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 徐峥
编剧: 徐峥 / 丁丁 / 束焕
主演: 徐峥 / 王宝强 / 黄渤 / 陶虹 / 谢楠 / 范冰冰
类型: 喜剧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 泰语
上映日期: 2012-12-12(中国大陆)
片长: 105分钟
又名: 泰囧 / 人在囧途2 / Lost in Thailand
IMDb链接: tt2459022
商业成功人士徐朗(徐峥 饰)用了五年时间发明了一种叫“油霸”的神奇产品——每次汽车加油只需加到三分之二,再滴入2滴“油霸”,油箱的汽油就会变成满满一箱。徐朗的同学,兼商业竞争对手高博(黄渤 饰)想把这个发明一次性卖给法国人。但徐朗坚决不同意,他希望深入开发研究, 把“油霸”发扬光大,得到更远的收益。两个人各抒己见,争论不休,一直无果。由于两人股份相同,唯有得到公司最大股东周扬的授权书,方可达到各自目的。当得知周扬在泰国后,徐朗立刻启程寻找。而高博获悉后将一枚跟踪器放在徐朗身上一起去了泰国。飞机上,徐朗遇到了王宝(王宝强 饰),别有心机地想利用他来摆脱对手高博的追赶,可他不仅没甩掉王宝,还成了他的“贴身保姆”……
究竟徐朗和高博谁会最终拿到周扬的授权书?而三个各怀目的的人,又将带来一段如何爆笑的泰国神奇之旅?
12年的贺岁档,前有少年派心若猛虎大秀飞鱼刺身,后有1942没积粮愁断肠炖猫汤心慌慌,再后,一个叫陆川的心高气傲的厨子又将一盘剩饭当冷饭炒了一下,无奈手艺不精,直接被顾客把盘子扣在了脸上。饭店的一个角落里,三个2B属性的打杂人士目睹了这幕幕情境,六双眼睛,形态各异,彼此对视若干,三只嘴巴同时露出了贱贱笑意。
然后他们端上了这道菜,不沉重、不深刻、不作伪,不依照菜单上名目繁多的诸般菜式,只凭着从大厨处偷学而来的一点雕虫技,加上切墩剩下的些许边角料,菜心加白米加些许酸醋芥末加一大把国产开心果,冬荫汤浇汁,三流内功慢炖。乍看之下小小一碗,毫不起眼,拿起勺子小尝一下,却觉入口即化,不需细品,任其在舌头上慢慢浸润,各种滋味便纷至沓来,虽有些许混乱,但苦辣酸咸却总能找到最合适的味蕾各安其位,顺着咽喉流下肚肠,亦觉腹中充盈,并无呕吐跑肚之预兆。于是张开大口肆意吃下,滋味越来越浓,胃肠不断蠕动,欣快感也随之一波波袭来。待到心满意足准备结账走人,却发现,碗底还窝着一枚白嫩嫩的荷包蛋,于是,意外之喜跃上心头,继而,眉眼口鼻在脸上不受控制地放荡成了干露露。
《泰囧》的好便是这般,当所有饭店的小笼包都做得像大闸蟹一样的时候,他们的葱油饼却实至名归,没有想着往里面加上蛋黄冒充蟹黄、加上豆瓣酱冒充鹅肝酱、插上鸡尾冒充血腥玛丽。简简单单,不费脑子,每一个笑点却都是精心设计,每一个转场也都匠心独具。片子的节奏深谙君臣佐使之道,从小笑到中笑到大笑再到狂笑,然后趁着你眼中有泪,转个弯,玩儿把深情,让它自然而然掉下来。看完之后,让你不得不说,徐铮、黄渤、王宝强这三个屌丝界的切糕党,再一次为所有的弱智儿童与精神病人正名。(鄙人在影院观影时,笑点哭点都会变低,请觉得不好笑的同学以及怀疑这篇文有夸大效果以至五毛嫌疑的同学勿喷)
三个主角各有千秋,王宝宝却最是难能可贵。经过《盲井>、《天下无贼》、《士兵突击》的洗礼(当然,树先生是个例),他本已成为一个专职诠释“傻逼”二字的特型演员,却在这一部片子中成功地转了型,完成了从二愣子向缺心眼的大步跨越,实现了没头脑向不高兴的华丽转身,至此,他终于能够站在村头向着世人宣布——I'M THE KING OF THE TWO B NUMBER ONE....
