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oups
Groups
Sign in
Groups
Groups
●華語語音●漢語語音●語音教學●
Conversations
About
Send feedback
Help
用心摸:《華語文教學導論》期末報告→趙彥老師訪談記錄
255 views
Skip to first unread message
華語老師賈以柄先生
unread,
Dec 14, 2007, 5:10:54 AM
12/14/07
Reply to author
Sign in to reply to author
Forward
Sign in to forward
Delete
You do not have permission to delete messages in this group
Copy link
Report message
Show original message
Either email addresses are anonymous for this group or you need the view member email addresses permission to view the original message
to ● 華 語 語 音 ●
「用心摸」→趙彥老師訪談記錄
政治大學《華語文教學導論》期末報告
第一組
92101055 中四甲 楊安禾
93104044 哲四 柯念萱
95209043 民二 朱淳妤
92501029 英四甲 范瑋凌
93204016 英四乙 黃鈴惠
壹、訪談摘要
在我們得知期末報告的訪問老師是趙彥老師時,我們馬上去查了老師的資料,並且草擬我們想要問的問題,我們大略將眾多的問題分為老師的背景、教學
經驗、教學方法與教材設計、學術研究、華語教師的條件以及華語教學展望這幾項。而和老師進行一個多小時的訪談之後,我們整理出以下九項的訪問紀錄大綱,
將老師的分享做出統整。詳細的訪談逐字稿則在附錄中附上,而組員的心得則在訪談大綱之後。
踏入華語教學這一行
趙彥老師最初是在做企管顧問方面的工作,主要的工作重點著重在溝通,就是企業主和客戶的溝通和員工的溝通之類。然而,這樣的工作性質常需要應
酬,所以老師為了迴避應酬,就找了兼差的工作來做。於是,老師便在民國七十二年參加國語日報的課程,通過考試後成為國語日報的老師。做了一陣子、累積了
一些經驗以後,老師於一九九零年十二月有機會到政大來教華語,就持續教到現在。
華語教學甘苦談
趙彥老師剛踏入華語教學領域時,碰到問題沒有人可以提供任何答案,必須自己去摸索,這是非常辛苦的一個過程,但是找到答案的時候,而且應證了自
己的答案是怎麼樣都不能被改換的,那就是百分之百正確,那個快樂是無可取代的。除了摸不著頭緒之外,「所得」上面也是個挫折,但也必須接受,因為事實擺
在眼前就是如此。
至於「甘」,老師認為有趣的事情多得很,但其實每個人的標準不一樣。基本上老師認為沒有很多很好笑的回憶發生,倒是覺得有很多有代表性的事件。
比方說文化的代表性,或者從教學中發現學生獨特的代表性,那都是很好的、很高興的一件事情。
語音研究初試啼聲
老師在國語日報教課的時候,曾有機會到中壢交通部電信研究所的語音合成研究小組去作演講,但是因為是臨時接替當時一位老師的工作而去的,其實老
師對這塊領域的了解並不深。受到自覺不足的刺激以後,老師才開始真正踏入語音研究的領域。因此,老師演講回來以後,就開始非常注意語音的每一個小小的部
分,不管想到什麼通通把它做個紀錄,大概一整年的時間,把紀錄整理出來以後,自己做了一些小東西,最後才做出一點小小的研究。
教法與教學心得分享
由於老師擁有的背景屬於大眾傳播領域,所以剛開始(九一、九二年),老師比別的老師更大量運用一些視聽設備類的東西。其他老師就是站在黑板前
面,但老師會大量的用錄音機等等,用很多東西來做,一直到現在還跟別的老師有點不一樣。老師的教室有小櫃子,別的老師教室裡不會有櫃子。櫃子裡的東西特
