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 20090824 《星島》334講座的報導

25 views
Skip to first unread message

Chitat Chan

unread,
Aug 25, 2009, 9:17:07 PM8/25/09
to 媒體x教育
長版
F03 星島日報
2009-08-26
《星島》教育講座家長教師出席 專家傳授教通識要訣迎三三四

新學年將會是香港教育史上的里程碑,三三四新學制施行在即,《星島日報》前日舉辦了「教學有法輕鬆迎接334」講座,邀請專家提供實用指引,分析新學制
下通識教育科及中文科的教學要訣,以及如何有效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點破當中迷思,吸引了約三百名校長、教師和家長出席。記者:區美玲攝影:何健勇

廖國雄︰通識科正面評能力不扣分

面對教育制度和課程的改變,大眾抱有不少疑慮,四位講者包括教育局高級課程發展主任(通識教育)廖國雄、資深語文教育作家余非、香港教育學院通識計畫研
究組陳智達博士,以及《星島日報》副總編輯張翠娟,分享實用經驗為學校和家長作好準備。

通識教育科是新學制的必修科,教師和家長仍抱有不少疑問,教育局高級課程發展主任(通識教育)廖國雄以「迎接新學制,教學通識有何難」為題,打破迷思。
他表示,通識科並非獨立定位,是把所學知識加以融會貫通,培養學生思辨能力。課程設計屬議題導向,課程結構由內到遠,從個人、香港,到中國和全球化,如
同中國人所說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坊間常有誤解,以為此科純粹「吹水」討論,他解釋,通識科需要連繫及擴闊知識基礎,再作批判性思考,如果學生基礎知識薄弱,教師需要教授,相關概念只是
基礎知識,毋須背誦。

課程綱要的六個學習單元,教師應把五十二條探究問題分類、重組後再教授,「否則三年也教不完」。他重申,不建議使用教科書,因通識科常以即時的熱門話題
作議題,書本不能滿足需要,以他的經驗,娛樂新聞可以是其中一個能引起學生興趣的切入點。

毋須大學式專題探究

將來每名學生須提交獨立專題探究,作校本評核,他澄清並非要求學生提交大學程度的調查研究,研習題目亦毋須石破天驚,「這是不切實際」,專題探究讓學生
對有興趣的議題進行探索學習,自行發掘問題、解難,建立價值觀和態度。

評估方面,「由解題、構思答案、下筆書寫,每題平均以四十分鐘作答,學生能寫約三百字,如把基礎概念默寫,實屬浪費時間。考試評分並非扣分制,是正面評
估學生如何思考和分析個人觀點,展現他們的能力。」廖國雄說,通識教育科之目的,旨在重建學生信心,令他們重新發現學習樂趣和人生的意義。

334Q&A

講座設問答環節,教師和家長均踴躍發問,節錄部分如下:問:通識科要求學生作多角度思考,

教師應否表達自己的立場?答:絕對可以。只要建基於事實分析,又是學生的認知範圍內,教師大可放開懷抱,與學生分享想法,這也是與學生建立互信的開始。
問:如何改善語文能力和創作?答:閱讀是知識的開始,增加閱讀量,多讀優質讀物能改善語文能力。經典如《三字經》、成語故事等都是好的選擇,可以打好根
基。創作方面,先訓練好寫敍事文的能力,表達內心感受。問:怎樣從幼稚園開始,培養子女的

思考能力?答:培養思考能力在西方國家的學習模式十分普遍,家長毋須煞有介事或過分緊張。諸如親子說故事時間,父母也可加以利用,如多問子女對故事的看
法、或說到一半請子女接續,都是訓練說話和思考的方法之一。(「教學有法輕鬆迎接334」講座的錄影片段,稍後上載星島網,詳情留意教育版)

余非︰報章作教材練敍事力

多年來主力到中學主持寫作工作坊的資深語文教育作家余非,以「中文科老師如何利用報章為新課程做準備」為講座主題,她表示,課程改革後中文科取消範文,
以能力導向,現今學生的問題是閱讀量低,優質讀物少,有些學生的敍事能力薄弱,思路混亂,教師可利用報章作為寫作前期準備的教材,訓練學生思考和敍事能
力。

