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众包论坛《中国最大搜索引擎百度旗下音乐播放器千千静听的机遇与挑战》等15 帖推荐,更多精彩请直接登陆:http://bbs.pxysm.com

1 view
Skip to first unread message

谷歌众包论坛

unread,
Feb 8, 2011, 12:37:06 PM2/8/11
to tlhair...@gmail.com

谷歌众包论坛《中国最大搜索引擎百度旗下音乐播放器千千静听的机遇与挑战》等15 帖推荐,更多精彩请直接登陆:http://bbs.pxysm.com

Link to 谷歌众包论坛

中国最大搜索引擎百度旗下音乐播放器千千静听的机遇与挑战

Posted: 08 Feb 2011 02:18 AM PST

[行业动态] 中国最大搜索引擎百度旗下音乐播放器千千静听的机遇与挑战

  2000年的时候互联网尚未普及,在线视频、在线购物等应用尚未大面积应用,所谓的互联网应用大多也就是聊聊天、打打牌、看看新闻,听歌、看碟就成了大多数电脑用户的多媒体娱乐首选。MP3这种新的音乐文件格式压缩比高、音质也还过得去,迅速成为电脑爱好者的梦中情人,要知道以前买张正版CD怎么也得十多二十块,而一张CD刻录盘就能装几百首MP3音乐,这样巨大的优势让MP3格式迅速占领了市场,成为电脑/网络数字音乐的事实标准。

  当时上网带宽小、价格贵,所以大多数人都习惯从网上下载MP3文件保存,或者直接花五块钱买张刻好的音乐碟。怎样播放数目众多的MP3文件就成为一个问题,当时系统自带的Windows Media Player播放器对MP3格式支持并不好,很多配套功能并不完善。这时候国内的高手们开始推崇一款名为Winamp的国外音频播放器,刚开始只有英文版,后来有国内爱好者制作汉化版,Winamp在音频播放领域的统治地位延续了好几年,直到千千静听的出现。


  千千静听是国内开发者开发的一款音频播放器,针对国内用户的需求进行了大量优化,在短短的一两年时间里迅速击败Winamp成为新霸主。Winamp针对国外用户,而千千静听则专门针对中文市场,拥有第一时间的中文版本,自带中文用户喜爱的歌词显示功能,界面设计也更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千千静听迅速成为大多数电脑的标准配备,甚至成为很多Ghost装机盘的必备软件。千千静听努力讨好用户,而用户的追捧则让它获得更大范围的成功,这样的结局并不让人意外。

  很快,国内互联网新贵百度向千千静听伸出了橄榄枝,就如它之前向hao123做的那样。千千静听开始捆绑百度工具栏,开始和百度做这样那样的合作,直至双方最后达成了收购意向,千千静听正式成为了百度产品的一员。但是千千静听并没有获得我们想象中的巨大成长,甚至伴随着大量竞争对手的出现愈显衰弱。

  由于互联网带宽的巨大发展,网络音乐变成互联网的一个新潮流,大家不用再为听歌产生高额带宽费用而担忧。这一时期出现一听这样的在线音乐网站,它们将歌手、专辑、歌曲等信息分门别类成为一个专门的数据库,你可以找到任何你想要的音乐,用户很容易就忽略了下载这个动作,自然也就没有千千静听什么事儿了。以酷狗、酷我、QQ音乐为代表的网络音乐客户端逐渐兴起,他们结合了客户端的便捷和网络音乐的全面,迅速俘获了大量用户,它们甚至融入了乐评、讨论等社会化因素。

  而回过头来看,千千静听四五年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大多数时候只是在修补Bug和维持不痛不痒的更新,唯一增加的网络音乐功能体验却非常糟糕,并不能给用户选择的理由。百度内部对于千千静听并不重视,更多是将其作为一个产品拓展渠道,例如捆绑百度工具条。而与千千静听契合度较高的百度MP3,却很少有合作,这是一个无奈的局面,当你兴盛的时候无数人追捧,而当你衰弱的时候就连自家兄弟都站的远远的。

