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丹尼特的意向系统

122 views
Skip to first unread message

Ken.Wong

unread,
Mar 26, 2011, 11:24:36 AM3/26/11
to 我的哲学
这个话题最初是对风云研究方向的兴趣(本人有浅尝辄止的良好习惯)。
感觉他研究的东西也是我正在寻找的。
后来风云传给我两篇丹尼特的论文(尽管我一直想看的是风云自己的论文)。
但一直没什么时间看。
大概在广州漂泊的时候,刚好没有网络,就开始看其中一篇,叫做《Intentional Systems》
这篇文章看起来发表于1971年。风云说这篇文章包含了作者的基本思想,尽管后期思想肯定会有变化。
(一直祈祷某个人能从十岁开始坚持一种观点,然后一生不变:-))
读这篇东西的时候,开始是念英文,大概念到三分之二的时候,有点撑不下去了,就找来一篇中文论文来念了。
这篇中文论文叫《丹尼尔·丹尼特的意向战略及其理论意义》,是山西大学两个人写的。
坦率地说,尽管中文看起来非常颠三倒四,但很快有了大致的轮廓。

中文论文里讲的,分成三种立场:物理立场、设计立场和意向立场。
简单地说,物理立场用于解释简单的物理现象,设计立场用于解释稍微复杂但仍旧可以解释的现象;
意向立场:如果认为更加复杂的事物具有一个内在的意向系统,那么更容易对其解释,或者解释起来很合理。

所谓的意向系统是什么?对于丹尼特来说,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欲望和信念了。那么,他的意思似乎是:如果我们把欲望和信念加之于一些复杂事物之上,那么可
能更容易对它们进行解释。好像他们都在举的一个例子是,如果你跟电脑对弈,那么你可以假定电脑非常聪明,而且也想赢。可能最初人们设计出了电脑,但因为
它内部极为复杂,我们已经不能从一个设计者的角度去准确追踪它的行为的时候,我们只能去猜测;这种猜测就给它附加上一种意向系统。

这种做法的另外一面是:人的信念和欲望的合理性问题。如果信念和欲望不过是一种方便的解释,那么,那种人类所独有的,充满了很多神秘色彩,一种为人们所
守护的信念或者欲望乃至精神,都不过是假设咯。当然,除了最初的勇敢的机械论者,似乎没人想去完全机械地解释世界(话说,对于机械自身的探索也没有被牛
顿终结)。不过从从丹尼特的角度去审视信念和欲望的话,确实让人充满了摒弃“信念和欲望”的勇气。

对我来说,不论信念或欲望,都不是一种实实在在的东西(都没有我口袋里的硬币实在)。实我们可以在没有欲望这个概念的情况下活下去,就好象在没有信仰概
念的情况下活下去一样,所以,嗯,好吧,取消信念和欲望的这种倾向(也许只是我自说自话的),实际上是跟风车作战。

那么有意思的就是把所有事物都拟人化,就好像动物保护组织者乃至环境保护组织者所认为的那样。
如果有人告诉你,“嗨,宇宙像一个巨大的动物,就好象宫崎骏的幽灵公主里的邪魔神(拿各)那样”,你会怎么想?是的,如果宇宙并不像我们小学课本里说的
是由石头和气体构成的,你会怎么想?……好吧,我们跑题太远,到此为止……

祝各位周末快乐!

ke wang

unread,
Mar 27, 2011, 3:05:55 AM3/27/11
to ilove...@googlegroups.com
听了这位仁兄的话,觉得自己更Quasimodo!

--- 11年3月26日,周六, Ken.Wong <wangk...@gmail.com> 写道:

发件人: Ken.Wong <wangk...@gmail.com>
主题: 关于丹尼特的意向系统
收件人: "我的哲学" <ilove...@googlegroups.com>
日期: 2011年3月26日,周六,下午11:24

这个话题最初是对风云研究方向的兴趣(本人有浅尝辄止的良好习惯)。
感觉他研究的东西也是我正在寻找的。
后来风云传给我两篇丹尼特的论文(尽管我一直想看的是风云自己的论文)。
但一直没什么时间看。
大概在广州漂泊的时候,刚好没有网络,就开始看其中一篇,叫做《Intentional Systems》
这篇文章看起来发表于1971年。风云说这篇文章包含了作者的基本思想,尽管后期思想肯定会有变化。
(一直祈祷某个人能从十岁开始坚持一种观点,然后一生不变:-))
读这篇东西的时候,开始是念英文,大概念到三分之二的时候,有点撑不下去了,就找来一篇中文论文来念了。
这篇中文论文叫《丹尼尔·丹尼特的意向战略及其理论意义》,是山西大学两个人写的。
坦率地说,尽管中文看起来非常颠三倒四,但很快有了大致的轮廓。

