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之问和他的《灵隐寺》
余幼时最爱听家父讲故事,尤其是有关西湖风景的传说。其中关于灵隐飞来峰的来历,更是印象深刻。
飞来峰上刻有360多尊佛像,山洞内极凉爽,每逢盛夏,游人如织。
说是飞来峰下原是一个小村庄,济公和尚算知印度将有一山峰飞来,苦思如何才能将这一村的老小拯救出来。这日,他正在村子附近游荡,忽听吹吹打打锣鼓声响起,见有人家娶亲,便有了主意。他迅速向新娘家奔去,背起新娘子便朝村外跑去。“疯和尚抢新娘喽!”顿时全村老少乱作一团,高声呼叫,紧跟其后猛追。
然而,奇怪的是,人们追得快,济公跑得也快;人们追累了,想歇下来了,济公就近在眼前,看似伸手可及,可就是抓不着他。就这样一路追赶,很快跑出了村外。这时忽听得背后“轰” 然一声巨响,人们回头望去,一座小山已把整个村庄压在了下面。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是济公救了全村人!
济公放下了新娘子,对着惊魂未定的村民们说:大家赶快动手,在山上刻佛像,才可镇住此山,不让其再飞到别处去。于是人们纷纷拿起锤凿,刻起佛像来。所以,整个飞来峰上至今还留下当时刻的大大小小360多尊佛像哩!只是因为时间仓促,有不少小佛像连鼻子眼睛都来不及刻,人们至今还能看到。自此我对灵隐寺和飞来峰便有了一份特别的情感。小时候课余,常不顾路远,和一帮小朋友们去飞来峰,登上这座不高的小山玩。
及长,每读唐人宋之问《灵隐寺》诗,更激起我的情趣。诗曰:
灵隐寺正门横匾《云林禅寺》为康熙帝所题
鹫岭郁苕峣,龙宫锁寂寥。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
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
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
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
史载宋之问始为武后宫内监丞,献媚于宠臣张氏兄弟,后李氏掌权,宋遭贬,又犯受贿案,终被赐死于狱中。可见为人为政均不足道,然其诗却占唐宋一席之位。此诗写景独到,用词颇美,其中“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句还被毛泽东所手书抄写过。灵隐寺,位于杭州西湖西北方向,北高峰下,始建于东晋咸和元年(326年)。宋诗开头讲的“鹫岭”,即指杭州灵隐寺前的飞来峰。相传印度高僧慧理见此峰时曾惊叹道:“此中天竺国灵鹫山之小岭,不知何年飞来;佛在世日,多为仙灵所隐。”
飞来峰的确有与“众”明显不同之处,是这一带周围的地质多为砂页岩,唯独飞来峰为石灰岩,石头的颜色和质地与周围明显不一样。今天,我们从地质学角度是完全可以解释这种地理现象的。古人不理解,就认为是远从印度(古天竺国)飞来的。其实这种交混的地质地貌,多半与远古时造地运动有关。当地壳下岩浆活动时,突然有一股石灰岩浆在遍是砂页岩的地隙中冒了出来,凝却后便自然形成了有异与四周地质的“飞来峰”了。
当然,在游览灵隐飞来峰时,还是让我们保留着那个美丽而古老的传说吧!
注:宋之问,生年不详,卒于公元712年,又名少连,字延清。今山西汾阳人。武后时官尚方监丞,因附张易之而遭贬,出逃后又因受贿被贬越州长史。睿宗即位后,他被流放钦州,后赐死。宋之问诗与沈诠期齐名,号称“沈宋体”。《全唐诗》存诗三卷。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