別多,有很多小玩具、小道具,因為老師較喜歡用具體的東西來幫助教學。除了語言本身以外,表情、肢體、器具等等,很多很多東西都可以幫助提高上課效果。
比方教ㄜ的發音時,老師會拿一把道具的刀子去刺學生,他就會發出ㄜ...的聲音,而那個聲音就對了。因為大部分的人不知道在發音前要先壓縮口腔,大部分的人
不知道和「二」的發音是不一樣的,而使用道具有效地幫助老師教學。
除了道具之外,老師也喜歡在黑板上畫圖。因為中文非常適合用圖解,中文的語言順序的排列順序其實是世界上最成熟、最邏輯的一種語言排列,他是按
照時間先後,完完全全和看電影一樣,第一個鏡頭、第二個鏡頭、第三個鏡頭、第四個鏡頭,完完全全一樣,說話的時候就是這樣子。我們說話會先陳述出背景,
然後再講到細節。因此,老師常常喜歡畫圖,一個線條、一個圖形、一個輪廓勝過千言萬語。
至於聲調方面的教學,老師喜歡用唱歌、吹口哨的方式來教。老師也建議,進行華語教學的時候,聲調要很誇張,自己的表情也要很誇張,如果不像舞台
劇一樣的誇張,外國人根本聽不出來到底幾聲在哪裡。另外,老師也會列問題,讓A去問B,B去問A這樣子互動。語音方面,一般不會在教室裡單獨教語音,語
音就是搭著課的內容,是永遠的配角,不可能有單獨的一課。在上課的過程當中,重點是學生對語詞的理解、運用,其次才是發音。至於發音的第一個要求就是說
到別人不會聽錯,第二個要求就是說得標準,這是一個進階式的要求,這個標準就是讓學生模仿老師、錄音帶、光碟等等教材。
研究VS教學
老師認為,當華語老師如果不做研究的話是不可能的,任何一個現在在教的華語老師如果完全沒有研究的心理時,不可能把這個工作做得好,因為不可能從中得到
任何樂趣。老師認為研究這個東西在華語老師或多或少會有的,自己的摸索就算是一種研究。有過自己的摸索,那是別人搶也搶不掉、偷也偷不掉的,那個過程是
很重要的。
電腦科技與華語教學
在e化教學部份,老師認為有些資訊化處理過程中的工作人員,他們本身對於語言、語音等等,不見得有那麼多的了解,所以他們做出來的東西,標準度
會打折扣,尤其是發音方面,一聽就知道不行。老師本身很願意參與資料庫的建立,而且也已經開始在做了。但這些東西,在台灣也愈來愈難做了,因為找不到人
可以錄標準的音。
華語熱與政府政策
老師認為基本上我們不應該講「華語熱」,而是應該說「漢語熱」。「漢語熱」絕對是還會持續一段時間,但它也有很多讓人沮喪的部分,比方說:師資
的缺口、教材的缺口,任何一個人想要學習語言,有老師沒有教材也不行。師資的缺口與教材的缺口可能是五年內還沒有辦法解決的問題。所以「華語熱」也好,
「漢語熱」也好,這個「熱」是會持續的,但是我們能不能真正找到機會去發展,那要看很多很多的因素:政府的因素是很重要的一環;世界上其他外國人對兩岸
認知的程度,也是一個很大的關鍵。我們應該有一個「超然」的單位,一個推動國家的語言、文字,以及相關規範的單位。目前來說是教育部,但教育部的立場還
不夠超然,很容易受到政黨的左右。老師更提到,台灣目前還沒有人重視這個部分,未來也一樣永遠不會被重視。任何一個國家都會有一些必然會有的部門,其中
一定會包含處理語言、文字部分的部門,它不可少,可是這個部門絕不是政府組織裡最重要的一個部門。
簡體VS繁體
老師鼓勵學生用「正體字」,告訴他們好處絕對比缺點多。並且盡量讓他們不敲鍵盤,盡量讓他們用筆去寫,以加深記憶力。老師會要求學生在上課、學
中文的時候,不停地寫,有的學生交作業時會用打字,但老師會要求學生用寫的。如果不利用這個時間寫字,以後就沒有機會用了,以後也完全沒有機會去學那個
字;只有在這裡上課的時候,只有在學中文的這段時間裡才能夠寫字,別的時候寫字的機會太少了,因此老師要求學生一定要練習。
勉勵與叮嚀
老師給的勉勵很扼要,其實只有兩個字:「用心」就好了。只要做任何事情,多用一點心在教材上、多用一點心在問題學生的身上、多用一點心在學生功
課的障礙上,每一個小小的部份就是兩個字:「用心」。另外,老師也認為,別人給的建議再多,也常常成為耳邊風,一切要自己去「摸」才有用。
