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 汤姆·霍珀
编剧: 威廉姆·尼克尔森 / Herbert Kretzmer / 克劳德-米歇尔·勋伯格 / Alain Boublil
主演: 休·杰克曼 / 罗素·克劳 / 安妮·海瑟薇 / 阿曼达·塞弗里德 / 埃迪·雷德梅恩 / 海伦娜·邦汉·卡特 / 萨莎·拜伦·科恩 / 萨曼莎·巴克斯 / 艾伦·特维特 / 康姆·威尔金森
类型: 剧情 / 爱情 / 音乐
官方网站: www.lesmiserablesfilm.com/
制片国家/地区: 英国 / 美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12-12-24(美国)
片长: 157分钟
又名: 孤星泪(港) / 音乐剧《悲惨世界》电影版 / Les Miserables
IMDb链接: tt1707386
悲惨世界这本小说因为名列名著系列,加之连带着雨果的名字长年出现在中小学语文教材里,总是不能激发我观摩的热情,电影也是在室友这个狂热粉丝的耳提面命下激出了点好奇,赶在院线下映的尾巴时间前往了电影院。
有趣的是,最后的结果是放映全程里室友磨皮擦痒,我倒随剧情专注备至。所以音乐剧这个形式也不是每个人都享受得来,连原著粉丝在连串的歌词替台词的过程中都难精神集中,只能说,看这样的电影首先还是要必备点音乐方向的文艺情怀。
从剧情来说,长篇巨著浓缩成这样一个完整的故事已经实属不易,不过对没有看过原著的人来说,也确因为删改制造了槽点。比如Jean Valjean是怎么从逃犯奋斗成市长的?比如他这十几年说是躲来躲去,但看起来怎么似乎就在一个城市没离开似的老与追捕他的警官狭路相逢?再比如后部分他那个所谓隐秘的住所看着轻易就被Eponine妹子找到了,那追捕他十几年的警官居然还不能找到?
但轻微的槽点不影响整体观感,故事还是那样壮烈恢宏,且又深邃浪漫。看着看着突然想说雨果君果然不愧是文学大师,在革命背景下融入个人命运反思这种事,没有说教感也没有玩命的吹捧,当我一个双鱼座忐忑地捧着纸巾生怕里面主角命运太悲惨哭到我鼻炎发作的时候,发现大师对角色的虐才真的叫带着爱。似乎每个人都是顺着环境和轨迹而行,虽然悲惨,却并不刻意。虽我确也眼含热泪,却多是因为震动和感怀。
电影弱化了Jean Valjean的个人经历,据室友说,首当其冲就是他如何从逃犯奋斗成市长,只见一串“8年后”的字幕,他就已然从脏鬼跃升为成功人士。而后一帮青年学生领导人民起义的段落更有喧宾夺主之势,成为故事的中心支架。而这段短暂的革命也诚然热血而真挚,因为充满年轻人的冲动和激情,也所以带着莽撞和遗憾。印象深刻的是学生们的起义仅热闹了一天,第二天身后的人民群众就集体退出,留下他们熙熙攘攘地对抗镇压军队。当受伤的学生拼命敲着各住户的们请求开门避难时,人们只是赶紧又关严了窗户。
Jean Valjean在此段穿插而过,主要目标是在关键时刻救走被自己女儿看上的那个少年。而那个好命的少年Marius和他生命里的两个姑娘也成了不得不说的故事。一个是Jean Valjean的女儿Cosette,另一个是单恋Marius无果的Eponine。如果说Cosette的角色主要是用来看着美的,Eponine则像是在告诉大家什么是真爱。帮心上人找情敌的住所,替情敌给自己的爱人送信,末了看着二人互诉衷肠,自己则默默在雨里吐露无人倾听的心声,对着Marius的背影说着I love you, 最后还无怨无悔地为他挡了一枪死在其怀中。她除却童年有父母捧在手心的疼爱外,成年后未曾得到过幸福,她所要的只是陪在心上人身边,他要上战场,她便盘起头发戎装以备陪他站在火线。
因为音乐剧的类型缘故,谈论此片必不可少的是音乐的部分。作为多少有点音乐情怀但却非专业观众来说,各个演员的表现已然可圈可点,见有的影评非将其与百老汇或者专业音乐剧演员比之一比,觉得未免苛刻。毕竟这最终是一部电影,电影还需要视觉,见导演这么爱推特写镜头,就知道对演技的考验是多严苛。非要人家一伙人都演技与唱腔并重,难免让人想喷出“你厉害你去”之类的话。见有个短评批安妮海瑟薇的I dreamed a dream如猫嚎,觉得未免说得太不走心了。那个近景长镜头持续有多久我无从计算,那整段情绪的饱满度和爆发力是无可厚非的,长镜头的难度就是中间演员走神一秒钟,导演都会说“不如从头来过?”。而安妮海瑟薇的表现连贯流畅,说不上惊天撼地也算得上撕心裂肺了。在电影上映前,她的演绎版本被众家期待,对我而言,实际版也未曾失望。
