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眾多的理財產品的比較中,保險往往被置於最重要之產品之列,甚至位列首位, 但現實中卻往往受人忽視。這原因何在呢? 或許因為在購買保險的過程中,投保人遇到一些使用硬銷手法促成生意的銷售人員,因而產生不快的感覺 ; 再加上坊間流傳不少關於銷售手法上的負面消息,客戶被誤導,欺騙….等事情, 令不少人錯誤地把問題遷怒於保險產品上,避之則吉。
就因為這些緣故,保險的最大的功用及理財價值,卻被人所忽視. 保險的最大功用,就是把損失的風險以相對較少的成本,通過雙方協議轉嫁給保險公司,簡單直接的說,保險最大的功能是 : 風險管理。而儲蓄回報等,只是應運而生的輔助功能而已。
人的一生,辛勤工作,積極儲蓄,累積財富,為的是要步向自己的人生目標而奮鬥,經歷的時間日子相當漫長,要穩步的建立及累積資產,保險必不可缺少. 在我們積極建立財富,邁向自己的人生計劃的同時,身邊卻伺伏著不少破壞你計劃的危機存在,有些我們可以承擔及迴避,但有些卻承受不了,若不及早做好風險管理,也許會將你整個人生的目標計劃破壞到無可補救的地歩。
但由於人們對保險的忽視及抗拒,導致對保險產缺乏認識和瞭解,弄不清各類保險產品的不同保障功能,導致資源錯配,效果成疑,往往付出大量的金錢,卻得不到足夠的保障效果。更加上市面上盛行起初提供保障,日後取回本金及回報的儲蓄保險,不少投保人仕在有限的經濟支付能力下,為免「蝕底」的心態下,寧願選擇放棄適當的保障及保障額,而選擇大部份供款為儲蓄的儲蓄保險,或自行作高風險性的投資買賣。這本末倒置的做法,不單對轉移風險上毫無幫助,更嚴重者是使投保人本身產生錯誤的觀念,以為自己已購買了足夠的保險,到了事情發生後才後悔得不到足夠的保障,抱怨著保險是騙人的項目。
保險保障的範圍其實可分很多類項目,而基本上的大致上可分為三類:人身,財產及責任。個人保險方面是以人身保險為主要保險,而財產及責任保險屬商業性保險,在此,先對人身保險作出概述。
人身保險包括有人壽丶危疾丶醫療等,而人身保險的保障項目的價值較難估計及衡量,亦即在選擇投保保額時有一定的難度。而計算保額這方面,便是理財顧問的職責,一位稱職的理財顧問,就是了解客戶的保障需要,提供合適的保障及保障額。以下是人壽丶危疾及醫療保險的保障原理及保額釐定時的一些參考資料。
人壽保險 : 承擔受保人因任何原因導致死亡(自殺依據保單條款), 人壽保險是利用以槓桿原理令儲備倍增,以準備受保人因突然而來之事故, 而作出對受養人經濟上的安排及身後事的準備。
保額過低, 形成保障不足,但保額過多,亦會造成浪費. 如何設定一個合理的保額,最基本簡單的是以受保人在未來工作時間中可賺取之收入作為參考,而一般亦會以投保時之20倍年薪或退休前之預期收入作為參考。
而另外較為仔細合理的的方法,是計算受保人之需照顧人士對受保人的依賴程度及需照顧供養年期作為計算參考。 例如,需照顧人為父母的話,則以父母的年齡及他們是否現有退休資產的預備,計算出對受保人的依賴程度作為保額的設定。
再而,若需照顧人為配偶或子女的話,則要考慮配偶在受保人萬一身故時,是否能維持家庭經濟正常能力,若配偶為家庭主婦,更加要預期配偶是否能重投工作以賺取收入,及需多少時間去適應,重組家庭的正常開支及生活。若有年幼子女的話,還需計算子女未獨立前的生活及學費開支等。
