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宝法王噶玛巴1月8日开示:《解脫莊嚴寶論》第一堂課 (第二屆讖摩比丘尼辯經法會)

31 views
Skip to first unread message

噶玛白莲(静乔) Edie

unread,
Jan 26, 2015, 10:49:57 AM1/26/15
to 觉悟人生佛学沙龙
 
 
 

「只要我還有一口氣,
我一定會盡全力照顧下去的!」

時間: 1月8日早上八點半至十一點
地點: 菩提迦耶德噶寺大殿 
授課上師: 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
翻譯: 堪布丹傑


今天是第二屆讖摩比丘尼冬季辯經法會,首先我要問候在座各位:怙主蔣貢仁波切、各位堪布、阿闍黎、善知識,特別是來自噶舉各尼寺的尼師們,還有各位法友,歡迎大家!

我們尼眾冬季辯經法會的成立初衷,就是希望噶舉各尼寺的佛學教育體系,能夠更為進步,同時第二個目的,是希望大家共同承擔責任,而不是各行其事,藉由大家的同心一致的力量,一定能讓尼眾教育更為完善。

同時(除尼眾辯經外),今年還有從去年開始舉辦的《解脫莊嚴寶論》教授,會安排此教學,主要是因去年的尼眾冬季辯經法會,由於是第一屆,大家還沒有經驗,無法像其他辯經法會般制度健全,因此規劃了《解脫莊嚴論》教學(來填補),相信今年經驗比較豐富,一切也較為圓滿健全,但由於去年已開展此教學,今年仍會繼續講解《解脫莊嚴寶論》。

《解脫莊嚴寶論》可說是達布拉傑(岡波巴大師)最重要的一部論典。岡波巴大師的法脈,匯集了噶當派和大手印兩種傳承,這一部論典由於結合兩種傳承,因此至關重要。所有噶舉傳承者,都應當重視此論並去學習、聽聞,我自己也看到此論的重要性,因此今年會繼續講解這部論典。


■持守佛陀教法的「講說」和「實修」兩種體系,要相互合作

尤其今年前來參與者,不僅是各尼寺就讀佛學院的尼師而已,我先前也跟僧院或戒律院的尼師們說,如果回去寺院後,沒有什麼特別事情的話,不如就留下來聽課,因此今年大家也都留下來了。

我覺得這很重要,這不僅是聽課而已,「講說」(理論)和「實修」(實踐)兩者的結合是很重要的,佛學院學僧能幫助實修者,實修者也能幫助學僧,相互尊重、對彼此生起信心、互相具備淨觀,我覺得這是非常重要的,如此佛教才能興盛。

否則,若「教/證」兩者無法結合,有些佛學院學僧會嘲笑閉關者沒有學問,或實修行者批評學僧沒有修行,這樣下去,佛教就會敗壞。因此,今天看到很多僧院的尼眾也留下來,我覺得非常好。

我們常常說,在講說和聽聞佛法時,「如法」是很重要的,按照佛經和論典來說,首先,說法者要具備很多德行,我自己雖然並不具備此等德行,但由於具備了「佛陀噶瑪巴」的名號,並且要承擔這個責任,因此平時我還是不得已的必須給予開示。

記得剛到印度上密院時,每週都會有好幾次公開會客,並且會多少講一些話,給一些開示。直到某天收到一封信,寫道:「您不太會說法,還是減少一些為好。」我覺得這寫的也沒錯,講法者應該要能說到做到,能夠調伏自心、對教法有所覺受,傳達的是活生生的經驗,而不僅是乾巴巴的口頭之言,總之,在那之後,我在公開會客的時候,也就不再給予開示。


■祈願法會是岡倉噶舉每個人的責任

今年祈願法會上,由於最早是由我開始《了義炬》的課程,我想就應該完成它,所以今年也是我給予教授。但我想從此以後,只要是新課程,會請蔣貢仁波切、嘉察仁波切等岡倉噶舉傳承當中,德學兼備、學識和實修兼備的上師們前來教授,比較合適。

因為噶舉大祈願法會、噶舉冬季辯經法會等,並不是屬於我個人的組織,而是所有噶舉、岡倉傳承每一人的,因此,若我們能夠邀請到傳承中的智者、成就者一起參與,會是最好之事。

以前都是我一手包辦了灌頂和上課,我覺得並不是很好。今年很棒,蔣貢仁波切在祈願法會上給予教學,雖然仁波切還沒有很多公開講法的經驗,但今年講得非常好,因此我希望未來就按照此原則:我開始者我會完成,新的課程則盡量邀請其他仁波切來教學。

竹巴昆列大師說過一個公案:曾經有位上師講解如意寶珠的殊勝利益,例如所願皆成等,弟子就問說:「如意寶如此殊勝,可否給我一個呢?」上師回答:「抱歉,我沒有。」就像是這個公案一樣,有時自己說很多佛法的功德利益,但是當被人問到自己有沒有的時候,只能回答說沒有,這樣就很不好了,所以我想多請其他有學問、有修持的仁波切們來給予教學比較好。總之,我這次要繼續給予《解脫莊嚴寶論》教學的原因,只是因為是由我開始的,因此不得已還是得由我完成。

(口傳《解脫莊嚴寶論》47頁第六品 「宣說因果」)

若想,以上所說的那一切痛苦是從何因而生的呢?應知是從有漏業而稱。此亦如《百業經》云:由諸種種業,生此種種趣。《大悲經》中云:世間者是業所做,是業所化。眾生者是業所作,業因所生,業力所分齊。《俱舎論》亦云:種種世間由業生。

彼業又是什麼呢?及思業和思已業兩者。此亦如《大乘阿毗達摩集論》云:何等為業,謂若思業若思已業。《俱舎論》亦云:業分思業思作業。《中論》亦云:大聖說二業,思與從思生。這兩者各自是如何呢?思業即是意之業,彼凡由意所生者,即是思已業,應知乃身業與語業。《俱舎論》亦云:思業即是意之業,思作業為身語業,宣講如是業與彼所生之果,攝類:類別與法相,自業與受報,微業感大果,業果不失壞,此六攝業果。

第一應了知業果的類別分為三種:非福業因果、福業因果和不動業因果。

一般我們說,因果可以分為「人為」和「非人為」兩種。此處所指的「因果」,是指「人為造作」的因果,也就是論典中提到的三種:福業、非福業和不動業。

其中,非福業就是惡業,福業就是善業,不動業則是指上界,也就是色界、無色界會造作之業。

無論善業或惡業,有時我們會將因果課題想得太簡單,好像我前世打過某人一巴掌,所以今世我被這個人又打回一巴掌。因果不是一去一反這麼簡單的,因果的關係錯綜複雜,整個宇宙間的一切都是息息相關的。

因此,若不瞭解此觀念,有人就因此難以相信因果,認為覺得既然如此簡單,為何會有人壞事滿盈,但惡的果報卻不會展現?或做壞事有好報?或好人做很多好事,但非常倒楣等等疑惑,這都是由於我們把因果想得過於簡單,真相並不是這樣的。

