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公司的「台幹」訓練課程,有「學習簡體字」一項。台灣人需要學簡體字嗎?程度較優的國小五六年級生,讀簡體字文章,基本上沒有問題。較難認的像「农」、「让」、「穷」、「归」,讀上下文也猜得出來。簡體字多數借用漢字的草書行書體,再不就是大量共用他字,如髮、發相通(周潤發能在大陸做潤髮精廣告。)鬥、斗是一個字,幹、干、乾都用干,結果一片混亂,大大降低漢字的魅力和功能。至於簡體字長相醜陋,只算個小瑕疵。
漢字簡化 掃文盲卻愈掃愈多
隨著兩岸交流,維護中華文化堡壘的台灣,漢字的書寫也跟著「簡化」。君不見坊間的媒體、流行文字早就:份分、賬帳、佈布、周週,混起來用。恐怖「份子」的「分身」是何「身份」、「出份子」要掏錢、海外「賬戶」中存的是錢,沒有「蚊帳」。自繁入簡易、由簡返繁難,簡體字是懶人漢字。美國華埠餐館侍者,寫菜單把「蘑菇雞片」寫成「沒改」,只給自己看。發表在報章雜誌的文字,字寫的似是而非,太沒有職業道德。某文化團體,常請大陸崑曲團來演出,唱詞字幕上的錯別字多到離譜,只在演出前打預告:字幕經電腦程式由簡轉繁,如有錯字,請觀眾見諒。沒聽說有「校對」這種工作?
英明領袖統治大陸,下令掃除文盲。一群秉承聖意的文人炮製簡體字,出現許多怪胎;廈門的「廈」,「厂」字下面來個「下」,當地人很受屈辱,後來又改回來。每個漢字少寫幾筆,就能掃除文盲嗎?六十年過去,如今大陸的文盲和半文盲多到令人咋舌。掃盲愈掃愈多,是沒那個心吧!老百姓認字多了不好管,無辜的漢字卻被作賤。
漢字經過兩千多年的演進,從小篆到楷書,字形變化不小,千錘百鍊的自然演變讓它有多樣化、更精湛的藝術性,豐富了漢字圖像思維的邏輯性。一紙命令硬將漢字簡化,漠視「六書」、傳承,簡體字就像被切割的屍體。英明領袖一生致力於「不破不立」,破壞摧毀的力道雄厚,從沒「立」過什麼,惡整漢字,有如小菜一碟。
正體漢字 有人用就不會消失
聯合國規定,簡體字是唯一正式中國文字。有人發起簽名連署,要聯合國也將正體漢字並列。正體漢字的優美與它舉世無匹的價值,不需要聯合國官員認可,只要有人使用,正體漢字就不會消滅,但它將成為少數人的漢字,這也是無法改變的事實。有更多的人學習、使用它,正體漢字和配合政策的簡體字相比,優劣立見。使用正體字的朋友,切莫妄自菲薄,身懷祖傳瑰寶,何必去用贗品?
許多大陸青年研讀正體字、勤練書法、讀古典文籍,不久正體字都有些造詣了。【2009/06/20 聯合報】@ http://ud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