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oups
Groups
Sign in
Groups
Groups
HappySuccess
Conversations
About
Send feedback
Help
养生方法 很有道理
11 views
Skip to first unread message
Jie Pan
unread,
Jun 3, 2015, 3:09:34 PM
6/3/15
Reply to author
Sign in to reply to author
Forward
Sign in to forward
Delete
You do not have permission to delete messages in this group
Copy link
Report message
Show original message
Either email addresses are anonymous for this group or you need the view member email addresses permission to view the original message
to Ha ppy Success
生病之因在于“过用”
来源:
一点即通
于
2015-06-02 01:06:46
[
档案
] [
博客
] [
旧帖
] [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7642
次(3623 bytes)
字体:
调大
/
重置
/
调小
|
加入书签
|
打印
|
所有跟帖
|
加跟贴
|
当前最热讨论主题
《黄帝内经》中有“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提出了一个疾病来源的重要理念。
所谓“过用”,就是指超越常度。
这就是要求我们在生活中,从外在六气、生活起居,到内在七情,都需防止过 用。
生活起居不“过用”,《黄帝内经》中早有原则:“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渭五劳所伤。”应成为对今人的警示。
外感六气不“过用”,是指正常情况下,机体通过自身的调节,对六气有一定的适应能力,一般不会发病。
当人体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或当气候变化异常,超过了一定限度,如六气的太过或不及,非其时而有其气(如春天应温而反寒,秋天应凉而反热等),以及气候变化过于急骤(如急骤冷、暴热等),机体不能适应,便导致疾病的发生。
但笔者以为,生活起居、外感六气不“过用”只是外在,还需要调畅情志,内在七情不“过用”,方能保障“阴平阳秘”的健康平衡状态。
七情既属人体七种情志变化的表现,又是人体致病因素之一,是中医病因学的重要内容。
由于情志因素可以使人致病,所以,传统中医非常重视“恬惔虚无”,“精神内守”。
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
同时,根据五志与五行的配属关系,用五行相克原理,可以纠正情志的偏颇,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肺,怒胜恐。”这是中医精神治疗的原则之一。
又根据七情内伤首先影响气机和易致郁证的特点,治疗、调理情志,应以调气为先,理气开郁并结合思想开导为主,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于七情的过用,《黄帝内经》讲:“怵惕思虑者,则伤神,神伤则恐惧,流淫而不止;因悲哀动中者,竭绝而失生;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
怵惕者,惊惶也,怵惕思虑,心脾俱伤,心伤则气怯而常恐惧,脾伤则不能摄精归肾,而常流淫不止,如遗滑带浊之类,又有过于劳思而精即流出者;悲则气消,哀则神伤,神气竭绝,则失其生生之机矣;喜则气散,故神惮散而不藏,乃多言多笑也;愁忧则气郁结,久则经脉闭塞而不流行也;盛怒动火,火动乱神,故迷惑而理不明,不能治事也;恐惧者,心神惮荡无主,故不能收敛自持也。
由此不难看出,七情过度会损伤精、气、神、血。
使人体的阴阳失调、气血不和、经脉阻塞、脏腑功能紊乱而导致发病。
由此,七情不过用方能保健康的理论也就不难理解了。
已有2位网友点赞!
================================================== =======
减少疲劳:给网虫们
Reply all
Reply to author
Forward
0 new mess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