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oups
Groups
Sign in
Groups
Groups
都市規劃設計-建築 景觀與社區營造
Conversations
About
Send feedback
Help
心得分享-之前寫給阿山哥的
0 views
Skip to first unread message
方瑜揚
unread,
Sep 3, 2008, 8:43:16 AM
9/3/08
Reply to author
Sign in to reply to author
Forward
Sign in to forward
Delete
You do not have permission to delete messages in this group
Copy link
Report message
Show original message
Either email addresses are anonymous for this group or you need the view member email addresses permission to view the original message
to 都市規劃設計-建築 景觀與社區營造
心得分享
給王元山
文化被視為一種存在 是依循脈絡的 就如同一篇文章有頭有尾 或者正在進行 是經過時間的積累而成 “沒有舊傳統 怎來新創造” 我們可以將它看成是沒
有過去的文化 怎麼會有經過我們經過思考 反省之後所出現的新的想法和創造 就如同西方的工業革命 文藝復興…等等
文化是互相交叉 互相影響重疊的 經過詮釋再詮釋的過程才呈現 地方的居民或者國家的人民 因為地域性的關係 無形中一直在接收和吸收當地的文化 因為
這些東西是一直在他的生活中發生的 從小到大慢慢的內化到他的心靈深處 即使現在我們擔心因為受到全球化的影響 在地化 或者所說的在地性會不會消
失? 我們都知道不會 因為地方的人們還是生活在當地的生活架構當中
文化呈現在身和心的兩個層次 就我的理解是”表象或靈魂”
可以這樣舉例 過去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和為了控制方便的位階 等級觀念 表現於服裝 建築的外觀 顏色(皇帝的宮殿) 居住的地方 所說的語言….而這
些東西又和靈魂 身體深處的互為影響詮釋 絕對不是分開的 或者說他沒辦法分開 畢竟那些人們都受到那些所規定的 或者所傳承下來的文化的影響 在經過
他們表現出來
所以對於我們所知的實質環境以外 我們眼睛可以看見的建築外觀之外 那些影響著人們的歷史 文化 材料 天氣(微氣候) 資訊 時代性 產業和經濟 以
及社會結構 政治 制度…等等 也都是解讀城市和建築的關鍵所在
許多人都會疑問我們只是做建築設計 為什麼必須要懂得這些東西
“為什麼我們必須了解地方 區域 甚至整個城市的過去和那背後深層的文化意涵和社會網絡甚至結構整個實質環境 ?”
“那為什麼我們必須了解這些東西?這和我們的設計又有何關?”
* 生活構造物 地方文化形式的重要性
經過一些整理或許我們可以這樣說
尋找歷史的記憶和生活的脈絡 進而理解這個區域 生活可以說是一切的集結
可能由社會網絡 經濟 職業 歷史記憶 文化背景 姓氏 情感 性格 信仰….等 到我們所關心的建築風格.
許多許多需要理解和進行分析的原素組合 交織而成
而同時這些對我們來說是非常確切且有用 真實的資訊 – 我們都知道這些東西都反映在人們的”居所” 也就是建築物上 不同地方的移民會帶來不同地方的
居住風格和建築樣式 不同職業的人們或許會選擇性的居住在一起 過去的歷史事件如同228和時代性的流行 都會影響著建築 人們的性格 經濟能力 對於
信仰和風水的想法也是….等等等 這些都影響著建築的外觀
在這樣龐大且複雜的資料中整理出有幫助的 可供我們做為依據和設計規範的
換句話說 或許是為了讓我們的規劃和設計構想更容易被接受
是符合地方 區域 甚至是可以和都市紋理連結
這樣的設計過程必定會花費大量的時間 但確實是有必要的
* 定居不僅是經濟 而且是一種存在的概念 我們認為事實真相實現了我們的存在
人所生活的人圍環境並不只是實用的工具 或事件記憶的集結 它也是具有結構同時使意義具體化 這些都反應人對於自然環境和一般情境的理解
意義是一種精神的函數 取決於”認同感” 同時暗示一種歸屬感