对个人而言,整个片中,最喜欢的其实是结尾处的《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照理中本人向来对渲染革命情怀的东西不太感冒,且学生们在片中的牺牲诚然无畏却也太天真,但结局的这首合唱再度响起,我实在忍不住老泪纵横。所有人站在废墟之上,红旗飞扬,个个那么帅,而歌词又与意境如此贴合,导致之后片子结束,全场无人退席,身边一个陌生姑娘应是感冒带了口罩,后因泪如泉涌,不得不摘了口罩不断拭泪。
音乐于电影中的力量就是如此,触碰到人心中诗意的点,激得百感交集,你能想到的,远远比它表面上告诉你的要多。
而此片给我另一深刻的感受就是观影的最佳地点果然还是要在电影院。无论是巨幕还是音响效果,营造出的氛围都不是家里的小电脑可以比的。本科的时候曾经有老师在课上放贝隆夫人,教室的放映屏已然算大的了,不过劣质的音效还是让人无言以对,感觉度过了几个漫长的世纪一般,最后片子被各种说沉闷无趣难以投入,而同属台词都在唱歌的悲惨世界如若最终仍被很多人在电脑上匆匆扫过,结局可以想见。
而对于影院效应的东西,之前遇一在美国教电影20余年的老太太提及的观点我个人就非常赞同,她上课就坚持要在学院的影院放片,说你们要知道每个film maker在拍电影的时候,设想的声画配置都是为之后在cinema放映而定。她说电脑上看的玩意不是“cinema”,“film is made for cinema, not for your computer screen, or your iphone.”
虽然对于此种观点很多人会嚷嚷出各种现实问题诸如经济条件限制和现实条件限制,但当在影院出现好电影自己也有条件去看,却还是宁愿网上载着看时,从某种程度上也是对片方的轻视。不过话虽如此,在天朝奋斗的大部分人,也还是只能通过网络和电脑得以博览众片。某种意义上,也是另一个悲惨世界。
-------------------------------------------
1.
我记得那是一个阳光炎热的下午,在太阳还没有落下去之前。我打开电脑上的新建文件夹,随意的写了两个字LM.
那是很多年以前的夏天,苏珊大妈还没有带着她的故事红遍全球,那时候没有几个人知道悲惨世界也有音乐剧,都模模糊糊说好像听过这本书。没看过。还问,悲惨世界,听名字就很苦,你怎么想看这个?
故事我就不再赘述了。一个单薄的少年在闷热的房间里对着西沉的太阳热泪盈眶。心里万千起伏久久不能平静。透过银幕我甚至都能觉察到青年们的热血要喷洒在我的脸庞。法兰西自由的花朵沿途盛开在通往蒙马特高地的路上。无数为了自由牺牲的不灭的灵魂点亮了清冷的巴黎夜空。
我于是又看了一次。再看了一次。一回首,已经过去了好多年。里面的台词几乎可以烂熟到背起来。里面的人物几乎比亲人还要熟稔。随便点到哪里,总归是能跟着唱起来。各个版本的原声,包括刚刚出的25周年,最爱的还是1995Royal albert hall 的dream cast. 狂热至此于是暗暗许愿。有生之年一定要去west end 看一次,不,看很多很多次的悲惨世界。
一定要去。不去会死。隔壁楼主看了十一遍,很是羡慕。
2.
先来聊聊悲惨世界的音乐吧,因为这是部音乐剧改变的电影。下面会谈到十周年在Royal Albert Hall和25周年在O2的演唱会版本。之前看过有人说,悲惨世界里面每个主要人物都有代表的独唱作品。这一点是无论如何都会赞同的。
冉阿让---Bring him home
故事的灵魂人物冉阿让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在我看来是Bring him home,这是在祈祷马吕斯归来的时候唱的。十周年的时候寇叔一首bring him home唱得如泣如诉,显示出一个年长者的无奈,满堂喝彩,可是据说听过01年他上海LM的观众说,其实十周年发挥并不完美,上海那次更好。当年寇叔还是壮年,到了25周年就已经不用化妆了。愈发慈眉善目,好似冉阿让附体。微微一笑有种过尽千帆的感觉,四人合唱的bring him home 听完不觉唏嘘。故事主人公冉阿让最后得到了自己最想要宁静,魂归天国。在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 的旋律中慢慢合上眼。全剧到底简直是要感动的起鸡皮疙瘩。本剧金刚狼的唱功实在是不敢恭维,虽然在Hey producer中曾见到他一展歌喉,可是感觉他就是zac Efron的中年版,虽然有型可是唱功平平。并不适合这个具有悲剧色彩的任务塑造,何况原唱寇叔还在剧中打酱油出演神父,请问您情何以堪?