  无可否认网络化对于千千静听是危险的,它并不熟悉这一市场而对手个个强劲,激进的革新可能会激怒原来的忠实用户。但是这并不能成为千千静听四五年如一日的借口,社会化与网络化将会是未来的潮流,当对手比你做得更好而你无动于衷,那就等着被送进坟墓吧。

via XJP

人活着就是为了拼命争斗,承受这紧迫的节奏,日后话当年,也不必悔疚。


后 Web 2.0 时代的 Mini-Blog(微博)与 RSS(简易新闻聚合)变种

Posted: 08 Feb 2011 02:12 AM PST

[行业动态] 后 Web 2.0 时代的 Mini-Blog(微博)与 RSS(简易新闻聚合)变种

  从收藏里找出了这么一条微博,是一位名叫徐来肥的作者发的:用微博,每过一段时间就需要换一拨关注对象,否则,难免timeline越来越少,话题越来越无聊。信息在封闭人群中,衰减曲线有点像股市跳水。

  此外,记得还曾有人发过这样一条微博(很遗憾没收藏不能找出原文和作者),大意是,在微博上,你很容易陷入一种错觉,以为被你关注的信息就是世界的全部。

  以上两条信息很犀利,后者的潜台词是,虽然单向弱关联,但正常情况下,人们关注范围基本稳定,再基于前者的结论,信息在微博里,一样存在一个衰减曲线,这是一个内在趋势(现实的情况似乎佐证如此,很多人应该有所纳闷,或许粉丝数较一年前翻倍了,但转发和评论数居然降低了,why?)

  实际上,新浪微博之所以能够长期维持一个良好的平台环境,包含了一定的泡沫成分,跟股票市场类似,这种维持力量来源于(新进入和流失资金差额造成的)大盘增长,当微博市场在新浪和腾讯之间达到平衡之后,新增用户停滞,信息在封闭人群中衰减的负面影响就可能显现出来。

  也就是说,新浪微博的平衡,并非自我平衡,而是因外力持续强行输血的结果。


  微博alpha变种模型

  请假设有这么一种微博变种模型,用户获得信息不完全是建立在订阅的基础上,除了你关注的那些人的信息之外,系统还会随即分发一些你并没有关注的人的信息给你,与之相对应,即使你的关注者是零,你所发布的信息也会随即出现在一部分人的信息流里。

  这个假设有点颠覆你的常识,实际上我们还可以这么理解,通常的情况下,正数的起点是0,但是现在这个正数概念被重新赋予了,起点变成了……100(不妨设定为100)。也就是说规则变成了这样,即使你是一个新用户,你发一条信息,也至少会有100个关注者,但是由于实际上他们并没有关注你,这跟常识中的微博关注不太一样,100个关注者被赋予了随机、变化的性质。

  这么做有一个很直观的好处,那就是生态系统里天生赋予了媒体性质(因为他天然发散),对缺乏关注的新用户而言开场显得更加温馨一点,(当你一个关注者都没有的时候,你除了评论转发别人吸引关注、就只能守株待兔等待有缘人遭遇你的实时信息,然后第二道扩散密码掌握在你的关注者手里,他们转发了你的微博,更多的人才能看到注意到)

  但是在变种微博系统里,你的起点被拔高了,从0开始,你直接享受到了第二道扩散可能,如果你的微博很迷人特别,那么,更多的人可能会成为你相对稳定的关注者。

  以此来看,原版与变种的区别有点像一个圆跟半径加大100的圆的区别,本质没变,还是个圆,不但很稳定,而且媒体属性值被稍微提高了一点。

  微博beta变种模型

  但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半径被加大100对于粉丝数很低的用户而言有意义,但对于粉丝数几十万甚至百万的人来说,100这个数字未免太小了,被多转发一次的扩散半径就可能不止增加这么点,他们渴望的是一个与粉丝规模相匹配的相对值。