貳、組員訪談心得
瑋凌 此次的訪談讓我收穫良多,藉由面對面的訪談,我把有疑惑問題跟老師做一個深入的訪談,而且趙老師是一位教學經驗、研究經驗都很豐富的老師,
對於我們所提出來的問題,都能對答如流,甚至另闢一道窗戶,讓我們有一個探索的起點,而趙老師的特色就是,他深信自己親自去體驗後得到答案才真正算是自
己的,所以,當他拓展了我們的思考邊界後,他並不把所以的內容細節一五一十的向我們繼續闡述,而是希望我們自己去找答案,也就是自己去「摸」。
關於台灣政府對華語文教育的推廣,看起來似乎沒有對岸來得積極,尤其是對岸已建立了一百多所的孔子學院,這樣的亮眼成績,趙老師提到台灣政府應獨立組織
一個專門且超然的部門,不要受政治的影響,而且兩邊國家體制的不同,導致政策實行效率,及政策制定的同,例如:大陸政府一聲令下,全國從上到下皆能一條
鞭的遵守,台灣因政體的關係並沒有辦法做到這一點,在教學導論的課堂上也有討論到這一點,但是結論好像是對方太強大了,咱們好像不如他們一樣,我最近在
《海外華文教學》(國立教育院籌備處 編印/94年出版) 這本書裡看到一群海外的華語教師回到台灣三峽的教師訓練中心參加十九天的僑教班所寫下的心得
匯集,在第六十九頁,由南非自由省中華校長臧玉華寫的「我所思兮」這篇裡,有一句話「我們將如何將這份高貴可愛的文化資產,堆廣到世界各地,相信橋教老
師是最好的推手,這次參加橋教班的研習課程,讓我們更堅信,橋教老師是海外弘揚中華文化的第一線尖兵。路雖然是長遠的,但有僑委會、教育研究院師長做後
盾,隨時給我們補給站,我們會有信心,請讓我們共勉。」,最後畫線部分的句子顯示出,我們的政府其實也有在做事,但是政府該做什麼事?要做到多少?則是
見仁見智,而且至海外工作發展,本來就還有除了華文教師之外的各行各業,難道政府要一一的呵護照顧嗎?所以,我認為政府的支持不可少,但是我們不可事事
倚賴政府,但當我們在海外的人權被侵害了,政府當然理應站出來為我們據理力爭,但是,發展事業這事兒,大部分靠的還是自己的努力和用心吧。
還有我最感興趣的華語教學e化,趙老師也認同將是未來發展的方向之一,讓我感到網路這股浪潮也早已轟轟地將未來給淹沒了,多充實這方面才跟得上潮流。這
學期的尾聲將近,期許自己可以在華語教學的領域裡更加精進、成熟,感謝老師這學期的辛苦教導!
安禾 在訪談之前,我原本預期會得到很多有關實際教學的方法或技巧,但經過一個小時的訪談後,我最大的收穫卻是來自趙彥老師想法和觀念上的啟發。過去總
是被華語教學導論課的歡樂上課氣氛所影響,總覺得華語教學就是那麼一回事,但經過訪談後,我開始用比較嚴肅的心態看待華語教師這個行業。
訪談的過程中,當我多次問及有關教學技巧或方法上的問題時,趙老師總是避重就輕或是籠統帶過,當下的我心裡想著:老師你為什麼不賞我一個痛快,直接給
我一個明確的答案就好了?但事後回想,正如同趙老師在訪談的過程中所說,他不希望我們養成依賴性,凡事靠自己模索,「摸到了,就是你的!」其實這多少也
反應了我過去一蹴可幾的心態,外人認為只要會說中文就可以當華語老師,就像某美語機構的廣告內容,路邊隨便會說英文的乞丐都可以來台灣當英文老師。而我
也覺得自己的中文系背景佔了很大的優勢,認為當一名華語老並沒有那麼地難,但「好的」華語老師卻必須是專業知識及教學方法並重的。
在此之前,我對「研究」存有排斥的心理,我只想要從事華語的「教」,為什麼非得要讀那些硬邦邦、死板板的研究理論?但跟趙老師訪談過後,老師對於華語
相關領域的主題都很有自己的見解,並能深入地暢談,我才真正發現自己的不足。我覺得自己總是缺乏獨立思考,常常處在半吊子的心虛,我對於事物的認識總是
停留在表面,脫離不了人云亦云的膚淺。因此,不論我將來是否真的能踏入華語教學這個行業,對於以後可能面臨的各種問題或挑戰,我想我會開始試著自己主動
尋找答案,而不是被動的等待別人給予我協助或是消極的逃避。雖然這篇心得似乎跟華語教學沒有太大的關係,我一開始也因為沒有訪問到我預期想要得到的結果
而有點沮喪,但經過幾天的沉澱後,反而有了異想不到的收穫!