芳汀----I dreamed a dream
感谢苏珊大妈把这首歌搞得路人皆知。而在此之前它只是悲惨世界的一首属于芳汀的主题曲而已。我心目中最爱的悲惨世界的主题曲并不是这首。十周年的芳汀是亲爱的Ruthie Henshall,那真是一个圣母的形象,整个人和音乐都飘着,轻柔舒缓,芳汀的形象被刻画得哀婉动人。尤其是I dreamed a dream和最后的ending,仿佛是仙女走出来。那种飘逸和轻盈,似乎人生的尽头就该如此。难怪小珂赛特会说云中的城堡里有着美丽的仙女,she's nice to smell and soft to touch.25周年的芳汀是媳妇熬成婆的lea salonga,她的艾潘妮是我的最爱,可惜西贡小姐的芳汀没有打动到我。也许先入为主印象实在太过深刻。至于苏珊大妈版本.....呵呵。本剧中安妮海瑟薇的版本居然是最好的。安妮的唱功并不是很出彩,可是安妮海瑟薇非常精准的抓住了自己的优势,长达五分钟的长镜头中,安妮海瑟薇脸部的表情精准的刻画了一个从梦想中坠落的失意女子的形象,满身油污丝毫不影响她唱I dreamed a dream的圣洁感,那种撕心裂肺的痛苦混杂着破碎的唱词,简直就是芳汀再生,她用丰沛的情感完美诠释了一个优秀的演员如何精准的把握这首歌的情绪,弥补了唱功的不足,是本剧中最为出彩的片段没有之一。再说一遍,没有之一。
沙威---Stars
菲利普叔叔在麦叔(就是悲惨世界的制作人,本片的音乐指导)Hey producer最后一次出演沙威之后就不再出演这个角色了。25周年换了美国的一个黑人演员,听说人还蛮nice这就是题外话了。stars是沙威在荒野中对着繁星唱的一首歌,跟别的歌不一样,这首歌最后的尾音需要歌手具有极其强大的肺活量,这是硬件,还需要有充沛饱满的情感。这也是我见过的少数几次掌声都要完了歌声还没有断的。有人比较过Philp的版本跟之前的版本,说他的版本相对比较柔和,可是对我而言,PQ的版本真心无法超越。PQ的stars情感丰沛,感染力十足,最重要的是听下来会有一种很强烈的感受,沙威不是一个坏人(事实上还真不是)他只是有自己的价值观而已。他认为自己就是在替天行道。当然不得不提的是沙威和冉阿让的the confrontation的对唱,简直是精彩到爆。尤其是前后两段两人由于势力的逆转在中段那个地方重叠,前段沙威的气势铺天盖地,后面冉阿让的音调拔高,暗合了两人争斗实力的转变。本剧的crowe就是隔壁楼主说的那一句,太差了!太!差!了!Javet的威严都不在了,柔情也不再了,一个恶狠狠的扑克脸完全没有情绪的展开!更何况这唱功太平了!情绪的起伏呢!我知道我不能拿菲利普叔叔来要求你,可是你这也是完全属于路人级别的唱功好么!!!
安灼拉----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
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 ,singing the song of angry man?这是本片的灵魂曲。十周年的ending是17个国家的歌手一起来共同演绎这首经典曲目,比较遗憾没有中国的(居然有日本的 = =)安灼拉在10周年的时候演员明显嗓子有点扯到了,状态差强人意。10周年版本的安灼拉就是理想主义青年的化身,那首歌简直要被唱出来。25周年的大R,精神状态很感染人,就跟打了鸡血似的。唱得还不错,可惜后来ending一出来就被ball先生盖过去了。本剧中的Do you hear people sing 唱得比较一般,没有我期待的那种心潮澎湃的热血沸腾的感觉,如果我没有听过音乐剧 也就算了,我会觉得还蛮好的,可是我听过啊大哥!你叫我们这些音乐剧的粉丝怎么能不比较!我们不是看大牌的!我们是去听歌的!