因果並非我們想像那麼簡單,例如「下雨」這件事情,並非只是從天上滴下雨滴這麼簡單,相信大家都知道的,必須有許多因緣,例如水蒸氣上升,遇到冷空氣變成雲,再配合溫度、濕度等種種因緣之下,才會下雨。這就是為何天氣預報總是報不準的原因吧。


■因果錯綜複雜,如同無量之網

「因果」是佛教中很重要的一個課題,世間上沒有所謂「單一獨立」的事件,任何事情的發生,都是藉由種種因緣聚會而造成的。一個偈文說:「孔雀斑斕之翎羽,因之分類各相異,知彼即是遍知者,非遍知智不了知。」造成孔雀不同翎羽顏色的因緣,只有遍知的佛陀才能夠知曉。

如果因果很簡單,這裡就不會說「遍知智」才能知道了,我們都應該可以隨意解釋才對。但就是因為因果這麼複雜,所以只有佛陀才能知道,大阿羅漢、菩薩也都無法知曉細微的因果。

因果的複雜如同網狀一般,在盡虛空的每一個眾生之間,都存在著因果關係,因此這個因果網、這關連性網,是非常大和複雜的,加上不同時地出現的突發狀況,也會改變某件事情,因此是非常複雜的。

這樣「因果業力」的觀念,我覺得是佛教的特點之一,也是佛教與其他宗教不同地方,某些宗教將萬象歸因為造物主,佛教則不認為有此獨立、恆常、單一的造物主,而是認為世間萬象的發生,都是源於錯綜複雜的因緣和合所造成。

總之,對於因果的了解,不僅能使佛教徒受益,任何一個人,就算只對因果有一點認識,對於他的一生都會很有幫助。


■「刻意造作」者才會歸類為十惡業

接著談到十種不善,不善其實有很多種,並非所有不善都屬於這十種不善。經論中特別歸納十種不善,是因為這十種較為嚴重。

《俱舍論》中提及:「所說十業道,攝惡妙行中,粗品為其性,如應成善惡。」意思是各種不善當中,將比較粗重的不善歸攝成為十種。或者另一種說法是,這十惡是刻意造作的,例如刻意去殺、刻意去偷盜,才可稱為「十惡」。

若是不小心採到一隻蟲子,說不是惡也不行,但說成是十種不善當中的殺生,也太重。因此,這十種被特別提出來的不善,是比較粗重,或者刻意造作的不善。

「罪」有兩種:一種是遮罪(佛制罪),一種是性罪(自性罪)。所謂「佛制」是指當你受戒成為佛教徒後,犯了才會有罪業,如果沒有受戒而違犯就沒有罪業。

而「十惡」是屬於「自性罪」,和你是否受戒毫無關係,非佛教徒犯也是有罪,因此叫「自性罪」。這樣的說法,出自於《集經論》,此論同名的有兩部,一部由龍樹菩薩所寫,一部由阿底峽尊者所寫,此處所引的文字,應該是出自龍樹菩薩所寫的《集經論》。

這樣的「十不善」,分爲身體上的三種不善,語言上四種和心上的三種不善。身體上的三種不善來說,只要是親自去做的話,當然就犯了,若是唆使他人去做的話,也都算是違犯,等同於自己所做。

這在無著菩薩的《瑜伽師地論》當中提到。同樣語上的四種不善,不管是自己做,或者叫他人去做,也會算是違犯,這是出自於《俱舍論根本釋》的說法。另外在《集經論》的一部註解上提到,語上的四種不善,廣義來說,不僅是語言,動作上的也算。例如啞巴透過手勢示意而欺騙,也算是語上的不善。


■違犯的條件,需具備「對象、心念、行為、結果」

是否真正犯下十種不善,前提是要具備以下條件:「對象」、「看法」、「心念」、「煩惱」、「結果」等等。這是出自無著菩薩所寫的《瑜伽師地論》〈攝抉擇分〉,如果有時間再跟大家細講。

其實真的要犯下惡業,也並非易事,需要幾個條件都具備了,才算真的違犯。如同司法程序的審判過程是很複雜的一樣,佛教認為,殺害了一個生命,不一定就是違犯了十種不善當中的殺生,若是細究是否真正觸犯十惡,需要一點一點去依照這些條件去判斷,因此是很細微的。

(口傳《解脫莊嚴寶論》48頁)

第二宣講類別各自的法相,首先是非福業因果,雖總體眾多,然以業道歸攝有十不善,即:由身門之殺生等三、由語門之妄語等四和由意門之貪心等三。他們每一個也有三義:類別、果報和差別。

其中首先,殺生的類別分三:由貪欲之門而殺生、由嗔恚之門而殺生,和由愚痴之門而殺生。其初者,及為了肉、皮等之故,或為了遊戲之故,或為了財富之故,或為了養護自己及親友之故而殺生;次者,即猶如結仇或成為敵手,生起嗔恚而殺生;三者,即供施等。

其果報也分三:異熟果、等流果和增上果。其中異熟果者,將生於有情地獄;等流果者,假設生於人中也將是短壽多病;增上果者,將生於不祥和光澤鮮少之地。差別者,在殺生中以殺害彼等亦為父親亦為阿羅漢者罪業極重。

不與取的類別分三:強行不與取、竊盜不與取和欺誑不與取。其初者,其無有言說而強奪;次者,即以鑿穿庫房等不被覺查而盜取;三者,即以稱斗等行欺誑。其果報分三:異熟果,將生於餓鬼;等流果,假設生於人中也將是受用匱乏;增上果,將生於霜凍冰雹眾多之地。差別者,在不與取中,以不與取上師三寶財物者罪業極重。

妄語的類別三:他勝之妄語、大妄語和小妄語。其初者,即說上人法妄語,次者,及書對自他有損益之妄語,三者,及說無有損益之妄語,其果報分三,異熟果:將生於旁生,等流果,假設生於人中也將多遭誹謗,增上果,將生為口臭者,差別者,妄語中,誹謗如來、對上師亦說妄語,比乃諸罪中極重者。

離間語的類別分三:強行離間語、側面離間語和暗中離間語。其初者,及當兩個密友面離間,次者,及旁敲側擊而離間密友,三者,即暗中做挑撥離間。其果報分三:異熟果,將生于地獄,等流果,假設生於人中也是親離友敵,增上果,將生於高低不平之地,差別者,在離間語中,以對聖僧說不悅耳語罪業極重。

惡與的類別分三,當面惡語、側面惡語和離間惡語。其初者,當著對方的面說各種惡語,次者,夾雜著無意義或玩笑而說對方各種惡語,三者,在他親友等近前說各種惡語。其果報分三:異熟果,將生於地獄,等流果,假設生於人中也將聽到各種不悅意之聲,增上果,將生於鹽鹹地、乾旱處和罪人之地。差別者,在惡語中以對父母或諸聖者眾說損害語罪業極重。

