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1999年公安部门登记在册的吸毒人数为65.1万;2000年底,全国公安部门登记在册吸毒人员总人数已达85万多人,比上一年增长了
26.3\%!
中缅边境的“金三角”地区是世界毒品的主要产地。上世纪80年代以来,该地区日益肆虐的毒品生产对世界及中国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危害。20多年来,中国云
南省已查获贩毒人员12万多名,缴获各类毒品88.3万吨。
为了彻底解决毒源问题,中国云南省近几年率先与邻国地方政府合作,在被称作“金三角”的缅甸北部等毒源地区帮助推广种植粮食和经济作物,以期最终铲除罂
粟。到目前为止,云南省共投入3亿元人民币,无偿或低价向缅北等地区提供各类粮食和经济作物籽种,同时派出科技人员3000多人次,指导“金三角”地区
的农民种植水稻、甘蔗、橡胶、水果、蔬菜等各类作物。在云南4000多公里边境线外,替代种植的总面积达44.5万余亩,一条禁毒的绿色长城正在悄然形
成。
联合国禁毒署称,这项“金三角”绿色禁毒工程是“全球禁毒史上的创举”,是“造福全人类的宏大工程”。
2002年5月19日至29日,记者参加了在中国禁毒委和中华新闻工作者协会支持下,由云南省记协和云南省禁毒局联合组织的“中国记者考察云南禁毒
采访团”。
我们从云南思茅乘车,在原始森林里整整走了两天,越过边境线,深入“金三角”腹地,采访了缅甸第二特别行政区—佤邦特别行政区政府主席、佤邦联合军司令
鲍有祥。这位曾经打败大毒枭坤沙的佤族军人,向我们一行6位来自全国不同单位的中国记者,详细介绍了佤邦政府决心于2005年6月在本特区内彻底禁绝罂
粟种植的设想和目前特区内替代种植的情况。在鲍司令的安排下,我们用了两天多的时间,在“金三角”腹地考察了3万余亩橡胶和水稻等替代种植农场,参观
了“金三角”腹地的学校和珠宝加工厂等。
当我们又用了整整两天,穿越“金三角”地区的原始森林,回到中国境内时,我仿佛是做了一场梦!
我时时地问自己,我真的走进了神秘的“金三角”?我真的见到了被美国列为危险分子、被美国记者形容为凶神恶煞的鲍有祥司令?我真的在原来种植罂粟的土地
上看见了几万亩的替代作物橡胶? 当然,这一切都是真的!
我从自己在“金三角”的所见所闻中,看到了彻底消灭毒源的希望!看到了禁毒的希望!看到了和平的希望!
去见鲍司令
在今天的“金三角”,当年的国民党残军实际上已经踪迹难寻,尽管国内市面上流传的一些书上还把那些国民党残军描绘得活灵活现,其实,那些人早已退出“金
三角”的历史舞台许多年了。
那么,今天在“金三角”叱咤风云的人究竟是谁呢?谁打败了坤沙?
这个人就是被许多外国记者描绘成红头绿脸的佤邦联合军总司令鲍有祥。尽管那些外国记者中的绝大多数人并没有见过鲍有祥。
从走进“金三角”的那一刻,我就强烈地希望能够见到鲍司令。鲍司令是佤族人,他的父亲是一位五十年代初受过毛泽东主席接见的佤族头人。
5月21日早晨7点多钟,我们离开了密林深处的云南思茅。汽车绕着澜沧江开,一路穿行在茂密的原始森林中。当汽车在“金三角”的原始森林中又拐了一个弯
时,有30年军龄的李司机叫醒了疲惫不堪的我,他说,过了前面的边防哨卡,就要进入缅甸联邦第二特别行政区佤邦政府的地盘了。
真的要过边境线了,我不禁心里紧张起来,那边将会怎样迎接我们?会不会有危险?甚至我暗暗在想,我还能活着回来吗?“金三角”真是块让人又好奇,又恐惧
的地方!我不禁回过头,依依不舍地深情地望了一眼身后的祖国大地。
两位边防战士向我们的汽车行着注目礼,目送着汽车缓缓地驶过了约有一车半宽的中缅界河桥。
汽车驶入了“金三角”的土地,两位身穿草绿色军装、面色黝黑的佤邦士兵向我们敬礼。我们的领队、云南日报记者段永康下车交涉。一会儿,他高兴地跑回来告
诉我们:“鲍司令派他的政府办公厅副主任和他的女秘书来接我们了。”我们的紧张心情一下子放松了许多。
一位戴着白框眼镜、50多岁的男子和一位年轻漂亮、穿着艳丽的20岁出头的佤族姑娘笑着向我们的汽车走来。我赶紧下车迎了上去,当我和那位50多岁的男
子的手握在一起时,他用十分清楚的普通话说:“我叫周大福,缅甸联邦第二特别行政区佤邦政府办公厅副主任,欢迎你们,欢迎来自中国的客人。”
想当缅甸国家图书馆馆长的周大福
周大福向我们介绍了他身边的那位年轻漂亮的佤族姑娘:“这位是王丽,鲍司令的女秘书。”当我和王丽握手时,她很腼腆地笑了。我问王丽:“我们能见到鲍司
令吗?”王丽笑着点了点头。
当天,我们住在了佤邦政府办的雅心宾馆。
午饭后,我们在雅心宾馆和周大福聊天,我问他:“你见过缅共吗?”