马吕斯-----Empty table empty chairs
这个角色其实是没有任何争议的,就是michael ball先生。人称球妈。近年来虽然有越来越圆的趋势,可是在他不那么圆的时候,比如1985的首演,他是真正的翩翩少年。没有完成专业训练的球妈可以说是音乐剧界的大红人。这个角色也不止一次的被人评论说是无可替代的。因此25周年找不到合适的人,麦叔就找了一个流行歌手来拉拉人气。
虽然25周年的nick jonas我真心就是见一次黑一次(还不如让碧波来唱呢),可是后期看来剪辑还不错,起码不是小鸡嗓了。后期师傅好辛苦。本剧的雀斑王子倒是发挥的还行,比起尼克囧那厮是好多了,我对尼克囧那厮25周年的版本就是咬牙切齿见一次黑一次,所以这么一比完全无压力,因为Ball既然无法超越,那么雀斑王子的表现也就可以说是差强人意。情绪上还是上不来,我觉得这是这版的普遍问题,感觉就像看海潮,不停的铺垫,我们也等着情绪上来,可就是上不来。
Empty table empty chairs是马吕斯在我看来最具有代表的作品,可是michael ball的声音比较特殊。他具有很罕见的那种可以让人觉得很温暖的特质。既可以演绎爱意浓重的a heart full of love ,也可以演绎悲怆决绝的empty table empty chairs,还可以跟安灼拉对唱red and black,活灵活现的展示出在革命中不适宜恋爱了的少年人。至于最后one day more,我现在条件反射要是听不到michael ball的声音淹没所有人我就觉得奇怪的地步。有乐评家评论说,他的声音如同丝绒般的温暖厚实。听过之后会觉的人在融化。
其他的小珂赛特、伯纳迪老板夫妇什么的就不聊了。说说我最爱的角色。艾潘妮。好了现在我要回归文艺青年模式。
3.艾潘妮----on my own
聊了那么多不靠谱的可见我心中怨念有多深。如果你要问我这辈子最爱的一首歌,不用选了,就是这首on my own.各个版本的都看过,听了上百次。歌词都能默写出来。
这是整部悲惨世界里面我最爱的角色。
你说冉阿让惨么,因为一片面包被丢进监狱,24601凄凄惨惨过了那么多年,最后得见上帝,我觉得他的内心是无比安宁的。你说珂赛特惨么,虽然母亲早死,可是冉阿让好好地养育了她,对她何止恩重如山。你说安灼拉惨么,他为理想献身,他死得其所。你说马吕斯惨么,娶得娇妻,战争幸存,还能要求什么。你说芳汀很惨,对啊悲惨世界最惨的就是芳汀,可是她也算是能有人托孤了不是么。
可是你说,艾潘妮得到了什么。
本剧中最让我期待的就是艾潘妮的On my own,本来最该让我放心的角色最后让我觉得最失望。为什么这么说,因为25周年的艾潘妮就是本片的女演员 Samantha Barks,她在25周年的演唱会中表演了艾潘妮的经典选段On my own,我看过当年的版本,可以说唱得如泣如诉如怨如慕,简直是艾潘妮附体,尤其是演义中Belt部分的情绪,铺天盖地而来,演员本身也有很好的嗓子。可是当我看完,我觉得感动不到我。我毫不掩饰的说我等这部电影就是为了这一首歌,根据隔壁楼的解释,大概是这样的,就是说Samatha在演唱完之后导演说,这是电影,跟音乐剧是不一样的,要换个唱法。请原谅我用F开头的词语来问候导演。这是电影没错,电影也有自己的唱法没错,可是你拍这部片子是不是就是冲着我们这帮子Fan base会买单,当然会有大牌,术业有专攻,有的演员确实是很擅长演戏,不擅长唱歌,比如crowe,有得也许演戏比唱歌更好,比如海瑟薇,有得也许就是歌唱出生,不怎么会演戏,比如samatha barks,我们对她在25周年的表现都表示满意,我想导演也是这么觉得的,新生代中确实是她最好,别的人也唱不出,你可以让海瑟薇用破碎的唱腔丰富的感情诠释I dreamed a dream 可是你不能要求samatha 适足削履跟着海瑟薇也这么来唱,让歌手换唱腔是很慎重的事情,尤其是年轻歌手也许还不能分辨电影和音乐剧的区别,我个人觉得25周年samatha的表演直接搬到电影里也完全没有任何问题,可是这个剧中所有的起承转合,On my own 需要belt的地方,需要铺展情绪的地方全都没有出现。如果是考虑到绿叶的作用不能那么出彩我倒是可以理解,可是请问导演你让一个专业的音乐剧演员,全剧唱功最好的一个人唱出如此不和水准的表演,请问麦叔,您作为音乐指导作何感受?
我还是最爱十周年的版本。
十周年版本中的艾潘妮是西贡小姐Lea salonga,关于这首歌,其实是有很多争议的。虽然这首歌不是悲惨世界的主题曲,可是有无数的翻唱,受欢迎的程度不亚于其他主题曲,不同的几个版本拿来比来比去看得我都头大了。无数人非要争个高下,其实有什么意思呢,理解不同而已。我要谈的,是最开始感动我的,10周年的版本。
在你心目中爱是什么样子的呢?爱有很多形态。爱可以是小鸟依人,执子之手,爱可以是生死相许,爱可以是细水长流。
可是在这人世间往来了那么多年,你有没有品尝过嫉妒,有没有感受过愤怒。对这个世界,对自己。还有对拱手相让或者从来不敢企及的爱人。
10周年的艾潘妮表情略微凶狠,有人说艾潘妮不应该是这样凶狠的表情。艾潘妮应该是哀婉如诉比如1985版本中的原唱Frances Ruffelle.
