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f: http://duyujie.org/post/72355803255/2014-openstack-out) by Ben
2013年底最後一周突然收到兩封邀請函,一封是來自微軟,邀請我參加2014年1月微軟開放技術有限公司中國運營啟動儀式,這是微軟新成立的一家專注於開源技術的全資子公司;還有一封是來自華為,邀請我前去為其某產品線做一個關於社區與運營的報告(上一次去華為還是2013年6月份,在他們加入OpenStack基金會之前,受邀前去深圳總部為雲計算產品線做的關於OpenStack社區的報告),看到國內外的企業都越來越關注和重視開源社區,真是2014年的頭等喜事。欣喜之餘我整理了一下幾年來對OpenStack社區的所見所感,希望對於想要了解OpenStack的朋友能夠有所幫助,關於社區運營的的話題稍後我會另外再寫一篇。純屬個人觀點,僅供參考,拿磚頭的、丟臭雞蛋的看準了再扔:-)。
去年11月份,在香港舉行的OpenStack峰會是OpenStack基金會首次在美國本土之外舉行的大型社區活動。在這次峰會上,作為眾多開源雲架構中最受寵的OpenStack享受到的不僅僅是來自全球企業和開發者的高度熱捧,主辦方也是想盡一起辦法彰顯中國元素。
圖1 -OpenStack香港峰會
無論是現場觀眾得知目前全球範圍內擁有最多的OpenStack開發人員的城市是北京時的驚呼,還是在峰會期間,特意邀請來愛奇藝、奇虎360、攜程等來自中國OpenStack用戶所做的經驗分享,無不顯示出OpenStack基金會對中國市場的重視。
而每一場開源運動中,技術人才的爭奪都是白熱化的。OpenStack在開源雲平台的人才大戰中取得了不可思議的成績,從2010年到香港峰會結束,三年的時間裡,OpenStack社區已經遍及全球132個國家,13504人參與,其中個人開發者人數達到了近6000人,而支持廠商/組織共有298家,按級別來分共有8個白金會員、19個黃金會員、54個贊助公司、217個支持機構(截止至2013年12月31日),這樣的規模對於一個開源組織來說,可謂聲勢浩大。
圖2-開源雲計算社區對比參與度對比[1]
但看似一團和氣的大家庭其實私下也是暗潮湧動,感受最為深刻的就是香港峰會展區裡到處擺放著的RedHat Partner的牌子,可以說大家為了搶占至高點,用盡了各種手段招數。
圖3 -香港峰會展廳
如果配上旁白的話大致如下:
這不禁讓我想起前段時間網上吐槽一則“霧霾對武器影響多大:偵察看不清導彈打不准”新聞時的一個段子:
美:我們有B52轟炸機。中:我們有霧霾;美:我們有精密雷達。中:我們有霧霾;美:我們有精確制導炸彈。中:我們有霧霾;美:我們能把你們的城市從地圖上抹去。中:你們不能,我們能。美:你們有什麼武器做到?中:我們有霧霾。
再看看這幫軍閥們手中的武器都有哪些:
RedHat 作為老牌Linux廠商,手握Libvirt(別告訴我你不知道這個項目意味著什麼)、KVM還有Gluster,最近CloudForm也是耍的有模有樣,更別說OpenShift,oVirt等寶貝了。Libvirt和KVM反正是繞不過去了,所以Canonical很早就和Inktank抱在一起,當然是試圖希望通過Ubuntu和Ceph的整合來對抗RehHat的Glusterfs。而SUSE仍是緊抱微軟的大腿(其中緣由請自行谷歌),不知是不是希望通過Hyper-V繞開RedHat 的KVM。其實RedHat 也沒閒著,PLUMgrid的加入讓人不禁猜想是否想對VMWare NSX + vCenter構成威脅?
武器在手免不了占山為王,所以除了各自產品的較量,更重要的還有山頭之爭,目前都有哪些山頭呢?
