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文中講到如今各家廠商已是紛爭四起,主要是希望換個角度思考一下當前的OpenStack生態環境,文章發布之後未曾料到會得到這麼多的關注,特別要感謝一下白小勇等幾位好朋友的建議與反饋,誰讓大家現在都如此的看好OpenStack這塊香餑餑了呢:-)
下篇:《開放式創新》一文中將為大家整理一下OpenStack這三年來孕育的創新力量,以及它目前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開放式創新”這個詞最早應該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Henry Chesbrough教授的《開放式創新:新的科技創造盈利方向》一書中所提到的,由於開源企業和周圍環境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創新可以在公司以內和公司以外進行。OpenStack通過開放的社區直接把用戶引入到這個創新的過程中來,這種以用戶為中心的社會化研發方式越來越有優勢(如果想了解以用戶為中心的民主化的創新如何發揮作用不妨參考一下上篇提到的《民主化創新》一書)。
2013年12月18日,AWS正式宣布進入中國,無疑給雲裡霧里許久了的中國市場帶來許多期望,大家都知道AWS真正的的影響力在於它已經成為美國互聯網的創新之源,相比而言OpenStack又帶來什麼了呢?首先正如OpenStack名字中所表達的,開放(Open)是這個項目核心的價值。這個成立之初僅有兩個基礎模塊的OpenStack,如今已發展成為擁有9個核心子項目(Havana)一系列孵化項目的龐大開源組織。並且作為開源領域的後起之秀,它博採眾長吸收了眾多開源組織的優點,比如延用了Ubuntu社區的發布模式,每六個月發布一個版本(與Ubuntu版本同步發行),借鑒了Apahce基金會和Linux基金會的運作模式,打造一個更加開放的OpenStack生態系統—— OpenStack基金會,同時還為開發者提供更成熟和專業的社區管理工具,通過持續集成和基礎設施項目為OpenStack開發進度和開髮質量提供保障。也吸引到了眾多開源領域的專家加入:如Nova項目裡的Russell Bryant(Asterisk專家)、Oslo項目裡的Mark McLoughlin(KVM、GNOME、Linux kernel、Java專家)、TripleO & CI system項目裡的Monty Taylor(MySQL專家)等,還有廠商們的大力追捧:Top 3的服務器廠商(HP、DELL、IBM)、Top 3的Liunx發行版廠商(RedHat、Canonical、SUSE)、Top3的交換機廠商(Cisco、Juniper、Alcatel-Lucent)、Top3的存儲廠商(EMC、IBM、NetApp)等等,今年Orcale也剛剛加入這場變革。社區的蓬勃發展,廠商的不斷加入,成熟的社會化研發模式,精英團隊的領導(但需不需要有一個靈魂人物也是大家爭論的焦點之一),靈活的架構設計都使得OpenStack成為了最有活力的全球開源項目,這種開放也極大的激發了相關技術的創新。所以如果關注OpenStack只是看到大量優秀的代碼和框架,不參與到這場令人興奮的變革中去那你就損失大了,因循守舊就坐等淘汰吧!
上篇也提到了中國用戶對於OpenStack具有較高的認同度,並且已經紛紛開始嘗試與實踐。這些成功部署了OpenStack平台的企業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企業屬於內部有較強的技術實力,對開源軟件有著強烈的好感,他們下載源碼之後幾乎可以通過DIY來解決自己問題的(不過這可不是下載幾部電影那麼簡單,你真的要這樣做嗎?想好怎麼升級了嗎?誰來為你提供技術服務?);另一類企業則選擇了開源服務供應商,不管是OpenStack發行版還是各種OpenStack解決方案(請結合上篇的各個山頭對號入座)。下面我就結合我個人所了解的情況來介紹一下國內OpenStack的用戶發展情況,當然肯定會有遺漏或還未公佈出來的信息,歡迎大家補充。