  好吧,接下来,让我们来继续变种进化,加入一个喜欢因素,一条微博的随即输出部分,必须要接受审判,如果被赋予了更多的喜欢,那么此人发布的下一条微博的随即扩散范围将扩大,半径变成了>100的数字。

  请注意,所谓喜欢,未必非要破坏环境让用户点击个喜欢按钮,同样可以用(获得的转发+评论)/粉丝数这个值的大小来衡量,同样,扩散半径与喜欢度、粉丝数成正相关,,取最简单的公式,「(获得的转发+评论)/粉丝数」*粉丝数,问题重归简单,上次随即输出所获得的(转发+评论)的绝对值。

  不管如何衡量,基于相对值而非绝对值的扩散是为了带来一个可成长性的变化,因为有了不平衡,于是产生了激励,这符合微博本身的特征。

  现在,有一个跟微博无关的网站试图做着同样的事情,他试图变种RSS阅读,基于关注输入输出信息的规则被部分打破,它试图分析你可能喜欢的文章,然后推荐给你,对于独立博客而言,这里有个好处,因为它的发散突破了关注体系,天然有向非关注者推广的意义,所谓推广,打破既有的平衡,让信息质量好的网站受到更多的关注,让垃圾站点被更多的替代,意思是只要你的网站够价值,你就能获得更多的关注者。

  (该文末尾应该有个“你可能也喜欢” 的推荐,旁边还有一个链接“无觅”)因为月光博客加入了无觅的插件,忍不住注册看看是何方神器,有些新奇,但当时感觉有些不对,这不对劲的地方说不上来。

  扩散圆的自我阻止

  回到微博beta变种模型,它之所以变种,目标是赋予推广意义,来对冲关注体系本身必然的衰减趋势,与alpha变种不同的是,它不是一个简单加大半径的圆形,而是一个加大半径并且发散的扩散圆。

  天文学家说,宇宙正在以一定的速度膨胀,而在beta变种模型里,信息的输入到用户主页的总量就是天文学家口中的宇宙,在以某种发散速度膨胀。但是笔者认为天文学家的知识面太窄了,以至于提出这种违反物理规律的科学话题。平衡一定是一切事物的趋势,从供求关系到人的内心,莫不如此,宇宙也一定不会例外。现在,问题出来了,在用户不变的情况下,输出总量稳定,当输入总量在膨胀,就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会导致两种可能的后果:

  1. 让用户改变关注,调整输入方向,本质是关注关系重组,这是个正向的引导。

  2. 改变用户习惯,让他关注更多的人,但主页,用户的习惯也是个平衡,关注更多的人,一旦信息量溢出,就必然更少的阅读关注的信息,这是个不好的引导,可能让生态系统恶化。

  我们知道,在整个微博系统里,有一个永恒的基本等式:粉丝数总量=关注数总量。QQ也如此,在QQ上,绝大多数人的好友数量在二三百之间(姑且这么认为吧),实际上现实中的平衡线可能也不过如此,有人说,不论你地位多高,财富多少,你一生需要面对的实际只有那么几十个人而已,即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你的社交存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这也是为什么月光说,通常一个人的关注数超过了300可能他只发微博不看微博的原因,我的。由于作为输出终端,每个人都存在一个这么一个平衡线限制,这使得微博会存在信息过载问题,在alpha模式里,由于100没有超过这个平衡线,所以看起来它是一个能够接受的模型,但在beta系统里,随着发散圆半径增大,他会使得在原有的输出规模下,信息输入被整体提高了,并且他存在一个继续发散的加速度,不论这个发散系数是多大,它总有一天会将遭遇平衡线,然后超过,最终把整个系统的输入输出平衡拖垮。

  谁是谁的进化?谁又在创新谁?