“場所精神由區位 空間型態和具有特性的明晰性明顯的表達出來 當這些觀點成為人的方向感和認同感的客體時 就必須加以保存 加以尊重
因為這些很顯然是他們的結構特質--- “聚落類型 營造方法(地方營造邏輯” 以及具有特性的裝飾主題…等”
假如可以加以理解 這些特質都具有各種的詮釋能力和合諧氣氛也不致喪失(與環境的合諧) 也意味當地文化的整合與被理解
我們的設計永遠跳出這個世界(基地) 無法孤立而存在虛幻中
(這樣的小心謹慎使得我們再詮釋的結果更為合理並可行)
* 表面的特徵是傳達情感的手段 然而通常所要表達的 只是墨守成規而已 人類再依段活動中 只要覺得自己也是環境中的一份子 就不會覺得孤獨 而為
了一個共同的目標結合時 就會極力的表現和其他人一致 如果有人和周圍格格不入 他可能會感覺到被孤立 整個事件可能將因為它而被破壞
- 就如同建築一般 整體的 地景與人文環境的合諧與秩序 依循地方或城市的脈絡是重要 除非經過考量 需要透過與眾不同的表現方式來突顯自己的地位或
者特色 而這些還是架構在環境當中的
產業發展與環境景觀
1
產業作為人類發展和造成文化累積影響因素中的重要一環 而當然我們論述產業的同時 必須由時間 空間(地方)同時討論 – 它和 政治 經濟(地方人
力 階級 自然資源 魚牧 礦石…) 過去的文化累積 社會網絡 生活習慣 生活表徵累積的建築和構造物 交通 資訊傳撥…等的互相衝突 轉化 詮釋
經過詮釋再詮釋的過程累積成某個地方 並和其他區域互為影響 它們可能是地區性或是世界性的(由於時空壓縮的原因)
2
–而我們想要知道的自然環境 生態 自然地景 人文地景(文化) 的形成和影響就是跟隨著以上的各面向在時空中不停跳動 而影響程度可能受到地形 資訊
可及性 經濟價值利益 大區域定位(國土計畫-政策-政治中心 國際性都市..) 殖民 地方天地觀 產業 技術和科技(新農具 資訊傳撥快速緩慢
船 飛機 汽車 火車 …等) 也和自然互相影響權勢(和人類文明文化有關 也影響地方性格 對土地和國家 世界的看法 或者是情感 或是城市 聚落型
態 建築 交通動線…)-氣候 地形 緯度 海邊 高山…
3例子
嘉義市過去在台灣一直佔據著很重要的位置.不論從經濟或是戰略點的角度出發.從荷蘭統治開始 已經有著石牆的嘉義府城發生過許多重大的歷史事件.例如荷
蘭人和城隍的故事 林爽文事變 …等
而日據時代嘉義市成為全台四大城市之ㄧ.這所有的一切都隱藏在歷史和發展的洪流中.經過破壞和快速的發展.加上對歷史的不重視…阿里山.林業資產這部分
今日已無太多人注目和了解了.可以看見跡像的只剩下不妥善保存維護的古蹟和隱藏在大街小巷無聲低語的老房子了…“它隱藏在生活中”
但我們確實可以肯定的說:”若沒有阿里山和當初的林業就無今日的嘉義市”
林業資產林業帶動嘉義市之發展.影響鉅甚.在過去的那個年代.沒有現在所擁有的水泥.塑膠.石油…等製品.(過去文化和資訊傳撥普及)木材是生活的必需
品.建造房屋和傳統視為精神象徵和生活集結的廟宇都需要木材.不論在結構或者裝飾品.燒飯洗澡.家具和為了謀生的牛車和農具.小玩具和工藝品.許多許
多…幾乎所有的一切都和木材這不起眼的東西分不開.這樣我們可以想像它有多麼的重要
在木材中日本人最喜歡的就是台灣的檜木.而伐木和辦公方面也需要大量的人力資源.理所當然湧入大量的外來流動人口和移民.而除了嘉義市的本地人外.為什
麼會有許多從海口過來的呢?其實是因為當時住海邊的人普遍生活很辛苦.畢竟有許多的土地並不適合耕作.加上當時木材業實在是太好賺了.只要和木材相關的
行業幾乎都賺錢.為了改善生活.許多人不得不遠離家鄉到嘉義市這個陌生的地方尋找機會…
而下面就球狀思考的邏輯來說…為什麼木材對於嘉義市造成那麼大的效應?
木材業提供許多的就業機會.也帶動許多重要建設和鄰近城市甚至港口的發展 在木材上山和輸送至別處時所需要的運輸.還有必需要的電力設施.居民和外來移
民.所有人理所當然需要的飲食(包刮糖.鹽.蔬果.油…等)
而人們也會有其他的生活需求.畢竟在能夠溫飽以後.自然會希望生活過的更好.因此會有許多服務業的出現.(例如:茶店.酒家.公園.撞球間.賭博.詩
社.戲院...等)而其它民生必需的相關產業也自然會有(打鐵店.農具.五金百貨.棉被.草席.竹製品.棺材.紡織廠.服飾店.傳統的刺繡.鞋店.鐘
表.藥房.醫院…等)
這之中少不了大量的木造民居.和因辦公關係需要有的旅館也如雨後春筍的冒出來….
