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 2007/04/15 刊出的黃沛榮老師的部落格
http://tw.myblog.yahoo.com/1-100/article?mid=2556&prev=2568&next=2549...
今年教育部的對外華語教學能力認證考試訂於7月28、29日舉行。〈簡章〉已於3月30日公布,經過眾多專家修訂之後,內容顯得更周延、更精準。去年,
有二十多位華語教學領域的學者、教師,曾針對認證考試提出一份建議閱讀書目,今年則無。一方面固然是書目已在網路流傳,足可參考;另一原因,是書目本身
會帶來一些困擾。
參考書目對於考試者──尤其對於受訓時數不多、又不是語文科系畢業的學生來說,會影響考試的成敗。在這個愈來愈開放的現代社會,許多研究所已將歷年
入學考試的試題放在網路上供人參考,提供一份建議閱讀書目會帶來什麼的不良後果呢?很多人都不太明白。聽我從頭道來。
首先從臺灣的華語文教學機構說起。臺灣的華語文研究所,原只有臺灣師範大學「華研所」,後來又有高雄師範大學「華研所」。另有中原大學「應用華語文
學系」、文藻外語學院「應用華語文系」,每年招收學生的人數不多,很難符合當前中文熱的師資需求。
因此,2006年7月26日教育部公告鼓勵各大學校院設立華語文教學研究所、學位學程或學分學程辦法,凡開設研究所及對外招生學位學程者,補助新臺
幣120萬元為原則;校內開設學位學程、學分學程者,補助新臺幣80萬元為原則。在全球中文熱與政策性補助的雙重激勵下,許多大學都願意配合辦理。
直至目前為止,國內華語文、應用中文的教學單位,除上述四校外,尚有十四所:
◇政治大學「華語文教學碩士學分班」、「華語文教學學程」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華語文教學碩士學位學程」、「華語文教學學程」
◇開南大學「境內國際華語碩士專班」、「境外華語碩士在職專班」
◇中國文化大學推廣教育部「華語文教學碩專班」
◇聯合大學「華語文學系」
◇臺東大學「華語文學系」
◇僑光科技大學「應用華語文系」
◇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
◇元智大學「應用中語系」
◇實踐大學「應用中文系」
◇臺中技術學院「應用中文系」
◇育達商業技術學院「應用中文系」
◇修平技術學院「應用中文系」
◇屏東教育大學「華語文教學學程」
計畫開設的還有玄奘大學、臺北教育大學等。作為華語教學龍頭的臺灣師範大學華研所,在臺灣師大與僑大先修班合併以後,增設「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組」,臺
灣師大更增設華文學院,成立「國際華語與文化學系」。因此,全臺華語教學出現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以上是正式學制中的華語文師資培訓的情況。由於師資需求驟增,各校開設的課程自然是有強有弱。且各校應用中文、華文系的內容不盡相同,一般採多元整
合方式,結合中文寫作、傳播、語言學、外語、電腦科技、華語文教學等,非全屬華語文教學專業。
由於眾多華語系、華研所尚在草創階段,必需幾年以後才有較多的畢業生,為因應師資需求,臺灣近年來開設華語師資培訓班的機構,共有二、三十
所。2005年7月至2007年6月,保守估計約有6,500人次參加過各語文中心開設的師資培訓班,學費由幾千元至21,000元不等,若以每人平均
16,000元計算,就超過一億元,加上購買書籍等方面,學生花費甚多。然而由於培訓課程的架構上有缺憾,學習的成果未必理想,最明顯的例子,就反映在
去年教育部華師認證的考試上。
課程架構問題,是普遍存在的情況。參加師訓班的學員,包括中小學或幼稚園老師、美語教師、想換跑道或培養第二專長的上班族、大學剛畢業或待業的年輕
人、研究生或應屆畢業生、退休人員、回臺探親者、準備移民或出國唸書的人等,還有一些是華語老師或資訊工程人員。因此課程大多排在週末或晚上,暑假時才