周大福笑了,说:“我就是当年的缅共。鲍司令也是当年的缅共。”
我听后着实吃了一惊。我突然发现,周大福的腰间,别着一把银白色的小手枪。
周大福说:“我1967年参加缅共后,有人问我,一旦缅共掌权,你想当什么官?我说,我只想当缅甸国家图书馆馆长。”
第二天,周大福带我们参观了缅共总部的遗址。从缅共瓦解至今10多年过去了,缅共遗址只留下一些长满青草的断壁残垣。
我说,七八十年代,我国的一些新闻媒体常常刊登一些有关缅共的消息,像德欣丹东和德欣巴登顶的名字我们都很熟悉。我很想知道缅共以及缅共领导人后来的结
局。
周大福说,1989年4月16日,德欣巴登顶领导的缅共遭到兵谏,他本人被兵谏部队礼送回中国,最后病逝长沙。
1989年4月17日,鲍有祥的部队接管了缅共政权;4月18日,鲍司令接管了邦康政权,部队改编为418师;后成立缅甸民主联合党和缅甸民主联合军。
以后,为减少与缅甸政府的矛盾,1989年底,更名为佤邦民主联合党和佤邦民主联合军。
抚今追昔,周大福感慨万千。他说:“缅共1937年建党,有52年的党史,42年的武装斗争史。这样一个富有斗争经验的党,为什么会在1989年4月
17日,一夜之间就瓦解了呢?我至今还想不通!”
周大福和我们聊得很开心,他特别邀请我们晚上到他的家里作客。
周大福家是一座白色的三层小洋楼,据说是他自己根据外国杂志上的图片设计的。一楼大客厅摆满了漂亮的红木家具,二楼三楼是卧室和储藏室,房间很大。二楼
还有一个半圆形的别致的小阳台,站在阳台上,举目四望,周围青山环抱,原始森林莽莽苍苍。
我说,你这里真是一个世外桃源啊。
周大福讲,我打了30年游击战,现在总算有了自己的家。
我有些不解地问,政府每月才给你20元人民币,你还要养3个勤务兵,你哪有钱盖这么漂亮的小洋楼呢?
周大福笑了,我院子外面那一大片临街铺面房,都是我盖的,现已出租出去了,我们也是市场经济嘛。他接着说,这里的劳动力便宜,地随便用,又没有占地费,
盖房子远没有中国国内开支大。
周大福介绍说,在“金三角”,人民币是硬通货,在这里可以打中国的手机,汉语是这里的通用语言之一。
我问周大福,你这有鲍司令的照片吗?
周大福指指我身后的墙上说,在那儿。
墙上是一幅周大福和鲍司令在战场上的照片,两人一身戎装,很威风。
周大福说,我们这些人其实都很纯朴,希望你们能如实报道。
周大福向我们透露说,你们将很快能见到鲍司令。
鲍司令:“我不想领导那些吸毒的人。我要实现自己的禁毒诺言;有国际援助,我们要禁毒;没有国际援助,我们也要彻底禁毒!”
据周大福讲,我们这批人是在“金三角”腹地受到鲍司令接见的第一批外国记者。周大福说,我们鲍司令信任你们这些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记者,相信你们会客
观报道“金三角”的情况。
5月23日中午,我们来到佤邦联合军军政干校。校园里很漂亮,像一个种满各种植物的大植物园。我们在一棵巨大的榕树下,等待着鲍司令的到来。
下午将近两点的时候,两卡车佤邦士兵风驰电掣般地冲进军政干校,真吓了我们一跳。原来,这是给鲍司令提前警卫的。足有50多士兵迅速跳下汽车,很快隐藏
在我们周围的树丛里,那情那景,真像在我们面前演了一部美国大片!让我刻骨铭心!在来军政干校的路上,我们碰上佤邦联合军副总参谋长时,还缠着人家要挂
着手枪照相呢。我们长时间生活在和平环境里,远不懂什么叫战争了!