于是思绪开始飘远,当下这个世界,已经被各种千篇一律的芜杂想法渐渐雷同化,说到旅行,众口一辞地的都要去西藏;说到幽默,无一例外地都是你看呢元芳;说到娱乐,十有八九都是吃饭KTV加上桑拿一条龙。因为它们最简单,最不费力,最能够与身周的正常人类深深地打成一片。当五颜六色在众人眼中慢慢褪去之时,你才会发现,身边有一个行事完全出人意表、举止从来不惧旁顾,大声唱歌,大口吃肉,快乐时候搂住路边大爷猛亲,悲伤时候觉得全城的路灯都因他而暗淡,却纯粹、执着、热切、保守着一份如孩童般单纯笑容与心境的2B青年,是一件多么令人糟心却愉跃的事情。尽管他同样刷着微博,同样写着旅游心得,同样摆着不堪到暴的剪刀手,但你在他眼里,看不到爆棚的自以为是,看不到满怀的莫名优越,更没有毫无来由的淡淡忧桑,却只有独自一人的小乐趣,与众同欢的热心肠。他什么都写在脸上,什么都说到面上,你与他相处,不需要繁文缛节,无所谓勾心斗角,他不靠谱,但让你安心,他不闪耀,却是你快乐悲痛时候最容易想到的人,他不苦口婆心,却总让你在他身上看到于你久已湮没于他习以为常的人性光辉,他不苦大仇深,并且能够随时随地从最悲苦的环境中迅速找到其中的小快乐并持续专注,旁若无人。直至这时,也许你才幡然而觉------人形2B天使心,究竟是怎样的一种乡村圣灵般的存在。
++++++
如果你是中国电影票房爱好者,而不是脑残粉的话,欢迎深入讨论。
基于营销?如果说《画皮2》大爆还有基于画皮1口碑相对较好的底子和宣传团队不遗余力营销的事实,这些可供依赖的条件的话,那么《泰囧》的票房就来的未免有些让人猝不及防。其实,早在它上映的前一个月,尽管各路媒体都没给予足够关注的时候,泰囧就以超越一些明星制大片关注度的姿态在一些论坛被不断关注,这一点票吧就很明显。大部分明星粉丝都不会关注的一部小制作,却总能在票吧占据几个吹的帖子在首页保持相当的曝光率,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很值得玩味的地方。这就像去年《让子弹飞》,它的票房成功没有依赖任何媒体的高曝光,也没有依赖任何基于现实性的口碑,仅仅凭借在某些社交网上一些不胫而走的口碑称赞,就能开旗得胜赚得盆满钵满,如果说也算是一种营销战略,那么它的突破口在哪里?是什么能力会让一个小众的口碑期待变成一种群体性的观影狂欢?
基于口碑?《泰囧》首日票房为4000万,这个创造12月影市开画记录的成绩,相当于一部国产大片上映水平。如果说《少年派》算得上一个口碑赢票房的典型的话,那么我们可以参考到口碑转票房的周期几乎保持在一周左右。所以一部低宣传电影从较好到叫做的过程,就不可能出现这种等级的首日票房。所以我们可以说泰囧绝不是赢在口碑这么简单。推理《失恋33天》的票房成功源自某种不可测的心理追求,它的成功就像一场成功的集体约会,大部分人约着同一天去看,虽然这部电影连好片子都算不上,但这就带来了群众效应,群众效应带来持续的票房收入是必然。我一直不能理解是什么东西让这一大部分人会毫无事实基础的选择“集体约会”?它的根源是什么?而驱动泰囧被“集体约会”的原因又是什么?
基于影迷?像我这样既不是徐铮、黄渤、王宝强的粉丝又不喜欢《人囧》的观众来说,这部电影就像一个莫名其妙的定时炸弹一般,其惊讶程度不亚于看到2012世界末日成为事实。对于这三位一直被各路人马看好的演员,甚至是黄渤,尤其是徐铮,我想很多人其实也并不以为然。徐铮的《搞定岳父大人》几乎宣判了这也是一个与“造诣”无关的演员,没有人会为他闯进影院,就像没有人会怀疑黄渤和王宝强是特型演员一样。大家拼命的挤进影院看泰囧难道真的是以为这样的组合就是惊喜之作?如果说,人囧的影迷是泰囧的基础的话,那么拍过6亿灾难大片大地震的冯小刚,它的同类型甚至口碑更优的《1942》为什么却没有同等待遇?所以我可以接受加勒比系列持续卖座,却始终不敢相信小口碑可以挽来票房垄断的局面。因为观众群就是观众群,不可能大幅度扩充,之所以被大幅度扩充,则肯定是电影之外的东西在影响,除了明星制这种显而易见又总不凑效的伎俩,我想肯定还存在更重要的东西,那么它是什么?如果一对长得歪七扭八的人聚在一起就是高票房,那么我觉得最该爆的电影应该是《饭局也疯狂》,而不是泰囧。
那么你觉得一部小成本电影,质量稍好,低宣传,从演员到故事都一般,暴走6亿+的原因是什么?