會開上、下午班,因此培訓的時間大約是三個月左右。直至目前為止,培訓時數最多的是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111小時,其次是臺灣大學102小時,再來就是
臺灣師大96小時。時數雖然不少,換算成為學分則只有6個至6.5個學分而已,比起華語文教育學程的20學分,連三分之一都不到。這些教師若是申請國外
教職,與中國大陸對外漢語系的畢業生競爭,在學歷上就輸人一截,因為對方拿的是大學文憑,我們只有結業證書;別人上過約50專業課程的學分,我們大多學
員連6個學分的訓練都不到。但是由於市場機制,臺灣沒有一個師訓班敢開設200小時的班級,理由很簡單,因為學生不會有耐性去參加上課時間長達半年、學
費高達40,000元的課程。為免開班不成,各公私立教學單位大多開設入門的「基礎班」。學員的專業訓練既不足,又因工作因素不能全心投入,更加上各班
的課程、師資相差甚大,致使許多學生只能學到一些皮毛,參加認證考試的結果自然不太理想。
再論師訓班的報名方式。由於報名的人數過多,因此直至去年為止,臺灣師大是先收報名表,再抽籤,中籤的比率不到10%;臺灣大學則是前一天晚上就要
半夜到現場排隊。透過這些方式錄取的學生,只是運氣或體力較好而已,未必是最適合當華語教師的一群。後來臺灣師大華研所信所長從善如流,接受我的建議,
在收報名表後先作篩選,挑出有外語能力、教學經驗或碩士學位的一百多人,經過考試,錄取80位發音較好的學生。後來臺灣大學也改用考試方式招生。如此,
對於師資素質的提升極有助益。
參加師訓班的學員,最終的目標就是要當華語老師,不論是專職或是兼職。因此教育部的證書對他們來說,是極為重要的。以國立成功大學文學院語言中心中
文組「2007年華語教師甄選公告」為例,就規定「二年以上教學經驗、專業華語系所(含應屆)畢業生、或政府立案之華語師資班結業(90小時以上)」;
而且「專職華語教師須取得教育部『對外華語教學能力認證證書』」,「聘約專職實習教師各項待遇福利與聘約專職教師相同。惟須於任職三年內取得教育部『對
外華語教學能力認證證書』,否則期滿後中心不予續聘」。因此參加認證、取得證書,幾乎是眾多教師或準教師努力的目標。
然而,教師認證的錄取人數,卻讓許多考生的心涼了半截。本年報考者總計2005名。各考科分別統計,報考「國文」科目1,945人,約1,150人
及格,佔59.13%;「漢語語言學」科目1,837人,約485人及格,佔26.4%;「華人社會與文化」科目1,870名,約701人及格,佔
37.49%;「華語文教學」科目1,835名,約527人及格,佔28.71%;「華語口語與表達」1,925名,約545人及格,佔
28.30%。
由於華研所的畢業生只需考「國文」及「華語口語與表達」二科,因此這兩科的報考人數,約多了90-100人,這些應該就是華研所的學生。
另一種統計是:5科全過者72人,通過4科者163人,通過3科者247人,通過2科者388人,通過1科者為401人,五科全不及格的有734
人。(以上數字,是本人根據不同報導拼湊出來的。引用者應先查證。)
但是,最近又流傳一種新的說法:在通過的72人中,有49人是部分審查通過,真正五科通過的,只有23人。
上述各種數字雖然難以證實,但是只有23人通過五科的說法恐怕不太可能,因為在我教過的學生當中,華文會8人上榜,臺大及師大各有7人,北教大有5
人,另有3位政大、逢甲的學員透過網路跟我說五科全過,加起來已經30人了。
退一步說,不管上述數字是否精確,五科通過順利取得證書的人確實不多。然而根據華語界資深教師的看法,各科錄取率由26.4%至59.13%,其實
並不低,作為師資認證的門檻而言,此種通過率是適當的。儘管命題老師也許每年不同,但是標準應該一致,準備參加認證的朋友們,不要預期7月份的考試會比
較容易,應該努力衝刺,自求多福。
因此,學界給考生提供一份基本書目,是有必要的;但是,提供者也應該避免誤導他人,或是給教育部文教處或命題老師帶來不必要的困擾。
教育部不希望學界提供書目,是有其原因的。一般人會想到的是:書目本身是否妥當?這些書籍會不會干擾命題教授客觀的立場?且由於「推薦書目」與考試
