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铁 15:00:04
横向顶底板考虑为板单元
精铁 15:00:35
而且纵梁的截面只考虑了腹板的尺寸。
碳纤维 15:01:29
对于新的模拟方法,没有进一步验证之前,不好下结论到底是行还是不行。
碳纤维 15:01:52
建议你用梁或板先验证一下
精铁 15:01:55
纵梁截面是否应该考虑顶底板的作用呢
精铁 15:03:01
你的意思是一个结构最好不要同时用梁、板单元结合?
精铁 15:03:45
桥博里纵梁截面是要考虑顶底板的。
碳纤维 15:04:29
不是这个意思。我的意思是这样的模拟方法在没有验证之前,最好不要直接取信这个结果。实在没有办法,也要先验证可行性后再取用。
精铁 15:04:44
那是肯定的
精铁 15:05:43
先在请教你一下,如果全桥都用梁单元来模拟。纵向梁单元截面是否应该考虑顶底板的刚度
姗姗来迟 15:06:09
太热闹了,我也揍一揍,不要把问题搞复杂了
精铁 15:06:09
桥博里纵梁截面是要考虑顶底板的。
碳纤维 15:06:16
当然了要考虑了
碳纤维 15:06:41
请参考"梁格法"有关书本
精铁 15:06:58
他们建的模型没有考虑顶底板的作用,那就错了
精铁 15:07:02
呵呵
碳纤维 15:07:07
纵向的刚度由纵梁来承担,横向的刚度由横梁来承担。
精铁 15:07:17
那当然
碳纤维 15:07:45
但是板既有纵向刚度,也有横向刚度啊。
精铁 15:08:02
但是以前没有用过midas,还以为它比较牛,能自动考虑横向截面到纵向截面里来
姗姗来迟 15:08:08
注意板梁单元边界!这样混合单元对一般结构不可取
精铁 15:08:32
我看这个结构时这么处理的
精铁 15:08:46
所以也搞糊涂了
姗姗来迟 15:10:00
要么全用板单元,要么全用梁单元,主要是预应力的问题
精铁 15:10:09
姗姗来迟(248169354) 15:08:08
注意板梁单元边界!这样混合单元对一般结构不可取 。你的意思是,结构在建模是宜采用一种单元类型了。
精铁 15:10:20
我想也是
精铁 15:10:41
这个模型里还有一个问题,实体单元也有
精铁 15:10:55
好像有些不大合适
姗姗来迟 15:12:05
对的,主要是边界处失真,而自由度的完全一致难
碳纤维 15:12:27
太复杂的。主要是梁板实体的自由度不一样。
精铁 15:13:17
还有就是如果考虑板单元参与纵向受力,其纵向边界条件就是一个问题。
姗姗来迟 15:14:09
搞结构的不要把问题复杂化,简化处理最为重要
精铁 15:14:19
就是。
楚风 15:14:49
我觉得这样模拟可以啊
精铁 15:15:43
我以前一直在搞别的东西。现在来检查别人建的模型,自己都还没全部弄懂,就有一大堆问题处理了。
精铁 15:15:47
难啊
碳纤维 15:15:57
能否请精铁将关键的地方贴个图出来?或上传一下模型?
姗姗来迟 15:16:06
不同分析方法有误差是正常的,要合理
精铁 15:16:08
没问题
精铁 15:16:26
老碳,你给看看
碳纤维 15:17:18
给大伙看看吧,大伙的经验丰富,高手多着呢,刚才二位,都是高手。
精铁 15:18:04
传不上去
精铁 15:18:16
真是窝火
精铁 15:18:38
已经传上去了
精铁 15:18:47
叫花鱼洞大桥
精铁 15:19:10
我觉得这么建模有些不妥
精铁 15:19:25
就麻烦各位了
楚风 15:26:50
整得也忑复杂了吧
精铁 15:27:03
就是啊
楚风 15:27:14
分析什么啊
精铁 15:27:16
所以把我都搞糊涂了
精铁 15:27:33
当然是分析结构的受力状态啦
楚风 15:27:38
到时看他怎么验算
精铁 15:27:55
现在落到我手里了
楚风 15:28:05
呵呵,全部用梁梁单元
精铁 15:28:22
所以需要处理
姗姗来迟 15:30:47
不管如何,传力路径和方式要明确,这是合理模型的首要条件.不要搞玄学.
