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就是写得这个话题,还是挺关注的,说两句。有不严谨和不正确的地方请指出:
欲望和信念常常被认为“心灵世界”的最为重要的内容。人格与人格的不同,“心灵”的变化,都可以看作是信念、欲望的变化。
信念和欲望在相关哲学研究中有很多关涉。在关于知识的理论中,一种流行的观点是JTB理论(knowledge is justified true belief)。对于自我欺骗的深入研究,也会涉及信念的问题。伦理学中的一些话题,比如苏格拉底问题(No one does wrong willingly or knowingly),也涉及到信念的问题。再比如,爱欲、意向性、命题态度(propositional attitudes)、自我理解和他人理解等话题。
欲望和信念在其他学科研究中也有很多关涉。经济学、旅游学等学科中有很多对于欲望、信念的论述;社会学、心理学中有大量信念、欲望的词汇;动物行为学用欲望和信念来理解动物的行为;等等;
欲望和信念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关涉。我们常常使用这样的词汇,来理解和预测自己、他人,甚至动物、智能程序等等。这些词汇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鉴于信念和欲望的重要性,必然会有爱智者提出这样的问题:信念和欲望是什么?或者,换一种提问方式,“信念”、“欲望”这些词的意思是什么?其如“桌子”、“饥渴”一样指称世界中客观的事态么?如何正确地使用这些词?
关于这些问题的回答,大致的理论形态有三种:实在论、解释主义、取消主义。
各种实在论(realism)基本都认为信念、欲望是客观的。一种典型的实在论可能认为,如果排除技术条件的限制,在逻辑上可能去测量人或高级动物的大脑从而得出其具有什么样具体的信念或欲望。Jerry Fodor是这种立场的一种代表人物。他的理论我没有太多了解,其影响很大,现在很多认知科学和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往往都自觉或不自觉预设了这种理论立场。
取消主义(eliminativism)认为欲望、信念这些词是对世界一种不够准确的概念化,并不指称世界中的事物。随着神经和脑科学的发展,信念、欲望这些词将会被更科学的词汇代替,就如热素、生命冲动(élan vital)这些词被取代一样。Paul Churchland夫妇是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
解释主义,顾名思义,认为信念和欲望是我们加给人和动物的,以更方便地理解和预测他们的行为。解释主义区别于实在论的地方在于,其否认通过大脑测量可以唯一确定对象的信念或欲望,主张解释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对同样环境下的同样的大脑状态,也可能有两种不同的关于信念或欲望的结论,他们可能同时都是正确的。
解释主义在很多方面很像取消主义,比如其认为信念、欲望不是世界中真实存在的。但区别于取消主义的地方在于,他们并不认为信念和欲望是对实在的一种扭曲的度量,认可他们的实用价值和客观性(至少Dennett是这样,对Rorty和Davidson不是太清楚)。
从大的理论形态来看,Dennett是属于解释主义阵营的。Denett的理论叫做意向系统理论,其核心要旨非常明白简单:
(1)作为铺垫,解释物理立场、设计立场、意向立场三个概念。
(2)命题1:一个系统如果其行为能够通过意向立场给出大量可靠的预测,其就叫做意向系统。
(3)命题2:任何意向系统都真正地具有信念和欲望(也即信念和欲望的本质只与意向系统有关)。
(4)命题3:信念和欲望的归属(attribution)具有不确定性。
这样的理论,展开来会有很多需要回答的问题,要面对很多质疑和反驳,各种论战。随着时间的推移,Dennett在意向系统理论的一些相关问题的阐述和立场上有所变化,但是上面几点却是始终如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