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ference on "Visual Representations, World Literature and
Left-wing Cosmopolitanism in Modern China and East Asia"
日期:2015 年 5 月 22 日至 23 日
時間:9:30am – 6:00pm
地點:香港中文大學康本國際學術園 4 號及 8 號演講廳
語言:普通話及英語
合辦: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文化研究中心、台灣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贊助: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香港研究資助局
會議主席:李歐梵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
網頁:
www.cuhk.edu.hk/crs/ccs
報名:
http://goo.gl/forms/Wb4UC5etjR
查詢:3943 1255 /
cu...@cuhk.edu.hk
會議簡介:
本研討會主要從文化角度入手,探討與「左翼」思潮相關的種種文藝和文化現象。我們
所關注的,是「左翼」思潮從二十世纪上半葉開始形成的跨文化交流現象,而非其狹義
上的政治意涵。馬雅可夫斯基、特列季亞科夫、愛森斯坦、維爾托夫、本雅明、盧卡奇、
布萊希特、葛蘭西、羅曼羅蘭等,均為二十世紀同代人,而且跟東亞知識份子、文人和
視覺藝術家有或多或少的歷史因緣。超越國界的世界大同或國際主義精神
(Cosmopolitanism 又譯作「世界主義」、「大同主義」或「寰宇主義」),是這批左翼作
家、藝術家和知識份子的共同信念。任何國際潮流都是動態的,左翼文藝更是如此;既
然理論和文本都可以旅行,左翼文藝和知識份子就更不例外。我們這一系列有關世界文
學和左翼國際主義的研討會的目的,正是為了深入探討這一跨文化交流的現象。
與「國際」和「世界」相應,「在地」(local)的觀念也是動態的。它不能定位於一個國
家或地方,也不能僅僅從東亞角度來觀察。「在地」的定義無妨放寬一點:它可以意指
台灣、大陸、香港、韓國、日本、馬來西亞、印尼、越南等——甚至整個亞洲地區都可
列入「在地」的範圍之內。不過,各地左翼文藝思潮的面貌和實質各不相同,如能加強
亞洲各地學者的學術互動,將是一次非常有意義的思想碰撞。
此外,這次會議同時希望能將「全球化」(globalization)這個當今的重要觀念,重新置
放在歷史的脈絡中加以考察。這個「再脈絡化」(recontextualization)的工作,需要進
一步與「世界化」或「國際化」語境整合或「協商」。英美的理論界,正開始探討以上
課題(如 Appiah、Cheah、Robbins),但如能跟世界文學、藝術史和思想史聯在一起,
仔細分析各種不同的視覺媒體創作、文藝思潮和知識份子活動裡所內含的全球化和世界
主義線索,當有更豐碩的成果。因此,是次會議希望能拋磚引玉,進一步引發相關的跨
學科討論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