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 已經不再是什麼新問題了...雖不新, 但依舊困擾許久...
因為中文, 會讓人望文生意...所以將community翻成"社區"...其實是有問題的...
其原意不是只限於固定範圍的人, 事, 物....
比較好的翻譯是"共同體", 因為無論真實的或想像的連結都可以稱為"社區"...
所以, 不用在中文上打轉...
後來國內有些學者將之community一詞中文化...
就是說有固定範圍者稱為"社區", 否則稱為"社群"...
所以網路社會裡的聯結叫"virtual cyber community"--虛擬網路社群...
在網際世代裡, 這股"新社會力量"卻不容小覷...
你看近幾年來, 法國的"新社會運動"都是靠網路或通訊資訊新科技而重新動員起來的...
"網路"力量, 或稱為 "新科技"力量, 就是新一波的"資訊技術範型"的革命...
在加速時間觀下又 空間被極度壓縮,很多以往不可能的事情都即將成為可能...
善用之, 必能收穫滿載...
阿山老師提到的"次文化"...這是結構主義式的想法...
有"主", 才會有"次"...人類與民俗學者認為"次文化"才是真實的文化...
其實我覺得這都是便於理解上的"分類"作用....其實不防礙"次文化"有朝一日成為"主文化"的...
這或許已跨越到"後結構"的討論範疇了...
還是那句老話, "全民計程車司機", 算不自一種"社區(群)"呢?
On 9月18日, 上午1時32分, "王元山" <
wangyuans...@gmail.com> wrote:
> 其實很簡單
> 都市的社會脈絡先掌握
> 當然也有地區性的不同 三重和城中區就大不同(看餐廳就知道一二 自助餐與簡餐)
> 定義社區是關鍵 (不是一個地點也不是只是一群人)
> 都市也不斷產生社區的運作 並且極頻繁
> 型態也很不同
> 有的甚至形成次文化 他們都知道的阿
> 所以我常說 都市的社區市議題型的(不好用形容詞)例如同學關係 同仁誌 現在流行的網路社群 自行車協會等等都不好形容
> 地方感的建構與居駐地未必有必然關係
> 狹隘的社區定義就都看不清楚
> 員山
>
> 2008/9/18 方瑜揚 <
ken93206...@gmail.com>
>
> > 今天和淡江的一個研究生在討論社區營造的議題 他原本認為假如要將社區營造當作論文題目 在都市中無法操作
> > 而我認為是可以的 因為雖然在都市中的社區 社會網絡關係的緊密度不同於鄉村 但是都市的社區是處於高度的資訊傳播中 訊息交換的速度非常快 因此他也
> > 是可以操作 只是方法不同於鄉村地區
>
> > 然後他又質疑說:那公寓大樓怎麼辦?流動性非常高 社群的脈絡很差 有些人只是住兩三年而已 這樣沒有辦法操作 況且公寓大樓又要做什麼?
>
> > 公寓大樓不一定是改善本身 因為我認為社區營造是居民自主 她們開始對於"自己的"環境有某種想像的時候 就會很自然的出現 而雖然社會脈絡很鬆和流動
> > 性很高 但若是要操作還是可以的 透過都市中很常見的活動進行 一系列的策略以達到加深認同感的部份 我覺得這些都是專業者輔助時的問題
>
> > 只是這樣就產生了一個疑問 這裡面的錢從哪裡來? 而且疑惑假如沒有一個契機 那又要怎麼去操作?
> > 畢竟平時許多社會關係是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運作的 ...我相信是可以 但如果可以那那個契機 我們專業者要怎麼去創造?
>
> --
> 王元山 / 森林紅茶
> Cell phone: 0920-287145
> E-mail:
wangyuans...@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