當時的嘉義市可以說是進步和繁榮的象徵.因為自從發現阿里山蘊藏大量的木材之後.日本人已經決心盡心建設嘉義市這片土片.同時也將嘉義市做為國外都市計
劃的實驗地.日本人的都市計畫分為兩個時期.可以以1941年的白河大地震為分界點.
為什麼會說嘉義市是進步和繁榮的.這個在山海線(山腳和平原)的交接點屬於所有物資的集中點和貿易處.日本人除了戰略據點和物資.交通等方面為考量下.
在白河大地震後進行了當時的都市計畫
在建設方面也設置了火車站鳳梨會社的輕軌.出張所.水上機場.化學工廠...等.
在通信還有娛樂也建設了嘉義郵局.戲院.嘉義公園.營林俱樂部.跑馬廠.高爾夫球廠…等等.
同時也建設蘭潭水庫解決民生用水的問題.建築物都以西方最現代的風格建成.可以說在當時全世界上很進步的城市
結論
由以上看出是一個由區域自然資源 影響產業經濟 進而影響整個城市 和各層面的例子 也是只限於某個過去處於變動的區域 以它做為描述的對象 並未提到
影響原因的整體(政策 殖民 國際 科技 日本人的個性喜好 日本人的天地觀 過去的經濟 國民和地區生活 中心性 交通 自然地形-腹地…) 和對其
他區域的影響
也並未提到在時間向度下經歷 政權 資訊 科技 產業…等因素 在時空不斷運轉下 持續運作至現在的情境…
* 我們對於一種物體 如果把它當成一種沒有生命和特徵的東西時 便無法描述我們內心的感覺 因為即使最正確的描述 舉出一切可見的特徵 也不能證明
我們的感覺是這樣東西的”實質”
(通常我們在看東西時 並不知道所看者為何 只是再看的時候 在腦海中產生一種觀念)
- 就如同我們說建築是有表情的一般 除了依靠現象學以外 透過我們主體的權勢 賦予建築韻律 表情與生命 這些感覺是大部分的人都能夠體會和理解的
-
- 合諧 韻律 – 都市意象這本書中提出了對於解構與結構城市或者城鎮的方法 同時舉了相當多的例子試圖讓人明白什麼是”意象”其中也牽涉到了場所精
神所指 對於合諧的看法 同時也提到了集體記憶 事件 與認同感對人們的重要性
* 指向性
陸橋有戲劇性和自明性的效果 沿街如果有專門性的用途或活動會使人的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且應該要具有特種空間性格 能夠使得通道的意象大為增強
(就如同變寬或者變窄 彎曲 起伏…等等)
要用?來濃化通道意象 它必須是連續的 才能夠使人有整體感 對於整段路是有整體的印象的 或者是帶來和導引的 (也就是說街道或街道的某個重要節點和
蒂標上說明 – 讓人們知道他們到了哪裡 從哪裡來 這裡的氛圍和特色是什麼? 又通往哪裡?)