中文论文里讲的,分成三种立场:物理立场、设计立场和意向立场。
简单地说,物理立场用于解释简单的物理现象,设计立场用于解释稍微复杂但仍旧可以解释的现象;
意向立场:如果认为更加复杂的事物具有一个内在的意向系统,那么更容易对其解释,或者解 释起来很合理。

所谓的意向系统是什么?对于丹尼特来说,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欲望和信念了。那么,他的意思似乎是:如果我们把欲望和信念加之于一些复杂事物之上,那么可
能更容易对它们进行解释。好像他们都在举的一个例子是,如果你跟电脑对弈,那么你可以假定电脑非常聪明,而且也想赢。可能最初人们设计出了电脑,但因为
它内部极为复杂,我们已经不能从一个设计者的角度去准确追踪它的行为的时候,我们只能去猜测;这种猜测就给它附加上一种意向系统。

这种做法的另外一面是:人的信念和欲望的合理性问题。如果信念和欲望不过是一种方便的解释,那么,那种人类所独有的,充满了很多神秘色彩,一种为人们所
守护的信念或者欲望乃至精神,都不过是假设咯。当然,除了最初的勇敢 的机械论者,似乎没人想去完全机械地解释世界(话说,对于机械自身的探索也没有被牛

顿终结)。不过从从丹尼特的角度去审视信念和欲望的话,确实让人充满了摒弃“信念和欲望”的勇气。

对我来说,不论信念或欲望,都不是一种实实在在的东西(都没有我口袋里的硬币实在)。实我们可以在没有欲望这个概念的情况下活下去,就好象在没有信仰概
念的情况下活下去一样,所以,嗯,好吧,取消信念和欲望的这种倾向(也许只是我自说自话的),实际上是跟风车作战。

那么有意思的就是把所有事物都拟人化,就好像动物保护组织者乃至环境保护组织者所认为的那样。
如果有人告诉你,“嗨,宇宙像一个巨大的动物,就好象宫崎骏的幽灵公主里的邪魔神(拿各)那样”,你会怎么想?是的,如果宇宙 并不像我们小学课本里说的
是由石头和气体构成的,你会怎么想?……好吧,我们跑题太远,到此为止……

祝各位周末快乐!

--
您收到此邮件是因为您订阅了 Google 网上论坛的“我的哲学”论坛。
要向此网上论坛发帖,请发送电子邮件至 ilove...@googlegroups.com
要取消订阅此网上论坛,请发送电子邮件至 ilovewisdom+unsub...@googlegroups.com
若有更多问题,请通过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ilovewisdom?hl=zh-CN 访问此网上论坛。


 

王琨

unread,
Mar 27, 2011, 3:28:54 AM3/27/11
to 我的哲学
作为柯姐的忠实粉丝,解释Quasimodo如下:
加西莫多是一个吉普赛畸形婴儿,被孚罗洛“收养”,并“藏”在了巴黎的最高点——巴黎圣母院顶端的钟楼上。在那里,加西莫多成长为一个年轻人,而他的工作就是敲钟。作为一个钟楼怪人是很不容易的,尤其加西是被囚禁在里面,但是加西乐观的态度,却让他可以坚强的生活在那里,他有石兽朋友,还有生活在钟楼里的小鸟做朋友,除此之外,他还自己制作了各种小人的模型。 加西可以说是一个缺乏生活经验的孩子,他非常希望能够加入外面的世界的“聚会”,可是他却的确有个问题,没办法走出钟楼……尽管他被嘲笑,但是他那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自尊却令人无比敬畏!

ke wang

unread,
Mar 27, 2011, 9:40:46 AM3/27/11
to ilove...@googlegroups.com
这里,摘引我写给自己看的一段涂鸦来闹闹场儿:
 
一般地,“月印万川”作为典故而被世人接受。而所谓典故,则是具有来源的典藏也。(missaid的理解)若说藏于典中,那么《道德经》中之所谓“邦利器不可示人”,从根据上来说,便可谓是取决于藏的特性。概言之,藏既是真实的优先性,也是真实的有限性。近似于道的藏之究竟,白话说,与其说是真实经常被虚假所掩盖,(不是有句话说,不要被表象迷惑了眼睛)不如说是真实在与虚假时刻相对的位置上首先被判别为非真,这才是真实进入现实世界并发挥力量的唯一途径。(月之所以能在万川上有所印,而不是万川在月上留下痕迹,首先一点,月是非真层面的,不然万川印月和月印万川之间,根本无从做分别。在这个意义上,可以理解老子的“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之言后所指物:道的本质)如果真实的实相是至善,这里所谓的相自然以与虚假之表象相区分为 自身显现之前提,佛家般若智慧的存在正是服务于这种境界。于是,以非真之月辨别万川之真,以实相之月辨别万川之假,假在于不真,而不真与非真的差异就是二者间的同一,而二者的同一同样正是二者的差异。正所谓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对应王国维先生传达出的读书人的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Say for be said? And when being within nothing?
 