綺語的類別分三:顛倒的綺語、世間的綺語和真理的綺語。其初者,及外道的唸誦和經懺等,次者,及戲謔的言論等,三者,及對不恭敬者及非法器者講法。其果報分三,異熟果,將生於旁生,等流果,假設生於人中,自己也是言不敦肅,增上果,將生於時令冬夏顛倒處。差別者,在綺語中,以令諸欲法者散亂罪業極重。

《解脫莊嚴寶論》今天就講到這裡。很有趣的是,我只要書一合起來,就有好多人醒來了。總之,接下來想要分享一些其他主題。

佛教的核心,就是「教法」和「證法」,換句話說,所有佛教內容都包含在這兩者中,因此,為了要保存、持守及弘揚教法和證法,最好及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教育-佛學院」和「實踐-閉關中心」這兩個。

換句話說,教法是透過佛學院的教育、講說而得到弘揚,證法則是透過閉關中心的實修而去弘揚。

因此在所謂「佛陀教法」中,我們必須聽聞、講說、學習的經典,包含三大類,首先是經典,也就是佛陀所說的話語,被翻譯為藏文者也有上百部,這被收錄在藏文大藏經當中,稱為《甘珠爾》。第二大類是論典,是過去印度智者、成就者所撰寫的兩百多部論典,收錄為《丹珠爾》。第三部分是藏傳佛教大師自己所寫的論典,也有上萬部之多。


■此刻,就是得以學習五部大論的歷史時刻,希望大家善加珍惜

這三類浩瀚典籍的核心或精髓,都包含於藏傳佛教的佛學院必修的「五部大論」中。而現在,各個尼寺也都在學習這五部大論,我覺得這真的是很難得、重要的時刻,是歷史上新的一頁。非常難得、非常重要。

如同剛剛所言,我們要善加持守佛陀的教證二法,其中教法的部分,就是要透過教學去持守,教學的核心也就是五部大論,因此我們現在在做的,正是完整地持有、弘揚佛陀的教法。對此希望各位抱有一種難得、珍惜之心,也期望尼眾們能夠同心協力,生起大勇氣,精進地好好學習。

過去我也多次強調過,在「弘揚佛法」或「持守佛法」的責任上,真的並無男女性別之分,秋吉林巴大師所寫的〈十方四世諸佛菩薩祈願文〉中提到:「聖教根基僧伽大珍寶,心合戒淨願廣博三學。」

也就是希望佛教聖教根基的僧伽大珍寶,首先心意能夠和合,這很重要,同時戒律清淨,且三學能夠廣博,戒、定、慧三學是佛教的核心,如果一個行者內心沒有圓滿具備三學,佛教也就無法圓滿,圓滿了三學,自身就成為一位持教者了。

然而,在尼眾的三學體系上,我們過去一度做得並不好,是我們的疏失。佛陀曾經給予過我們完整的機會,曾建立起完整的尼眾三學,但在藏傳佛教尼眾的三學部分,由於我們自己的疏失,而沒有保存,我覺得不是一件好事,是我們沒做到、沒做好。

現在各位尼中們具有這樣嶄新的機會,我自己也非常高興。同時,不說別的教派,整個噶瑪岡倉教團都一心給予各位支持,希望大家能善加把握機會,好好努力。

以我自己來說,我有幸得到「佛陀噶瑪巴」名號的加持,這樣是善業還是惡業,也說不准,但無論如何,我既然得此名號,就有責任。

根據記載,我看到第八世法王噶瑪巴米覺多傑的傳記當中,記載著他曾寫過一部《戒律羯摩儀軌》,當時法王想到有比丘尼想要受戒時,因藏地並無比丘尼戒的傳承,為此,第八世法王特別寫了這部羯摩儀軌,將部分比丘的授戒內容,置換成比丘尼,這可說是藏傳佛教中唯一一本。

另外,還在一些文獻中記載,第八世法王依靠比丘戒儀軌給予過比丘尼戒。還有第十六世法王也大力推動尼眾僧團的建立,尤其是在尼眾的教育上,盡了非常大的力量。

我自己來說,我發自內心地祈願,自己一定要盡力支持尼眾的僧團、佛學院和閉關中心,讓尼眾可以安心的進行聞、思、修。

這不僅是以我自己的心願去做,如同剛剛談到,歷代法王也是如此去做,因此我想,這是如法的。同時以現代社會的角度來說,推動女性教育也是必須的一件事情。總之各個方面來講,「恢復尼眾僧團」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可以這樣講吧,只要我還活著、還有一口氣,我一定會盡全力去推動的!


■往後尼眾可以放心說,「我們是有人照顧的!」

妳們以前可能會覺得說沒有人領導,但現在不用這樣擔心了。並不是說我有多厲害,沒有那個意思,我頂多只是一個「普通的」領導,但妳們往後可以放心地說:「(我們尼眾)是有人照顧的。」

同時,剛剛也有強調過,岡倉噶舉的法子和上師、祖古、堪布、善知識們,以及所有的僧伽大眾,都一心支持妳們,請妳們放心。

現在最重要的,就是靠你們自己去生起勇氣、去好好努力了。不能再裹足不前,沒有藉口了。過去可以說沒有機會、沒有人照顧,現在情況已非如此,就像岡波巴大師講到:「對於初學者來說,首先第一步要好好聞思。」

現在就是這關鍵時刻,希望大家都能努力學習。當然若一直學習,說得頭頭是道也沒有用,更重要的是實修,透過「學習」及「實修」,讓自己的心續真正成熟、得到利益,接著才能利益他人,幫助別人得到解脫。

希望大家都能發起這樣的大心,發出如此的祈願,願意做這樣的承擔。宏大的發心和承擔是非常重要的。

今天大致講課到此,晚上七點半到九點會舉行集體辯經,每天輪流由兩座寺院問答。男眾的辯經時,從去年開始採取比賽評分制度,尼眾部分因是初辦,因此未來再開始評分。今年的主題是《攝類學》中的小理路和中理路部分,今天就講到這裡。


文章来源:http://www.kagyuoffice.org.tw/17th-karmapa/teachings/20150108

10915202_10152673411028100_2527480862803038723_n.jpg

噶玛白莲(静乔) Edie

unread,
Jan 27, 2015, 10:17:23 AM1/27/15
to 觉悟人生佛学沙龙
 

 
 
 

遏止不善,就是行善第一步

時間:1月9日早上八點半至十一點
地點:菩提迦耶德噶寺大殿
授課上師: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
中文翻譯:堪布丹傑

--------------------------------------------------------------------------
(口傳部分:《解脫莊嚴寶論》〈第六品〉49 頁起)


邪淫的類別分三:種姓守護、主人守護和法軌守護。其初者,即與母親妹妹等行邪淫,次者,即與丈夫或國王所屬的婦人行邪淫,三者有五種,及雖是自己的妻子,而非支、非境、非十、非量和非理而行。其第一分支,由口或便道而行,非境,在上師附近或寺院及佛塔近前或眾人匯集之地而行,非時,于安住齋戒時或懷孕或哺乳或有光亮時而行,非量,行五次或以上,非理:毆打而行,抑或由男子或黃門之口或便道而行。其果報三者中,異熟果:將生於餓鬼,等流果:假設生於人中也將變為怨敵之妻子,增上果,將生於灰沙及大之地,差別者,在邪淫中以對彼母親亦阿羅漢者行邪淫者罪業極重。

