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oups
Groups
Sign in
Groups
Groups
活‧在敗家星球
Conversations
About
Send feedback
Help
長尾巴以及一些鬼扯
6 views
Skip to first unread message
蘇伯方
unread,
Jun 5, 2006, 2:26:29 AM
6/5/06
Reply to author
Sign in to reply to author
Forward
Sign in to forward
Delete
You do not have permission to delete messages in this group
Copy link
Report message
Show original message
Either email addresses are anonymous for this group or you need the view member email addresses permission to view the original message
to kaba_...@googlegroups.com
甚麼是Long Tail?Long Tail理論由Wired雜誌主編Chris Anderson提出(就是那個黑西裝黑眼鏡會把人同化那個Mr. 安德森),去年提出後引起很大的迴響,迴響到今年終於要出書了。長尾巴理論用來解釋Amazon、Netflix等商業模式的成功非常有效,因此也被認為是解釋網際網路產業成功原因的理論之一。
原本long tail在統計上來說稱為pareto分佈,以義大利經濟學家Vilfredo Pareto名字命名,他研究社會財產分配後發現,80%的財富集中於前20%的人身上,同時也能找到許多真實世界的例子來證明此理論後來衍伸為paret rule或者80/20 rule,例如:大部分的人住在少數的城市裡、大部分的石油來自少數的油田、大部分的常用字集中在少數的單字上。
將百視達DVD出租前一百名(X軸)與其出租量佔總出租數比例(Y軸)來畫一張圖的話,可以發現前20名DVD的出租數佔了所有出租數的80%。也就是說80%的收入來自20%的DVD。而百視達每一間分店其實也沒比你的公寓大多少,不可能放下所有的DVD,因此他們必須有所選擇。既然有選擇就會有排除,排除掉的就是那些比較少人要看、比較不能帶來營收的其餘80% DVD。既然你只能租到hits,那麼hits就更hits了。
企業排除其餘80%產品,擁抱hits的原因來自於不可能花費這麼多的儲存與遞送成本(Storage and Distribution costs)來賣全部的商品,光那些無法週轉的商品就會把企業拖垮。於是這些被排除的只好交給那些關心弱勢、熱心文化的藝術家、公共電視、不在乎錢的富商還有做的不甘不願的政府來處理。但是這些勢力仍然非常薄弱,所以身為中產階級的你吃著被挑選出來的32種蛋糕、喝著10種被挑選出來的咖啡豆煮成的10種咖啡、穿著被挑選出來的8個名牌,聽著那被挑選出來的5個超級巨星、看著那被挑選出來的3部電影,所有的人被塑造成一種品味 - 大眾品味。
那internet帶來甚麼改變呢?
以Amazon為例,由於採取中央儲存,降低了儲存成本。並且以量及使用者分攤降低了遞送成本。Amazon可以販賣所有的書,今年的暢銷書、最近竄紅作者去年沒人要看的書、同一類型十年前,早就被遺忘的書。這些書籍透過特有推薦機制推薦給你,也因為search的特性,越多人連結、推薦的節點,ranking越高,也就是說old is better。因此造成了所謂touch-the-void現象,一本1988年的默默無聞小說,因為十年後被一本同類型的小說一起推薦,竟然重新熱賣,而且還能一再推出新版(換封面、紀念版之類的騙錢手段)。
以前因為儲存與遞送成本的關係,現在大概很難看到十年前的暢銷書,你還記得1996年最暢銷的書籍嗎?(大概是突破人生的冰河之類的...)但是現在「內容」不會因為企業針對「時間」這個屬性排序而被排除在陳列架外。因為web上有無限的陳列空間,你的倉庫也不需要準備太多的空間來放那些「80%賣不掉的書籍」。
而這些賣不掉的書籍,就處於pareto分佈的後端,那被遺忘的80%。因此Mr. 安德森說「20世紀是hits的世紀,21世紀是misses的世紀」。
同樣具有長尾特性的產品還有其他眾多的內容產品,movie(netflix)、MV(Yahoo!MV)、game(SONY PSP的PS遊戲模擬器、任天堂Wii的各種舊主機遊戲下載)。這些被遺忘的東西,所有人童年的集體記憶、文化發展上值得記憶的特色,不會被排除,付費或免費。而且重點是,這尾巴的需求總和可能大過於那些暢銷書,因此據說Amazon前員工曾說「我們今天比昨天賣出更多昨天沒賣的書,而不是那些已經在賣的」(前員工這種很像爆料的用語,聽聽就好)。只要你的通路夠長,你可以觸及一些以往無法想像的客群,那就是你的niche、你的藍海。
在理論被提出之前,其實早就有許多實做了(商業理論本來大多是馬後砲)。在內容上有各種的on-demand service,movie on-demand、video on-demand、music on-demand、printing on-demand。以線上沖印為例,透過internet,只要網站建制完善、有遞送成品的通路並且足夠的產能,其實可以達到最高的邊際效益。就像無名的創辦人也提出他們要做媒體的媒體,讓那80%默默無聞的使用者也能當明星、當出版者。或許blog也可以提供一個匯集需求的功能,例如某人的文章很好,他可以自己匯集幾篇文章,然後在blog宣佈說我這幾篇文章要出書,然後有興趣的其他使用者可以預定。等到預定數到了一定量之後,就可以做到publish on-demand。同樣的,出版音樂專輯、DVD或者其他媒體都是類似的。媒體只是容器,承載的靈魂片段才是真正的價值所在。
但是講起來簡單又漂亮,可是建制一個網站比推廣他、讓使用者接受他進而改變使用者行為簡單多了。不然最近怎麼會有一些web 2.0的公司開始要收了呢?
Reply all
Reply to author
Forward
0 new mess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