又过了大约10分钟,一辆小型军用卡车驶入军政干校,站在车内一群士兵中央的,是一身戎装的王丽。
我想,看见王丽了,鲍司令该来了。
果然,鲍司令的防弹车驶进来了。
一身灰蓝色夏装的鲍司令笑着向我们走来。鲍司令一边和我们一一握手,一边用普通话说:“欢迎北京的朋友,欢迎云南、海南、成都的朋友。”我们大家的第一
印象是,鲍司令是一位很和气的军人。
今年53岁的鲍司令自我介绍说,我是缅甸勐冒县昆马区佤族人,曾在中国沧源县读过书。1967年参加缅共,靠四条枪起家。1989年,我脱离了缅共,我
们自己发展。
鲍司令很了解我们的采访要求,他主动和我们谈起了鸦片种植问题。他说,在“金三角”种植鸦片大概有100多年的历史了,据有人考证,鸦片的种子最初是英
国人带来的。我身处“金三角”,但我不想领导那些吸毒的人。我的人生有三大目标:1、脱离缅共,脱离战争;2、打败坤沙;3、在佤邦彻底禁毒。如今前两
个目标已经实现了,而实现第三个目标很困难,我还要努力!
谈到禁毒中的资金困难时,鲍司令说,要实现2005年6月底禁毒的目标,我们还有3亿美元的资金缺口。但我要向你们表示,有钱,我们要禁毒;没有钱,我
们也要禁毒到底。有国际上的支持,我们要禁毒;没有国际上的支持,我们也要彻底禁毒!我们的决心不会改变!欢迎你们三年后再来看看。
采访结束后,望着鲍司令那远去的身影,他那铿锵有力的一席决心彻底戒毒的话,久久地回荡在我的心中!
在“金三角”,难忘那大片的橡胶园
我们此行最关心的是利用替代种植的方法根除鸦片的问题。
关于鸦片种植,周大福回答说现在还有3万公斤的种植量,我们的政策是“自产自销,去向不管。”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在2005年6月底以前彻底根除鸦片种
植。我们现在采取的办法就是替代种植,我们会安排你们看看现场的。
我们很想亲眼看看那些橡胶园,看看那些替代种植农场。
周大福很快就满足了我们的要求,他亲自陪同我们去看橡胶园,同行的还有佤邦政府农林部办公厅主任周文高。
周文高是一位很幽默的人,他自称是一位老缅共。据他讲,缅共瓦解时,他很长时间想不通,曾在南卡江边游荡了很久,几次想开枪自杀。
周文高曾是缅共时期的一位团长,是一位领兵打仗的勇将,战争夺去了他的一条腿。他戴着假肢,陪同我们一路翻山越岭,考察金三角的橡胶园。
路上,周文高对我说,坤沙倒台后,国际上总有人想把我们佤邦政府确定为坤沙贩毒的接班人,美国的一些议员还搞提案,想把我们列入世界恐怖组织,这是不公
正的,这些人从来没有来我们佤邦政府考察过,我们是欢迎他们来看看的。正是我们佤邦政府首先在国际上承诺,要在“金三角”彻底根除鸦片。近几年,我们在
中国政府和缅甸政府的帮助下,已经烧毁了数万亩鸦片种植园,搞了3.5万多亩的橡胶和水稻等的替代种植园。
周文高指着道路两边一片片的橡胶林说,你看,这是一年生的,这是两年生的;他指指远处说,那些比较大的树是三年生的。
在佤邦联合军独立团橡胶农场,我们见到了从云南来的王平场长。王场长介绍说,我是1997年被佤邦政府从中国云南招聘来的,主要向佤邦政府提供橡胶种植
技术,我和这个团签订了50年的合同。我们从1997年10月建场,现有26074亩橡胶林,林场现有农工3000余人。其中,从中国来的种胶户有
478户(1376人)。每个农工能管40多亩橡胶,每月可以挣100元人民币(因为当地的物价很便宜,这笔钱不算少)。农场还种了400多亩柚子、橘
子和芒果。据王场长介绍,该农场的远景规划是种6万至8万亩橡胶林。
望着那漫山遍野的橡胶林,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我想,三年以后,当“金三角”上种满橡胶和各种水果的时候,“金三角”将会变成一个人见人爱的花果山。
那时的“金三角”,将彻底禁绝鸦片。
“金三角”——这片热带雨林中的宝地,将变成镶嵌在中缅边界上的一颗耀眼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