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chinaspring.org/article/a017256f-bdd9-4b33-afd6-15f8cda780b8
八月三十日,应朋友的邀请,我们去加拿大安大略省久負盛名的斯特福德戏剧节 (Stratford Festival),观看中英双语话剧《推销员在中国》(Salesman in China)。这是一部根据米勒和英若诚的回忆录(注)而改写的话剧,围绕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 1983 年,在党内改革派的大力促进下,引进米勒的话剧《推销员之死》在北京上演背后的故事。
剧情并不复杂,而背后射影的现实却莫测、复杂、多变,穿插剧中推销员父子关系、身为共产党员又身兼导演和演员的英若诚与其天主教徒的父亲关系、米勒父子关系,以及无处不在的监控、掏心掏肺的推心置腹、中美对隐私的不同认识、两国对艺术的观念、作为人的英若诚内心难以言表的矛盾等等一系列看似简单、实质上却常常可能成为中国政治转型斗争中孤注一掷的举动。整个话剧全部使用真人真名真事,在两个半小时内,把我带入了如烟往事之中……
Image阿瑟·米勒是美国著名剧作家,其创作的《推销员之死》使他被认为是 20 世纪最伟大的剧作家之一。他于 2005 年 2 月 12 日因心脏衰竭去世,享年 89 岁。
1978 年 9 月 18 日至 10 月 12 日,阿瑟・米勒和妻子英格・莫拉什到中国访问,停留了三周时间。时任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和北京人艺院长的曹禺邀请他观摩中国的话剧演出并讨论合作,英若诚作为中国戏剧界的重要人物和翻译参与了见面会谈。曹禺和英若诚提出要在中国排演米勒的《推销员之死》,并请他亲自到中国来任导演。1980 年曹禺赴美讲学,两年后英若诚访美,两次与米勒继续磋商此事。米勒决定在中国导演他的经典作品《推销员之死》的条件之一是,邀请英若诚担任该剧的主演、翻译兼导演助理。
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简称“北京人艺”)排演的《推销员之死》,于 1983 年公演,首轮演出持续五十多场, 场场爆满,盛况空 前。该剧由英若诚、朱琳和朱旭主演。阿瑟·米勒强调的“中国化”和英若诚出色的翻译,让《推销员之死》这部戏首演就引起轰动。此后,英若诚与米勒保持了长期的联系。
1983 年的中国,上层内部充满改革与后退的暗斗,底层却是一派生机,中国再次被允许“睁开眼睛看世界”。满城春风荡漾,生气盎然,却又随处可见顽固不化的残雪。南京远离北京,其距离比今天通讯发达的多伦多至北京的距离更加遥远。
1983 年,我在报纸上听说北京上演了米勒的《推销员之死》,而南京上半年开始了倒行逆施、幸亏短命的“清除精神污染”的政治运动,下半年则开始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次持续三年之久的“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活动”。
Image1983 年,我在南京当中学教师,月薪 48 元,相当于年薪 576 元,日薪两元,每小时的回报是两毛五分钱。我很满足,因为这个工资已经是我 1976 年去农场时工资的四倍。那一年我每月工资 12 元。而许多同龄的插队知青们的收入更加悲催,绝大多数连每月 12 元的收入都没有保障。
1983 年我的精神世界很富足,类似今天小红粉们的思维,是一个光荣的“人民教师”,一颗社会主义的螺丝钉,沉迷在建设祖国“四个现代化”的宏伟想象的兴奋之中。
1983 年,我堂姐介绍我认识了一个加拿大的服装商,他想雇我为中国的“代理”,每月基本工资翻倍,另有佣金加回扣,每年至少能够让我的经济收入翻十倍。我是教师,属于国家编制,刚刚被邓小平的新政策划为“无产阶级”的一个组成部分,于是,拒绝了国外资产阶级的腐蚀拉拢。
话剧中,米勒和英若诚有一个小小的冲突。英若诚想原汁原味搬演《推销员之死》,这比较迎合中国左派的期待,美国梦是噩梦。而米勒却想把此剧中国“本土化”,因为他认为这是一部反映父子关系的话剧,有全人类的共性。
经典台词: “这个话剧将搭起中美关系的友谊桥梁!” “一旦两国发生冲突,最早被炸毁的就是桥梁!”
米勒本人对自己生后的辛辣评价是,人们根本不会记得他的作品,只会记得他是玛丽莲梦露的前夫。
同去看剧的退休律师也是米勒话剧的粉丝,早在北京就看过“人民艺术剧院”演出的《推销员之死》,高度赞扬其艺术成就,认为可以与希腊经典悲剧齐名!他仍然记得一句经典台词:All you have in this world is what you can sell。后来他移民加拿大,九十年代找不到正式工作,提着箱子上门去推销百科全书,心里一直念道这句台词。
律师还特意查了 YouTube,发现中文、英文版的《推销员之死》都有。甚至还有 1983“人民艺术剧院”演出的版本。
2011 年,女儿在密西根大学读大三,与另外七个女生共同租下了米勒在 1951 年访问密西根大学住过一年的房子。2022 年,这栋楼已经被密西根大学收购,不知如何处置而空置着。
《推销员在中国》的导演是施崇梵(Jovanni Sy),剧本是他和妻子及其他三人,历经四年改写而成,并于今年搬上舞台。演英若诚、米勒的演员非常专业、优秀。所有演员的中文都不是北方汉语口音,听起来有点别扭。每个演员的英文都比中文流畅。
强力推荐此话剧!此戏将在整个九月份的斯特福德戏剧节期间上演。据说还将巡回演出至温哥华、新加坡等地。
2024 年 9 月 2 日第二稿
注:晚年在病榻上的英若诚用英语向美国学者康开丽(Claire Conceison)讲述了自己的一生。他的祖父是虔诚的天主教徒,《大公报》和辅仁大学的创办者。康开丽整理成书 Voices Carry(2008),一年后删节的翻译版《水流云在》在大陆出版。主要删除了美国版中透露的中共让文化名人做兼职国安的情节。
原来,英若诚一直奉命为国安部门进行情报搜集工作,“这种工作贯穿了英若诚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他以普通市民很难得到的食品在家热情接待外宾,“晚上就与妻子吴世良将获得的信息写成长长的报告,上交国安部门”。
受到英若诚热情家宴的外籍清华大学的讲师 —— 一对富布赖特基金资助的美国讲师李克夫妇(Allyn 和 Adele Rickett),就是在英若诚家宴后上交的报告下,于 1952 年被国安部门以“从事间谍活动”罪名而双双入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