这首歌在我看来,却无比真实。也许这是一首不那么优美的表达爱情的歌。可是她却唱出了人性最复杂的一面。幻想跟爱人在一起的甜蜜美好,看见爱人跟他人在一起的悲痛决绝,咬牙切齿,对自己出身贫微的憎恶,对于心上人出双入对的心碎,在给珂赛特送信的途中艾潘妮唱起的这首顾影自怜的歌,最后三句I love him不知道是唱给自己听,还是唱给捉弄她的命运听。
一个一贯被人欺负的弱者,哭哭啼啼的唱首歌给我的触动,远不如那种平时看来坚强彪悍惯了的人,流露出片刻的黯然神伤来的带来的触动大。艾潘妮出身不好,文化水平也不高,也不是知书达理的大家闺秀,可是爱情是没有贵贱的。她也爱上了马吕斯,尽管卑微,尽管她有时候看着凶狠,尽管她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怨恨,她也为了这个人,奉献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And although,i know that he is blind.still i say ,there's a way for us.
如果这都不算爱,请你告诉我。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值得去相信。
I love him,but when the night is over.he is gone,the river just a river.
爱过恨过痛苦过,请你告诉我。这个世界上,你还会不会期待爱情。
会不会有那么一个人,让你值得为之而死。为了这个人,好好活。
在黑夜的大雨中一个人对着街灯呼喊.Without him the world around me changes,The trees are bare and everywhere the streets are full of strangers.美景良辰虚度。纵是心中柔肠万卷,与谁人说?
艾潘妮最后死在了马吕斯的怀里,这是她梦寐以求的事,最后的一首歌叫做A litte fall of rain,她甚至来不唱完最后一句歌词,就如尘埃般散去。
为了这短暂的怀抱,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想起网上流传的那句话,这么大的世界,这么长的人生,总也有个人,会让你想要温柔对待。
会不会也有这么一个人,让你会孤注一掷,只为了片刻温柔。如果有的话,那么这一路走来,生又何惧,死又何惧。所以我一直觉得悲惨世界是一部励志片。因为所有的问题,所有关于自由和爱的问题,都会得到答案。
他们所期待的光明的世界,我相信,会到来。就在不远的将来。
就如维克多雨果先生在自序中表述的那样,让我作为本文的结尾:
“只要因法律和习俗所造成的社会压迫还存在一天,在文明鼎盛时期人为地把人间变成地狱并使人类与生俱来的幸运遭受不可避免的灾祸;只要本世纪的三个问题——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还得不到解决;只要在某些地区还可能发生社会的毒害,换句话说,同时也是从更广的意义来说,只要这世界上还有愚昧和困苦,那么,和本书同一性质的作品都不会是无益的。”
维克多雨果.1862
注:本文提到过的视频链接如下:
1.lea salonga 十周年皇家Albert Hall "on my own"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mHKApB4jSrc/?bid=03&pid=02&resourceId=0_03_05_02
2. samantha barks 25周年O2 音乐厅 “On my own”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kxOTEyMTE2.html
3.philp quast 10周年演唱“stars”史上最好没有之一(crowe真是弱爆了!)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UyODMyNTY4.html
4.十周年Ruthie HenshallI dreamed a dream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A4NDAyMTE2.html
5.25周年bring him home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YwNDY3MDI4.html
----------------------------------
观看Les Miz电影版真是个痛苦的过程,必须得时时提醒自己是在公共场合,不能随便大声吐槽爆粗,不能站起来喝彩拍手,激动时不能大笑,感动时更不能放声大哭。一部电影能让人入戏到这等程度,已经算是成功,即便满是挑剔,那也是幸福的挑剔,于是在此将观影过程中跌宕起伏而无法抒发的情绪,化作撰写review的力量。该电影版总体而言,既不像之前观trailor留下的恶劣印象所想象的那么糟,也显然也有硬伤使其减分不少;本文将采取先抑后扬的手法,先把心中的鬱憤一吐為快,再慢慢品評可点可圈之处。
电影版中最被糟蹋的歌曲:
Stars (Russell Crowe): 一首刚柔并济的Stars,唱尽铁血男儿心中一片热血与那别样的丝丝柔情。如此浪漫感人的星空下的独白,令多少观众为剧中的大反派而倾倒,却被Crowe唱成了不温不火,好像一盆凉了的洗脚水的味道,你对得起导演苦心为你搭建的巴黎夜空么?简直是千古罪人!与25th anniversary中一样烂得没争议的苦逼帝Nick Jonas不同,后者是那种畅快淋漓的糟糕,而Crowe则糟得有些暧昧不清,说不清楚究竟哪儿不对劲,可总是浑身不适,似乎没有一处在对的位置上。他的嗓音粗粝豪放,本就不适合舞台剧,又缺乏改进的天赋。于是他就像是个误入巴黎都市的澳洲牛仔,虽然卯足了劲但还是显得格格不入手足无措。
Bring Him Home (Hugh Jackman): 真是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小警察唱砸了一首,小逃犯也不甘落后陪着一块儿挨骂,这才是真爱啊呵呵后。作为诸主角中最具舞台剧经验的Hugh Jackman在影片中饰演的Valjean真是叫人失望,毫无亮点形同路人,不仅大失原剧水准,也大失Hugh Jackman自己的水准。不知是演多了金刚狼还是怎么回事,整部影片中他都完全不在状态,好的时候也不过是兢兢业业中规中矩把歌曲唱完表演做足,而糟糕的时候,就像这首Bring Him Home一样,我甚至觉得一开嗓导演就该喊“Cut!”了吧。虽然Colm Wilkinson的Bring Him Home是我们不曾奢求超越的经典,但将一首悲天悯人的内省独白唱得似乎在跟上帝吵架一样义愤填膺,实在有点超出我的接受范围。真的好想问问Jackman,唱这首歌的时候,你是被粗着嗓子吼的Crowe上身了么?