內容沒有必然的關係,倘若考生讀過這些書卻無法通過認證,就難免有怨懟之心。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下,主管單位自然不予鼓勵。然而,這卻不是最重要
的原因。
教育部公布的只是章程及考試大綱,〈建議書目〉則是臺灣華語文教育學會二十多位華語學者專家共同提供的。2006年月8月28日,開南大學華語中心
主任余伯泉曾在〈自由時報〉發表〈兩岸華語認證考試比較〉一文,針對考試方向及〈建議書目〉,作出嚴厲批評:
「臺灣考試內容似乎『充滿中國忽略臺灣』。『口試』成績大綱分六級,五六級最高分,測試華語是否熟練表達『兒化、輕聲』等,也就是華語講得既兒化又
輕聲,不像臺灣人時,才能在臺灣考試拿高分。『華人社會與文化』的書目全部是中國,竟忽略臺灣文化書目,也就是不懂臺灣可以在臺灣考試拿高分,不懂教育
部公布的華語通用拼音,也可以通過認證考試。教育部在自己可以掌握的國內師資考試,竟未主張自己公布的國家標準。」http://
www.libertytimes.com.tw/2006/new/aug/28/today-o4.htm
上述說法該如何評論,也許見仁見智;「華人社會與文化」不能忽略臺灣文化,個人卻深表贊同。但是,這頂帽子實在太大了,讓主管單位傷透腦筋,急忙在
四天後澄清:「各大學華語教學系所所列之參考書目,並非教育部公布,也非教育部命題依據。教育部已請師大更正敘明。」
http://epaper.edu.tw/news/950901/950901b.htm
因為,當前政府「去中國化」的心態極為明顯,推薦書目要考生去讀《中國文化史》、《中國人:觀念與行為》、《中國社會與文化》、《中國文化語言學引論》
等書,會顯得特別礙眼,讓主管單位深感困擾。
也許有人認為我的想像力過於豐富,但是對照教育部公布的法規,這種現象非常明顯。試比對2007/03/08與2006/07/18公布的「教育部
辦理國內大學校院華語教學系所及學程評核作業要點」,「中國文化史」改為「中華文化史」,「中國思想史(中國政治思想)」改為「思想史(哲學思想)」,
「文字學(中國文字學)」改為「文字學」,即可瞭解一二。
http://gazette.nat.gov.tw/EG_FileManager/eguploadpub/eg013040/ch05/ty...
以下講到〈書目〉本身。對於今年應考的朋友來說,去年的〈推薦閱選書目〉還是有用的,不過仍有一些改善空間。經過審慎考慮,個人提出一些建議,以供
參考:
◆「國文」科原列出:
1.《古文觀止》
2.《唐詩三百首》
3.《四書》
4.《世說新語》
5.應用文
6.國內各大學國文選本
7.教育部審定之各版本國民中學及高級中學《國文》教科書。
這七種(類)書的確很重要,但是有點不切實際。推薦者也許未必瞭解「國內各大學國文選本」、「教育部審定之各版本國民中學及高級中學《國文》教科書」到
底份量會有多少?考生應該如何準備?因為光讀一本《古文觀止》,其他各科就無法準備了。由於國文60分就可及格,而考試的得分是多元的,因此,國文科準
備的策略,就是要掌握住教育部〈簡章〉中的幾個重點,加上作文,應該就可以了。茲列出參考書於下:
1.《學典》,2006,臺北:三民書局(提供常用字詞的正確讀音。此書符合教育部「多音字」標準,並附有〈常用量詞表〉)。
2.《新編國語日報辭典》(附錄《一字多音審訂表》),2000,臺北:國語日報社。
3.邱燮友等,2006,《國學常識》,臺北:三民書局。(注意經書內容、史書體例、先秦思想學派等)
4.王國瓔,2006,《中國文學史新講》,臺北:聯經事業出版公司。(注意歷代文學主流、各類文體特色、重要作家與作品,並須注意臺灣近現代作
家。)
5.《成語典》,2006,臺北:三民書局。(注意重要典故)
6.張仁青,2001《應用文》,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注意書信用語、輓詞等)
7.黃慶萱,2005《修辭學》,臺北:三民書局。(注意重要修辭格的定義與運用)
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MANDR/EDU6300001/allbook/liangtz/f7...