  从某种意义上,微博是 RSS的进化,就这种意义而言,无觅似乎是介于微博和RSS之间的一种东西,他不但试图让阅读博客本身赋予随机、变化这种发散的媒体性特征,还具备了 RSS本身的一点优势,那就是多数用户并不生产信息,他们只是充当信息输出终端,这正是无觅对于独立博客的价值所在。

  但问题是,对于只追求阅读信息的用户而言,它的信息是否比rss来得更有价值?输出决定输入,这个问题的答案决定无觅的走势,它的创新是否可能创造一个可期待的平台?

  个人观点,目前状态下的个人观点倾向于否定,如果为了过多充满不确定性的信息,用户会选择去门户网站,人工推荐可能比机器更人性,但我们知道,门户模式老了,更多的用户可能来了又走了。

via 越石父

我叫阿硕


Google CEO 施密特透露 Google 将向欧盟屈服考虑修改“作恶的”搜索算法

Posted: 08 Feb 2011 02:07 AM PST

Google CEO 施密特透露 Google 将向欧盟屈服考虑修改“作恶的”搜索算法

据英国Telegraph报道,Google CEO Eric Schmidt施大爷昨天说Google愿意考虑修改某些搜索算法,以防止欧盟的反垄断调查和潜在的惩罚性措施。


根据Google一些竞争对手的指控(当然少不了微软),欧盟对Google的反垄断调查自去年就开始了,目前正在调查和质询阶段,主要针对Google依靠自己的垄断地位给自己的服务倒流量的问题。尽管施大爷此番表态好像有点不自信的意思,但毕竟他们不愿意让欧盟来监控自己的搜索结果并对算法进行调查。

目前还不清楚施大爷所谓的“算法调整”是针对全球的,还是仅仅针对欧洲地区。

via SEL

签名档越复杂,人越肤浅!


即将卸任 Google CEO 施密特称赞 Apple 比 Google 更懂得尊重用户

Posted: 08 Feb 2011 02:03 AM PST

即将卸任 Google CEO 施密特称赞 Apple 比 Google 更懂得尊重用户

还有最后2个月时间来享受Google CEO职位的Eric Schmidt施大爷上周出席了世界经济论坛,并接受了Telegraph的访问,主要谈论了技术的未来和自己的新位置。


施大爷强调自己并不是要“半退休”了,而且Google并不担心来自Facebook的竞争,而且压根就没看作是竞争对手。他甚至觉得 Facebook的成长对Google也是个好事情。谈到未来的社会化和搜索技术时,施大爷又喷名言了:
从现在开始,我们永远不会独行,也永远不会感到无聊。
施大爷说基于位置的活动将成为大家数字体验的基础,当然前提是他们愿意加入LBS服务。然后施大爷继续幻想未来“不用搜索”的搜索:
我们仍然在研究你输入的搜索关键字,也许10年后你会想:“唉以前真是有意思啊,我居然会输入关键字去搜索”,我们知道你在想啥。

我们怎么就知道了呢?好吧,在移动端我们知道你在哪里,身边都有啥。你只要选择登录,给我们权限,我们就知道你在哪里并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比如我现在在达沃斯,每年我都会来,那Google就知道我现在在哪里,我以前又在哪里,那他就会提醒说,你别忘了今年还要去去年去过的地方开会哦。不过你可能觉得特烦,因为你已经知道了或者你只去15分钟露个脸而已。

这是个真实的例子,我每年都去同样的地方开会,开个玩笑的说──如果我忘了我讨厌这个会,或者我忘了告诉别人我不想去这个会了,结果这次我还是去了 5分钟,比上次呆的15分钟还短,那么电脑就会察觉到每次我去的时间都更短,没准就会建议我以后别去了。

从技术上说,只要有你的授权,我们知道你现在在哪和你的历史,我们可以通过数据挖掘得到这些信息。
施大爷这次似乎特别喜欢说“只要有你的授权”这句话,估计是在隐私问题上被大家喷啊喷的给喷怕了。

