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长江大桥遭遇生死之辩

0 views
Skip to first unread message

janmi

unread,
May 7, 2006, 4:03:34 PM5/7/06
to 锐思
炸还是不炸?一场有关南京长江大桥(以下简称大桥)生死命运的激烈论战,正在网上如火如荼地展开。从论战表象来看,"挺炸派"与"反炸派"是否都有充分的

理由,然而,只要冷静仔细地审视论战两派各自的充分理由,就会发现两派的论战都犯了一个常识性错误,那就是--先设答案,再说原因,后辩理由。"挺炸派"

的答案是炸掉重建代价最小,原因是发展经济的需要,理由是预期经济成就;"反炸派"的答案是炸掉无益另觅良方,原因是意识形态的需要,理由是历史文物价

值。这里不难看出,两派的答案和理由都有原因,这就为旁观者对大桥炸还是不炸的命运判断,带来了困惑。对此,愚下反而认为,有关大桥炸与不炸的命运之辩,

双方不妨首先放弃预设的炸还是不炸的答案,同时共同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时代要求),暂时搁置原因,找找中华民族怎样才能尽快实现和平崛起的理由,以

便达成共识,最后得出大桥炸与不炸的答案。正如美国思想家悉尼.胡克的名言一样:"原因的原因的原因,就不是原因!"


证唯物主义的二分法,是人们审视事物发展关系的法宝,而中华民族的舍得思想观念,又与辩证唯物主义的二分法不谋而合,并且舍与得的大智大慧更为辩证唯物主

义的二分法注入了精彩的中国智慧。世间万物皆具利弊两面性,"两害相权取其轻"与"两利相权取其重"的舍得辩证观念,恰恰符合今天寻找有关大桥生死之辩的

最后答案。


历史的"高度"常识告诉人们,20世纪60年代建造的南京长江大桥,其主要背景是意识形态的需要,其次才是发展经济的目的。毫

无疑问,大桥的成功建成,彰显的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中华民族团结一心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民族意志,这一点可从当年中国所有的主流媒体宣传报道中深切体

会得到。不可否认,大桥在满足意识形态需要的同时,几十年来也为中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而,不难看出,大桥的革命文物价值和历史文物价值

都染上了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和阶级斗争烙印。当然,愚下并非反感大桥承载的意识形态色彩和阶级斗争烙印,而是要说明那种意识形态色彩和阶级斗争烙印的历史

必然性和局限性,同时也要说明大桥在历史"高度"的时间段内承载着广泛的民族认同和民族骄傲,至少那种民族认同和民族骄傲属于那个历史"高度"时间段。从

这一点来看,"反炸派"在这场大桥生死之辩中无疑是胜利者,因为,保护历史文物就是留住历史记忆,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没有理由炸掉大桥!


史的"高度"常识又告诉人们,过去的意识形态挂帅年代,并没有让中国真正走向民富国强,反倒是让中国长期处于"均贫穷"的社会主义优越性时代,今天看来无

疑是一种讽刺。回首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淡化意识形态走向经济挂帅之路,反而使今天的中国摆脱了"均贫穷"的伤痛,走入了衣食无忧的温饱时代,并正在大踏步

地迈向小康社会。尽管经济挂帅之路充满荆棘并不平坦(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已成显性化),但却并不能否认经济挂帅在现阶段的历史"高度"上,是中华民族最终

和平崛起的必由之路。也正是在这种经济挂帅的历史"高度"背景下,大桥的自身条件的确成了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的拦路虎,同时也影响到了中国和平崛起的整

体进度。即便不论大桥炸与不炸的话题,至少站在发展经济的角度来看,上天恩赐予中华民族独天得厚的长江水道,我们却并没有充分利用起来,这难道不是对上天

的大不敬吗?这难道不是辜负了上天的恩赐吗?假如我们能够充分、科学和合理地利用长江水道发展经济,不但能够让长江水道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亮点,而且也

能够缩短东、中、西部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和贫富悬殊差距,更能够为中华民族整体和平崛起缩短时间。由此不难得出这样的看法,政治挂帅与经济挂帅的不同历史

"高度",谁才是中华民族实现真正和平崛起的路径,尽管这两种挂帅方式并非都是完美无缺,但中国已经经历和正在经历的两种不同历史"高度"的挂帅对比,其

实答案非常清楚。从这一点来看,"挺炸派"在这场大桥生死之辩中无疑是胜利者,因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经济是中华民族整体和平崛起的历史"高度"作出的必

然选择,沉溺过去就意味着倒退,走出过去就意味着前进,炸掉大桥理由充分!

大桥究竟炸还是不炸?其实并不是一个没有答案的矛盾,关键是需

要我们冷静地站在历史"高度"审视中华民族为实现和平崛起的最佳方式选择上,对于这一点,愚下认为不论是"挺炸派"还是"反炸派",都会认同经济挂帅之路

径。那么,"两害相权取其轻"与"两利相权取其重"的舍得辩证观念,就为两派提供了炸与不炸之理由背后的方案考量和经济成本分析,只要是最终确定为成本代

价最小、经济发展目的不变的炸与不炸的理由,就是最终选择的答案。例如,长江三峡电站就是典型的舍得辩证观念下的产物,半个世纪的各种科学论证,建与不建

的两派尖锐对立,最终还是在承认利弊关系交织的经济挂帅的历史"高度"选择中以成功修建结束了暂时的论战,因为,毕竟历史"高度"需要建立三峡电站的选

择,至于说可预见的与不可预见的未来之弊,除了做好长期不懈的应急机制准备外,至少在不短的历史时段内,三峡电站的利远远大于弊,就连人们无限遗憾而又不

得不深埋长江水下的众多历史文物,都不得不放弃。但愿这一例子能给大桥炸与不炸的论战带来些参考。

行文至此,愚下对于大桥如今遭遇生死之辩的观点,不言而喻就在文章中。不过愚下坚信,大桥最终炸与不炸,"原因的原因的原因,就不是原因!",能够做出选择的只能是历史"高度",因为,历史"高度"最终将决定中华民族和平崛起的方式--解放生产力,发展经济!

2006-5-5

Reply all
Reply to author
Forward
0 new mess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