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都在維基百科,請瀏覽以下摘錄的內容。或連結相關網頁後輸入關鍵字詞即可查詢。
音位 & 音素 & 語素
語音:2 KB (89個字) - 2009年2月26日 (四) 14:26
語音是具體存在的物理現象。最小單位的語音片段稱為「音素」。
音節:2 KB (92個字) - 2009年6月28日 (日) 20:35
音節,是由一個或幾個音素組成的語言單位,是語音的自然單位。其中包含一個比較響亮的中心。大多數的漢字是單音節的。
定義:
對於音節的定義,語言學家的觀點並不一致。
母音說是古希臘人最早提出的。他們將音節定義為「由一個母音或一個母音和幾個輔音聯合構成的語音單位。」古印度則認為,「有多少個母音就有多少個音節。」但是實際上,有的音節根本沒有母音。例如粵語「五」(ng5)只有沒有母音,音節卻是1個。
呼氣說是奧地利語言學家斯托爾姆(J. Storm)提出的。他認為「音節是一組用一次呼氣發出來的聲音。...說話時有多少次呼氣就有多少個音節。呼氣力最弱的地方就是音節的分界線。」但是日常說話,誰也不會發一個音就呼一次氣。
響度說是丹麥語言學家葉斯柏遜等人提出的。他把音素按照聲音的響度分成8級,最響的地方就是音節的中心,響度最低的地方就是音節的分界線。
緊張度說是法國語言學家格拉蒙(M. Grammot)和蘇聯的謝爾巴提出的。這種學說按照發音時肌肉的緊張程度的變化來劃分音節。每次肌肉由緊張到放鬆構成一個音節,最緊張的地方就是音節的中心。
母音:3 KB (152個字) - 2009年5月17日 (日) 22:13
母音,又稱「母音」,是「音素」的一種,與「輔音」相對。母音是在發音過程中由氣流通…
母音附標文字:2 KB (68個字) - 2009年7月7日 (二) 21:28
母音附標文字(lang-en|abugida),又稱「音素音節文字」(lang-en|alphasyllabary),是一類以輔音字母…母音附標文字和「音節文字」、「輔音音素文字」和「全音素文字」都有一定區別。
輔音音素文字:7 KB (174個字) - 2009年6月21日 (日) 07:59
輔音,須補上適當的「母音」才能讀出。通俗說法常把輔音音素文字稱為「字母」,例如「腓尼基字母」、「阿拉伯字母」……成為使用母音標記,使它從輔音音素文字過渡成為「準全音素文字」,不過母音的標記並不是強制性的。
音素:430 位元組 (18個字) - 2009年5月21日 (四) 02:45
音素是語言學術語,但其意涵有兩種分歧的說法。在語音學與音韻學當中,phone及phoneme是不同的概念,但兩者都有人譯為音素。
★ phone:人類語言物理上的具體聲音,即語音。
★ phoneme:人類語言心理上的抽象最小單位,即音位。
全音素文字:1 KB (15個字) - 2009年5月4日 (一) 21:22
全音素文字(Alphabet)是表音文字的一種,它是以音素為單位的文字。和不標出母音的輔音音素文字不同,它的字母表中除了輔音字母,還有母音字母,用來表示語言中的母音。
比較常見的全音素文字有拉丁字母、基里爾字母、希臘字母、朝鮮字母、蒙古字母等。
多數全音素文字採取線形拼寫,如拉丁字母從左往右拼寫、蒙古字母從上往下拼寫。但是也有例外,如朝鮮字母,朝鮮文採取音節塊形拼寫,每個音節裡的字母上下左右排列組合成一個方塊字,以便在文章中和漢字整齊排列;迪維希語從右向左書寫,但是母音字母總是寫在輔音字母的上方和下方構成音節。
音位:11 KB (364個字) - 2009年7月17日 (五) 11:53
音位(英語:phoneme)是人類語言中能夠區別意義的最小聲音單位[1],是音韻學分析的基礎概念。一個字或詞可由一至數個音節組成,一個音節可由一至數個音段(母音、輔音等)組成。音位與音段很類似,然而音位的基本定義是要能區分語義, 如果兩個聲音所代表是同一個詞彙、同樣的意義,則異音可被視為同一個音位;反過來說,一個詞的任何一個音位若被換成別的,那麼它就不再是原來的那個詞,意 義也會隨之改變。有意義的詞都可由音位組成,然而代換其中任何音位卻不能保證產生有意義的詞,也有可能變成無意義的一串音。每個語言都有自己的一組音位, 這也就是這個語言的語音系統[2],音位可用來研究某個特定語言中如何將音組合成詞。音位有時被譯為音素,然而音素一詞在中文裡的用法較為混亂,不一定都是指音位。
音位並不是一個實際的語音。一個音位可以有數種不同的發音,但是語言使用者心理上認定這幾種發音是等同的,甚至可能不會察覺語音上有所不同。這種音位內的不同發音,稱為同位異音或音位變體。音位可被視為一族相關的聲音,然而為了便於描述一個音位,通常會取這群聲音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個來稱呼整族聲音。例如,英語中lip和bell的l發音是不同的,前者是齒齦邊音 [l] ,後者是軟顎化齒齦邊音 [ɫ] ,然而這只是 l 在出現在不同位置、不同前後境環所發生的語音變化,因此這兩個音都視為同一個/l/音位。