施大爷还盛赞了Apple向消费市场的转型,他说:
我是随着IT业界成长起来的。但今天的计算机科学已经完全变成了消费和信息的领域,Google的崛起,Facebook 的崛起,Apple的崛起,都证明了计算机科学可以为人们每天的生活解决问题。只有一家公司在10年前先于所有人看到了这一点──Apple。即便是90 年代,Sun、微软、Novell、Cisco这些公司的基础架构仍然是围绕着企业展开的,那里才有钱可赚,几乎没有一个消费者在每天的生活里离不开 Apple,10-15年后这一切随着网络的进化而改变了。

via Engadget

尤忆当年winzip勇,已成明日黄花~


移动版 Gmail 新增 Priority Inbox(优先收件箱)功能

Posted: 08 Feb 2011 02:01 AM PST

移动版 Gmail 新增 Priority Inbox(优先收件箱)功能

Google自称可以帮助你节省时间查看重要邮件的Priority Inbox出现在桌面和Gmail for Android 2.3.2里之后,今天它终于也出现在移动版的Gmail.com里了,我们再也不用山寨办法来实现了。



目前该功能可在大部分支持HTML 5的移动浏览器里实现,包括Android 1.5+和iOS 3.0+系统。

via Google Mobile Blog


.ng 域名开放注册:Google 抢注 Googli.ng,Bing 抢注 Bi.ng

Posted: 08 Feb 2011 01:57 AM PST

[行业动态] .ng 域名开放注册:Google 抢注 Googli.ng,Bing 抢注 Bi.ng

最近尼日利亚的国家顶级域名 .ng 正式商业应用,Google 成为了第一批用户之一:他们在上个月底注册了 googli.ng 这个域名。

从 Whois 信息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域名使用 Google 的 DNS ,但是并没有指向任何服务器,也就是说还无法访问。



.ng 域名还是挺有意思的,所有 ing 结尾的进行时单词都可以用 .ng 来收尾,不过价格就不那么实惠了,ng 域名一年的注册费用高达 $3,334,约合 2.2 万元人民币,这和 com 的 $10,66人民币比起来实在是太夸张了。

与此同时,微软也为 Bing 也拿下了 Bi.ng 这个域名。

via TNW

两 袖 清 风    报 效 乡 亲


应用程序商店(Web App Store)为软件行业带来的革命性变化

Posted: 07 Feb 2011 04:25 PM PST

[行业动态] 应用程序商店(Web App Store)为软件行业带来的革命性变化

  从较应用程序商店模式繁杂、不便的传统软件销售模式到简单、方便的应用程序商店模式,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进步。应用程序商店为消费者提供了一站式服务,从购买到使用,一切都是那么方便快捷。审核制度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恶意软件及质量较差软件的产生,而广告的出现,也使更多设计精美、简洁易用、功能强大的免费软件不断地浮现在我们面前。一个全新的时代,就此开始。

  App Store:开创全新纪元



App Store Logo


  2007 年,苹果发布了划时代性的 iPhone,从此奠定了苹果在消费电子行业上的霸主地位。iPhone 之所以能成为智能手机设计的风向标、成为美国智能手机市场的第一,是因为苹果出色的设计、苹果引以为荣的 Mac OS X、同样划时代性的 App Store.

