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lihlii http://yjrg.net/HT/bbsindex?b=con?B=240&F=M.1151418774.A
“太君”之谜 林思云
记得以前在大陆看关于抗日战争的小说电影时,里面的反面人物总把日本兵阿谀奉承地称为“太君”。那时我并没有特别注意,以为“太君”是日本话。可是到了日本这些年后,从来没有听说过“太君”这个词,不由产生了一些疑惑。最近看到有人贴出“报告太君”为题的帖子,突然意识到应该查一查太君这个词的来历。 先是翻日文字典,一般字典根本没有 “太君”这个词的记载,在比较专业的汉字字典里,“太君”有两个意思:一是封建时代对具有封地官员的母亲的尊称;另一个意思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这都是古时使用的古语,在近代日语中并不使用。 那么“太君”是不是字典上不载的俗语呢?问日本的年轻人,根本没有人知道“太君”一词。是不是二战以前使用的俗话呢?问一位60多岁的大学教授,他也没有听说过“太君”一词,他想了半天问我:是不是把“大君”错搞成“太君”了?江户时代的幕府将军曾对外国人自称“大君”。但不止一本中国书中把日本人称为“太君”的,所以不会是“大君”的笔误。 既然“太君”不是日本词,那么是不是中国词呢?以前中国倒是有“太君”一词,用来尊称别人的母亲,比如杨家将中的佘太君等。但为什么要把日本兵尊称“太君”?是不是中国人有一种特殊的母亲情结,谁有权有势就把谁称为母亲,所谓有奶便是娘。共产党当权就有人要“我把党来比母亲”,日本人打过来又有人要“我把日本兵来比太君”。 抗日期间沦陷区的中国人为什么要称日本兵为“太君”,真是一个不解之谜。我猜可能是中国人以为日本人习惯上喜欢称别人为(乱码)尊称,意思是太上的、最高的“君”的意思吧。 日本兵听到中国人称他们“太君”时,大概也有些莫名其妙,可能以为中国人习惯上用“太君”来尊称别人。如果日本兵知道中国人专门为日本人创造了一个“太君”的尊敬语时,说不定杀中国人时会手下留情些。 以上只是我的一些猜测,希望有识之士来解开“太君”之谜。
全文链接: http://yjrg.net/HT/con?B=240&F=M.1151418774.A
发信人: lihlii
(立里), 信区: JapanView
发信人: lihlii
(立里), 信区: JapanView
http://economist.com/daily/news/displaystory.cfm?story_id=8399365&top_story=1 Last month an Icelandic tycoon bought West Ham, another club in London. tycoon tycoon Japanese taikun[ title of a shogun ] Business tycoons may consider themselves captains or even princes of
industry, but by virtue of being called tycoons, they have already
achieved princely status, at least from an etymological point of view.
Tycoon came into English from Japanese, which had borrowed the
title, meaning 揼reat prince,?from Chinese. Use of the word was intended to
make the shogun, the commander in chief of the Japanese army, more
impressive to foreigners (his official title sh絞un merely meant
揼eneral?. In fact, the shogun actually ruled Japan, although he was
supposedly acting for the emperor. When Matthew C. Perry opened Japan to
the West in 1854, he negotiated with the shogun, thinking him to be the
emperor. The shogun's title, taikun, was brought back to the United
States after Perry's visit. Abraham Lincoln's cabinet members used
tycoon as an affectionate nickname for the President. The word soon
came to be used for business and industry leaders梡erhaps at times for
those who had as much right to such an impressive title as did the shogun.
The word itself now has an old-fashioned sound, but when we encounter it,
we should think back to the days of Commodore Perry and President Lincoln,
both of whom were real tycoons in their own ways.
tycoon tycoon tycoon -- 金山词霸
-- 作者: shenmi 欢迎lihlii。林思云的这个老贴在本网《林思云文集》中有。如果lihlii是林的粉丝,可以让你一饱眼福。 http://clx3.ld.infoseek.co.jp/linsiyun/0727.htm
-- 作者: lihlii [这个贴子最后由lihlii在
2006/12/11 11:05pm 编辑] 另外有请教,6年前,我在网上搜到了汪精卫先生在国民党中常会上的关于“灰烬抗战”的演讲全文。当时保存了,但是难以查找。现在再也找不到。 那篇演说,用反语抨击国民党的民族主义分子置民众于水火之残忍灭绝人性,字字泣血,却被国共两党歪曲成“灰烬抗战”的虚假宣示,以掩盖汪先生的真意。就因为如此,这样的原文是很难见天日的,否则,国共两党的欺世谎言,难免破产了。 如果哪位有收藏,恳请发表出来以飨读者。 稍读历史,不禁掷卷长叹,英雄末路,一何凄然!奋不顾身为民请命,然民欲食其肉寝其皮,纵有赴汤蹈火之勇,何堪积毁销骨之毒?林思云先生《真实的汪精卫》一文,我看根本不够真实,还把汪精卫看成是权宜趋势而失败的弄潮儿,押错宝的政治赌徒。虽然已经为汪先生辩诬起到实际的作用,但是在我看来依然是侮辱我民族百年来第一大英雄人物之英名! 其人若无精卫之志,何堕地狱之门哉?!