記得2011年初,我開始參與在國內推廣和普及OpenStack時,國內也才剛剛開始了解OpenStack,很多企業都還在觀望,包括之前我就職的一家國字頭的Linux發行版廠商。既然項目不是咱們偉大的民族發起的,那咱就虛心學習唄~所以當時我們聯合英特爾、廣州電信研究院等幾家單位,在上海市科委的支持下,邀請來了該項目的發起者RackSpace和Nebula(前NASA CTO創建的公司),以及Intel和Dell的海外研發團隊來國內佈道,共同組織了首屆OpenStack上海峰會(後來由於和基金會的OpenStack峰會在名稱上容易混淆而改成用戶組大會),國內也只有電信廣研院和上海交大幾個為數不多的機構和部門開始研究OpenStack。電信廣研院後來做了一套開放雲體係與OpenStack開放測試平台(OSTP:OpenStack Test Platform),上海交大的團隊則對內提供了一套OpenStack運營平台,他們對於SDN網絡虛擬化這塊也有豐富的經驗,另外還基於OpenStack平台做過Syslog分析方面的工作(大家有興趣可以上網搜索一下金教授他們的發表的論文)。
可以看出國內已經有人開始在POC或測試環境中部署OpenStack,但生產環境當時還沒有看到。這對於推廣OpenStack是個非常大的挑戰,所以我當時就四處打探國內到底有誰在實際使用OpenStack,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我認識了新浪SAE團隊的負責人叢磊童鞋,在他的引薦和幫助下找到原SAE團隊技術經理程輝,並邀請他們到社區分享經驗與心得。雖然當時新浪的規模並不大,但他們確實已經在生產環境中用到了OpenStack中的Nova和Swift兩個項目,並用Swift替換了原有的SAE存儲,另外就是內部嘗試做了計費Dough和監控K anyun兩個開源項目。
接下來國內OpenStack用戶群體逐漸發展了起來,先是瞬聯軟件、趣遊、網易等分別開始嘗試基於OpenStack開發部署自己的雲平台,之後愛奇藝、用友、京東、百度、360、美團等紛紛選用OpenStack。例如京東基於openstack的數據庫服務NEPO,該部門對數據庫服務有迫切的需求,希望減化相關流程,縮短服務時間,將重複性的工作自動化,也就是所謂的自助式平台化管理與資源封裝,而OpenStack又是一個松耦合的模塊化系統平台可以靈活設計。去年基金會組織的OpenStack 3週年社區活動上我還有幸邀請到了來自百度和攜程的嘉賓來做分享,當時國內也只有宋偉他們團隊在部署了上千台物理服務器的OpenStack上做過測試,而攜程則是典型的從VMWare往OpenStack遷移的用戶代表(不知會不會因此被VMWare公關,哈哈)。對於大多數“領先用戶”來說,他們內部有大量現成的服務器,已經開始嘗試上虛擬化,因此無需購買新硬件,並且可以暫不考慮高可用,只為控制節點做備份,簡化了應用場景。而數據又不想放在公有云裡,因此希望能夠為自己內部提供IT基礎設施,優化業務流程,或者作為開發測試環境加速產品開發速度,當然最後期望能夠提供類似公有云的服務。
但總的來說初期大多數用戶都將OpenStack作為私有云服務,並且有發展成為OpenStack雲服務提供商的趨勢。當然也有部分玩家希望先基於OpenStack做公有云,認為如果OpenStack公有云平台能支撐住成千上萬的虛擬機,做私有云就不是太大的問題。私有云中大部分也並沒有採用直接替換現有系統的方式,例如攜程(花旗銀行之前的報告也曾提到過提供OpenStack發行版的價值要低於交鑰匙的方案,還預測得私有云用戶者得天下)。
2013 年開始我和我的團隊開始為部分國內企業客戶服務,所以接觸到一些付費或有意向用戶。如IDC客戶,因為隨著微軟Azure與AWS的進入,外資領先的雲服務商可能對國內IDC企業造成毀滅的打擊,IDC正在轉型的關鍵節點,迫使他們必須從賣資源轉型到賣服務。而目前國內公有云現狀是:沒有成本優勢 ,規模無法實現盈利,不計成本很難持久,幾乎沒有提供相關的API,不能給用戶提供按需付費的交付方式。所以說AWS模式很難在國內復制,特別是AWS採用的DevOps模式,要知道有600多人在AWS產品線,並且他們無需客服人員,用戶自助、互助服務,國內沒有客服你都不敢想像會是什麼樣子。
還有一些金融客戶,他們面臨大數據的機遇與挑戰,正在努力尋找突破。相對來說,互聯網企業投入其實並不大,幾個人的團隊就已經足夠為雲平台提供運維支撐,出了問題也是可以自己抗的。金融客戶重點在於關注自身的業務,而底層的基礎設施服務希望能夠通過第三方服務提供商來提供保障,進而可以加快項目實施進度。政府和教育行業也同樣, 他們面臨定制化開發風險,面對升級維護等問題時也傾向於選擇第三方服務提供商來實施自己的雲平台項目。