妄語的類別三:他勝之妄語、大妄語和小妄語。其初者,即說上人法妄語,次者,及書對自他有損益之妄語,三者,及說無有損益之妄語,其果報分三,異熟果:將生於旁生,等流果,假設生於人中也將多遭誹謗,增上果,將生為口臭者,差別者,妄語中,誹謗如來、對上師亦說妄語,彼乃諸罪中極重者。

離間語的類別分三:強行離間語、側面離間語和暗中離間語。其初者,及當兩個密友面離間,次者,及旁敲側擊而離間密友,三者,即暗中做挑撥離間。其果報分三:異熟果,將生于地獄,等流果,假設生於人中也是親離友敵,增上果,將生於高低不平之地,差別者,在離間語中,以對聖僧說不悅耳語罪業極重。

綺語的類別分三:顛倒的綺語、世間的綺語和真理的綺語。其初者,及外道的唸誦和經懺等,次者,及戲謔的言論等,三者,及對不恭敬者及非法器者講法。其果報分三,異熟果,將生於旁生,等流果,假設生於人中,自己也是言不敦肅,增上果,將生於時令冬夏顛倒處。差別者,在綺語中,以令諸欲法者散亂罪業極重。

貪心的類別分三,於我所有之貪心、於他所有之貪心和於非二者之貪心,其初者,及對自己的門地、體態、功德、財物等耽著貪戀,心想,無有如我者!次者,及耽著貪戀對方的圓滿富足、心想,這要是我的該有多好!三者,及對於地下的財產等不屬於自他所有者耽著貪戀,心想,若歸我所有該有多好阿!其果報亦分為三,異熟果,將生於餓鬼,等流果,假設生於人中也將貪欲極大,增上果,將生於穀物惡劣之地,差別者,在貪心中,以奪取諸斷行者的財物之貪心罪業極重。

嗔心的類別分三,由嗔分而生之嗔心、由嫉分而生之嗔心,和由恨分而生之嗔心。其初者,及如同在戰場上嗔怒對方而生起殺害之心,次者,及如同在匹敵中擔心失去上風而起殺害之心,三者,及如同以前曾損害過自己,記仇而生起殺害等心。其果報分三,異熟果,將生於地獄,等流果,假設生於人中也將嗔心極大,增上果,將生於食物粗澀之地。差別者,在嗔心中以準備做無間罪此罪罪業極重。

邪見的類別分三,對業果的邪見,對聖諦的邪見和對三寶的邪見等。其初者,及對於比善惡業為樂苦果之因不承認,次者,及主張修行道諦不能獲得聖諦,三者,及做三寶非諦實見並予以誹謗。其果報亦分三,異熟果,將生於旁生,等流果,假設生於人中也將愚痴極大,增上果,將生於根本無果實之地。差別者,在邪見中以樹立見解此罪業極重。

惡語的類別分三,當面惡語、側面惡語和離間惡語。其初者,當著對方的面說各種惡語,次者,夾雜著無意義或玩笑而說對方各種惡語,三者,在他親友等近前說各種惡語。其果報分三:異熟果,將生於地獄,等流果,假設生於人中也將聽到各種不悅意之聲,增上果,將生於鹽鹹地、乾旱處和罪人之地。差別者,在惡語中以對父母或諸聖者眾說損害語罪業極重。

口傳部分:《解脫莊嚴寶論》〈第六品〉49頁至51頁 
-------------------------------------------------------------------------
如同昨天《俱舍論》中提到:「彼等籠統而歸納,如應善與不善業,佛說各有十業道。」這裡的身三、語四、心三是「業道」但不是「業」。

去年的尼眾辯經法會前,我已經感冒,接著在辯經期間,因為早上、下午都有課程而病情加重,之後到了瓦拉那西,才診斷出來是肺炎,一個月都出不了門,只能待在房間養病,蠻嚴重的。

這次還好,雖然沒有生病,但因為一路從噶舉冬季辯經法會起,接著祈願法會期間活動眾多,實在有些疲憊,如果大家上課時覺得我有些不知所云,實在是因為我的身、口、意力量都已經用盡的關係。


■「不善」成立的條件

《瑜伽師地論》的〈攝抉擇分〉中提到,不善的造作,需要具備幾個條件,例如:對象(基礎)、心念、想法、煩惱、結果等等。以下會簡略的作一些介紹。

我們要知道「何謂十種不善」,先知道何謂「十種不善」,才會知道何謂「十善」。一般來說,所謂的十善的「善」,例如,僅是不殺生,是否就是十善的善?並不一定,那可能只是一種無記、中性的情況。


■瞭解「十不善」,才能瞭解「善」

所謂不殺生的善,是指緣某一個生命為「對象」,並在「心念」上知道殺生的過患,而生起「想要斷除殺生」的想法,並在「行為」上發誓不殺生,「結果」也確實沒有殺生,這樣才算是「不殺生的善」。

總而言之,了解什麼是「十惡」,才會正確了解「善」。也就是說,瞭解構成十惡的對象、心念、行為及結果後,才會知道善的對象、心念、動機、行為、過程及結果等是什麼。

以殺生為例,前面有一隻羊,這是「對象」,然而「羊」本身無法構成不善。同樣地,僅僅是「心念」,也無法構成不善。

「心念」中又分為三種:第一個為「認知」,意思是確認知道「是這一隻羊」。這裡特別提出「認知」這個條件,是避免認知錯亂的問題。因為如果誤把一個名為「扎西」的人當成「洛桑」,而去誤殺時,就不構成「認知」這個條件,只有在無錯亂的認知下去殺,才構成「認知」這個條件。

心念中的第二種是「煩惱」,煩惱本身並不是不善,只是一個間接協助生起殺意的助緣,並沒有直接造成殺生。如同某人放狗咬人時,實際咬對方的是狗,並不是那個放狗的人。

心念當中的第三種,是「動機」,就是「我想要殺死某某」的動機,這個動機本身是不善,因為若沒有想殺的動機,例如沒有想殺一隻羊的想法,就不會有磨刀、牽羊、來回走動等等準備的過程和行為。因此,這個想殺的動機、殺意,本身就是屬於不善。

再來講到「行為」,這裡是指殺生那個當下的所作所為,這也算是「不善」。例如真的抓了一隻羊,插入了刀子等等。宰殺的方式有很多種,以藏區而言用布悶死、或用刀切斷動脈等,總之若無宰殺的行為、動作,那個動物也不會死亡,因此宰殺的「動作」算是不善。

最後一個是「結果」。我們很難光看結果就論定是不善,以殺生而言,最重要是具備「想要殺」的動機,加上實際宰殺的身、口等的「行為過程」,才會構成十惡當中的「殺」的罪業。

講到這裡,有人會有一些疑問,:「想要殺的『動機』並不算不善。因為如同『煩惱』本身並未直接造惡,只是助緣而已。同樣,想殺的動機只是『想要去做』,並沒有直接造成殺生,所以僅是驅動身體或語言的助緣而已,應該不算罪業。」

