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wd: 環資捐款人陳玄州:看盡海下真相,社會需要一個說真話的團體!

0 views
Skip to first unread message

方聖平

unread,
May 6, 2020, 1:09:56 AM5/6/20
to 清華蝶園網絡


---------- Forwarded message ---------
寄件者: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ser...@e-info.org.tw>
Date: 2020年5月6日 週三 上午10:41
Subject: 環資捐款人陳玄州:看盡海下真相,社會需要一個說真話的團體!
To: 方聖平 <malen...@gmail.com>


 

我的工作是賣潛水裝備。開始注意海洋垃圾問題,是我帶客人潛水時,發現海中垃圾非常多,尤其是鉛錘(釣魚的鉛粒)和木蝦;釣魚時綁著這些東西,拉扯久就斷了,鉛會污染海洋、木蝦會傷害海中生物,所以之後潛水,我都會順手撿起,陸陸續續清,幾年下來竟也清出四百多公斤的鉛錘,裝到米袋都扛不動,海中的垃圾多到難以想像,真的很誇張。  

 撿到110支木蝦,但只是一小部分,其他有釣客、無法下水的地方,一定更驚人

被漁網困住的螃蟹,如果沒有遇到我們可能就這樣餓死了

 

為什麼會參加珊瑚礁體檢?   

2009年因緣際會下,發現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在澎湖東嶼坪舉辦珊瑚礁體檢,我立刻報名,從此結下不解之緣。會持續做下去,只是單純的想法:自己就是靠海洋吃飯的,如果海洋環境變糟,就沒人想潛水,那潛水相關產業要怎麼做下去?但令我難過的是,最受衝擊的漁業反而還沒有認清這個問題。

台灣是靠海的國家,如此依賴海洋,卻又不重視海洋文化,國際間有研究指出,2048年後可能沒魚可吃了。台灣若再不開始關心海洋問題,也許我們這輩還有魚,但我的兩個女兒可能就沒有了。                                    

因此,必須趁還有救的時候,一起護海。

 

社會需要的,是一個會「講真話」的NGO   

環資是很實在的團體,每個人都認真為環境付出,但就是很窮。在台灣,跟人有關係的團體比較容易募到款;相較之下,環境保護儘是研究數據,比較枯燥,又容易跟利益衝突,但他們還是堅持做對的事。監測需要長時間累積,做一次不足以有代表性,但我們做了十年,就是一個可供檢驗的報告,有力量去面對破壞海洋的現況。

某年環資公布了蘭嶼珊瑚礁體檢報告,指出南邊珊瑚礁覆蓋率差,卻惹怒蘭嶼某些居民,說是破壞了觀光形象。但環資還是堅持公佈,每年持續在全台海邊做珊瑚礁體檢,因為真相必須被知道,才能被改進。

珊瑚礁體檢底質調查員。林育朱攝 

我很看重下水的專業度,有時想要清海裡的漁網,浪一來你可能會先被纏住;我也看過有人為了清理卡在珊瑚礁上的漁網,用蠻力一掀,漁網掉了,珊瑚礁也拔掉了。除了設備,下水知識跟物種辨識也非常重要。環資做珊瑚礁體檢十年,除了強調硬體設備和專業人員培訓,還特地從國外引進Eco-Diver生態潛水家培訓課程,培育更多人從休閒活動,成為公民科學家。另一方面,環資也持續推動社群行動,欲使護海行動遍地開花,形成自體運轉的台灣海洋守護網。                                     

環資對我來說就是這樣的團體,不只熱血、勇敢講出真話,更是有策略、專業的團體。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環資大多數的工作人員,都是跟我女兒差不多大的年輕人(不少人也是研究領域的老實學者),卻願意用生命為環境盡一份心力,所以才更讓我們這種歐吉桑,願意長時間配合。

 

看盡海下真相,我支持環資救海洋 

專業與裝備是由大量經費與長時間心力換來,關心海洋團體不多,一個月捐助100元,一年其實不會造成太大負擔。平常1000元,去餐廳就吃掉了,但給環資的1000元,可以補充設備、辦一次演講、製作幾百份推廣文宣等。                                     

人生,就持續做一件自己覺得對的事。像我剛好有潛水的專業,沒時間參加別的,就把心力一直放在珊瑚礁體檢,竟也協助環資做了十年,而且只要還有體力,我就會繼續做下去。                                     

看這封信的你,也能找一件,可以持續為環境做下去的事,不管是志工、捐款,協會最需要的是持續性的支持與參與,行動可以簡單,但你要不要從現在開始?       

我在加入環資的珊瑚礁體檢行動前,其實有點自我滿足、自我娛樂。但現在,我是帶著專業與知識,更全面地守護海洋。                                     

拯救海洋需要專業,而專業需要你們的長期支持!

陳玄州

-------------------------------------------------------------

謝謝您一起保護海洋,您的支持將會運用在:

1、海岸及海洋調查與監測:建置海岸及海洋調查資料庫及分析歷年調查報告等

2、護海相關活動支出:如專業潛水人員培訓、建立長期志工

3、推行海洋保育相關活動:舉辦海洋生物講座

    每月小額捐款      
     單筆捐款贊助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116 台灣 臺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在瀏覽器中觀看 | 退訂電子報
Reply all
Reply to author
Forward
0 new mess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