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處於6月發布的一項關於「退休計劃及老年經濟狀況」的調查顯示,在300萬名未來退休人士中,約50%於45歲前已開始預備退休後/年老時的生活開支,另有8.3%表示於45歲及以上時開始預備,而39.1%則表示沒有計劃。可見即使推行強積金已久,社會整體退休意識還未夠鞏固。
另外,除工作提供的退休保障外,約240萬名35歲及以上人士(佔所有35歲及以上人士的58%)於統計時有為其退休後/年老時的金錢需要作出預備,而最普遍提及的預備為「儲蓄及投資」。
計算退休金的五大元素
退休計劃的意識固然需加深鞏固,尤其是強積金在退休計劃中的定位。因為強積金雖是退休保障重要組成的一部份,但並不足以完全應付退休所需的開支,要作出周詳儲蓄計劃,則需要清楚計算退休金的五大元素:
1. 通脹率
2. 投資回報率
3. 退休年期
4. 退休後每年生活費
5. 儲蓄年期
投資回報 vs 通脹率及工資增長
在退休計劃裡,「通脹率」及「投資回報率」兩者的變數較大。若以過去10年平均本港綜合消費物計,通脹率為1.86%(剔除所有政府一次性紓困措施的影響後的平均通脹率為2.11%) ,但這看似溫和其實不然,因為當中經歷了沙氏及金融海嘯拖低。故此,除歷史平均值,坊間更多人會用3%至4%的中間合理水平去計算。至於「投資回報率」就更難確定。如果以跑贏通脹為目標會只需簡單地保持儲蓄的實質價值。不過,若累積儲蓄需要作為退休後的收入替代來源,每一元儲起的儲蓄在供款期內的增長都應保持工資增長的速度。回報率決定也要視乎成員的投資目標、風險取向及承受能力。當然,希望要有高的回報率,就必須承受伴隨的風險。另外,在作資產配置時,亦需因應風險及回報目標而選擇合適的投資工具。
愈早計劃愈輕鬆
第三項的「退休年期」是指由退休到百年歸老的預計年期。在2011年,港人男與女退休後的平均壽命分別為84.1歲及88.9歲(以65歲退休計),男的退休年期約為19年,女的稍長約24年。隨着醫療進步,人均壽命將會愈來愈長,即是退休年期毫無疑問也會更長。
據統計,港人男與女在2041年65歲退休後,男的將會多活22年,而女的將會多活27年。換句話說,不單退休開支期更久,退休期也會更長。而從個人因素出發,別低估第四項「退休後每年生活費」,退休需要很大的開支,因為人性化一點看,有誰希望退休後的生活質素明顯下降?到了退休之年,要享受生活的話,去旅行、發展興趣、任何消閑等都需要金錢支持。此外,醫療開支亦是一大未知素,因為隨着年紀增加,需要接受醫療護理的機會也會上升,所以若本身沒有購買相關醫療保障,應預留一筆資金作醫療儲備。圖表1以5%回報率,3%通脹率,30歲開始儲蓄,65歲退休,退休後有相當於目前購買力每年12萬元生活開支,分別以活至80歲、85歲及90歲作例,退休儲備分別為444萬元、566萬元及677萬元。此推算尚未計入薪金增長,而歷年來此增幅均高於通脹約1%-2%。至於第五項「儲蓄年期」(圖表2),由於及早開始投資其實可借助複息效應,所以準備時間愈長,儲蓄額將愈輕鬆。
從表二可見,愈遲開始儲蓄,每月儲蓄額便以幾何級數增長,隨着年紀漸長,一來收入見頂,二來家庭的負擔愈來愈重,儲蓄能力被大大削弱,故此,應趁年輕時花少一點,好好儲蓄,往後再逐漸增加。
退休的五大風險
預算要儲多少退休金可按以上五大元素權衡,但變數總是經常存在,是故亦需要考慮以下五大風險:
1. 過於長壽,隨醫療進步,退休生活可能達20至30年,甚至更長。因此,可考慮在退休計劃外再額外作一筆後備儲蓄。
2. 通脹,累積退休財富應是成員退休前最後薪金的合理倍數,以確保合理的收入替代率。即使通休後,成員也需要投資以爭取高於通脹的回報,否則購買力會被蠶食。
3. 資產配置,股票長增長對退休計劃很重要, 在年輕時不宜過於保守。