精铁 15:30:49
全部用梁单元,结构的纵梁截面应该是考虑顶底板的刚度吧
楚风 15:31:15
嗯
精铁 15:31:34
那就行了
楚风 15:31:35
不过你说他这个模型好像没有错
楚风 15:32:11
钢筋砼桁架拱桥?
精铁 15:32:39
但是结构的板单元纵向边界条件没看到啊,它怎么参与纵向受力啊
精铁 15:32:49
查不多
楚风 15:33:01
和梁单元有联系啊
精铁 15:34:08
和梁单元有联系,我就得只能是起到横向联系的作用。
精铁 15:34:54
其板的纵向刚度如何参与进去的。我对这个问题有疑问。
楚风 15:35:18
你在拱脚处和主梁端部加些面约束,估计结果影响不大
楚风 15:35:51
纵向刚度如何参与进去?你是说单刚如何形成总刚?
精铁 15:36:09
那板与板直接的约束呢
精铁 15:36:17
对
楚风 15:37:59
板与板不是共节点吗?
纵向刚度分两部分,一个是梁的,一个是板的
楚风 15:38:05
这是没有问题的啊
精铁 15:38:43
程序能考虑?
精铁 15:39:10
也就是板与板之间为刚性约束了
楚风 15:39:15
是的
楚风 15:39:38
一般的有限元程序都可以做到的
楚风 15:40:34
只是建这个模型,若是验算强度之内的可能有些麻烦吧,实体单元截面内力如何提取?
楚风 15:41:00
当然也不是不可能
精铁 15:41:09
他要看应力分布状态
楚风 15:41:24
积分求内力
精铁 15:43:21
所以我觉得要分析的话,可以之间采用梁单元算了
姗姗来迟 15:45:37
不错,模太复杂,就简,结果合理就行,还是按常规
楚风 15:46:31
这个桥不小啊
精铁 15:46:36
是啊
精铁 15:46:42
150米跨径
碳纤维 16:12:50
精铁,这个模型终于下载了。总体感觉应该没什么问题。
碳纤维 16:13:29
只是,实体部分的墩,有必要做得这么细吗?如果进行总体分析,直接用梁会方便很多。
碳纤维 16:15:21
另外,对于板-梁-板,这样来模拟箱梁,出来的结果是没有内力的。(积分也是不对的,因为,对于活载,板上的每个点的应力都是最大/最小值,而你需要整个截面的最大最小内力,不能简单积分的)
姗姗来迟 16:15:41
结果如何老碳?咱走上一条道,不同方法应用于不同目的,
姗姗来迟 16:18:09
牛角不能钻
精铁 16:18:34
这是他们作的,我现在是检查,发现这些问题后。由于以前没怎么用midas,所以不敢肯定。
精铁 16:19:35
用板-梁-板模拟箱梁的话,结构的应力应该没用什么问题吧
碳纤维 16:21:04
至于中间的板单元,如果整个横向只是一个单元,那么按我的理解(也许我理解错了),就只能模拟出横向与纵向的刚度,不能考虑体现板的优势(如剪力滞、翘曲等),那么,为什么还要用板呢?用梁格可能更简洁,计算速度也很快。
精铁 16:21:56
但是有一个问题
碳纤维 16:24:12
什么问题?
姗姗来迟 16:25:11
也有问题,看什么位置,求解板关键是与边界条件,为何midas要用影响面不用板的节占加载?
精铁 16:25:56
但是有一个问题 ,如果顶底板与纵梁之间的连接本身有问题,采用梁-梁单元时,由于纵梁截面考虑了顶底板的刚度,与实际的结构受力状态就有出入。
碳纤维 16:27:27
哦,你的顶底板是下弦桁片后面浇的?你要考虑二者之间的不可靠连接?
精铁 16:27:44
对
碳纤维 16:27:48
可是,用板-梁-板也体现了可靠连接啊?
精铁 16:28:14
那我可以考虑为与梁为铰接状态呀
精铁 16:29:30
这样与实际更为吻合一些
姗姗来迟 16:31:23
铰无法传递M!
精铁 16:31:36
对
碳纤维 16:31:55
你是考虑顶底板与纵梁为绞的关系?
