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所说的"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251 views
Skip to first unread message

无名小卒

unread,
Dec 8, 2009, 3:24:01 AM12/8/09
to 小草基督教论坛:传扬维护基督真理 揭露批判佛教邪恶
某位弟兄姐妹分享的:

  有很多年轻人打趣的说不要亲近女色~常常口念:"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实际上是一半对一半不对,对佛教所说的色梵文发音是:"rupa" 意思是说
一切看的到的"物质"都是rupa(色),而空也不是不存在或是器皿内无(empty)或是虚空(vain)而是:

  在佛教的观念中万物都是因与缘合成产生的,例如一台车子有钢铁 塑胶等材料(因)而人力与机械组装(缘)而成为一台车子(果)这就是因缘合和(果)
论,所以万物本身自己没有本体(reality),所以又称为"无我"因为都是因缘合成的,而这在梵文发音为:"sunya"(也有佛教徒认为
sunya不该翻译为"空"以免误导人)。

  而"色及是空,空即是色"并非原始佛教的思想,这是出自大乘(第一北传)佛教空观思想(禅宗、天台宗、华严宗与惟识宗等专讲"心"的空观派)的一部
有名的sutra(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也有人研究这经文根本是伪经,不是正统原始佛教的经典)所提出的,这要说到关于原始佛教与大乘空观思想上的
差异性的一些论述。

  原始佛教由释迦牟尼在约莫西元前550~500年左右设立(当初不叫佛教就只是一个修行团体),释迦牟尼原本是印度第二阶层种性的剎帝利武士阶级,
生于今日尼泊尔国西南境,一个名叫Capla Vesta(中译:迦毗罗城)的一个小城(部落),而这弹丸之地隶属于附近的强国拘萨罗国
(Kosala),而释迦的父亲就是这小城的酋长而非国王,听命于居萨罗国,而非现在一些佛教人士所说释迦牟尼是印度的王子,那是错误的,当初印度总共
有16个大国,释迦的部落当初小到不能称为国家,而一个人的学术思想与其成就与他的出生背景应该是无关紧要的,没必要用架空的身世来台高佛学的价值,而
主要的教义有如下:

四圣谛:

(1)苦谛:痛苦的种类。释迦已为人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忧悲脑苦、怨憎苦(不想见人,却非见不可)、恩爱别离苦、所欲不得苦}等八苦(记在增
一阿含经卷第十七)。

(2)集谛:痛苦的起源。释迦闭眼不谈印度人民物质生活贫苦,而却用"宗教"信仰的十二因缘说来解释人有痛苦的原因。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色、
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这是一系列人"从生到老"的说明过程。其中,"因缘"与"无明"需予说明。释迦牟尼以为世界万物的每一物(佛教
称"法",意为"现象"),都无非由"因缘"所生(Hetupratyaya),例如一颗西瓜是从一颗西瓜种子(因)藉著阳光、空气、雨水、农夫栽种
(缘)而生出一颗西瓜(果)(或是上述汽车零件生出一台全新的汽车的例子),此即是因缘论或是缘起论。

(3)道谛:解除痛苦的方法。释迦的时代,全印度有大小十六个国家,互相侵略战争攻伐,人民流离失所,加上印度全境物质贫乏,天气炎热,人民穷困,大家
都苦不堪言,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释迦既不求"和谈,统一"也不讲"社会福利",但只讲心灵解脱(其实当释迦修行思想的时代有许多宗教团体也都在这时代
的印度,如也称为Buddha(觉悟者)的耆那教教主大雄菩提子也是其中一个修行大家),他劝人要好好修行,以求解除痛苦。而释迦主要实行的修行为-八
正道:"正见、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增ㄧ阿含经第十七)。

补充:其实,释迦的八正道,也就是当时婆罗门教的沙门(修行人)与其他森林修行者的修行法,大同小异。而释迦牟尼只是把婆罗门教的正见、正思.....
等,改成对"佛教"的正见、正思.....等而已。