除了上述之考慮因素外,亦要計算家庭中之長期債務,如樓宇按揭,與本身之資產相對作出調整,作為對保額需求的參考值。
危疾保險 : 市面上的危疾保險,雖然各保險公司的條款上字眼用詞不同,但其實保障的範圍相近,一般保障受保人如患上受保之嚴重疾病(危疾)時,如癌症,中風,器官衰竭…..等,便可依按投保金額獲得一筆過賠償,以應付患病時之收入停頓,及沉重醫療費用等。
個人認為,危疾保險較人壽保險更為重要,直接些說,人死了一了百了,處理身後事只是一時三刻事宜,人若瀰患重疾,反而會令身邊的親友為了照顧你而加重負擔,而且更不是一年半載可解決之事情,所以若危疾投保額不足,只會令家庭經濟雪上加霜. 依個人之經驗,嚴重疾病(危疾)的治療及康復期一般為期2-3年,若超過3年未能康復的話,成功的機會其實已大大減弱,所以一般預計保額時會以受保人,或因照顧受保人而停止工作者之三年收入作為參考值。而若無購買醫療保險者,更須依額外需要加上醫療費用作為輔助。
醫療保險 : 保障因疾病或意外導致住院所產生的各項醫療費用,包括病房,手術費用,醫生費用,藥物……等,在住院治療期間的費用,以實報實銷方式作出保障賠償。
現時香港醫療福利可以說是相當不錯,很多人會覺得依靠公營醫療已足夠,不必購買住院醫療保險。 這點我本人雖不會否定,但亦有所保留. 依個人工作經驗所得,現時之醫管局核下之政府各大醫院,醫療設備並不遜於私家醫院,而且當有急症或意外發生時,根本不會細心挑選醫院及醫生,最直接就是最接近的醫院急症室接受治療。 所以政府醫院必屬首選,但政府的公營醫療有一個極大的”缺憾”, 就是使用量問題,現時一般政府醫院已人滿之患,而只好採用緩急輕重的分流模式,令病者輪候時間太長,一般專科疾病轉介, 至初次應診需時三數月不等, 再而排候深入化驗程序等,更可能加上半年至一年,手術更要視病情之狀況而定。 而一般嚴重之疾病均為慢性疾病,如斯輪候,只會增加病情之嚴重性. 所以醫療保險是作為此情況下解決此問題之保障。
而一般客人有種錯誤想法,認為現時健健康康,無須急於購買醫療保險,而待"有需要時”才投保。要明白購買保險,最重要的並不是你可以付出多少的保費,而是你有多少的可保證明。特別是醫療保險,健康便是首要條件,投保人過往的病歷會作核保參考,保險公司衡量過後,有可能對前所患之病患採用不保或加費方式處理. 而依正常想法,年紀愈輕,身體出現已知病患的機會應該會較少,相對的說,保單的受保疾病更為完整。而若仍堅持"有需要時",請想想當有需要時, 是否仍健康如昔呢?
另外,除了要懂得識別保險類別,如何衡量所需保額外,亦需一位悉心盡責的壽險理財顧問為你作建議及安排。如何選擇一位悉心盡責的壽險理財顧問, 則必須由投保者親身接觸,由會面議談中,從行為舉止觀察,是否一位忠實可靠,樂於助客戶解決問題的人。 對保險產品的知識程度,對理財方面的策劃方面,是否一位具有實質經驗的人。最重要的是,該顧問提供之建議,是否切實可行,是否依客戶之利益為首要條件,而作出適合之策劃. 而對一些只懂吹噓,只懂炫耀計劃內之儲蓄回報,甚至教導客人濫用保險賠償的這一類等不稱職的從業員,坦白說你若跟他購買了保險,日後你亦會有所後悔。
所以,購買保險,除了要了解合適保險的計劃,承保保險公司的穩健性,你亦要比較為你提供服務的顧問及業務員,保費尚屬次要,最重要是要在身體健康是作出合適的選擇. 要不然,身體若沒了健康,就連選擇的權利都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