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Groups no longer supports new Usenet posts or subscriptions. Historical content remains viewable.
Dismiss

最近的 ATLAS 研究

2 views
Skip to first unread message

Ziyuan Yao

unread,
Aug 11, 2016, 2:24:55 PM8/11/16
to
先做一个思想实验。

问一个中国老农:“你的汉语为什么说得这么好?”
“是因为你背过一本现代汉语词典吗?”
“不是。”
“是因为你背过一本现代汉语语法吗?”
“也不是。”
“那是因为什么呢?”

事实上,老农从小到大听过、看过(如果他识字的话)很多汉语句子。如果把这些汉语句子想象成一本书(“句典”),那么这个“句典”就是他汉语为什么这么地道的原因。

他判断一句话(无论是听到别人说的话还是自己将要说的话)是否地道的唯一标准,就是这句话是否在这本句典里找得到,或者至少能找到类似的句子。或者说,就是“这句话老子以前听说过,所以地道”,或者“这句话听起来挺熟悉(跟老子以前听过的某句话类似),所以大概也地道”。

在哥以前贴过的一篇赞同克拉申主义的英文文章(http://www.antimoon.com/how/input-intro.htm)里,也是这样说的:

“Do you know 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 learner and a native speaker? The native speaker “feels” what is correct. He can tell that a sentence sounds either good or bad (unnatural) and he doesn’t need to use grammar rules for that. He can do it because he has heard and read lots of English sentences in his life. This is the only difference between a learner and a native speaker — the amount of input. You can be like a native speaker if you get lots of input, too.”

母语者和非母语者脑子里的唯一区别,就是母语者脑子里有一个很大的句库。非母语者欲成为(或者几乎成为)母语者,所要做的唯一的事,就是也吸收大量句子,在脑子里建立一个很大的句库。

--------------------

再进一步分析一下,我们可以发现更多有趣的东西。

其实,这不光是很多句子组成的一个数据库,还包括每句话对应的意思。

这个看似很显然。如果不知道每句话对应的意思会如何呢?就好像你整天听一个收音机里的阿拉伯语广播,假设你能记住听到的每句阿拉伯语的发音,但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听一辈子也不能理解一句完整的阿拉伯语句子(当然,那些听从语气里猜出意思的打招呼语等等除外),也说不出一句完整的阿拉伯语句子(同样,打招呼语等等除外)。

那么现在的问题是:母语者是怎么知道听到/看到的每句话的意思的呢?

哥以前说过,小孩最初是通过“实物与单词对照”,来知道单词的意思的,比如看到一只猫,同时听到大人称此物为“猫”,于是小孩就知道“猫”这个单词的意思是看到的这个东西。

也就是说,一开始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得到的信息,来给听到的单词赋予意思。我们把“感官”这种信息接收渠道也看作一种特殊的语言,叫 L0。L0 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一种语言(除非天生残疾)。我们的母语叫 L1。最初我们就是通过 L0 与 L1 的对照来学 L1 的,可以记作:

L0 -> L1

但是后来,在学习表示抽象概念的母语单词(如“动物”)的意思时,往往就不是通过实物的对照,而是通过用语言来解释。比如,大人教小孩什么是“动物”时,可能会说:“像猫、狗、牛、羊、马这样会动的、有生命的东西,都叫‘动物’。”

这时大人其实就是在用小孩已经能理解的母语(如“像猫、狗、牛、羊、马这样会动的、有生命的东西”),来给一个新的母语元素(如“动物”)赋予意思。

也就是说,这是一种“已知母语和未知母语的对照”,可以记作:

L1_known -> L1

总结起来,一个人学自己的母语,就是靠两种对照:

(1) L0 -> L1
(2) L1_known -> L1

关于第二种对照,我再举个例子。小孩是怎么第一次知道“自由”是什么意思的呢?

大人往往用一个“笼中鸟”的比喻。让小孩想象一个关在笼子里的鸟(或者真的引小孩去看一只关在笼子里的鸟),说:“假设把笼子打开,让鸟飞出去,于是它想去哪里就去哪里,这就是自由。”

我还记得我是怎么学到关于时间的一些概念的。那是我爸让我看挂在墙上的一个挂钟,说最细的叫秒针,最长的是分针,最短的是时针;秒针每走一格是一秒,走完一圈是一分钟,此时分针走一格;分针走完一圈是一小时,此时时针走到下一个数字;24 个小时是一天。

这种解释,就是结合了两种对照方法,但分开来仍然是前面说的这两种对照方法。

--------------------

话说,大多数人唯一学得很地道的语言就是母语。那么学母语的方法显然就对学外语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克拉申主义就是对学母语的一种模仿。

那么,一个学外语的人,按照这个道理,必然也要吸收大量的外语句子,同时得知这些外语句子的意思,在脑子里建立一个庞大的“外语句典”,才能掌握很地道的外语。

那么,他如何能得知一句外语句子的意思?其实理论上有三种方法:

(1) L0 -> L2
(2) L1 -> L2
(3) L2_known -> L2

也就是说,学外语可以通过三种对照方法。如果你对比一下这三种对照方法和前面说的学母语时用的两种对照方法,你就会发现这三种对照方法是前面那两种对照方法的一种延伸。

我分别来解释一下。L0 -> L2 就是实物与外语对照,比如看到一只猫,同时听到有人说“cat”,于是你你就从这个实物知道了“cat”这个外语单词的意思。

而 L1 -> L2 就是母语与外语的对照。比如有人对你说“猫就是 cat”,于是你就知道了“cat”这个外语单词的意思是母语里的“猫”。

而 L2_known -> L2 是“已知外语”与“未知外语”的对照,比如假设你已经知道 inch 是“英寸”的意思,那么如果有人对你说“twelve inches is a foot”,那么你就从已知的外语“twelve inches”得知了未知外语“foot”(英尺)的意思:12 英寸。

用大量双语句对来教外语,就属于上面说的 L1 -> L2 这种对照方式。

再做个思想实验。假设一个人把外语(L2)也学到了很地道的程度,现在又想学第三门语言(L3),那么类似于数学上的“不完全归纳法”,他学 L3 其实有 4 种对照方式:

(1) L0 -> L3
(2) L1 -> L3
(3) L2 -> L3
(4) L3_known -> L3

0 new mess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