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Form是教師收集學生學習信息不可缺少的工具

16 views
Skip to first unread message

HK EdTech AI Application and Teaching

unread,
Sep 17, 2024, 8:44:41 PM9/17/24
to HK EdTech AI Application and Teaching


大概教師亦發現了這個不足,很快的大家在設立線上練習時會同時為每道題目加入一些回饋:提供正確答案,甚至附加詳細解說(圖二)。如此一來,學生解答題目後,除了能立刻從平台回應了解自己是答對或答錯,還能獲知正確答案及說明。教師希望藉此及時幫助學生糾正錯誤,讓他們對正確資訊的印象更深刻,避免重複犯錯。這可算是促進學習的評估(assessment for learning)。

但是,學生是否真的會認真閱讀教師用心設立的回饋,改正錯誤;下次遇到同樣問題能正確解答呢?事實恐怕……因為這種設題方式,教師的回饋是在學生完成所有題目並提交答案後,再按下「分數」按鈕才會顯示出來。若學生得過且過,只求盡快完成「責任」(即呈交功課),在他們按下「提交」時早已大鬆口氣,自認大功告成,教師的心血自是付諸東流,對學生的學習也未能產生實際裨益。就算有認真的學生仔細閱讀教師的解說,亦未有機會因應教師的回饋再次作答,改正自己的疏失。是次評估促進學習的成效自然大打折扣了。而教師只能等待不知何時的「下次」才能知悉自己的用心是否白費了。

如何確保學生在評估中能真正接收到教師的及時回饋,並做出適切修正呢?答案就是改變設題結構模式:以運用Google Forms為例,過往的設題結構多是直線式(即請學生由第一題緊接第二題回答,直至做完所有題目後就呈交給教師),這次教師在各道題目之後都設立分支(圖三及圖四),即學生作答第一題後,平台會立刻判斷答案正確與否;若是正確的,學生可以順利進入作答第二題。若是答錯了,平台不會出現正確答案,而是引導學生回到該題的重試部分,在那裏學生會先收到教師設立的回饋——可能是圖片或答題方法提示,也可能是教師預先製作的重教相關知識/能力的影像教學片段。學生接收了這些指導之後,必須再重新思考,然後回答同一道問題(但設題形式已有所變化,以免學生單憑記憶),直至完全正確才進入下一題。


這種設題方式,要求學生在接收回饋後重做直至正確為止,有效防止學生隨意填寫答案;更重要的是確保回饋既適切又即時,提醒學生反省自己的錯誤,並依據回饋加以改善,直至掌握重點。值得一提的是,這裏還有一個關鍵點:這些提示/回饋如何設定呢?會否變成直接提供正確答案呢?以圖五的提示為例,答案是否太呼之欲出呢?如果只是提供解答的方向(圖六),讓學生有一個再嘗試思考的機會,會否更適切?當然,如果第二次學生還是錯,就要給予圖五的提示,否則學生只會莽撞。而圖七顯示的提示,則是化平板的文字(即詩句)為圖像,並加入配樂朗讀(按:該校以普通話教中文),藉聲情、影像協助學生想像文字表達的情境,以助理解;有效照顧學生的不同學習風格。另一方面,教師亦可以運用這種機制,設定可供選擇的挑戰題延展高階學生的學習,進一步照顧學習多樣性。


呂斌博士現為QSIP學校發展主任及行政委員會成員。在QSIP工作期間,專責兩岸四地聯繫,曾多次代表團隊到內地及台灣進行教師專業培訓工作,並為QSIP屬下項目「傳承『動』起來:香港中華文化課程設計與推廣」計劃始創人之一。呂博士曾為逾二百所中學、小學及幼稚園進行校本教師專業培訓,近十多年來致力學校改進、教師專業發展、課程研發與實施的培訓工作,協助不同背景的學校持續優化學校發展管理,以及教學與評估策略等,其支援經驗涵蓋中小幼學校各級,深度及廣度兼備,在行內實屬罕見。

Reply all
Reply to author
Forward
0 new mess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