確定是否為音位與否的準則有:一、辨義功能;二、互補分佈;三、音感差異。假如現代標準漢語的「三」 <san> 說成英語的 <than>,聽者仍然能辨認,這是因為現代標準漢語中<s>、<th>(齒間音 [θ])不起辨義作用,同屬一個音位;在英語中, <s>、<th> 是能辨義的,sing(唱歌)thing(東西)的意思不同,所以屬於兩個音位。 互補分佈是指:甲在這個環境中永不出現,乙卻可以出現,兩者不發生衝突,例如漢語拼音中 <u> 永遠不出現在 <j>、<q>、<x> 後面,<ü> 卻永遠要出現在 <j>、<q>、<x> 後面,兩者不衝突,於是在此條件下 <u> 可以代替 <ü> 。[3]
一個語言當中的任何語音,若非音位,就是音位當中的同位音。要判斷兩個音在某種語言中是兩個有區別的音位、或是一個音位內的兩個同位音,最常使用的測試法是找出最小對(minimal pair),能找到最小對的判定為兩個音位。若找不到最小對,並且具有互補分佈、相近的區辨特徵(distinctive feature)等特性,則可判定為同一個音位。最小對是指一組兩個,只差一個音且意義不同的單詞。例如,英語的pen[pɛn]及pin[pɪn]只差一個音且字義可以區別,所以pen及pin是最小對。由這組最小對,可判定/ɛ/及/ɪ/是兩個有區別的音位。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9F%B3%E4%BD%8D&variant=zh-tw
語素:
在語素構詞學裡,語素(Morpheme)是最小的語法單位,是最小的語音語義結合體。[1]
在口語形式語言中,語素是由「音位」這一種能區別的最小聲音單位所組成的,而在文字形式語言中,語素則是由「字位」所組成的。因為漢語是一字一音,所以可按照音位的個數,區分成單音節語素、雙音節語素、多音節語素和非音節語素。[1]
語素和詞不同,有許多的語素不能夠單獨地構成詞。依據是否可單獨成詞,語素可分為自由語素和不自由語素。
★英語範例:unbreakable這個字有三個語素:un-(不自由語素)、break(自由語素)、-able(不自由語素)語素的類型:
★單音節語素:由單個音位,即單個漢字組成的語素。例如:天、地、人、中、左、大、了、嗎……等。
★雙音節語素:由兩個音位,即兩個漢字組成的語素。例如:蘿蔔、蘇打、蜻蜓、蜘蛛、吩咐、參差、徊徘、芙蓉……等。
★多音節語素:由多個音位,即三個以上的漢字所組成的語素。例如:巧克力、奧林匹克、羅曼蒂克、凡士林。
★非音節語素:在兒化音裡,如花兒、鳥兒的「兒」不算一個音位,所以被歸為非音節語素。但在台灣國語裡,因為沒有兒化音,前述的兒亦算是一個音位,而應被歸為單音節語素。
★自由語素:自由語素是指可由單一個語素來構成詞的語素,因此其構成漢字也是詞的一種,稱為單純詞。雙音節語素和多音節語素都是自由語素,另外其他亦是自由語素的單音節語素有天、地、人、水、火……等。
★規範詞素(Bound morpheme):不能獨立成詞,只可以和其他語素以固定位置組合成詞。例如:老虎老鼠的「老」、阿姨阿婆的「阿」、作家音樂家企業家的「家」、乘法書法穿法的「法」、……等。
★半自由語:不能獨立成詞,但可以和其他語素自由地組合成詞的語素。例如:人民和民主的「民」、牧草和放牧的「牧」。
在其他如英語的語言中,規範詞素可再細分為:
★衍生詞素(Derivational morpheme):可與其他語素結合成為一個新的字,如happiness中的後綴-ness,這樣的語素會帶來新的語義。
★屈折詞素(Inflectional morpheme):與其他語素結合後,會改變其時態、單複數等等,如動詞遇到第三人稱單數時須加上後綴-s,這樣的語素只會改變文法,並不改變語意。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AA%9E%E7%B4%A0&variant=zh-tw
趙彥老師您好:
我是您政大華語師資班的學生,目前正在準備今年華語師資證照,但是漢語語言學書中有部分概念我怎麼讀都不甚瞭解,就算已經參考了數本教科書,有些觀念還是很難釐清。例如:
1.何謂音素?何謂音位?
2.何謂語素?它跟詞的關係為何?
老師可否用實際的例子(或著句子,如同一句話中有幾個語素有幾個詞/同一個字有幾個音素有幾個因位)幫我解答,因為書中的的定義還是太文言文了,用實際的例子比較容易明瞭。
感謝老師,我星期六就要考試了,如果再不弄懂就慘了,謝謝。
學生 胡定豪0918773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