這裡的回答是說:「動機」和「煩惱」還是不同,不同之處是,若你缺乏動機時,即使有煩惱,也不會構成罪業。例如有人很想吃羊肉,會有強烈想吃的貪心,但若他並未生起「我要殺一隻羊」的動機,也不會有力量驅使他身、語的行為去殺一隻羊,因此想要殺這隻羊的「動機」,才是造成「殺生」的必要條件。

剛剛主要談到「對象」、「心念」、「行為」和「結果」這幾個條件。

此處談到「心」時,會分為「心王」和「心所」。平時都有的是「心王」,而「心所」是剎那生滅的,當「根」對「境」時,心所才會產生。雖然也有所謂的「五遍行」心所,在有部《俱舍論》中提到是五遍行,但在上座部認為是七種等等。

總之,「身、口」的不善比較容易解釋,以上大致講過,但「心」的不善比較難解釋,也就是在對象、心念、行為和結果上,比較難以區分。


■區分心上的「不善」與「不善業」

以「貪心」為例,《解脫莊嚴寶論》中將「貪心」分為三種:於我所有的貪心、於他所有的貪心、於非此二者的貪心。其中第二個「於他所有的貪心」,才是真正的貪心,第一和第三種,並不算真正的「貪心」,意即,第一和第三僅屬於一種「貪求的心」,並不算是十種不善當中的「貪」。

以「貪求別人的轎車」為例子,「我真是想要那台車,如果我得到有多好」是貪心的動機。貪心的「行為」或「過程」是什麼呢?就是不停地幻想轎車的功能等等,並且幻想著因為不是我的而感到難過,是我的而感到快樂等等,這些都屬於貪心的過程。

之後心中持續地幻想,這樣的念頭一直縈繞在心上,直到某種程度時,想法會變得很強烈,會全心全意只想得到那台車,這時就是十惡當中的「貪心」。這種貪心屬於「貪欲」的一種,它屬於「不善」但不屬於「不善業」,此處的「不善」和「不善業」是有差別的,這部份比較複雜。

總之,這種貪心在初始非常強烈,過一段時間之後進入隨眠狀態,成為一種不明顯的貪心,換句話說,好像貪心沒有了,但一旦想到車子時,貪心又會再度醒來。

因此讓貪心現前,或者說讓貪心變得清晰的助緣,就是「動機」——想要得到這部車的想法,加上「行為過程」——不斷地幻想得到這部車,此兩者構成了貪的不善業,而「貪心」僅是一種煩惱、一種助緣,並不是實際造作者,因此不是業。

一般來說,煩惱分為「現前」及「隨眠」者,比喻而言,如同我們在容器中放入髒水,靜置一段時間後,雜質會沈澱下來,上面的水相對是乾淨的。以此為例,水混雜時,是煩惱現前,是一盆骯髒的水;過一陣子後,沈澱物下沈,則只是煩惱的隨眠狀態。

心裡雖然有隨眠煩惱,但若五根眼、耳、鼻、舌、身並未遇到各種對境——色、聲、香、味、觸時,煩惱也不會顯露現前,如同沈澱雜質的水未受攪動時,它看起來是乾淨的,但一被攪動時,雜質就會浮起來,「煩惱現前」就是此意。

因此,剛剛說心上的三種不善,是「煩惱」,但不是「業」,因為不善當中的「貪心」是屬於貪欲煩惱的一種,「害心」屬於瞋煩惱的一種,「邪見」屬於癡煩惱的一種。

例如春天不播種,秋天就無法收割,光是有貪心,卻沒有「動機」和「行為過程」的話,也就不會造成如殺羊等的結果。意思是「貪心」之上,要具備了「動機」和「行為過程」,才會成為十種不善之一:貪的不善。

以上是針對「對象」、「心念」、還有「行為過程」、「結果」等四部分的簡略解釋。

其中,《解脫莊嚴寶論》中提到很多果報,例如增上果、等流果等等,有些並不容易理解。舉例來說,惡語的增上果報,有些版本翻譯的是會投生為「罪人之地」,但此處並非指「罪人」,而是指「很多蠍子之處」。


■「異熟果」的苦樂,與「感受」上的苦樂,不一定相同

平常我們都認為,一切的快樂都是善業的果報,一切的痛苦都是惡業的果報,但此處所談的「異熟果」的快樂和痛苦,和一般「感受」上的苦樂,是不同的。

例如當你在做四十萬遍四加行時,腰酸背痛,身體的感受上是痛苦的,因此加行不一定會帶來感受上的快樂,但是異熟果報會是好的、樂的,這是一例子。另一例子是「吃肉」,暫時的結果是美味、香噴噴的快樂感受等,但吃肉的異熟果是否也是快樂?就不一定了。總之異熟果上的苦樂,和感受上的苦樂是不同的。

總之,雖然一般來說,善業會產生快樂的異熟果、惡業會產生痛苦的異熟果,但是因善而產生的增上果,也就是暫時感受上的結果,也有可能是痛苦;同樣因惡而產生的增上果,也有可能是感受上暫時的快樂。


■世間正見,就是相信因果

另外,具備世間正見,也就是相信因果,是很重要的。《俱舍論》中說:「俗邪見難除,由恒執異見;道邪命難護,由資具屬他。」意思是,世俗人難以斷除邪見,也就是說很難生起正見,這裡的「正見」,就是指「相信因果」。

《大毗婆沙論》解釋道:一般人平時會相信因果,但當情況緊急時,又會趕緊拿著香、花去祭拜世間天神,祈求加持,這代表他並未真正相信「三寶」和「因果」。

而出家人是透過托缽化緣為生,即使戒律精嚴的長老,一看到施主時,也容易變得趨炎附勢,這是由於出家人須由施主供養生活所需之故,因此一不小心就會去討好施主,這就被稱為「邪命」。

那麼,什麼時候才能生起世間正見呢?依照噶當派的一種說法,當證得加行道中的「中等忍位」時,才會具備世間正見。有人認為這是無著菩薩說的,但無著菩薩是否有這樣說?有待查證。

另外一位噶當派大師普穹瓦認為,當行者證悟資糧道時,就可以生起世間正見。一般的說法是,「生起世間正見」是指「當你對業力因果生起確信時」,因此,一般人只要對業果生起確信,就算並未踏入佛法五道十地的修持,也可以具備世間正見。

《解脫莊嚴寶論》講到各種果報,例如異熟果、等流果、增上果等等。這裡提到「殺生」的果報,主要是短壽、多病、壽命已盡等等。講到「壽命已盡」此果報,其實無人能準確預知自己的壽命,有些人本來好好的,突然就死了,或者年紀輕輕突然就走了,這種情況,可以說就是「壽命已盡」。

藏醫典籍當中提到藥效的問題,過去一劑的藥量,現在已經不敷使用,需要增加兩倍才能稍有作用,例如一些草藥,雖然印度是佛法的發源地,是一個聖地,但因氣候炎熱,草藥的藥效比較差,西藏氣候寒冷因此藥效較強,蒙古更冷因此藥效更強等等。無論如何,有些人什麼藥都吃盡了,還是沒有辦法康復,這也是殺生的果報之一。