  App Store 是软件销售模式的革命。它的审核、广告、三七分账(开发者能得到应用软件销售额的 70%)等特点,激发了开发者开发更多精彩程序的热情,使 iOS 成为了最受消费者欢迎的移动设备操作系统,使 iOS 拥有三十余万个应用程序。

  在 App Store 出现以前,很少人会轻易为移动设备的软件而付费。App Store 的出现,颠覆了这一切。随着各种应用软件的质量提升,很多国人惊呼,“原来手机应用程序还有收费的”。

  Steam:一站式游戏体验



Steam Logo


  Steam 与 CS 1.6 同步发布。它既是一个玩家对战平台,又是一个电子游戏商店。它给玩家提供了非一般的、一站式的游戏体验。在 Steam 平台上购买的游戏,可以在任何时候下载、激活,还提供自动游戏升级、Mac OS X 支持(部分)、讨论社区、反作弊系统、对战平台等功能。

  近几年来,众多游戏厂商把自己的游戏向 Steam 平台供货,使得 Steam 平台成为了最受欢迎的电子游戏平台。它的体验是一站式的,玩家从购买游戏至玩游戏的过程就像次世代家用游戏机一样方便。这就是为何 Steam 平台从众多电子游戏平台中脱颖而出的原因。

  Windows Marketplace与Microsoft Store:PC端应用程序商店先行者



Windows Marketplace Logo


  很久以前,微软便推出了 “概念性”、“摆设性”的 Windows Marketplace,这是 PC 端应用程序商店的先驱,不管在概念上,还是在行动上,都领先于苹果数年。

  但这个应用程序商店基本上是一个摆设,用户难以得知这个应用程序商店,而且微软的推广力度较小,更何况现在只有约180个应用程序(过半数是微软产品)。它没有真正改变应用程序的销售模式,因为它只是把实体店销售应用程序变成了在网上销售应用程序,大部分应用程序购买后的安装问题仍然只能靠用户自己解决。用户体验较差。

  Mac App Store:苹果在PC端应用程序商店的尝试

  在苹果在移动设备市场中依靠 App Store 大获全胜后,苹果在 2011 年,将 App Store 模式搬到 Mac,意图大幅提高 Mac OS X 的软件数量,构造一个与微软一样庞大的应用程序生态圈。苹果已经从移动设备市场认识到,一个操作系统只有应用程序多、操作简单、质量好才能留住客户。开放与否,不能确定成败。

  苹果不想重温上世纪 90 年代的噩梦——市场份额被超过,市值大幅降低。App Store 模式可以使一个操作系统获得新生(应用程序数量大幅提高),这是不容置疑的。所以,推出 Mac App Store,也是在意料之中的。现在,就连桌面应用程序生态圈上处于领先地位的微软,也想在下一代 Windows 系统中大幅推广新一代的 PC 端应用程序商店——Windows Store。



Mac App Store Logo


  应用程序商店有一个主要特点就是方便,方便很大程度上决定在没有自然垄断地位时应用程序商店的成功。它不同于苹果在移动设备的 iOS App Store,苹果的移动设备,安装应用程序的渠道就只有一个——那就是 App Store(越狱除外),但 Mac App Store 毕竟是在 Mac,它必须以方便来赢得顾客。

  Mac App Store 具有快捷安装、快速更新、方便管理、可重复安装的特点。Mac App Store 还有一个非常贴心的功能。当你的文档在 Mac OS X 无法识别时,系统可以在 Mac App Store 中搜索,找出能打开这个文档的程序,让你购买,使工作继续进行。

  即使 Mac App Store 被破解,但是应用程序销量还是冲破了百万。这说明了消费者对方便的看重。消费者原本可以选择破解过的软件,但他们着重考虑之后,还是选择了从正版渠道购买,免去以后的忧虑之心。

  正如苹果官网上所说,“有了 Mac App Store,为 Mac 获得所需的应用程序变得无比简单。无需包装盒,无需光盘,也无需耗时的安装。只需点击一下,即可为你的 Mac 下载并安装任何应用程序。”,它能使消费者获得应用程序变得无比简单,不再繁琐。这就是它成功的秘诀。