上述範圍可供參考的書很多,各大書局都有出版,因此不必拘限於某家某本。
有關常用字、詞、成語的正確讀法,頗為重要。本網誌有一份臺北市〈常用國字正誤用簡明對照表〉,可以參看。(在右上角搜尋「臺北市」)我會在五月份
為整理出一份容易寫錯、用錯、讀錯的字表,以供參考。由於教育部近年來在標準音的審定上,作出不少改變,許多字詞的讀法,與十幾二十年前已經不同。讀音
方面應該特別注意。(除非你是小學語文教師啦!)
◆「華語口語與表達」科原列出:
1.我國出版之各種國語辭典(常用字)。
2.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音教材編輯委員會編,2002,《國音學》,臺北:正中書局。
本科及格標準為四級,除基本發音(常用字、詞的正確讀音,與「國文」科同)正確外,還要熟練及流暢。因此,準備重點是把《國音學》中「一」、「不」
的變讀(根據張孝裕老師說,「七」、「八」二字的變讀,在兩岸語音中均已不太強調),以及上聲連讀變化,ㄋㄌㄖ、ㄢ與ㄣ、ㄤ與ㄥ、ㄓㄔㄕ與ㄗㄘㄙ的區別
掌握住,講話時四聲要準,嘴脣、舌頭不能偷懶,要把聲音發足,避免使用贅詞(像「然後」、「對呀」、「就是說」等),且要快慢適中。國語日報有《國語正
音特殊教本》,多練習應該會有幫助。
在講話的流利度方面,我認為只要掌握六個即席演講的主題,先寫出重點,每個主題試講十遍,說話的流利度就會提升。考試時縱使題目不盡相同,總不至於
完全無關;這樣心裡就會安穩,不會啞口無言或是言之無物。總之,這跟準備「求職面試」的原理是類似的。
此外,也可把自己講話的錄音,請老師提供意見或糾正,很多師資培訓班都有此一項目。
◆「漢語語言學」科原列出:
1.謝國平,1998,《語言學概論》,臺北:三民書局。
2.錢乃容,2002,《現代漢語概論》,臺北:師大書苑。
3.胡裕樹,1979,《現代漢語》,臺北,新文風出版社。
4.姜望琪,2003,《當代語用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5.紹敬敏,2001,《現代漢語通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6.Li,Charles & Sandra Thompson. 1982. A Reference Grammar of
Chinese. Los Angeles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黃宣範譯本,臺北:文鶴出版
社。)
7.Norman, Jerry. 1988. Chinese. Camberidge: Camberidge University
Press.