精铁 16:32:05
如果实际的施工连接不好
精铁 16:32:17
就想这样考虑
精铁 16:32:30
看看实际的受力状态。
碳纤维 16:32:46
精铁 16:33:26
如果采用全部采用梁单元,结算结果就很难体系种状态。
精铁 16:33:40
体现
碳纤维 16:33:59
哦
姗姗来迟 16:36:51
考虑整体截面用组合截面不行吗,我没模型
碳纤维 16:38:01
他是想模拟图中黄色的地方为铰接
碳纤维 16:38:11
精铁 16:38:33
如果用组合截面,建模的思路与桥博没什么两样
精铁 16:38:42
对
精铁 16:40:34
老碳觉得这么处理合不合适?
精铁 16:41:06
但是这么处理的话,结构的内力又不对了,是吧
碳纤维 16:41:15
没什么不合适,就是挺繁的。如果其它方法可以解决就用其它方法吧。
碳纤维 16:41:44
就是你没有办法直接得出整个截面的内力来
精铁 16:42:01
是嘛
和 在 16:42:01
精铁为什么不去问下韦总?
精铁 16:42:34
韦总他们也不做这种桥的
精铁 16:43:38
不过只要应力没问题。就按这个模拟实际的应力状态了
姗姗来迟 16:44:08
最好用实体仿真下,看一下应力状态局部就明白了
碳纤维 16:45:28
你这个模型的应力还是类似梁的应力。没有考虑翘曲剪力滞等因素。
精铁 16:45:39
搞结构要细分析的话,就很繁琐的
精铁 16:45:49
对
精铁 16:47:35
但是D62-2004条文说明里有这样一条,如果是超静定结构,可以不考虑有效截面的。实际上也就是不考虑剪力滞因素
精铁 16:47:43
所以应该影响不大
姗姗来迟 16:48:08
还是用组合截面看整体,局部做精细分析不行吗?非要一条道走下去?
精铁 16:48:19
呵呵
精铁 16:48:28
领导喜欢这样
精铁 16:48:33
你能怎么的
精铁 16:49:16
我们是干活的,他不是很清楚。他以为程序所有的问题都能解决。不好讨论。
碳纤维 16:49:22
或者,有时间的话,也可用单梁或施工阶段联合截面来对比一下。
峻锋 16:50:01
努力改变现状,加油学习
精铁 16:50:16
是啊
精铁 16:51:12
碳纤维(53914705) 16:49:22
或者,有时间的话,也可用单梁或施工阶段联合截面来对比一下。如果这样的话,桥博就能解决了,采用midas也太没必要了
碳纤维 16:52:00
不一定要MIDAS,与桥博对比也是有必要的。
精铁 16:52:24
也倒是
姗姗来迟 16:56:00
我告诉你我用过板梁结合做过一简支梁的桥面板加固计算,结果板的内力与手算比较,结果放大了不少.和我们今天讨论一样,所以没支持用Midas混合单元
精铁 16:59:32
我也是这么想的
精铁 16:59:44
不过还没去证实
姗姗来迟 17:00:00
碳纤维 17:09:36
我来验证一下
碳纤维 17:09:37
碳纤维 17:09:54
对于图上所示的工字形截面
碳纤维 17:10:09
分别用梁与板-梁-板来模型
碳纤维 17:11:21
碳纤维 17:11:34
边界条件为悬臂梁
碳纤维 17:12:03
20*2个梁单元
碳纤维 17:12:16
荷载为10Kn/m的均布力
碳纤维 17:12:51
碳纤维 17:13:39
这是对比的位移结果,可以看出来,板的结果为1.895,而梁的结果为2.07,二者相差9%
碳纤维 17:13:52
应该讲,这样差距是挺大的
精铁 17:14:46
是啊
碳纤维 17:15:42
这个测试的模型我已上传
碳纤维 17:15:56
名为板梁板.mct
精铁 17:17:18
下载不了
和 在 17:17:25
没传完
精铁 17:17:29
传给我一下,可以否
碳纤维 17:17:47
现在好了
精铁 17:18:03
还是不行
碳纤维 17:18:36
看似可以的方法,为什么会差得这么多呢,请大家一起想想原因吧
精铁 17:18:50
好的
楚风 17:23:26
梁单元位移函数是精确(较精确)位移函数,故位移解是精确解,实际上用实体或单纯板单元也会得出这样的结果
楚风 17:23:28
不奇怪
和 在 17:23:38
这个模型有点问题
和 在 17:23:59
1
两个模型的自重就不一样
楚风 17:24:35
就算是一样的结果应该也会有些差别,当然和网格精度有关系