电影中最含混了事的歌曲:
Valjean's Soliloquy/Who am I (Hugh Jackman): 大约是电影不同于舞台剧的缘故,这两首歌曲的戏剧性不如原剧那么强烈,低声无措的自问与之后的高潮转折形成的对比总觉得不够鲜明,可是这两首歌的魅力与所要表达的正在于灵魂撕裂的张力啊!没有了这些戏剧效果,Jackman只是走过场一样将应当表达的人物性格转变与剧情发展交代完毕就了事了,可没有了这两首歌的震撼人心的效果,就让Valjean这个角色变得苍白无力,没有存在感了太多太多,讲真故事的深度也因此折损不少。
电影中最酱油的歌曲:
A little fall of rain (Samantha Barks): 原剧迷对电影版演员的表现最失望的大约当属Samantha,On my own这首在25th被萨妹子演绎得如此甜美感伤的情歌在电影中却真正成了首不咸不淡的过场歌,而到了a little fall of rain,整个场景和气氛都根本不合拍,于是两人再怎样落力演出,都显得有些无厘头,观众可能已经涌上心头的莫名情愫却也不知该安放何处(导演万死都不该连这首歌都下手去砍啊!)让萨妹子藏纸条这个细节上的改动不知是否为了照顾剧情节奏,但真正是牺牲了Éponine这个角色,完全没有了原剧中虽然卑微却因爱情而勇敢无私的人性光芒,影片中太少的戏份只将她塑造成一个为爱而自私但本性善良的路人妹子。真想为萨妹子喊冤,多么好一甜美可人的姑娘,真心为她可惜,以她的实力和表现明明可以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纯吐槽部分就到这里了,接下来来谈谈让我欣赏的部分。
电影中最突破原剧的歌曲:
I dreamed a dream (Anne Hathaway): 如果问我此片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演员是谁,Anne!一定是Anne!绝对是Anne无疑!听完她的I dreamed a dream,脸上还挂着泪珠的我简直就想掐死导演,那该死的trailor实在太忽悠人太埋没了Anne的演技。首先这首歌在影片中的位置不才私以为好过原剧的安排,原剧中Fantine在赶出工厂时唱这首歌时的情绪似乎不过是出于对生活的失望,而在影片中的Fantine已无家可归连发肤牙齿都变卖了,沦落风尘时她是走投无路已失去一切,当嫖客从麻木的Fantine身上爬起,扔下那两个小钱时,她也是无动于衷,仿佛一具只剩呼吸的尸体,而此时,她忽然幽幽地依稀回忆起那早已模糊的过往,“There was a time...”,她渐渐忆起曾经拥有的美好生活与单纯的希望,想起时心中仍有一丝甜蜜但说出口时已不禁凄然,她想起生活怎样摧残了她的梦想,她的爱情怎样变为噩梦,残酷的命运如同一只兽一般紧紧地攥着她让她恐惧寒颤,而更让她疼痛的是,这爱从未真正离开她,即便身陷地狱之中,这爱与被爱的希望还在她将死的心中时不时热烈跳跃,然而最终她绝望地承认,在现实面前一切挣扎盼望注定只是徒劳,“Now life has killed the dream I dreamed”。这最后一句在Anne的口中唱出之时,仿佛连观众都能感受到她生命的火花正在一丁一点熄灭黯淡下去,只是消逝不见。没有肢体动作没有场景切换,仅仅是依靠面部表情和演唱,Anne将这首歌曲的感情表达地饱满而层层递进,每一个眼神都紧紧抓住观众的心,沉浸在她的歌声中,却连她的唱功如何都已彻底忘记。看到这里,只有能以浓浓的朗诵腔说一句“我的心都碎了”才能表达我的感受。
电影中改编得最情有可原的歌曲:
One day more/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 不少原剧迷在看了trailor之后都会吐槽导演对one day more的低调处理,这首歌曲在我看来简直是全剧的灵魂歌曲,革命前夜那蓄势待发激动人心的一刻,剧中人物的众生相栩栩如生,正是这种既圆满又充满山雨欲来的紧张期待感叫人热血沸腾。而在电影中,这首歌却被淡化了,略微糟糕的混音,运用不当的镜头切换和寒掺的群众场面,都叫人感到使不上劲,于是纷纷质问导演你到底在干什么。看过全片之后才知道,导演对Les Miz的节奏处理和舞台版很不一样,比如将On my own和Stars挪到前面,影片的中场不是在one day more之后而是在1823的Paris之前,或许是为了方便电影观众跟上剧情节奏,而对于这样的处理来说,one day more就只是普通的一场戏,若是做成一个万人引吭高歌的效果,则后面该如何顺利衔接过渡下去便成了问题。