以下二書亦可參考:
8.趙元任著、丁邦新譯,2002,《中國話的文法》,香港:中文大學。
9.劉月華等編,1996,《實用現代漢語語法》,臺北:師大書苑。
此科部分範圍,與「華語文教學」、「國文」有關。對於一般考生來說,師資培訓班的相關課程的講義,當然是最基本的,這就不必說了。準備的途徑有
二:
1.在書目中選出兩本來精讀。
2.透過其中的術語,去瞭解內容。
重要的術語,例如:
◇語音
國語、普通話、方言、近古音、中古音、上古音、古韻分部、直音、反切、審音、多音字、一字多音、國際音標、注音符號、國語羅馬字、漢語拼音、通用拼音、
單音節、聲母、無聲母(零聲母)、唇音、重唇音、輕唇音(唇齒音)、舌音、舌根音、喉音、舌音、塞音、擦音、塞擦音、邊音、複聲母、韻母、空韻、介音、
韻頭、主要元音、韻腹、韻尾、開尾、開齊合撮、洪音、細音、聲調、古四聲、今四聲、入派三聲、音位、音值、調值、連音變化、輕聲、兒化、古無輕唇音、古
無舌上音、《廣韻》、《平水韻》
◇詞彙、語法、修辭
孤立語、語位(詞素)、子句、詞組、根詞、前綴、後綴、中綴、主謂結構、偏正結構、聯合結構、動賓結構、動補結構、詞類、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量
詞、副詞、代詞、嘆詞、介詞、連詞、助詞、語氣詞、虛詞、單音詞、複音詞、複合詞、合成詞、聯緜詞、同素異序詞(反序詞)、同形詞、外來詞、字母詞、縮
略語、句子、修辭格、疊字、雙聲、疊韻、叶韻、對仗
◇文字結構:六書、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通假、表形、表音、表意、兼表音意(形聲包會意、會意包形聲)、形符、意符、部首/變形部
首、 部件、筆順、偏旁、結體
◇古今字體:古文字、陶文、甲骨文、金文、籀文、篆文、大篆、小篆、秦隸書、隸書、章草、草書、行書、楷書、宋體、明體、黑體、正體字、俗字、女書、異
體字、簡化字、域外漢字(日本漢字、韓國漢字、越南漢字/字喃)
◇書法藝術:文房四寶、波磔、飛白、雙鉤、行款、永字八法、王羲之、褚遂良、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等
◇現代漢字:俗字、異體字、字數、字形數、字集、字級、常用字、次常用字、罕用字、字頻、詞頻、涵蓋率、字序、札字法
◇兩岸語文:正體字/傳統字、簡化字/繁體字
◇字義訓詁:本義、引申義、假借義、形訓、聲訓、義訓、字根、語源學、字源、同源字、同形字、初文、累增字、後起本字、互文見義、縮略語、《爾雅》
◇語文學史:倉頡、李斯、程邈、許慎、段玉裁、《說文解字》、《釋名》、《玉篇》、《廣韻》、《字彙》、《康熙字典》、小學、文字學、聲韻學、訓詁學、
字樣學、字書、字典、詞典
◇電腦中文:內碼、外碼、輸入法
上面的術語有些是基本的,有的則很專門,不需全都熟練。各位可據以推估自己的常識究竟到達那一層次;倘若一半以上都沒聽過,就應視為一種警訊。
◆「華語文教學」科原列出:
1.葉德明,1999,《華語文教學規範與理論基礎》,臺北:師大書苑。
2.黃沛榮,2001,《漢字教學的理論與實踐》,臺北:樂學書局。
3.余光雄 譯,2004,《第二語教學最高指導原則(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臺北:臺灣陪生教育出版。
4.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音教材編輯委員會編,2002,《國音學》,臺北:正中書局。
此外,下列二書也常有人推薦閱讀:
Chaudron, Craig. 1988.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s: Research on
Teaching and Learning.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Ellis, Rod. 1985. 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華語文教學」與「漢語語言學」會有部分的重複,因為華語文教學的方法就是要將漢語語言學的理論充分應用,以取得教學的效果。
◆「華人社會與文化」科原列出:
1.教育部審定之各版本高級中學《中國文化史》教科書。
2.文崇一、蕭新煌 編,1988,《中國人:觀念與行為》,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3.李亦園,1996,《文化與修養》,臺北:幼獅圖書公司。
4.李振杰 編,1996,《語言文化教學研究》,北京:華語教學出版社。
5.金耀基,1992,《中國社會與文化》,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6.許倬雲,2006,《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臺北:英文漢聲圖書公司。