(4)灭谛:解除痛苦的去处。印度自古就流行轮回信仰(非佛教专有~只要是印度体系的宗教都讲轮回),仁人胆战心惊,害怕死后再去轮回投胎转生,生而又
死,死而又生,好不痛苦!因此,印度人渴望死后能去这么一个地方,那里不再有生死、死生之苦。这个地方,古代印度人称它为"Nirvana",中译"涅
盘"。释迦传道后,也走的同样路线,主张人修道,死去后的理想去处是涅盘,当然,释迦所讲的涅盘是佛教的涅盘,亦即只有信佛教、修佛道的人才能去这涅
盘,否则仍在生死轮回中受苦云云(实际上当初许多宗派都讲涅盘非佛教所产~说法不同印度教讲的与大宇宙(梵)合为一体的"梵我一如")。

补充:

  原始佛教与小城佛教(南传佛教)所讲的Nirvana涅盘指的是:"被吹去""被消去"的意思。好像一盏油灯的"油"被燃烧殆尽后,灯火也熄灭了,
消失了。所以又称"灰身灭智"身体消失,智慧也消失了,这人再也不存在了,其实就是死亡的意思。只是印度人认为肉身的死亡还会带著"中有"(或"中阴"
大乘称第八阿赖耶识)也就是灵魂去投胎于六道中按照个人生前所做的一切产生的"业"(分十善业与十恶业)去投胎在不同的道中(但是佛教或是印度宗教所称
的"六道"都是再须弥山这个怪山世界之中的三界)所以不算"死绝"。

  而大乘(第一北传)佛教所讲的涅盘又称为"常乐我净"与原始佛教差距甚远了。而专讲心的空观派门如禅宗、天台等宗派却认为一切法(现象)都是由心所
生(诸法由心生 诸法由心灭)是性空幻有,所以故"无人入涅盘"意思是说连人都不存在只是心所产生的幻象影子,如大乘经典金刚经所说:"如梦泡影",所
以即是有涅盘也是没有涅盘,实在使人摸不著头绪,究竟是"有"或者"无"??佛教人士他们自己也说不清楚,且说法都不一,使人无从随往。

  而大乘专讲"净土"的阿弥佗佛信仰(以后又有观世音(应该翻译为观自在)菩萨信仰、地藏王菩萨、普贤菩萨.....)还有目前在日本很有名的日莲宗
的南无妙法莲华经,都是藉著"念佛"或是念"某个菩萨{注},或是某某佛经典,而死后能超脱到西方极乐净土的"有观"思想(或是他力派~原始佛教与禅宗
等都认为人靠自己苦修的"自力"派),这派是不说涅盘的,就算混为一谈也与原始佛教所谈及的涅盘差距甚远,搞的四不像。

  而"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用英文就是:"Sunya is rupa. Rupa is Sunya",简单来说sunya就是指万物没有本体(都
是因缘合成)所以没有"我",而rupa是一切看的见的物质(婆罗门教中的很多神鬼后来都被佛教拿去使用,有所谓的三界说,内里的神鬼大多数都是"
rupa"活在看的见的物质中呢),而这说法来自空观思想的经典:"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其实已经推翻释迦的所有学说,释迦认为万有是存在的,人也是由
五蕴而成:

五蕴:

1.色蕴(Rupa):可见的,占有的一切物质,包括:地、水、火、风等四大要素,由此生出:眼、耳、鼻、舌、身等"五根"的感觉器官。

2.受蕴(Vedana):人的感觉作用,由人的五根及五境(色、声、香、味、触)所生起的各种感觉。

3.想蕴(Sanjna):人的知觉作用,从人的各种感觉而生起诸种知觉或印象。

4.行蕴(Samskara):人的思惟作用,人的意志。

5.识蕴(Vijnana):人的了别作用,对境而了别,识知事物之心的本体。亦即是"人的心"。

简略之人由五蕴所组成~

但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却说"照见五蕴皆空"Rupa Vedana Sanina Samskara Vijnana are sunya???