鈴惠 當我在訪談前先得知趙彥老師並非出身於文史哲背景,而是由公關轉為華語教師時,我對老師的教學還有經歷更感興趣了。聽了老師的分享,才知道
原來老師是在誤打誤撞之下進入了華語教學以及語音研究這塊領域的。老師自從受到自覺不足的刺激後,便開始一點點的累積自己對語音方面認識,最後獲得了一
些小小的成就。這很符合老師最後所談到的「用心摸」,有很多事情別人跟你說再多都是沒有用的,最後還是得靠自己累積出一些心得才行。我感受到老師有很多
問題都不是很直接的給我們肯定的、唯一的答案,我想老師的用意應該就是希望我們能夠自己用心摸索,老師找到的答案只是一個參考,也許我們也會找到另一個
答案,而且有他的價值存在。
另外,這次與趙彥老師的訪談讓我印象深刻的還有老師對華語教學這份工作的感受與態度。老師並沒有把華語教學這個職業描述的很完美、很吸引人,而
是很實際的說出他的感受。其一,老師覺得當華語教師最令他感到挫折(或者,更精確的說--「遺憾」)就是所得不夠令人滿意。其二,華語教學這方面是在未來
也很難成為政府大力支柱的一環。我想老師說的這些都是事實,而且也是想要當華語教師的我們必須接受的現實層面。除此之外,我記得金蘭老師在課堂上曾問我
們比較喜歡做研究工作或是教學工作,似乎大家都比較喜歡教學工作。可是趙彥老師跟我們說,沒有一個華語老師可以只做教學工作的,如果不做研究的工作,很
容易找不到工作的樂趣,因為當自己的研究有了成果,那種樂趣是和教學的樂趣不同的。我想老師提到的這一點也是在強調「用心摸索」的態度是很重要的,研究
和教學都是摸索的過程,自己摸索之後得到的結果是別人拿不走的寶藏。
趙彥老師從事華語教工作已經快二十年了,雖然感受得出老師似乎對這分工作有不滿意的部份(例如所得),但我想從言談之間,我能聽出老師和一般人
的不同。大部分的人都會認為簡體字一定比較差,繁體字一定比較好,但趙彥老師從另一方面來看,雖然學習繁體字的優點絕對比學簡體字多,但是其實簡體字的
發明也算是種文字演化的結果。好比臺灣的「臺」演變為「台」。另外,我們可能聽到外國人講話不標準時會哈哈大笑,可是趙彥老師覺得那沒什麼好笑的,他寧
願把它當成「獨特性」來看。我想老師身為華語教師這麼多年來,對於文化方面的看法還有文字演變的源流等等都會有比一般人更獨到的見解,而我也真正感受到
了!
淳妤 在趙彥老師的訪談過後我發現,「人生不走到最後永遠都不知道自己會成為什麼。」在趙彥老師的年代,會走入這一行完完全全是因為機緣沒有太多
的為什麼,就這個樣子成為一位華語老師,推力是因為感受到自己的不足,也許這是唯一的原因卻也是當一個華語導師最重要的一項因素。在訪談當中清楚的感受
到趙老師對自己的期許,認為當一個華語老師不可能不從事研究,每個華語老師都要隨時感受到自己的不足並從研究中摸索,摸到了就是你的,要是自己總是擷取
別人的經驗那多無趣。這個論點大大的讓我改觀,因為我總是覺得研究這方面的工作是前人做的事應該輪不到我,但是我發現其實這才是擔任一個華語教師的基
礎,沒有花心思從事研究就得不到真正屬於自己的東西,那麼教學就會淪為空論。
另外,其實我一開始很期待老師的回答,甚至都設想了老師會回答的方向。結果稍稍的令人失望,感覺老師皆「點到為止」,我們想在老師身上挖取許多
寶貴的經驗,但是這似乎不是靠一小時的訪談就可以傳達清楚的,就像老師說的「摸不著頭緒,至今仍摸不著頭緒,沒有人可以給你解答」,這是趙彥老師覺得至
今感受到困難的地方。所以我認為教學真的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的明白,經驗的累積常重要。我們在導論課上了解教學理論,對於實務仍然像一個正要起步的嬰
兒。
我想這也就是為什麼大家都非常的喜歡在導論課中看外國學生學習中文的例子的部份,有的時候實際的例子真的遠比一段枯燥的文字敘述還要容易進入人心。
最後我想我要把握住趙彥老師認為的優勢──年輕,年輕真的是最大的本錢,我們還有時間好好的去體會。而在華語教學方面趙彥老師提醒我們要累積經
驗、努力研究、「用心」,相信這些用在別的方面也是一樣,未來是要靠我們自己好好去闖出來的。
念萱 印象中,我幾乎沒有訪問老師的經驗。這一次的訪談老師很認真的與我們分享那些我們好奇的東西,讓人覺得很珍貴很難得。不管要做什麼事,別人
教的說的,和自己實際去體會的一定有所不同,也一定有許多東西是無法在短短的訪談之中用言語傳達的吧,所以自己的摸索是很重要的過程。可以教會別人語
言,聽起來就是一件令人高興的事情,儘管我現在還沒有教學的能力,但與老師進行訪談的過程中,發現語言教學這樣的事情沒有辦法完全照著刻板教條施行的活
動,畢竟人是活的,所以還是要靠自己囉。不過我也發覺教學工作者之間的交流很重要,有機會的話,還是希望可以多多接觸有實際教學經驗的人,擴充自己的視
野。雖然現在還不太清楚未來發展會怎麼樣,但沒關係的吧,大多數的人也都是不知道的。很感謝這次有這個機會可以進行訪談。
Reply all
Reply to author
Forward
0 new mess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