7.游汝杰,2002,《中國文化語言學引論》,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此一領域的參考書,是最難編列的,爭論也最多。然而知識是無窮無盡的,社會上每一份子,都應該讀書來開拓視野,瞭解社會周遭的問題。各人可根據興趣選讀
一些。等到知識累積到達一定程度,則無論是生活、考試、教學等方面,都可得心應手。以下補充的書目僅屬參考,不表示全部都要閱讀:
8.科塔克著,徐雨村譯,2005,《文化人類學:文化多樣性的探索Cultural Anthropology》,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9.基辛(R. Keesing)著,張恭啟、于嘉雲合譯,1989,《文化人類學》,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10.李亦園,1981,《信仰與文化》,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11.杜正勝主編,2006,《中國文化史》(修訂版),臺北:三民書局。
12.黃光國,2005,《儒家關係主義》,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13.劉還月,1986,《臺灣民俗誌》,臺北:洛城出版社
14.黃俊傑,2006,《臺灣意識與臺灣文化》。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15.常敬宇,2000,《漢語詞彙與文化》,臺北:文橋出版社
16.程裕禎,1998,《中國文化要略》,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17.劉岱 總主編,1983,《中國文化新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此書一套十冊,以下三冊與本主題關係較深:
邢義田等,《中國文化新論‧根源篇‧永恆的巨流》
杜正勝等,《中國文化新論‧社會篇‧吾土與吾民》
藍吉富等,《中國文化新論‧宗教禮俗篇‧敬天與親人》
最後,針對華語教師的問題還有幾點想法:
1.本文針對考試策略以及可供參考的書略作討論,新補入的書目主要是臺灣出版的,目的是想助考生一臂之力。書目的定位,是「華語教師重要參考書目」
而非「認證考試推薦閱讀書目」,且純屬個人意見,大家應以平常心視之。
2.以上參考書數量不少,有助於對問題的掌推與理解,對於參加認證考試的人來說,卻不是通通都要去唸。我在文章中特別標明九種重要的資料,細心的朋
友應該看到。
3.根據個人的推測,今年的考試與去年相比,非但水準不會降低,而且更會有區別性。因為坊間的「應考班」愈來愈多,命題技巧必須講求變化,才能測出
學生的真正程度。各科的複選題、填空題或簡答題的數量應會增加。
4.有關「華語教學能力認證考試」的名稱,應作進一步的說明。由考試的內容,應是有關「華語教學知識」的考試而已。教學「能力」還要包括教學設計、
師生互動、班級經營,乃至多媒體教學等;因此取得證照以後,還須設法獲得教學經驗,並將所學的理論與教學法整合運用,才能成為稱職的華語教師。想到歐美
紐澳等地當華語教師,除了外語,還要瞭解當地的社會環境,以及學生的心理等。
5.外語能力對於有志出國教學的華語教師來說,非常重要。中國大陸的對外師資雖然不少,能在國外中學任教的比例卻是不大。臺灣的教師亦復如此。因
此,美國社會已有積極鼓勵及培訓在地的華人教師、留學生的趨勢。因為他們語文溝通不成問題,擁有居留及工作身分,已經融入當地社會,瞭解各種習俗及禁
忌,曉得學生的學習心態,有的曾在週末中文學校任教,因此極具優勢。臺灣政府也應該另闢管道,去提升其教學能力,協助其取得教職。對於臺灣的華語教師來
說,未來出國任教的機會未許過度樂觀。
http://www.washingtonobserver.org/story.cfm?storyID=1348&charid=2
http://www.taipei.org/temp/agenda.htm
http://www.rti.org.tw/News/NewsContentHome.aspx?NewsID=67437&t=1
http://www.epochtimes.com/b5/7/4/28/n1692942.htm
6.過一兩年,倘若通過能力認證的人多了,或是華語流浪教師太多時,一切將會回歸正常。到時,臺灣的華語教學的主管機構也許會開辦中高級師資認
證,
到時擁有語文教學專業、外語能力及碩博士學位的教師就會脫穎而出。因此,有志之士應該早作規劃。
7.由於本文涉及多個層面,個人學養有限,分析問題時也許照應不周。歡迎學界批評指教,本人將會虛心反省。然因工作繁忙,恕難一一回應。
附註:以上英文書籍,因網路關係不能設定為斜體字,敬請原諒。
轉載自: 黃沛榮老師的部落格
http://tw.myblog.yahoo.com/1-100/article?mid=2556&prev=2568&next=2549...
刊出時間:2007/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