現在很多人為了身體健康,而吃多種營養補給品等,經典說,與其吃一大堆的營養品、藥品,或接受很多長壽佛的灌頂,不如一天好好持守不殺生戒,這樣身體會更健康,無病而且長壽。


■不求罪惡者的長壽、不求無意義的長壽

噶當派祖師也說:「不求罪惡者的長壽。」也就是說,如果我們很長壽,但是卻不停地造作殺生、害他的罪業的話,是毫無意義的,不只沒有意義,甚至造作了更多的罪業。因此,希望大家對於《解脫莊嚴寶論》中的十種惡業及所造之異熟果、增上果、等流果等等,更加深入地去瞭解。

佛陀在世的時候,對於許多甚深空性的問題,佛陀的大弟子們都可以無礙直接地回答,但如果被問及因果業力時,只有佛陀能夠作開示。總而言之,因果業報真的是非常深奧複雜的。


■臨終,是投生的最重要時刻

很多人一生當中積聚很多善業,但最重要也影響最大的,其實是死亡那一刻。有些人可能一生中都在行善,但臨終時卻生起大的嗔心,而讓他投生惡道。例如阿育王這位功勳彪炳的國王,是曾獲得佛陀授記的、百年後會出現的賢君,曾建立八萬四千座佛塔。

阿育王因病臨終時,有一位幫他搧扇子的仕女,可能因為打瞌睡,而不小心讓扇子打到了阿育王的頭。阿育王當時非常生氣,心想自己貴為一國之主,還被仕女這樣輕視,當下生起了極大嗔心而死,結果投生為毒龍。

因此,臨終時,在身邊的,最好是臨終者有信心的上師,而不要讓不信任的上師,或讓他生氣的人陪在身邊。因為臨終是關鍵,即使生前積聚廣大善業,但若在臨終時刻生起惡念,仍會因此投生惡道;或即使生前造作很多惡業,但死前懺悔,仍是會改變的。


■健康長壽,過有意義的生活

但是也不能一聽完就說:「那我現在胡作非為,反正臨終時再努力就好。」因為真正臨終時,例如遭遇意外或重病等痛苦,可能連「想」的時間都沒有。因此,活著的時候就要把握。

總之,各種長壽的方法都很重要,有一般、也有特殊的方法。一般來說,以藏醫理論而言,飲食和生活規律都很重要,尤其飲食很重要。藏醫學中提到,要將食物當成藥物來吃,如同按時吃藥一般按時飲食,而不要像是豬一樣拼命、過量的吃。此外,生活作息、運動也很重要,以僧人來說,要固定運動,保持身體健康,這是很重要的。

外在條件要靠飲食和規律生活等,來幫助我們得到長壽,而內在心要平靜、放輕鬆,也就是靠外在條件的運動和食物等,以及內心的調理,包括持守不殺生的戒律等等,相信我們都能得到健康長壽。

也有人在遇到困難時,就會動念說「還不如死了算了」,但不要說自殺(這行為)不可以,甚至連「想死」的念頭,希望大家都不要有。如果今生都無法忍耐痛苦逆境了,如何有能力面對來世無盡的痛苦呢?因此,希望大家不要隨便把「不想活了」掛在口上,或隨便動想死的念頭。

今生要健康、長壽地修持,如同《入菩薩行論》的願文:「願諸有情眾,萬壽永無疆,安樂度時日,不聞死歿名。」我們也要這樣多發願。今天就講到這裡。

文章来源:http://www.kagyuoffice.org.tw/17th-karmapa/teachings/20150109

噶玛白莲(静乔) Edie

unread,
Jan 29, 2015, 7:45:37 AM1/29/15
to 觉悟人生佛学沙龙
 
 

 
 
 

法王:明年起,重新迎回比丘尼戒傳承

時間:1月10日早上八點半至十一點
地點:菩提迦耶德噶寺大殿
授課上師: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
中文翻譯:堪布羅卓丹傑


口傳:《解脫莊嚴寶論》〈第六品 宣說業果〉頁52起

上面這些異熟果是按照總體情形來宣說的,若分別而言有三:由煩惱之門安立、由數量之門安立和由對境之門安立。其初者,若由嗔恚之門而造彼等不擅將生於地獄,若由貪欲之門而造將生於餓鬼,若由愚痴之而造將生於旁生。

此亦如寶鬘論云:由貪轉惡鬼、由嗔引地獄、痴多成旁生。由數量之門安立,造成無量不善將生於地獄,造作許多將生於餓鬼,造作一些將生於旁生。由對境之門安立,若依照特殊對境而造作將生於地獄,若依照中等對境而造將生於餓鬼,若依於下等對境而造作將生於旁生。以上是宣講了非福業因果。寶蔓論云,貪嗔痴及彼,所生皆不善,不善生諸苦,投轉諸惡趣。

福業因果,業者,斷除彼等十不善即是十善。另外按造作業而言,及放他生命、做大布施、住於梵行、說諦實語、調諸不睦、正直柔言、說具義與、少欲知足、修慈憫等,驅入正見。

其果報亦分三:異熟果,將生於欲界與人中,等流果,斷除殺生、放他生命將變得長壽,等等類推。增上果,斷除殺生等將生於豐饒強盛之地,等等類推。以上是宣講了福業因果,寶蔓論云:無有貪嗔痴,及彼生業善,業善生善趣、世世想安樂。

不動業因果,由修習因等至之禪定,而獲得果生之禪定。其至等禪定有八種未至定、八種根本定和殊勝定。果生之禪定,就是將色界的十七種天和無色界的四邊處,彼等之因果若直接來說,總的即是行持十善。

修持能引之出禪近分近分未至定的無間道已,能滿之初禪正行,因修習具足尋伺喜樂的三眛即生於梵眾天,因修習殊勝定即生於大梵天,修習能引之二禪未至定的無間道以,能滿之二禪正行,因修習斷除尋伺、具足喜、樂的三眛即生於少光天等二禪天;如是結合諸能引之未至定,能滿之三禪正行,因修習除喜支、具足樂支的三眛即生於少淨天等三禪天,能滿之四禪正行,因修習斷除尋伺喜樂的三眛即生於無云天的四禪天。

遠離四禪而生起者及空無邊外,因修習彼等即生於空無邊處天,遠離此而生起者及識無邊外,因修習彼等即生於識無邊處天,遠離此而生起者及無所有處,因修習彼等即生於無所有處天,遠離此而生起者及非想非非想處,因修習彼即生於非想非非想處天。

遠離而生起者又是何到呢?乃是厭離下地、趨向遠離貪欲之故。若問,彼等空無邊處等也因緣取需空等本身故而作是說嗎?答曰,不是的。

初三者載入定之時因做易於空無邊等而安立如是之名,後入定已於彼即生非作意,後者是由心識低劣之門而立名的,及明顯之想亦非,絕對無有亦非。總之,有八種根本定都是一緣專注的善心,以上是說宣說了不動業因果。寶鬘論云,禪無量無色,能享梵等樂。如是則產生此輪迴事物者即是彼三種有漏業。