导演在one day more和barricade之间加了一场出殡戏,也是合情合理,毕竟舞台张弛有度的节奏与戏剧张力便足够了,但对电影来说让故事合情合理讲下去的细节桥段则必不可少,于是革命爆发的导火线不仅必须呈现也显然得是个高潮,所以其实one day more的高潮有一部分给匀到了这场戏上去,使剧情能顺利过渡。在ABC咖啡馆没了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总感觉少了半口气,而放在这里实在是一个亮点,军警拉起的警戒线中黑色的灵柩慢慢行进,拥挤的人群一片肃穆,虽然是死一般的沉寂却已有了剑拔弩张的气氛,空气中的愤怒已经膨胀得就像干柴一样亟待引爆燃烧,这时一两个学生低沉压抑的声音响起,轻声而有力地唱起“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坚定得不容打断怀疑,于是三个四个,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合唱之中,军警们慌了神,Enjolras冲进警戒线挥起红旗,更多的人冲破人墙占领了马车,站在灵柩上的学生们满脸都写着骄傲与自信,带着挑衅的眼神俯视着与之对峙的军警,战火的号角就此响起。这一幕让人心跳加速,而看着这生动的场景,忽然感到Les Miz中的学生们竟不是那么遥远了,他们不仅仅活在19世纪或小说书中,今时今日这激动人心的一幕幕不也总在上演,不也总活在我们真实的记忆中么?这葬礼,这哀悼的人群,这年轻稚嫩却无所畏惧的孩子,还不令人熟悉么?可怜的孩子们啊,可惜你们不知道在前头等着你们的是什么。
电影中最佳视觉效果歌曲:
The Final Battle: 这次的影片中,我想导演加入最多自己的诠释与表达的大约还是学生戏吧,这一幕几乎和原剧给我的感觉完全不同。如果说舞台板的battle是学生们自己理想中的革命,那么电影版呈现的就是现实中这场革命真实的面孔。当影片镜头的上帝视角恰到好处的那么一拉时,在观众眼前的是偌大的一个巴黎城,大得无法想象,黑压压的一片,这时才意识到,这些学生们的街垒是多么微不足道,那火光是多么渺小,渺小的几乎变得可笑了。于是这场革命不再是想象中理想主义者的奋起与斗争,不过是以卵击石,蚂蚁绊大象,他们不再是奋不顾身的英雄们,只是一群孤立无援的孩子,弱小的可怜,几乎可笑。于是连army officer的喊话都像是带上了一丝无奈的怜悯与劝解:孩子们,你们肯定完蛋了,还是别闹了,救救自己吧。那一句you have no chance, no chance at all也有了真实的意义,因为这才是现实,血淋淋的现实。影片中凸显的张力不在于这场战争必然失败,更在于学生们革命的意义,他们牺牲的意义,在final battle之前,他们怀疑的不是胜利的可能,而是他们所作的这一切的意义,人民的冷漠与叛逃,这零落不成气候到几乎可笑的尴尬场面似乎在质问着他们,你们这么做有谁领情,你们要拯救的世界与人民根本就不赞同也不需要你们。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恰如其分地在此时出现,还有那一句let others rise to take our place until the earth is free,导演充分利用了这些在短短几分钟内定义了他们的信仰,革命的意义不在于目的,正在于那以血肉之躯抱着必死的决心用胸膛扑向子弹,此刻的站立与坚定便是意义。
而与舞台上交错的灯光与偶尔的火光迸射和噼里啪啦的枪声带来的抽象效果不同,电影自然有更大的发挥空间,我们看见学生们怎样在街垒前倒下,怎样在绝望地拍打着紧闭的大门向居民求救,怎样退入ABC咖啡馆手足无措惊惶地等待命运的裁决……于是我们看到,军队对抗的并非揭竿起义的革命者,不过是握着几杆枪却几乎什么都不懂的孩子,我们目睹的不是一场战斗,而是一场屠杀。我想这是导演所想塑造的革命,不是一个英雄主义的理想幻灭,这不过是一次以卵击石的悲剧,彻头彻尾的悲剧,这些学生不是我们会崇拜向往的英雄,只是需要我们怜悯的无辜的孩子,每个年代的人们看待学生运动与革命都会有不同的视角,而我想这大约更贴近这个时代所认同的定义吧。于是我几乎谅解了导演对Enjolras的淡化处理,几乎原谅了他把Enjolras只写成一个普通的学生领袖,如此亲民如此平淡,所以在最后当Enjolras带着无畏的表情看着那对着他的十几个枪口的时候,导演还给了他一个Courfeyrac,跑到他身旁,陪伴着他一同英勇受死,或许因为导演想写的不是一呼百应的悲剧英雄,不过是一群志气相投而彼此相守的伙伴们。然而总算欣慰的是,无论如何,最终导演还是给了他那个倒挂的身影与血红的旗帜。