  这边要说清楚的是大乘空观学说的sunya指的是不管是因或是缘,或是任何色(rupa)物质都是从人心反射出来的如龙树所说:"性空幻有 如梦泡
影"(金刚经也是这样说),所以一切都是人心反映出来的幻象与影子,所以只要明白觉悟了就成佛了(见性成佛)悟道了(并非成为像超人上帝一样的那种神格
化的"佛"),意思就是说一切的物质是由心所发的影像(rupa is sunya 色即是空),而心所发出的就是那些物质(sunya is
rupa 空即是色),这种模菱两可的说法,才是真正使佛教在印度消失的原因之一,实在空观所说的矛盾不已,那么既然一切都是心里所发的,那些死去的佛
教高僧,为何死后还要举行超渡仪式或是什么纪念法会之类的,一切不都是"性空幻有"吗?那个人也没有出生过(人也是性空幻有),那么何来死亡呢?也没有
释迦牟尼,没有佛法,没有一切~那干麻还要苦苦修行??这根本是矛盾至极@___@!!!

  其实就连释迦牟尼自己的原始佛教也是有些根本上的问题的,因为万物都有第一因,既然如此那么第一颗西瓜的种子是怎么来的?又人说三世业,张三杀李四
是因为李四前世杀了张三,而前世张三之所以被杀是因为前前世世章三杀李四,这叫做"冤冤相报何时了",都从这"业"(梵文为Karma)来,那问题是那
第一世张三或著是李四为何要杀对方呢?这是从哪个业来的呢?因为第一世不可能有前世,就这点来说僧侣或是白衣优婆娑或是优婆夷(在家的男女居士)大概都
解释的不清不楚吧...,再来就是无明,无明怎么来的?释迦说人之所以有生老病死是因为有无明,然后"无明"缘"行"再缘"识"再缘这缘那的形成人类的
生老病死一切痛苦等等,但是"无明"是怎么来的?它是由何种"因缘"合成??佛教自己也说不清楚,所以这些东西实在是不值得信靠的。

  最后我要说的是,有些 主内的弟兄姐妹认为旧约传道书中所说的"虚空"(vain)跟佛教讲的空(sunya)意思相同,最常听到的是"四大皆空
",不是的,完全不一样的意思,佛教讲的空(sunya)上文已经解释,不再重提,且有原始佛教的sunya与大乘空观的sunya,实在说来翻译成"
空"实在是不好的,会浑淆原本梵文的意思,请 主内的弟兄姐妹不要搞错了呢~这两个是完全不一样的东西~免得佛教徒笑我们不懂佛学。我们也无法为 主耶
稣做见证了。要先了解佛教的教义与一切学术性的比较,才能正确与佛教徒传福音与辩论。当然我们都是希望以学术性方向研讨,没有必要言语上的争竞。

提多书 第3章

9 要远避无知的辩论和家谱的空谈,以及纷争,并因律法而起的争竞,因为这都是虚妄无益的。

注解:

所谓的菩萨:

  约在第一世纪大乘佛教在印度兴起后,为了对原有的佛教(后被大乘贬称小乘)划清界线起见,大乘遂创造了一个叫做"Bodhisattva"的梵字,
原意为"悟道者""觉悟者",从那时起,凡信大乘佛教的僧尼以及信徒被称为"Bodhisattva"(Bodhi中文音译"菩提"意思为"觉",
Sattva中文音译为"萨埵"意思为"众生")。这个梵字中译为"菩提萨埵",简称"菩萨"。在当时,"菩萨"仅指一切信大乘佛教的"人"而已。

  后来也慢慢发展成一堆神格化的如观世音(正确应该翻译为观自在)菩萨等超能力的菩萨。而让众多自称是"无神崇拜"信仰的大乘佛教徒匍伏在这些"菩萨
"的偶像脚前使大乘佛教便成了"伪无神论"宗教~多么讽刺.....

恩典

unread,
Dec 8, 2009, 4:40:09 AM12/8/09
to 小草基督教论坛:传扬维护基督真理 揭露批判佛教邪恶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是一种世界观,简易物理的阐述:

1.“色”(物质)由“空”(能量)构成,“色”本身就是“空”的高度密集,物质就是能量,能量亦是物质

2.波粒二象性

Reply all
Reply to author
Forward
0 new mess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