和 在 17:25:01
2.梁板模型求解过程中有释放掉约束的警告
这个对结果影响程度如何
和 在 17:25:44
自重反力相差之大,说明模型本身就有很大差别
碳纤维 17:27:13
现在用实体试了一下,与梁的结果是差不多的
碳纤维 17:29:26
2、释放掉约束的警告应该没有什么影响
和 在 17:30:39
两个模型的自重为什么不一样
碳纤维 17:31:21
正在看呢?也正奇怪呢
海海 17:35:54
碳总:麻烦问一下,midas材料统计里面的面积外部和内部是什么意思?我的悬浇梁分块怎么手画出来的面积无论和它的内部\外部以及外减内都不同/
碳纤维 17:38:00
和 在 ,是我操作不小心将中腹板的梁单元重复了
和 在 17:38:24
这样刚度也是一样叠加上去了
和 在 17:38:31
没有可比
碳纤维 17:38:49
修改过的模型是:板梁板为2.138,而梁为2.07,实体为2.059
碳纤维 17:39:14
差别在3%以内
海海 17:39:59
碳总:麻烦问一下,midas材料统计里面的面积外部和内部是什么意思?我的悬浇梁分块怎么手画出来的面积无论和它的内部\外部以及外减内都不同?
碳纤维 17:42:43
海海,你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截面试一下?
海海 17:44:11
我用重量除以长度再除以容重得出来的既不是外部面积也不是内部面积,所以不懂了?
和 在 17:44:56
我的差别没有那么大
板梁板为2.088,而梁为2.07
和 在 17:46:31
基本没什么差别
主要和炭炭的差别在于:
1.板梁采用弹性连接
2.约束不一样
碳纤维 17:46:33
和 在 (31338284),我和你的区别就是后来用梁板梁时,用刚性连接,只约束了中间点
碳纤维 17:46:59
我将端上的几个点也约束上后,结果就是2.088了
和 在 17:47:23
我不是的
碳纤维 17:48:07
可能端头加了全部点的约束后,相当于端头就没有剪切变形;而用刚性连接加一点约束,相当于端头有剪切变形。
和 在 17:48:06
1.
和 在 17:48:34
2.
和 在 17:48:50
3.
和 在 17:49:09
不需要都约束上边上的点
碳纤维 17:50:02
你这三个方法都是2.088?
和 在 17:50:53
不是3总,是一种
和 在 17:50:58
和 在 17:54:25
其实这么讨论,没有谈及单元本身没有什么意思:
梁单元每个节点6个自由度,板单元则少了一个转动的自由度
两者耦合时,这个只有度将会被程序锁死
碳纤维 17:55:08
是的,可是,我在用的是六个自由度的板
碳纤维 17:55:34
而且,我比较了一下,用六个自由度的板与五个自由度的板的结果基本上没有什么差别
和 在 17:56:46
那是你算的东西还不需要这个自由度来传递力的效应
碳纤维 17:57:06
和 在 (31338284),看来是有影响的
碳纤维 17:57:32
因为,你加的约束条件,与只加在中间的刚性连接是不一样的
碳纤维 17:57:49
应该就是这个自由度起作用
碳纤维 17:58:05
2.138与2.088的关系
和 在 18:04:25
炭炭还在不?
碳纤维 18:04:49
在
和 在 18:05:06
做了个模型,发现了问题
碳纤维 18:05:34
什么问题?
和 在 18:05:43
两个单元还是不能传递一个转角的力
和 在 18:06:18
已超过群内贴图每日限额,加入QQ会员可享受全天无限制发图 您刚才发送的消息:"[图片] "没有发送成功.
和 在 18:06:40
我发到tdv,到那里讨论去
碳纤维 18:14:45
梁 5.546
边界有 板5 5.531
板6 5.479
边界无 板5 85.705
板6 8.556
边界有:指的是在约束的翼板外侧加约束,边界无:指的是外侧没有约束
板6:六自由度板单元;板5:五自由度板单元
碳纤维 18:15:10
通过我的对比,我认为:1、板6在传递横向力方面比板5好;2、对于板,与其它结构或边界处,得慎重考虑约束,这个影响很大。
在 07-5-5,江安<777...@gmail.com> 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