+++
2013年新年,中国影视业最大的新闻就是投资仅4000万的电影《人再囧途之泰囧》票房突破12亿元,成为新的中国传奇。
在与叫座同时响起的一片叫好声中,我想起电影圈里那句名言:“一旦传奇成为了事实,只报道传奇就好”。
但是,我还是想谈谈事实。
记得前《创业家》杂志主编申音在其《商业的常识》一书中讲过一个关于中国互联网业新生代朋友的小故事。
“他提问我:如果一款游戏要打入45万富士康工人的市场,该请哪位代言人合适?我先猜周杰伦,摇头,丫目标受众是城市,又猜春哥也不对,她只杀伤学生和少妇,怒了,决定猜当红的凤娇,还是被鄙视!正确答案是凤凰传奇,有百度歌手榜单为证。备选是慕容晓晓,唱的是《爱情买卖》。完全超出我知识范围,还好我没猜韩寒。”
凤凰传奇和慕容晓晓都是标准的草根,分别借助央视“星光大道”节目和彩铃等渠道创造出了所谓“神曲”而风靡神州大地,这本身就是励志传奇。其实,在我看来《泰囧》的传奇和凤凰传奇别无二致,首先是与这三位男主角密不可分:草根的王宝强、黄渤以及一个平民化的徐铮。
其实,这本不是什么商业秘密。
冯小刚是多年的国产电影票房纪录保持者,在他电影里出现最多的演员是国内几乎最具平民气质的影星——葛优。同样,中国移动为什么选择葛优作为代言人?也是基于这个原因。定位为追求时尚、 崇尚个性的动感地带的代言人确定为周杰伦,后来又增加了若干明星,但面向更广泛的流动人口的庞大市场的神州行的代言人却责无旁贷的确定为葛优,而且至今无人撼动。中国移动甚至把广告拍成电影,在2007年推出了《命运呼叫转移》,而其中扮演一位善良但从未见过世面的农村青年的葛优又成为该片最大看点。
葛优之外,毕竟还有徐铮、王宝强、黄渤。这三位当下国内几乎最具平民气质的演员,无论在片中扮演的角色有多么成功、神奇,本质上就跟我们身边的人们一样,甚至就是我们自己。
当然,虽然具有战略性的意义,但仅仅是因为演员的草根定位,并不足以解释这部电影的如此成功。在片中能看到《三宝大闹宝莱坞》、《预产期》、《宿醉》的影子,如同《疯狂的石头》成功模仿《两杆大烟枪》,《泰囧》强烈的山寨气息适应了我们山寨中国的特色,也为其摧城拔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草根与山寨既然是法宝,为什么那么多动辄数亿的大制作不做这么做?
我不知道。但商业上如此,投资上也概莫能外。许多智商非常高的人在投资上,恰恰也是这般出手惊人、挖空心思、标新立异,却罔顾基本规律,将投资变成了一个使用高超技巧和现代工具孜孜不倦毁灭财富的过程。即使一些号称价值投资者的人,也以发掘惊世骇俗的新成果为荣,却置具有安全边际,成长又十分明确的白马股于不顾。也许,他们不是为了实现投资的目标,而是享受那种类似拍摄没有前途的大制作烂片的烧钱感觉?天知道!
国内研究巴菲特的专家刘建位在评价索罗斯和巴菲特的区别时说得很中肯。大意是:从两个人的经历来看,索罗斯的投资生涯非常精彩,不但有阻击英镑、港币的大手笔,而且甚至引爆了亚洲金融危机,可谓扣人心弦,但巴菲特的投资生涯和他的生活一样乏善可陈,非常枯燥,甚至乏味,然而,两个人的投资成绩简直是云霓之别。
正如哈耶克在《致命的自负》一书中所指出的,人类有其理性能力,但是人们往往高估了自己这一理性能力执意而行,带来灾难。而在中国当下,这种理性的自负又和一种求大、求快、求奇的审美结合在一起,往往造成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投资悲剧。
如果说“宁愿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意自行车上笑”还好理解,那宁愿在精彩的折腾中烧钱,也不枯燥的赚钱,这确实太令人费解了。正如王宝强电影里的那句台词所说:“你是什么星座的?人格怎么这么分裂”。
说到这里,再回到电影本身。虽然草根、山寨的评价不能算太高,但《泰囧》毕竟还有一个我特别欣赏的地方——那就是整部电影弥漫着那种真实的分裂的状态。
理性的自负带来的分裂是常态,无非是能研究出油霸的人比他的合作伙伴更分裂一些,而他们又比会做葱油饼的更分裂一些。所以王宝强虽然还有与范冰冰同游的梦,但只能用一颗完整的心去拥抱屌丝的失败而幸福的生活,而更分裂的人们却会更加成功的、不堪的冷漠和倾轧下去。
片中笑料、闹剧和主角们人格失调、神经官能症的病态心理相映成趣——或者它们本来就是一回事儿,而这又与在真实与谎言、事业与情感、肉体与灵魂中挣扎着的人们的命运,以及这光怪陆离的社会现实交相辉映。
其实,这部宣扬放弃金钱意义上的所谓成功拥抱幸福的电影,却还是需要通过大笔赚钱而显示其成功,这是不是也是一种分裂?
恰巧正看到中科院发布的《国家健康报告》,在国家责任方面,中国在100个样本国家中名列第2,美国垫底。一边争先恐后送孩子去美国,代购人家奶粉,一边做成这样的排名,这得多分裂啊?
然而,这就是中国传奇。
美国人有美国梦,中国可能只有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