特别想补充的是,剧场版远远强过电影版的一处绝对是bring him home melody的那一段,始终记得在电光火石之后的那突然的万籁俱寂一片漆黑,bring him home如泣如诉地响起,观众们屏息凝神紧张地等待着:究竟发生了什么?胜利了?失败了?有没有人生还?可什么都没有发生,只是死一般的寂静,独有一支双簧管唱着忧伤的歌。当街垒渐渐转向正对观众时,交响乐忽然排山倒海地响起,人们看见Enjolras,像个殉道者一般倒挂在街垒上,身下的红旗像血泊一般将其包围,全死了,所有的学生们,他们全死了。那种厚积薄发的张力与感染力只有在舞台上才能感受得到,所以当导演煽情地让Jarvet将勋章摘下颤抖着放在Gavroche的遗体上时,我在脑中忍不住出现的还是那触目的血红与Enjolras。
电影中最让我惊喜的歌曲:
Empty chairs at empty tables (Eddie Redmayne): 或许更准确地说这位小雀斑是让我最惊喜的角色,几乎做到了演与唱俱佳的地步。不仅是这一首empty chairs at empty tables,几乎片中所有他的片段都是让人沉醉而赏心悦目的,red and black中的痴情,in my life中的紧张激动与深情,还是valjean离开之后几处的担当与果敢,他让Marius从只识谈恋爱的小白脸变得立体饱满,每一个场景中所能表现出的Marius美好的性情都被他紧紧抓住而淋漓尽致的发挥出来,直叫人眼前一亮。而他的演技大爆发莫过于这首empty chairs at empty tables,又是一首我曾经罪恶地总是忽略的歌曲,他没有滥于以煽情的方式来直接表达悲伤,一开始他压抑而麻木地如同游荡在一片狼藉的ABC咖啡馆中,忆起昔日的时光却有一丝讽刺与迷茫,怀念旧友他的愤怒悔恨难以抑制,而那一行清泪却诉尽了一个未亡人那难言的遗憾与伤痛。
电影中最忠实原剧的歌曲:
Epilogue: 我一直想看看导演会怎样处理这一首终曲,果不其然,从感情到表达上便是对音乐剧的一次完美复制,忠实传达了原剧所要表达的意义。而最值得一提的两个亮点,一是在Valjean的灵魂离开躯体走向天堂的时候,在圣堂的门外,那一如片首的烛光闪烁的小圣堂前,我们看到主教在那里张开双臂迎接着Valjean,这个细节虽是煽情,却煽情得有理,假如人生如一场天路历程,最终的归宿便是回家,回到最初一切开始的地方。第二点是我一直在想导演会如何处理最后的群众合唱,他会为天堂里的灵魂塑造一个怎样的归宿呢?我没想到的是竟那么简单,不过就是巴黎的广场,人们站在街垒上,就好像他们活着的时候一样。一切都未曾改变,不过是天空变得洁净光亮了,人们的脸上有了希望与微笑,我喜欢导演这最后的定调,天堂不是存在于他世的寄托,不是个超越现实的别处,它就发生在我们所生活的地方,可以存在于我们的当下。天堂的再临,是降临于人们的面容之上。
正如我看完影片之后的吐槽,从一个音乐剧粉的角度来看,这一版Les Miz可挑的刺太多了,休叔一直在抖,克劳基本靠吼,萨妹子变路人,金毛恩灼毫无存在感,酒店老板跟老板娘就跟故事里的人物一样纯粹在浑水摸鱼,Stars与Bring Him Home被彻底毁了……可Les Miz的魅力就在这里,心里头一路吐槽,可眼泪还是哗哗得留个不停,被感动到很没用的样子。
我一直觉得Les Miz大概是最可以脱离舞台,仅仅靠歌词和音乐都足够丰富的一部音乐剧,这大约也是电影版依旧魅力十足的原因,底子太好了。然而这对于导演来说,也是一种挑战,因为每个Les Miz粉心目中都有一个自己想象中的呈现版本。Tom Hopper所能做的,不过是把音乐和故事,呈现出一个他所理解想表达的版本。至于这个版本如何?他的特点鲜明,一喜欢苦情,二喜欢苦情,三还是喜欢苦情;对于学生戏的演绎发挥空间最大,至于效果是否能被大众接受就是见仁见智;而对于我听剧中最着重的Salvation与Redemption这条线,他却几乎没有着重,发挥相当有限。可至少,相对其他更多可能发生的糟糕,Tom Hopper至少清楚表达了一个有血有肉,完整而自圆其说的对Les Miz的呈现。
于是最后我问自己会给这部电影一个怎样的评价,我想当我要给别人推荐Les Miz的时候,我会不会推荐这部电影,还是会像对待POTO电影版一样赶紧撇清关系,我想我会推荐的。这,便足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