而且應該是具有自明性和辨明方向的性質 不只是視覺上的(高低起伏 穿透 延續 包被 親近 區度 層疊 光影…等)也可以從身體的感受上去體會(轉
彎 上下 聲音 味覺..等) 應該是可以知道自己到了”這裡” 然後往什麼方向通往”那裡” 可能是一個中斷點 或令人驚嘆的地標 節點 去增強它區
域的特性 使得通會會集結到一個有自明性的節點
迷路或者混亂有時也可以讓人知道自己到了”哪裡”有些道路是會使某些人心中產生警覺或威脅或舒適和放鬆的感覺 這些都是可以引起注意的
* 區域
從外表來決定區域 – 它必須是主題的延續 炳且包含了無數的組合成分
“氣氛 空間 型態 細節 象徵 式樣 用途 活動 居民 保養程度 地形…等”
或者由建築的 – 材料 線腳 裝飾 顏色 天際線 開窗 生活構造物 ….等
或者由噪音 陽光 風 微氣候 去分辨區域
而要產生一個意象必須加強一些線索 也就是明確的”符號” 有時候也可用”對比”去突顯 而凡是區域都必須有界線 有”軟硬虛實” 也可以用邊緣來達
成 邊緣通常有可能是區域重疊最精采的部份
* 邊界必須有穿透性 具有互見性 – 這是由於人的活動的關係 滲透性和互見性 不只影響了安全性和空間的趣味性以外 更提供了城市中人們自由穿越的
空間層次
* 節點
即使是沒有固定的外貌或無法抓摸的同樣重要 若有空間外型的形式 影響力即大為增強 – 這是因為它是整個脈絡中重要的一點 人的活動通過通道在流串
而節點則是代表著通過和靜止 它的存在必有其原因 它對於某些人來說有重要的意義的 這些和他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可能是交接點又兼集中點 也可由四周的環境去辨明 – 因為那整體的氛圍
“最成功的節點不但本身具有特性 而同時又能強調四周的特性”
它和區域一樣 可以內向也可以外向
* 節點或地標可能會發出特殊的燈光和聲音 基於其影響圈內的特徵 反映出節點的特性 並且暗示它的存在
* 地標
地標通常被認為是外相的參考點 若有清楚的外形 顯明對照的背景 著名的廣場 則較容易辨識
@方法 1 到處都能見到這個成分
2 與附近成分造成地方性的對比
道路的交叉點會增加地標的重要性 若能和”歷史”事件”有關 也是有效的強化劑 或遠處就能看見 有的是浮動的 利用空間輪廓的 有象徵性的定位 聲音
和氣味也會加強地標
* 主要交叉口和終點都會自動出現節點或地標 節點不但因為地標加強了聲勢 更提供了地標所具備的背景 道路所提供的自明性和節奏 不只發自本身或各
節點 也來自所穿越的區域 在旁邊各式邊緣和沿線散佈的地標
* 都市意象不只是城鎮或城市 它甚至可以小到景觀和區域的規劃設計運用
* 造型 空間 秩序
1 點 線 面
2 柱子 假牆 構造物的使用和界定
3 移動中的形狀 趨近 – 表面顏色 紋路及質感會影它在視覺上的重量及穩定性
4 抬高和下陷的手法 – 廣場 – 空間層次 視覺延續性或中斷 機能
5 造型 – 形狀 大小 色彩 質感 位置 方位 視覺慣性
6 幾何型和圓和弧 – 性質和感受
7 組合 – 空間張力 邊和邊的接觸 面和面的接觸 鑲崁組合 集中 線形 輻射 簇群 格子
8 比例理論
9 軸線
10位階 – 大小 形狀 位置
* 造型空間秩序的文字太多 所以只寫出關鍵字 裡面許多的概念都是簡述 都是可以更深入的思考的 甚至要組合運用得 可以自己想看看或問老師
以上只是對於都市意象和場所精神內的論述 加上自己的一些心得的分享 只是一些粗淺的描述罷了 希望還是自己多看書 一邊實際操作一邊體會才有辦法記
住 可能是自己比較笨的關係 只是小小的建議 文章裡的解釋或許有某些地方是錯誤的 假如有發現可以告訴我 謝謝
城鎮的操作過程參考 * 或許不是這樣-只是參考 每個人的方法不同 因應環境和個案的不同都會不同
1 前期資料的收集和整理 網路資料 過去的歷史 地方的產業….等和航照圖 圖底圖 都市計畫圖…等 的收集
2 地方的生活和感受
3 Lynch的方法操作 同時進行訪談和資料收集 照片和資料的每天整理
4 對於地方的看法 大區域的角色定位 與周圍城鎮的關係
5 商業的調查
6 歷史事件和記憶的重要性 邊緣的注意
7 對於所認為有問題 和不公義的地方的看法和詮釋 這裡不好那怎麼樣對這個地方才算是好? 好要怎麼樣更好?.....等
8 地方文化形式的收集 對於地方天氣 陽光 材質 技藝 族群 宗教 習俗 族群….等 – 建築材質 顏色 構造物和生活的理解
9 規劃對於城鎮實質空間和歷史記憶 脈絡的連接與創新-詮釋的過程
* 重要的和所要考慮的
用來整合散步和混亂的 收攏和關係性
屋頂和建築造型
指引 導引 方向性 明晰性 隱喻 趨近 天際線
界定空間
樹的種法
視覺焦點和軸線
動線-建築和層級
配置方法和建築量體 開放空間-以城市脈絡思考
歷史事件和記憶-對地方的看法和詮釋再詮釋
地方文化形式的收集與運用
社會性的與人的活動-族群的注意
對於弱勢的考量和照顧
區域的整體氛圍
Reply all
Reply to author
Forward
0 new mess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