圖4-OpenStack基金會
在OpenStack社區裡真正有影響力的當然是技術委員會的PTL和Core開發者,主要由他們決定OpenStack的開發方向,不過來自企業的代碼貢獻量也能說明不少問題:
圖5 -企業貢獻排名
從最新統計中可以看出Rackspace已從D版和E版的第一名貢獻者已經下滑到H版的第三名,並且還有下滑的趨勢;Mirantis從上一版的16位飛速上升到第五;HP和IBM最近幾個版本倒是一直都在前五;RedHat從F版開始就一直領跑(Canonical的老大不知咋想的?),RedHat早已牢牢地控制住了Linux主要市場,如今看來他們對OpenStack也是勢在必得,想想Cloudera和Hortonworks怎麼爭奪Hadoop的(這兩兄弟也不知有沒有分出高下?)。
進化論告訴我們物競天擇,競爭的結果就是用戶直接受益。目前看到無論是你想要的度量和計費(Ceilometer),或者是配置管理和編排服務(Heat)、甚至是部署服務(TripleO/Tuskar)和PaaS(Solum)服務在OpenStack中都有了各自的模塊,所有你想要的一切,社區都會逐步的整合進來,所以不要再試圖維護自己的專有分支或模塊了,擁抱社區並參與貢獻上游吧~
由於這塊目前入門門檻比較低,但早期市場主要在這裡,更接近早期的“領先用戶”,並且提供服務的公司可以在這些客戶的付費中成長,對於處於市場培養階段的的OpenStack廠商來說自然也是必爭之地。
實踐證明參與產品開發與改良的用戶很多,創新用戶的研究表明,這些用戶具有“領先用戶”的特徵,也就是說他們在一個重要的市場趨勢中領先於用戶總體的主流,而且他們為了自己所遇到的需求期望從一個解決方案中獲取相對較高的收益。由於領先用戶在重要的市場趨勢中處於市場的前端,所以我們可以相信,許多他們自己開發使用的新產品也會吸引其他用戶,即他們可以為願意將創新產品商業化的製造商提供產品基礎。
——節選自《民主化創新》
圖6 -商業模式和生態系統
這個山頭佔據了幾乎主要的OpenStack市場份額,引得大多數OpenStack廠商都殺向了這個山頭。在這個山頭上在新秩序還沒建立起來之前,大家都被Linux世界的大佬們劃分成鮮明的兩大陣營:RedHat和Ubuntu。
前面提到RedHat和Ubuntu作為上個時代的開源領袖,目前都開始角逐OpenStack時代的最強者。而Mirantis絕對是匹黑馬,過去的一年當中連續推出了Fuel for OpenStack deployment、Murano for Windows and Linux、 Savanna for Hadoop,Rally for testing and benchmarking等開源項目,還放出了Stackalytics統計社區的代碼貢獻量,硬件在線評估系統,幾乎把能賺錢的工具都統統開放了出來,如今更是把它們整合成了Mirantis OpenStack 4.0,絕對值得期待!另外OpenStack的發起者RackSpace雖然放權給基金會,但並不意味著放棄整個市場,12年下半年就曾推出其私有云產品Alamo現在已經更新到最新的Havana版本的了。當時思科緊隨其後也曾推出過一個OpenStack發行版本,不過隨後就沒什麼音信了,倒是其公開的文檔吸引了不少用戶的關注[2]。
而CloudScaling似乎和AWS走的很近(參見[3]:一封致OpenStack社區的公開信 ),並且由於瞻博和希捷參加了Cloudscaling 2013年B輪1000萬美元的融資,所以他們的OCS似乎也很值得嘗試。另外Piston和國內程輝團隊的UOS比較像,可最近聲音都不多,不知出了什麼狀況?(Piston 2013年也拿到了B輪,目前融資總額1250萬美金)。
另外兩匹黑馬Metacloud和Morphlabs,一個是做Managed service,另一個做OpenStack Applicance,倒也是風聲水起,其中Metacloud在2013年6月剛獲得1000萬美元的A輪融資,投資者包括canaan Ventures、Storm Ventures和Jerry Yang(former Yahoo co-founder)的AME Cloud Ventures。MorphLabs 2013年D輪之後總共融了2250萬美金,我在去年的CloudConnect China大會上曾邀請他們來上海分別做過交流。
別小看了培訓這不起眼的生意,大家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主要都是看重生態系統的建設。RedHat的Linux培訓體係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Cloudera的Hadoop培訓也類似。他們一方面通過繼續貢獻社區提升對上游的影響力,加快代碼修復速度,另一方面通過培訓體系打造自己的生態系統。除了 上述提到的幾家廠商之外,還有swiftstack專門提供針對存儲模塊Swift的培訓。目前國內唯一能看到的應該就是TryStack聯盟成員Mirantis授權的培訓課程(詳細內容參見[4])。
(未完待續)
2014剛剛開始,這過去的一年裡國內又發生了哪些激動人心的大事,下次我再接著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