第三義所謂自業,即自所作業自己感受果報,成熟於作者所執取之蘊而非其餘。

若講述十種不善時,逐一去講其十不善的對象、心念、行為、結果等等,時間不夠,因此會先將身三不善、語四不善和意三不善等,各舉一例。以身體三種不善的殺生為例,對象為某個被殺的生命,第二部分的「心念」,又分為「看法」、「煩惱」和「動機」三種。

「看法」又分為「錯亂」與「不錯亂」兩種。例如昨天所提之誤殺情況,例如你想殺札西,但誤殺了洛桑,因為看法錯亂,就不算是真正犯下殺生的不善,因此所謂構成殺生的不善的「看法」,就是你無有錯亂地認知到「這是我想要殺的對象」。但「動機」上,若你心存「看到誰都想殺」之念,即使有誤殺情況,都算是犯下殺的不善。因為動機是見誰都殺,就不會有看法對錯的問題。

「煩惱」的意思是,你可能是基於貪心、嗔心或愚痴而殺。例如為了肉、皮或食物等緣故而殺害動物,可說就是基於貪心的煩惱而殺。

「動機」就是「想要殺」的心,這不需要解釋太多。

第三部分為「行為」或「過程」,這種行為或過程有兩種,一種是自己做,一種是叫他做,不論方法為何,用毒、用武器、用詛咒等。過去藏人有種說法,說用武器或毒是很差勁的方法,用詛咒去殺人才厲害,才有力量。但從業力因果來說,其實並無不同,都是不善,都是殺生,不會因為手段不同而有差異。

此處值得討論的問題是,若不是自己做或叫他做,若是見到他人做而隨喜,是否算不善?名列二聖六莊嚴中的釋迦光尊者曾說,若不只是內心中隨喜他人的不善,且在語言和身體上表達出來,例如見到討厭者被殺,你高聲讚嘆且手舞足蹈,就算是犯下了殺生,但這部分尚待研究。

第四就是從「結果」而論,以殺生而言,透過「行為」、「過程」和「動機」去殺生,結果上,那人也死亡了,就算犯下殺生的不善;若是沒有死亡,就不算違犯。另外,若你個人先於對方而死,也不算構成殺業;反之,若對方比你先死亡,你就算犯下殺的不善。

以上的討論是以「構成違犯四根本等等波羅夷罪」的角度而說,至於從「構成不善」的角度來說,就不一定如此嚴格,尚待研究。總之,若四個條件並未齊備,雖還不構成真正十種不善中之殺生,但算是一種不善。

這裡一再討論的情況是,若在不知情之下殺生了,是否算是「殺生」?例如走在路上不小心踩殺小蟲?《正法念住經》中,條列了一些不算真正殺生的例子,例如不知情下踩踏蟲子,或醫生動機是利益病人但給錯藥而造成病人死亡,或父母、師長對孩子過份寵愛而誤殺等等,並不會有殺生的罪過。

這部分也有不同看法,反駁者說:「你說不知情的情況下殺生沒有罪過,但我問你,如果你的腳踩到火上會不會痛?還是會的,不是嗎?因此就算不知情的踩殺生命,不會沒有罪過,因此仍會感得異熟果報的。」《普賢上師言教》中有提及赤松德贊王的女兒蓮明公主類似的故事 。

 

語上的四種不善中的「妄語」也是一樣,當「對象」、「心念」、「行為」和「結果」四條件皆齊備時,才算是造作了妄語的不善。

首先,「對象」需是一個能看、能聽,有分辨能力的人。「心念」來說,也分為「想法」、「動機」和「煩惱」。「煩惱」之前曾闡釋過,論及「動機」是具有一念想要欺騙的心。

「欺騙」的行為來說,包羅萬象,不一定要嘴上說,有時就算什麼都不說也不作,裝模作樣地待著,可能也是一種欺騙。或者透過動作、手勢、姿態而欺騙,總之,欺騙是有很多方法的。構成欺騙罪之一的結果,是指「對方真的被騙到了」。

《俱舍論疏》中提到,語上的四種不善,不僅限於自作,唆使他人去做也算是不善。但是律典中卻認為,要構成真正的不善,例如欺騙,必須是要自己親自說的才算,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俱舍論》中討論十種不善的時候,一個具戒的比丘透過身體的動作而欺騙別人,可能也只能算是欺騙的不善,但不算是墮罪了。

十種不善中的妄語,和四種墮罪中的妄語是不同的,後者指的是「妄說上人法」,前者是指對象、心念、行為、結果等等條件都備齊的妄語。另外,如果缺少了某個條件的情況,例如結果不具備的話,也就是對方沒有被騙到的話,那就只能算是綺語,不算欺騙。

以上的身三、語四的七種業,各有可能成為善、不善和無記的情況。針對這一點,一般的說法是,對於一個菩薩而言,善業是開許的,而不善,無論任何情況都不被允許。

這裡有人會質疑道:「如果身、口的七種不善,無法對於菩薩開許的話,那麼一個菩薩難道就不能夠粗語了嗎?不是有許多開許菩薩開許行粗語的公案嗎?這要如何解釋呢?」

但若說可開許說粗語的話,也會有問題,有人會質疑道:「『粗語』的定義,就是出於煩惱之心,而說出不好聽的惡劣話語,那麼,菩薩也有煩惱嗎?」如果菩薩不被開許說粗語的話,這又和無著菩薩的說法相違背,因為無著菩薩認為,對於菩薩而言,身口的七種業是被開許的。

因此,這裡的回答可能是說,「菩薩的粗語」和十種不善當中的「粗語」,是不同的。十種不善中「粗語」的基礎,就是「煩惱」,這當然不被開許。但一般的粗語就不一定是出於煩惱。以此類推,其他的不善也可以此理解。總之,這部份是值得討論的。

接著討論「心」上三種不善的貪心。康貝論和甲瑟札貝謝年論師的註解中認為,主要的「貪心」,是指對於他人財物的貪心,而同時,「貪心」也可泛指欲界中的一切貪心,可能是對自己身體和財物的貪心,因此,這裡的貪心,主要是指對於他人財物的貪心。

一般來說,貪心對於菩薩來說是開許的;心上的三種不善,對菩薩來說,表面上的貪心是開許的,但真實的貪心是不被開許的。然而,這是同時指三者不被開許,個別來說還是可以的,例如貪心就是被開許的。但是問題在於,瞋心對於菩薩是否開許?