4. 提取率,即是退休金的使用速度。由於市場波動性增加,需要有更保守提取率,否則會有錢不夠用的風險。
5. 醫療護理,醫療費用是退休最大擔憂,需作相應計劃,如購買醫療保險。
一般而言,我們大約於20多歲投身社會工作,直到60多歲退休;要用當中40多年的時間累積財富來應付退休後20多年的生活,可說是一個遙不可及的目標。不過,只要及早策劃退休大計,要享受安穩的退休生活其
實不難。
預計退休後的支出
退休策劃的第一步是預計退休後的支出,並訂立理財目標。退休後各方面支出與退休前可能不同,加上香港人的預期壽命增加及普遍遲婚,所以在預算支出時,我們要考慮到供養父母、子女以及醫療等的額外開支。
小心通脹
另一方面,隨著時代發展,物價亦會不斷上揚。舉例來說,一個麥當勞巨無霸的價錢從1993年的港幣9元增至現時的港幣17元。因此我們在訂立退休目標或實行投資計劃時,也應留意通脹的影響。
了解風險
選擇退休理財產品時,我們要了解產品的特性及風險能否配合個人的理財目標和風險承受能力。一般而言,投資年期越長,可承受風險的能力便會越高。舉例說,臨近退休年齡人士須從其儲蓄提取收益,因而不適宜作太高風險的投資。相反,若果距離退休之齡尚遠,投資則不宜過份保守,否則投資回報有可能追不上通脹。退休計劃涉及多項考慮,如果感到難以入手,可參考積金局網站的「退休需要計算機」。
大部分僱員每月都向強積金計劃供款,有些僱員會將強積金定位為退休儲備的唯一來源,又有些會選擇對強積金置之不理,這對強積金的分歧某程度上反映僱員對強積金作為退休準備有些誤解。以下綜合僱員對強積金的一般誤解,並嘗試提供正確的概念以供參考。
誤解1:視強積金為唯一退休儲備
不少僱員視強積金為退休儲備的唯一來源,除此以外並無其他儲蓄或投資作退休準備。事實上,強積金只是世界銀行倡議的三大退休保障支柱之一,僱員應明白單靠強積金並不足以應付退休全部需要。若能力許可,僱員應考慮增加儲蓄或投資,而額外自願性供款是其一選擇;僱員每月多作一點額外供款,持之以恆,透過平均成本法及複息效應,便有機會累積更豐裕退休儲備。
誤解2:「怕麻煩」而不管理強積金
很多僱員視強積金供款為每月的恆常開支,另覺得強積金很複雜,為「怕麻煩」而置之不理。其實強積金始終是僱員辛勞工作賺取的血汗成果,值得分配時間管理。我們建議僱員每半年,又或當人生階段或投資氣候轉變時,檢討強積金投資組合。
誤解3:將強積金投資獨立規劃
有些僱員視強積金為獨立投資項目,與其他退休儲備的投資 (如股票、基金、債券或現金) 分割。其實僱員應視強積金為退休規劃的一部分,在檢視和調整退休規劃時應與其他個人投資一併考慮,作出整體配置,互補不足。
臨近退休,不妨轉攻為守
臨近退休的人,都不願意看見退休資產價值大跌失利,以至頓失所依。也就是說,投資者在接近退休時承受風險的能力較低;因此,投資上可考慮運用足球教練的戰略,轉攻為守,把資金由高風險的資產 (如股票) 轉投到風險較低的資產 (如債券或保守基金),以達保障資產之效。這很容易辦到,因為香港的強積金服務供應商,為迎合投資者減低風險的需要,普遍提供多種低風險的基金供客戶選擇。
拿捏調配時機
要一次過調配資本嗎?未必,因為調配的時間也要拿捏得宜。風險較高的股票,長線而言能為投資者帶來較現金及債券可觀的回報;假如太早轉攻為守,轉投債券基金,就可能錯過股市上升潛力帶來的好處。所以不少經驗豐富的投資者會採取循序漸進的調配方案,由退休前5至15年開始,每年調配10%的資產到低風險的投資類別;臨近退休的你,也不妨參考此做法。但風險遞減的比率和速度,因人而異,要顧及投資者本身的投資計劃和承受風險的能力。舉個例說,假如你在強積金以外另有退休投資計劃,就可能會有不同的風險考慮。
快退休的你為確保退休收入免受市場的波動影響,快去審視自己強積金的資產分佈吧,球賽勝利在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