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泌 用成本拖住對手 之應用

10 views
Skip to first unread message

nono

unread,
Feb 18, 2015, 12:57:53 PM2/18/15
to
唐朝李泌的議復府兵制是"用成本拖住對手"的最佳展現。

唐朝戰後有很多士兵但糧草快用盡,皇帝希望可以恢復以前的府兵制,宰相李泌獻策,讓士兵就地(在關外)耕作,由中央給牛及耕作器具,並保證比市價高一成收購所有糧草,若肯留下則編制府兵,並接其家眷至耕作地,一來解決糧草問題,二來解決士兵沒事做問題(民國初年蔣中正打贏日本卻沒錢養兵,兵沒事做最後投靠共軍以致國共戰爭戰敗),且產地價格比較低,雖保證比市價高一成收購,但實際收購價格卻比現在市價低,一來不費糧草二來不用找地方安置三來恢復府兵制,是絕佳計策。

應用於維修面在於檢測維修即是成本,客戶即是對手,用成本拖住對手,端看時間與空間的利用,需讓對手沒有時間與空間考慮,一報價迅速,二零件交貨快,三維修即可解決客戶問題,這樣客戶即會聽從我方建議,就算價格稍高也會同意維修,至於拖住對手什麼就不明說了。

於商和作戰相當,於商可用是因為利益交,於私切勿使用,以免損其人格。

孫子兵法中有提及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里饋糧,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其用戰也貴勝,久則鈍兵挫銳,攻城則力屈,久暴師則國用不足。夫鈍兵挫銳,屈力殫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後矣。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糧不三載;取用於國,因糧於敵,故軍食可足也。

作戰相當耗成本,如何當個善用兵者才是要學習的,其重點在於人性。



nono

unread,
Feb 18, 2015, 1:11:39 PM2/18/15
to kjsu...@googlegroups.com
唐制﹕府兵平日皆安居田畝,每府有折衝領之。折衝以農隙教習戰陣,國家有事征發,則以符契下其州及府,參驗發之,至所期處,將帥按閱。有教習不精者,則罪其折衝,甚者罪及刺史。軍還,則賜勛加賞,便遁罷之。行者近不逾時,遠不經歲。高宗2以劉仁軌3為洮河鎮守,以圖吐蕃,始有久成之役。武后以來,承平日久,武備漸馳。開元之末,張說4始募長征兵,謂之"驢騎",其后益為六軍。及李林甫5為相,諸軍皆募人為之。兵不土著,又無宗族,不自重惜,禍亂遂生。德宗與李泌議,欲復舊制。泌對日﹕"今歲征關東卒戌京西者十七萬人,計栗二百四十萬斛。國家比遭飢亂,經費不充,未暇復府兵也。"上曰﹕"亟減戌卒歸之何如?"對日﹕"陛下誠能用臣之言,可以不減戌卒,不擾百姓,糧食皆足,粟麥日賤,府兵亦成。"上曰﹕"果能如是乎?"對曰﹕"此須急為之,過旬月不及矣。今吐蕃久居原蘭之問,以牛運糧,糧盡牛無所用。請發左藏惡繒,染為采纈,因黨項以市之,每頭二三匹,計十八萬匹,可致六萬余頭。又命諸冶鑄農器,糴麥種,分賜緣邊軍鎮,募戌卒耕荒田而種之,約明年麥熟,倍償其種,其余據時價五分增一,官為糴貯,采春種禾亦如之。關中土沃而久荒,所收必厚。戌卒獲利,耕者寢多。邊居人至少,軍士月食官糧,粟麥無以售,其價必賤,名為增價,實比今歲所減多矣。"上曰﹕"卿言府兵亦集如何?"對曰﹕"戌卒因屯田致富,則安于其土,不復思歸。舊制戌卒三年而代,及其將歸,下令有願留者,即以所開田為永業。家人願來者,本貫給長牒續食而遣之,據募應之數,移報本道,雖河朔諸帥,得兔代戌之煩,亦喜聞矣。不過數番,卒皆土著,乃悉以府乒之法理之,是變關中之疲弊為富強也。"

  屯田之議,始于趙充國6。然羌平遂罷屯田,又置金城屬國,以處降羌,則善后之策未盡也。鄴侯因戌卒屯田,因屯田復府兵,其言鑿鑿可任,不知何以不行。



1.李鄴侯﹕即李泌。見卷二《李泌》條注1。

2.高宗﹕即唐高宗李治。唐代皇帝。唐太宗之子。公元650~683年在位。

3.劉仁軌﹕唐大臣。字正則,尉氏(今屬河南)人。歷仕太宗、高宗和武則天三朝。先后任給事中、青州刺史、帶方州刺史等。因平高麗功,封樂城縣公。武則天時遷任宰相。謚號文獻。

4.張說﹕見卷一《楚莊王》條注5。

5.李林甫﹕見卷七《李泌》條注17。

6.趙充國﹕西漢大將。字翁孫,隴西上邦(今甘肅天水西北)人。武帝、昭帝時任后將軍,曾率兵北擊匈奴。宣帝即位,封營平侯。后在與羌作戰時,在西北屯田,對農業生產的發展起了一定作用。
Reply all
Reply to author
Forward
0 new mess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