■別解脫戒是為對治貪欲、菩薩戒為對治瞋心、密乘戒對治愚癡

以三乘佛法的任一個法門而言,無一不是為了調伏自心,對治煩惱。三乘的一切修持歸納而言,就是持守三種戒律:別解脫戒、菩薩戒和密乘戒。如果是個別三位行者,分別修持某一戒律的話,還不算太困難,真正困難者,是藏傳佛教的三種戒律修持方式,也就是在同一個行者的心續上,同時齊備這三種戒律的修持。這可說是藏傳佛教的特色之一,也可說是噶當派傳承的特色。雖然如此殊勝,相對而言要真正做到這樣的修持,也是非常不容易的。

過去藏傳佛教的祖師大德,由於知道這樣的特點,因此撰寫了許多和三種戒律相關的論典,其中最出名、也是第一本的論典,是由薩迦班智達所寫的《三戒論》,

格魯派當中著名者,有克珠傑大師的著作,寧瑪派有阿里班欽的著作等等。噶舉派當中,竹巴噶舉傳承中有遍知貝瑪嘎波所寫的三戒律鉅著;岡倉噶舉中,也有廣、中、略等等豐富的相關著作,作者蔣貢羅卓泰耶在堪千札西唯色請求撰寫一部三戒律的論著之下,而寫成了《知識寶藏》這部鉅著,也是以三戒為主軸,再附加補充豐富的經續內容而成的,。

另外,達隆噶舉也有自己不共的三戒論典,非常的出名,作者是達隆夏仲。直貢噶舉傳承中的《一意》也被視為討論三戒律的重要典籍,第八世噶瑪巴對於此論讚嘆有加,他說:「這是達波噶舉最重要的一部根本典籍。」

由此可以看到,藏傳佛教當中,討論三戒律的論著是極為豐富的,不僅如此,藏傳的祖師們對三種戒律本質的異同討論,各宗各派都有不同的說法,祖師們也一直不斷地進行辯論,在在代表了大家對於此主題的重視程度。

總之,修持三種戒律的目的,都是為了幫助我們調伏自心,以我自己淺薄的看法,持守別解脫戒主要的目的,是為了對治貪欲的煩惱、菩薩戒主要是對治瞋心的煩惱、而密乘戒主要是對治愚癡的煩惱。

以上大致是對「不善」主題的講解。至於心上的三種不善,可能明天再細說,但也不一定,因為有時「不善」講太多,講了這麼多天,可能感覺不是太舒服。

總之,今年是第二屆的尼眾辯經法會,能夠開始就已經很棒了,不僅如此,持續舉辦了第二屆。我們能夠一起走到這一步,實屬不易。

有時候一直邁步向前走,會覺得好像也沒走多遠,但偶爾停下腳步,回首看看來時路,才知道走了多遠。過去的我們是怎麼樣的,現在又改變成怎麼樣了,靜下來一看才知道差別。這次第二屆順利舉辦,我感到很高興。


■根本沒必要去擔心「佛教因女性出家,將會減損五百年」的說法

社會上總是有不同的說法,有人這麼說:「佛教就是因為女眾出家而減損『了』五百年。」這句話我們看到是用過去式的文法在說,意思是已經減損了五百年。但是,如果我們深入佛經去研究會發現,只有提到「未來會減損」,而並沒有所謂「已經減損」的說法。

而我們對於所謂的「佛教壽命會減損五百年」,也要有所了解,其實這句話也是有爭議的。當時佛陀在世的時候,很多人請求佛陀剃度女眾,記載請求了十二次之多。最後在阿難尊者的請求下才答應。

討論這個題目時,也需要對於當年的社會環境有所了解,當時「男尊女卑」是社會上主流的想法,因此如果女眾出家的話,可能會造成人們對於佛教的尊敬。因此佛陀當時也對阿難說出了這樣的顧慮。

但是佛陀在說完了這樣的顧慮之後,當下為了解決這樣的問題,就制定了「八難斷法」(八敬法),並用比喻的方式,也就是「未來會減損五百年」的說法做說明,幫助大眾消除顧慮。

以上這段記載很重要,很多人斷章取義,一直強調「未來會減損五百年」,卻沒有看到佛陀為了解決這樣的顧慮的制戒和比喻,這就像藏族「獨眼牛吃草」的比喻一樣,都沒看到全面。

其實按照律典的說法,佛教只能住世一千年,現在也早就超過一千年了,佛教不還是住世嗎,所以我覺得根本沒有必要去擔心「減損五百年」的說法。

總之,佛陀為了女性,早就已經建立了完整的修道體系,也就是戒、定、慧三學的體系。所以大家不需要有任何的懷疑,不用去理會社會上那些斷章取義,認為女眾出家減損佛教壽命的說法。

三學要圓滿,首先是增上戒律,在這之上是增上定學,最後是增上慧學。目前藏傳佛教女眾的戒律可以說並不圓滿,因為還沒有比丘尼戒,由於沒有比丘尼戒,可說也沒有圓滿的沙彌尼戒,進而也就不具備學法女戒,現在的情況就是如此,有點不清不楚,實在很不好。這是整體佛教衰敗的一個現象。

因此過去十幾二十年間,以達賴喇嘛尊者為主的藏傳佛教各個宗派的領袖,還有具備熱忱的格西、堪布等等,一直努力於比丘尼戒的恢復。

我親眼見到,也實際參與過多次的討論。多年來大家深入佛經、論典,努力地去研究和探討,大白話來說,這麼多年來一直都在紙上練兵、只說不做,我想主要也是因為這個課題太重要吧,所以大家都很慎重,很花時間。

去年我突然有一個靈感,就是一般給予比丘尼戒的方式,分為一部僧中授和二部僧中授兩種方式。最好的是二部授,不得已才一部授。現在漢傳佛教當中,保有二部授的比丘尼戒傳承,可能有人會質疑傳承的完整性,但是我想說的是,如果真要每個傳承去檢查的話,自己藏傳佛教的比丘戒傳承也可能站不住腳,例如找回到龍樹菩薩的時候,據說他可活了八、九百年,這個戒律傳承又該怎麼算呢?

所以,總之,信心很重要,我想只要相信「有這個傳承」是最重要的。律典也提到,一個人有沒有戒律,由於我們也沒神通,也很難去判斷,因此「相信」是最重要的。


■明年開始,讓尼眾前往漢傳佛教傳承中,去接受比丘尼眾

所以,我的靈感就是,我們可以從漢傳佛教當中,迎請回二部授的比丘尼戒傳承,這是最好的。由於恢復比丘尼戒之前,還先得授與沙彌尼戒和學法女戒等等,因此至少需要三、四年的時間。我希望從明年開始,尼寺當中能夠挑選出有限的尼眾,也不要一下子就全部都去授戒,而是真正挑選出少數有心想要授戒的尼眾,前往漢傳佛教傳承中接受比丘尼眾。這是我的一個心願,在這裡跟大家分享。

我還是要再次強調,有些人會說我可能是為了顧及人情而這麼做,但就像我這幾天一直提到的,比丘尼戒的重要性不可忽視,佛陀也在在告誡弟子說:「佛教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如同房舍之四柱,缺一不可。」所以,我是帶著這樣的心情,盡力想要恢復比丘尼戒,並不是為了討好而作。而在座的各位尼師們,希望妳們也帶著不卑不亢的發心,努力恢復比丘尼戒,不要讓一生空過。

文章来源:http://www.kagyuoffice.org.tw/17th-karmapa/teachings/20150110

Reply all
Reply to author
Forward
0 new mess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