而安全可靠成了企業級用戶在遷移到雲平台時首先關注的問題,另外如何基於開源的OpenStack技術對企業應用進行優化,並為OpenStack核心組件設計高可靠和高可用方案,甚至要要為多租戶提供分佈式虛擬化防火牆,基於SDN技術為上層應用提供按需的網絡資源及服務,完善監控和管理週期,實現全面自動化等。如何提高消息隊列服務的高可靠性,避免因為發送消息到寫入消息之間的延遲導致的信息丟失,如何實現mysql的高可用集群等都是企業客戶比較關心的問題。我們在為客戶實施時通過支持OpenStack的防火牆為租戶網絡隔離提供支持,通過OpenFlow交換機與協議對網絡進行編程控制,打破了現有網絡對業務封閉的問題,利用網絡流量的可視化及靈活的編排,將流量導入特定的業務服務器、防火牆或者IDS/IPS設備,確保應用程序以及流量的正確流向及安全可靠。
在這過去的一年中,國內VC們也很忙,苦苦支撐的國內云計算相關企業紛紛拿到融資。啟明創投對七牛的投資,紅杉資本對夠快的投資,DCM和貝塔斯曼對UCloud的投資,湧金對華雲的投資,光速安振對QingCloud的投資,以及一批項目的天使融資,讓我們感受到了雲計算市場的活躍。國內幾家專注OpenStack的初創企業也紛紛傳來喜訊,先是年初UnitedStack獲得紅杉資本、ChinaRock、IDG的天使投資,年中中路股份投資了道裡團隊,
11月份易云捷訊獲得用友幸福投資和信中利集團的聯合投資,年底的時候海運捷迅也斬獲了A輪戰略投資,還有最近一家新成立的easystack也剛剛拿到了藍馳的投資,還有stackinsider(雲動科技的一個項目)等初創企業紛紛開始為國內客戶提供OpenStack相關產品及服務。IDG Connect發布的2013年度OpenStack雲發展路徑的調研報告結果更是顯示,絕大多數接受調研的企業IT決策者表示,OpenStack已納入其企業雲計算基礎設施的未來計劃當中。調查結果提到,隨著企業用戶可以越來越重視去解決這些問題,企業用戶正在或有計劃的向OpenStack私有云遷移。有60%的受訪者表示,他們正處在配置OpenStack的初期階段,有的尚未完成,或者還在實施過程當中。有84%的受訪者表示OpenStack的是他們未來雲計劃的一部分。說到這裡忍不住想提一下TryStack.cn,早期為了推廣OpenStack,解決大部分用戶沒有安裝部署環境,另外各種組件及插件也不知該如何選擇,還有版本升級更新維護等問題,所以在英特爾、山石、盛科等相關企業的支持下,提供了一個OpenStack測試體驗環境,並公開了它的參考架構,從F版開始每個版本都及時更新,如今已經部署到最新的Havana版本,並在去年香港峰會上發布了面向企業的Trusted Enterprise Cloud參考架構。
開放並不等於免費,所以如果把自由(free)當作免費(free)那就圖樣圖森破了。正如Mirantis有篇博客裡寫到的那樣“ Some companies will get acquired, while some others will get acqui-hired.”,OpenStack確實給一些初創公司帶來了很高的知名度以及投資機會,但基礎軟件開發週期長,投入大、見效慢,技術創新轉化成產品需要更多時間,而現在還搞不清楚用戶在哪裡的初創公司已經逐漸失去往日的光輝。開放最大的價值在於創新,並且是超越了公司界限的創新。開放協作才會有利和促進產業繁榮發展,這也是我發起TryStack社區聯盟的主要用意。雖然越來越多的朋友開始擁抱OpenStack,並開始把OpenStack作為創業途徑或新的發展方向,但教育客戶和培養市場的工作任重而道遠。希望國內的OpenStack生態圈也能更加開放,充滿活力,才能吸引更多人才加入到這個大家庭中來,一己之力畢竟是有限的,吸引更多人參與類似的事情當中才是有意義的,也希望看到越來越多的在OpenStack線體驗或測試平台上線(或許大家可以反饋給我來做個統計?)。去年我在給北航雲計算碩士班的學生們講OpenStack這門課時,曾說過好好花半年時間學習一下年薪30W不是沒有可能(也不是說一定能拿到:-)),今年看來門檻仍在不斷提高,有朋友曾回复我說沒有看懂上篇裡的人才之爭一部分的內容,其實我想告訴他的是創業團隊和巨頭們之間的人才之爭已經愈演愈烈,豐厚的薪水還是美好的未來,你想好了嗎?
Source from http://duyujie.org/post/72755262907/2014-openstack-out-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