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進 大學的第一天,到了傍晚,一位來自宜蘭的同學,興奮地抓著我:「還好,你會講台灣(福佬)話!怎麼其他的都是外省人?」長久以來,我心裡都有這個疑問,「難道台灣人真的比較笨嗎?一班裡面為什麼會有那麼多 外省人?」
直到我 有機會讀台大經濟系駱明慶教授二篇2001年發表 在《經濟論文叢刊》的論文:《教育成就的省籍與性別差異》及《誰是台大學生? ─ 性別、 省籍與城鄉差異》,總算有了科學的基礎來瞭解赤藍集團在教育上的「民族歧視」手段和目的。赤藍集團在政策上制度化地製造有利於「外省人」 的高等教育機會,使佔85%人口的台灣人在台大學生當中只佔42%。
除了僑 生加分之外,大專聯考不是公平的嗎?赤藍人不僅主導政治,也強灌和 台灣人社會疏離遙遠的中國文史地理教育,以確保赤藍人取得學習興趣的優勢;北京話不但是官方語言,也是做為升學篩選的一道媒介,使赤藍人 在教育上享有不平等的優勢;台灣學生被迫講中國話,學、考和台灣文化及生活環境不相關 的事務,排除大多數台灣學生的本土優勢;赤藍人大多聚居於都市區,且特 別集中於軍、公家機關與公營企業,其子女所享有的教育補助,有助於降低其教育成本,而提高上大學的機會。結果,「外省 人」比台灣人更容易進台大的機會,從1950年代的9.2倍雖然逐漸降到1980年代末 期的2.76倍。研究結果也指出,這個不公平的比例2.76將穩定 地維持下去,除非台灣社會這兩種人口結構有極大的改變。
是的,到了2000年代,已有超過 50%的「外省人」認同了台灣,也認同台灣應該獨立成為一個新的國家,這些人都轉化成為願意平等相處的台灣人,剩下的如馬英 九、王建煊、郭冠英、關中、胡自強、郝龍斌、朱立倫、蘇起等都是赤藍人,因為他們早已失去中國國 籍,而且也不是台灣人。所以現在人 口結構改變了,赤藍集團當然急著引進他們認為較可靠的中生,企圖用這些人來強化他們對台灣的教育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