余非表示,近年傳媒總體水平下滑,廣東話的使用及標題用字欠準確等,都不應學習,然而通過比較不同報章報道同一宗新聞的手法和內容,則可提升學生的敍事
能力,從中明白敍事清晰的重要。

比較不同報章報道

她以法庭新聞為例子,不同報章的報道內容取材各異,「有些近乎創作」,教師可以導引學生閱讀新聞,從中掌握新聞報道如何表述一件事情的來龍去脈及剪裁重
要資料,多作比較。

她又建議要學生閱畢不同報章的版本及取材後,綜合寫下自己的完整版本。

有助解說觀點應試

「按常理、講事實、有條理敍事,是基本的語文要求。」不少人忽視了下筆前整理邏輯思維的準備階段,余非直言「準寫作」時期所花功夫,不見得少過寫作階
段。

她相信,良好的語文能力對通識學習亦有幫助。「通識科需要閱讀大量資料,考試作答須解說自己觀點,講求敍事能力。善用新聞素材能磨煉學生眼界,提高閱讀
理解敏感度,引用資料更準確。」

陳智達︰留意傳媒「駁咪」玄機

香港教育學院通識計畫研究組陳智達博士的講題為「善用新媒體,促進通識教育科的探究學習」,他認為有效辨識、管理多角度觀點,貫穿整個通識課程,教師和
學生從媒體擷取資料,須妥善處理。說到如何建立自己對議題的資料庫,陳智達提議教師留意傳媒的「駁咪」對象,即某類議題傳媒愛找哪些人做回應,「了解各
路陣營的觀點,掌握資料來源。」

他舉例,討論同性戀議題和《家暴條例》,學生最基本要知道明光社和同性戀組織的立場,學生毋須認同他們的論點,但要知道能夠從甚麼渠道得悉他們的言論

如明光社、十分一會、香港獨立媒體、大紀元時報的網頁,以及維基百科、各大網站論壇和討論區等都可留意。不過陳智達提醒,某些資料來源必須進一步查考、
比對及判斷,勿隨便引用。

他又指,媒體世界並非中立,諸如搜尋器Google、Yahoo和百度,搜尋結果顯示出來的排序亦有立場,須加以分辨。

建資料庫方便教學

每日瀏覽的資訊眾多,花多眼亂,知識管理變得重要。陳智達說,幾位教師可以共同在一個網絡平台上「bookmark」一些有用連結,把內容按通識科的單
元分類,成為資料庫,在同一議題累積不同觀點,方便教學,亦有助課堂的角色扮演活動。「學生對事件的背景資料認知有限,其實很難投入,資料庫幫助他們理
解多角度觀點,加深對議題的了解。」

校園報提供語文通識教材

新學制下學生需要多元學習,報章可以作為輔助教材,《星島日報》副總編輯張翠娟以「如何運用校園報、教育/通識網及活動有效教授語文及通識科目」為講
題,介紹教師怎樣利用報章提供即時、貼身新聞的優勢,幫助教學。

通識科經常以時事新聞為教材,穩固的知識基礎十分重要,《星島日報》旗下學生報的《通識大全》,把當下的熱門話題編成教材,按課程綱要,標示議題屬哪一
個學習單元,啟發學生思考,配合教師需要。「新聞很多時屬跨單元,培養學生多角度思考的習慣。」

配合「其他學習經歷」

她續稱,配合新學制「其他學習經歷」,新學年製作了《通識生活》手冊,根據「其他學習經歷」中德育及公民教育、與工作有關的經驗、社會服務、體育和藝術
發展五大範疇,提供活動資料和工作紙,希望內容提高學生生活品味之餘,減省老師的工作。訓練語文能力的《悅讀中文》則提供學生的創作園地,並請來資深作
家點評學生來稿,以及名師坐鎮撰寫專欄。

英語刊物方面,除了《Goodies》及《StudentStandard》,九月將新增適合高小和初中程度的《JuniorStandard》,照顧
不同年級學生的需要。內容配合教育語言微調政策,以輕鬆有趣的方式培養學生閱讀英文報紙的習慣。此外,星島教育網內的「通識網」特設教師專區,率先上載
教材,方便教師備課;小學的「讀報天下」和「新聞小故事」則提供聆聽版本。教育組每年出版與通識、語文運用、學生創作相關的書刊供老師及同學參考。


Reply all
Reply to author
Forward
0 new mess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