确定中南海为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办
> 公地 点。
>
> 笔者1951年随父亲陈伯达进人中南海居住,到1966年底陈家搬出中南海,前后在中
> 南海生活了15年之久。
>
> 最初,中南海内的各区是这样划分的:甲区为中共中央办公厅所在地;乙区为中共
> 中央宣传部所在地;丙区为国务院所在地。1954至1956年,中南海内进行了大调
> 整,中央宣传部陆续迁出中南海,搬到景山东面的沙滩去了。乙区划归中央办公厅
> 管辖,但甲乙区的划分仍维持不变。
>
> 中宣部搬走以后,原来属于中宣部的一批院落进行了大翻修,成为一些新搬到中南
> 海居住的领导人的住宅。这些新搬来的领导人有邓小平、陈毅、董必武、王稼祥
> 等。他们与此地的老住户李富春、陆定一、陈伯达、张际春等,都属于乙区的居
> 民。
>
> 住在甲区的是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彭德怀。此外,中央办
> 公厅主任杨尚昆,毛泽东的秘书胡乔木、田家英,卫士长李银桥也住在甲区。办公

> 厅副主任兼警卫局长汪东兴住在中南海东岸西苑门内划归乙区的飞地"东八所"。住


> 在丙区的有周恩来、李先念、林伯渠等。
>
> 还有一些领导人,五六十年代并未住在中南海,他们当中有陈云、彭真、康生、薄
> 一波等。此外,十大元帅中除朱德、彭德怀、陈毅三位住在中南海外,其他几
> 位,包括林彪、刘伯承在内,都不住在中南海。
>
> 在甲乙两区统归中央办公厅管辖后,仍维持甲乙区的划分,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为
> 了照顾毛泽东夜间工作白天休息的工作习惯,确保毛泽东、刘少奇等主要领导人的
> 安全所采取的一种安全措施。
>

> 中南海的娱乐生活
>
> 中南海主要的景致大多都在甲区,这对住在乙区的人们不免是件憾事。不过,每逢
> 周末晚饭后7点多钟,位于甲区的两个娱乐场所允许乙区的人们光顾。这两个场

> 女儿妞 妞,她学得很吃力,究竟学会没有,已无印象了。


>
> 困难时期的伙食
>
> 在整个经济困难时期,中南海里的人基本上同北京市的大多数居民一样,都经历了
> 食品短缺之苦。在吃饭要粮票这一点上,他们与其他人没有什么不同,但在副食品
> 供应方面,他们得到的待遇比一般市民要好。
>
> 在中南海东墙外北长街的一个院落内。有个被称为供应站的单位,专门负责对中共
> 中央领导人的食品供应。
>
> 那 时,这里的设备并不先进,只有一些依靠窖藏的天然冰块进行冷冻储藏的原始

> 冰箱和普通货架,储存着从生产部门和市场上选购来的各类食品,包括粮食、肉、
> 奶、 蛋、糖、蔬菜、水果等等。另有少部分外省赠送中央领导人的食品,也都由
> 这里管理分配。中南海里的特灶食堂和小灶食堂,以及单独起灶做饭的一些领导人
> 的厨 师,都是来这里购买食品和食品原料,而用不着到市面上的菜市场去购买。
> 有一些在市面上难以买到的名牌烟、酒,也可以在这里买到,但购买的数量受到限
> 制。这 类东西是凭特供证定量供应的。
>
> 五六十年代,中南海里的领导人的伙食情况也是不尽相同的。
>
> 管理领导入伙食的部门是西 楼餐厅,又称特灶食堂。每天直接到西楼餐厅就餐的
> 入有刘少奇、朱德、杨尚昆三家,在这里打饭回家吃的有陈伯达一家。表面上看两
> 楼餐厅直接服务的人家并不 多,殊不知那些在自己家里单独起灶做饭的领导人的
> 厨师,也大多是从西楼餐厅派出的,所以这里的厨师最了解各个领导人的伙食情
> 况。
>

> 寂寞感不可名状
>
> 50年代和60年代初,中南海里的生活氛围基本是祥和、清静的,但有时清静到了过
> 于肃穆的程度,使生活于其中的人们常有一种无可名状的寂寞之感。
>
> 中 南海里居住的少年儿童本来就很少。可大人还常常告诫孩子们:"不要随便串
> 门!"因为每个领导人都是在自己的家中办公,家即是办公室,小孩子串门即有妨碍
> 大 人办公之嫌。中南海里虽说不上是三步一岗、五步一哨,但是岗哨也是够多
> 的。除了甲乙丙区分界路口有岗哨外,重要领导人的家门口还增设了岗哨。这些都


> 使小孩 子们望而却步,自动地缩小了自己的活动范围。
>
> 在我的少年时期,除因与刘丁丁是同班同学,时有来往外,与其他小朋友的接触极
> 少。偶尔,丁丁带他姐姐刘涛和几个弟弟妹妹来我家,目的是翻阅小人书(连环
> 画)。
>
> 那 时,我家的各种图书都很多,除陈伯达自己常跑书店购买学术类书和古籍外。
> 有些出版社也将新出版的部分书赠阅于他。这些赠阅的书中甚至包括一些小人书。
> 刘少 奇家藏书不太多。更没有这些小人书,可能是刘家的孩子有时来我家看书的

> 缘故。有一次。王光美专门送了一大瓶葡萄干给我妹妹岭梅。...
>
> read more >>

cathayan

unread,
Jul 14, 2009, 12:24:52 AM7/14/09
to min...@googlegroups.com
我靠,想当然了

2009/7/14 xin <ieag...@gmail.com>:

--
cath...@gmail.com
http://blog.cathayan.org

LiangLiang Wu

unread,
Jul 14, 2009, 1:20:04 AM7/14/09
to min...@googlegroups.com
反正你估计也用不着去吧……能去的话,带小的我参观参观嘛。。。。。

2009/7/14 biantaishabi <bianta...@gmail.com>



--
LiangLiang Wu

Reply all
Reply to author
Forward
0 new mess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