 
 
 
--- 11年3月27日,周日, 王琨 <wangk...@gmail.com> 写道:

发件人: 王琨 <wangk...@gmail.com>
主题: Re: 关于丹尼特的意向系统
收件人: "我的哲学" <ilove...@googlegroups.com>
日期: 2011年3月27日,周日,下午3:28

作为柯姐的忠实粉丝,解释Quasimodo如下:
加西莫多是一个吉普赛畸形婴儿,被孚罗洛“收养”,并“藏”在了巴黎的最高点——巴黎圣母院顶端的钟楼上。在那里,加西莫多成长为一个年轻人,而他的工作就是敲钟。作为一个钟楼怪人是很不容易的,尤其加西是被囚禁在里面,但是加西乐观的态度,却让他可以坚强的生活在那里,他有石兽朋友,还有生活在钟楼里的小鸟做朋友,除此之外,他还自己制作了各种小人的模型。 加西可以说是一个缺乏生活经验的孩子,他非常希望能够加入外面的世界的“聚会”,可是他却的确有个问题,没办法走出钟楼……尽管他被嘲笑,但是他那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自尊却令人无比敬畏!

在 2011年3月26日 下午11:24,Ken.Wong <wangk...@gmail.com>写道:
这个话题最初是对风云研究方向的兴趣(本人有浅尝辄止的良好习惯)。
感觉他研究的东西也是我正在寻找的。
后来风云传给我两篇丹尼特的论文(尽管我一直想看的是风云自己的论文)。
但一直没什么时间看。
大概在广州漂泊的时候,刚好没有网络,就开始看其中一篇,叫做《Intentional Systems》
这篇文章看起来发表于1971年。风云说这篇文章包含了作者的基本思想,尽管后期思想肯定会有变化。
(一直祈祷某个人能从十岁开始坚持一种观点,然后一生不变:-))
读这篇东西的时候,开始是念英文,大概念到三分之二的时候,有点撑不下去了,就找来一篇中文论文来念了。
这篇中文论文叫《丹尼尔·丹尼特的意向战略及其理论意义》,是山西大学两个人写的。
坦率地说,尽管中文看起来非常颠三倒四,但很快有了大致的轮廓。

中文论文里讲的,分成三种立场:物理立场、设计立场和意向立场。
简单地说,物理立场用于解释简单的物理现象,设计立场用于解释稍微复杂但仍旧可以解释的现象;
意向立场:如果认为更加复杂的事物具有一个内在的意向系统,那么更容易对其解释,或者解 释起来很合理。

所谓的意向系统是什么?对于丹尼特来说,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欲望和信念了。那么,他的意思似乎是:如果我们把欲望和信念加之于一些复杂事物之上,那么可
能更容易对它们进行解释。好像他们都在举的一个例子是,如果你跟电脑对弈,那么你可以假定电脑非常聪明,而且也想赢。可能最初人们设计出了电脑,但因为
它内部极为复杂,我们已经不能从一个设计者的角度去准确追踪它的行为的时候,我们只能去猜测;这种猜测就给它附加上一种意向系统。

这种做法的另外一面是:人的信念和欲望的合理性问题。如果信念和欲望不过是一种方便的解释,那么,那种人类所独有的,充满了很多神秘色彩,一种为人们所
守护的信念或者欲望乃至精神,都不过是假设咯。当然,除了最初的勇敢 的机械论者,似乎没人想去完全机械地解释世界(话说,对于机械自身的探索也没有被牛

顿终结)。不过从从丹尼特的角度去审视信念和欲望的话,确实让人充满了摒弃“信念和欲望”的勇气。

对我来说,不论信念或欲望,都不是一种实实在在的东西(都没有我口袋里的硬币实在)。实我们可以在没有欲望这个概念的情况下活下去,就好象在没有信仰概
念的情况下活下去一样,所以,嗯,好吧,取消信念和欲望的这种倾向(也许只是我自说自话的),实际上是跟风车作战。