-- 作者: lihlii List of English words of Chinese and Japanese
origin
-- 作者: lihlii 写了个 wikipedia 条目。:)
-- 作者: 公子 还有一个“米西米西”不知道来自何处?
-- 作者: 张三 是没找到全文。这里是段落。 -
(前略) "《汪精卫先生抗战言论集》,独立出版社1938年6月出版" http://cyc6.cycnet.com:8090/xuezhu/his_data/content.jsp?n_id=4977
-- 作者: 张三 说他英雄恐怕也过了。而更像是对国弱已极的绝望,觉得以国力之悬殊,抵抗只能如飞蛾扑火。
-- 作者: shenmi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很难,特别是在中国,历史不是作为一门科学被研究,而是作为政治的附属品被利用。因此在现阶段,对汪精卫重新评价似乎不可能,要翻汪案,难。连1000多年前的秦桧的案子都翻不了,别说翻60多年前汪的案子了。
-- 作者: shenmi “米西米西”估计是“めしめし”的发音
-- 作者: lihlii 国共两党为什么要省略,掩盖,不给民众看到全文呢?就是为了方便他们歪曲剪裁,掩盖谎言。
-- 作者: lihlii 汪先生不是认为,而是切身体会到中国军队不足以抗战,中国民众生灵涂炭的惨景,认定必须实现和平,才可徐徐图之。 另外他并非法西斯信仰者,却加入德日意同盟,是为求大国干涉的外交手段来维持中国之独立行政,所以他谋求希特勒调停中日战争。 蒋介石也曾结盟希特勒,得到德国的军事援助,来抗衡日本。后来他得到美国的更强支持之后,才放弃了德国。 关于为何要和法西斯德国意大利结盟,汪精卫先生也有泣血告白,林思云先生的《真实的汪精卫》文中有引文。[1] -----8<----- 抗战爆发后英美法对中国的冷漠态度,以及中国军队的屡战屡败,使汪精卫产生了只有对日妥协才能救中国的思想。 [1] 林思云: 怎样看待汪精卫政府 http://www.zisi.net/htm/wwzh/2005-05-24-29015.htm
-- 作者: 张三 我倒没有神网这么悲观。封建传统观念中泾渭分明、并在极左时代生命得到延续的忠奸两分法,随着时代正在淡化;而且这样的淡化,显然还得到政府的支持。岳飞、施琅、尚可喜,都是例子。这不但是时代的进步使然,也是防止民族、种族矛盾的必然。
-- 作者: 公子 这是2000年去欧洲时的一段感想,法国人走的就是汪精卫路线。 在巴黎有很多很多的宫殿建筑,人们来到巴黎也基本上奔波于各宫殿建筑和建在它们里面的各种美术馆、博物馆之间。这些宫殿和陈列在它们内部的展品,确实是非常美。与几乎所有的建筑物全部被毁的德国的得莱斯顿(Dresden)完全相反,巴黎的宫殿建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基本上没有被毁坏。我不敢想象如果德国的飞机当时对巴黎进行一场大轰炸的话,今天的巴黎将会是一幅怎么样的景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法国选择了向德国投降,在结果上保住了它的历史遗产。今天世界各地的旅行客(包括中国大陆的),为了欣赏这些历史遗产大量涌入法国,它给法国和法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利益。而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由于和德国的战争使它鼓鼓囊囊的国库一空不说,还欠了美国一大笔债。最终导致了今天依然存在的法国和英国的经济反差。这个事实,使我们是否应该想一想,当过于强大的外国侵略过来时,拼死抵抗,在整个国家成为废墟以后再投降是否是一条最佳的选择?当代人是否有这种权利,为了某种气,将先人的遗产用尽不说,再给后人留一屁股债呢?在我们的意识中,成为殖民地的法国应该是可耻的,而为了保卫自己的独立和完整和德国决斗的英国当然是可歌可泣的。这样的结论是不是一定正确?如果殖民地的几年能为今后的后代带来巨大利益的话是否也是一种选择呢?象香港这样的殖民地对香港人民并不是悲剧也是有目共睹的。我知道一定有非常多的人不同意我的以上的观点,包括我自己在内也会选择拼死抗战的道路,但此次在巴黎的感受,使我看到了在这种情况下还有其它的可能性。不是单纯的是不是软骨头或者投降主义的问题。当年汪精卫等人选择的路是不是也有他们一定的道理?和中国不同的是,解放后的法国没有追究伪政府中任何人的责任,宣布伪政府中所有职员无罪。事实上大多数人在戴高乐政府中留任。我认为这是戴高乐政府对伪政府在结果上保护了法国人民和财富的肯定。我们小时候经常被教导的不能当俘虏、不能当叛徒的真理,在西方国家也是不一定成立的。
-- 作者: 梅屋 [这个贴子最后由梅屋在 2006/12/14 10:48am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