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ㄖ」就是「ㄦ」( R ... = ... r )

47 views
Skip to first unread message

華語老師賈以柄先生

unread,
Dec 10, 2007, 8:57:28 PM12/10/07
to ● 華 語 語 音 ●
其實「ㄖ」不就是「ㄦ」嗎?( R ... = ... r )
比方說這兩個音以字母方式表示時都是用「R /r」寫成的。
但應有的認知是:「ㄖ」為聲母(子音)、「ㄦ」為韻母(母音)。
也就是說:
●A :「ㄦ」( ... r )
一般在發音做翹舌動作之前先發出韻音(母音),且收尾音在「ㄖ」者;這就是「ㄦ」。
如:
『二』的「ㄚㄖ」(ar) 【第三四聲應以前半音節為重,所以開口度較大,需要由ㄚ起音。】
『而』的「ㄜㄖ」(er) 【一二聲以後半音節為重,所以開口度略小,由ㄜ起音即可。】
●B :「ㄖ」( R ... )
而發音時先翹舌定位,之後再發出跟隨其後的韻音(母音)者則為『ㄖ』。
如:空韻的「日本、日曆」或;
「熱」ㄖㄜ「繞」ㄖㄠ「柔」ㄖㄡ「然」ㄖㄢ「讓」ㄖㄤ「如」ㄖㄨ「瑞」ㄖㄨㄟ等等。

這其中必須提到的是地方口音「台灣腔」的語音現象:
在台灣許多人把「二郎」說成了「惡狼」、或把「二號」說成了「噩耗」;
這種台灣口音是如何形成的原因有三:
★ 1 →
由於台灣地區的教育環境,每個人的學習成長過程中都有學習注音符號的經驗,
但同時,許多人對於「符號音」與「拼注音」之間的差異性並不清楚。
在『ㄦ』這個符號被讀成「ㄜㄖ」的情況下,
凡是以這個符號標注字音的字,就都念成了ㄜㄖ;
因此才會把「二」說成「惡」或「噩」。
這是很明顯的台灣口音之一。
★ 2 →
在台灣,一般人對於翹舌聲母的「ㄓ、ㄔ、ㄕ、ㄖ」多數無法掌握正確的舌位,
因此,許多人在ㄦ收尾音ㄖ時的動作並不確實,
形成了把「ㄚㄖ」說成「ㄚ」,把「ㄜㄖ」說成「ㄜ」的現象。
比方說:「她的『ㄜˊ』子今年已經『ㄚˋㄙˊㄚˋ』歲了」。
這是很明顯的台灣口音之二。
★ 3 →
因為「二」是第四聲,應該以前半音節為重,開口度較大,所以要由ㄚ起音說成ㄚㄖ。
(中文非句尾音的三四聲以前半音節為重,一二聲以後半音節為重。)
但是,一般人自然不可能知道語音研究方面的專業認知;
如:「聲調」與「前後半音節」的關係,或是「開口度」等語音現象。
自然就無法分辨「ㄚㄖ」與「ㄜㄖ」的差異了。這是語音研究者可以理解的。
上述「聲調與前後半音節」或「開口度」等語音現象都是很有研究價值的課題。
將於本論壇陸續提出研究或觀察心得,歡迎不吝賜教;並加入討論。
Reply all
Reply to author
Forward
0 new mess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