那么有意思的就是把所有事物都拟人化,就好像动物保护组织者乃至环境保护组织者所认为的那样。
如果有人告诉你,“嗨,宇宙像一个巨大的动物,就好象宫崎骏的幽灵公主里的邪魔神(拿各)那样”,你会怎么想?是的,如果宇宙 并不像我们小学课本里说的
是由石头和气体构成的,你会怎么想?……好吧,我们跑题太远,到此为止……

祝各位周末快乐!
--
您收到此邮件是因为您订阅了 Google 网上论坛的“我的哲学”论坛。
要向此网上论坛发帖,请发送电子邮件至 ilove...@googlegroups.com
要取消订阅此网上论坛,请发送电子邮件至 ilovewisdom...@googlegroups.com

fengyun liu

unread,
Mar 27, 2011, 12:19:40 PM3/27/11
to ilove...@googlegroups.com, Ken.Wong
论文就是写得这个话题,还是挺关注的,说两句。有不严谨和不正确的地方请指出:

欲望和信念常常被认为“心灵世界”的最为重要的内容。人格与人格的不同,“心灵”的变化,都可以看作是信念、欲望的变化。

信念和欲望在相关哲学研究中有很多关涉。在关于知识的理论中,一种流行的观点是JTB理论(knowledge is justified true belief)。对于自我欺骗的深入研究,也会涉及信念的问题。伦理学中的一些话题,比如苏格拉底问题(No one does wrong willingly or knowingly),也涉及到信念的问题。再比如,爱欲、意向性、命题态度(propositional attitudes)、自我理解和他人理解等话题。

欲望和信念在其他学科研究中也有很多关涉。经济学、旅游学等学科中有很多对于欲望、信念的论述;社会学、心理学中有大量信念、欲望的词汇;动物行为学用欲望和信念来理解动物的行为;等等;

欲望和信念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关涉。我们常常使用这样的词汇,来理解和预测自己、他人,甚至动物、智能程序等等。这些词汇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鉴于信念和欲望的重要性,必然会有爱智者提出这样的问题:信念和欲望是什么?或者,换一种提问方式,“信念”、“欲望”这些词的意思是什么?其如“桌子”、“饥渴”一样指称世界中客观的事态么?如何正确地使用这些词?

关于这些问题的回答,大致的理论形态有三种:实在论、解释主义、取消主义。

各种实在论(realism)基本都认为信念、欲望是客观的。一种典型的实在论可能认为,如果排除技术条件的限制,在逻辑上可能去测量人或高级动物的大脑从而得出其具有什么样具体的信念或欲望。Jerry Fodor是这种立场的一种代表人物。他的理论我没有太多了解,其影响很大,现在很多认知科学和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往往都自觉或不自觉预设了这种理论立场。

取消主义(eliminativism)认为欲望、信念这些词是对世界一种不够准确的概念化,并不指称世界中的事物。随着神经和脑科学的发展,信念、欲望这些词将会被更科学的词汇代替,就如热素、生命冲动(élan vital)这些词被取代一样。Paul Churchland夫妇是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

解释主义,顾名思义,认为信念和欲望是我们加给人和动物的,以更方便地理解和预测他们的行为。解释主义区别于实在论的地方在于,其否认通过大脑测量可以唯一确定对象的信念或欲望,主张解释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对同样环境下的同样的大脑状态,也可能有两种不同的关于信念或欲望的结论,他们可能同时都是正确的。

解释主义在很多方面很像取消主义,比如其认为信念、欲望不是世界中真实存在的。但区别于取消主义的地方在于,他们并不认为信念和欲望是对实在的一种扭曲的度量,认可他们的实用价值和客观性(至少Dennett是这样,对Rorty和Davidson不是太清楚)。

从大的理论形态来看,Dennett是属于解释主义阵营的。Denett的理论叫做意向系统理论,其核心要旨非常明白简单:
(1)作为铺垫,解释物理立场、设计立场、意向立场三个概念。
(2)命题1:一个系统如果其行为能够通过意向立场给出大量可靠的预测,其就叫做意向系统。
(3)命题2:任何意向系统都真正地具有信念和欲望(也即信念和欲望的本质只与意向系统有关)。
(4)命题3:信念和欲望的归属(attribution)具有不确定性。

这样的理论,展开来会有很多需要回答的问题,要面对很多质疑和反驳,各种论战。随着时间的推移,Dennett在意向系统理论的一些相关问题的阐述和立场上有所变化,但是上面几点却是始终如一的。



2011/3/26 Ken.Wong <wangk...@gmail.com>
Reply all
Reply to author
Forward
0 new mess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