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第一次拍摄

8 views
Skip to first unread message

Luyao Wang

unread,
Mar 17, 2013, 2:55:53 PM3/17/13
to lms...@googlegroups.com
一代半小组的各位成员们,
第一次拍摄结束了,大家都辛苦了。拍摄后我和林坤与被采访者简单的聊了一下,他给了我们一些意见和建议。结合我自己的一些反思,我觉得可能有以下几小点:
1. 拍摄流程
我们本来想通过正式拍摄前的聊天找找爆点(当然因素也导致我们聊得时间略长了),但实际上这种寻找的过程已经消磨的被采访者的积极性。建议下次采访的时候正是采访前的交流限制在十分钟内,简单了解一下就好。
2. 拍摄设备
今天的拍摄工具只有我的相机,我从图书馆借来的一个mic,以及bob后来送来的三脚架,和我们之前想象的架两台机器相距甚远。建议以后全套拍摄工具的准备至少要在拍摄前一天完成,并且拍摄当天在见嘉宾前都提前汇合好。设备是拍摄节目最最最基本的,在嘉宾面前的”缺少“、”安装困难“等问题都会大大降低我们的专业性。今天后来嘉宾都是用抱怨的语气和我们谈这件事的。。。
另外前天bob和我就跟大家说了借设备的邮件和微信,结果没有人响应。希望以后这种事大家稍微回应一下,保证我们设备的齐全。
3. 拍摄人员
今天bob有一些别的事情所以没有办法参加拍摄。建议下一次拍摄如果有谁不能到场,最好提前让其他组员知道一下,并且把手上的设备(如果有的话)提前转交给其他能到成的组员。
另外嘉宾也反映,组员在拍摄完成前离场(今天这个不算哈,因为咱们确实比预期拍摄时间长了)会给嘉宾不好的印象。所以我觉得为了保证效率、专业性、流畅性,下次拍摄只要一个策划,一个主持人,一个摄影师就够了,并且这三个人要一直从头到尾参与整个拍摄,起码不能比嘉宾engage的时间短。
4.拍摄时间
另外关于剩下的拍摄,我建了一个when2meet的链接http://www.when2meet.com/?848181-xcoEA。 大家把自己available的时间填一下,并填上自己的名字。拍摄成员确定好了后我们再联系嘉宾,并确定其他事项。(包导,你下周的availability是特别重要的,其次是主持人林坤,我们根据你们能去的时间跟available的策划)

以上是我的一些想法,大家还有什么要补充的?


谢谢大家咯。好好过剩下的周末吧。

璐瑶


--
Luyao Wang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 M.S.E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14
China Foreign Affairs University | B.A. English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12

Yuchen Sun

unread,
Mar 17, 2013, 5:50:09 PM3/17/13
to lms...@googlegroups.com
总结的很好。大家辛苦了。
万事开头难,下面的拍摄慢慢会顺利的,以前我们第一次拍的时候问题也很多,手忙脚乱的,吸取教训就好。
后制比较重要,当时要在场,因为策划与主持可能对器材不是很熟悉,临时上场拍摄的材料很可能不符合剪裁的标准,记得很久以前林毅夫来宾大,林坤去采访时就没有后制去,结果我这个技术盲滥竽充数了一把,结果是悲剧的……
我建议是每次拍摄之前还要有一个项目总负责,这个总负责并不负责具体环节,而主要是负责check拍摄前各个环节有没有准备好,比方说器材有没有借好,如果于嘉宾访谈地点是否确定之类的,如果没有则去具体协调资源,解决问题。类似大管家式的职位,我们原先拍摄的时候是由Jason来起到这个作用。
如果不能每次都由一个人来in charge, 起码也要每次拍摄的时候,有一个人总负责,协调剩下的人完成整个拍摄进程,这样效率高,质量也能得到保证。
还有微信群加一下我吧,我的微信号码是sych680

2013/3/17 Luyao Wang <wanglu...@gmail.com>



--
Justin Sun
B.A. in Peking University
Candidate of M.A. in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孙宇晨
中国北京大学文学士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硕士生
Reply all
Reply to author
Forward
0 new mess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