  其它应用程序商店:艰难生存

  在 iPhone 所引领的 App Store 模式成功之后,很多厂商都推出了自己的应用程序商店。例如 Android Market、Windows Phone Marketplace …… 但其中成功的应用程序商店少之又少。很多应用程序商店,存在质量差、扣费陷阱多、应用程序少的问题。一片粉饰太平的景象。例如中国移动的 Mobile Market、中国电信的天翼空间、中国联通的沃商店、诺基亚的 Ovi 商店(中国区)…… 他们在市场上都是艰难生存。

  大多数失败的应用商店,失败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但关键就是这些应用程序所在的操作系统具有各种各样的应用程序获取渠道、交易方式的缺乏、盗版泛滥、免费/付费应用程序的比例不当。这在 PC 端就更是如此,因为获得应用程序的方法多种多样,不一定要通过应用商店来获取应用程序,而且还有盗版的广泛存在,所以很多人并不看好应用商店模式在 PC 端的发展。

  就目前而言,真正可以称得上成功的应用程序商店只有苹果 App Store 一家,因为 iOS 在正常情况下只有 App Store 一个应用程序获取渠道,造成了 App Store 的自然垄断地位。开放,曾经使以微软为首的产业链赢得与苹果的竞争,并开创了一个庞大的微软帝国。但在今天,封闭却成了整个行业的主旋律,各大厂商都将精力投在如何创建一个封闭的生态圈,像苹果一样获得第一。应用程序获取渠道一旦开放,像 App Store 这样的应用程序商店便难以为继。

  关于免费/付费应用程序的比例,可以看看下文中的一组数据(截至本文发布当天)。可以看到,普遍认为应用质量比较高的苹果 App Store 商店,付费应用占 67%,而免费应用占 33%;普遍认为应用质量比较差的谷歌 Android Market 商店,免费应用占68%,而付费应用仅占 32%.这可以说明一个问题:如果一个应用程序商店有太多的免费应用,那么整体的应用质量不会好到哪里去——因为大多数时候,开发人员会将精力投入到收益更多的地方(在没有广告的情况下)。而应用程序商店的整体质量是决定一个应用程序商店成败的。



两大应用程序商店各自的免费/付费应用程序的比例


  当然,在中国,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交易方式和盗版问题。中国的国情注定民众拥有双币信用卡的人不会太多。很多人只会通过支付宝、手机支付等较为容易的方式进行支付。而在中国社会上,使用盗版非常普遍,难以禁止,还有大量民众反抗正版规定。

  在这一点,苹果 App Store 是失败的,即使民众非常支持正版,他们也难以支付。更何况中国民众还没有养成一个使用正版和网上支付的习惯。大多数中国民众只为增值服务付费,这从网游、手机铃声中都可以看出。

  于是,广告出现了。它试图改变应用程序的支付方式,从直接收费变成间接收费,更能吸引用户。

   2010 年,苹果发布 iOS 4 ,其中有一项重大的软件升级就是 iAd。iAd 允许开发者在应用程序上插入广告。苹果还提供了一组高效的工具给开发者跟踪消费者的应用习惯。全部广告内容都会以友好的方式呈现,不会太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

  总结:

  尽管应用程序商店前景一片光明,但是仍有各种各样的不确定因素。一个成功的应用程序商店,必须拥有快捷、方便、整体质量高、自然垄断、免费/付费应用程序比例适当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只要有一个没有,那么这个应用程序商店便难以成功。

  但应用程序商店模式,使多年没有得到进步的软件销售行业迎来了一次巨大的变革,全面改变了人们对于软件消费的看法。今天,人们可以方便快捷地获取程序,不再受各种程序安装问题所打扰,提高了获取软件、投入工作的效率,这难道还不是一个革命吗?

via EMLink

我叫阿硕


AOL 业务重组,旗下全球知名科技博客 techcrunch.com 将不复存在!

Posted: 07 Feb 2011 04:22 PM PST

[行业动态] AOL 业务重组,旗下全球知名科技博客 techcrunch.com 将不复存在!

今天对于 TechCrunch 来说注定是个不眠夜,其母公司 AOL 今天3.5 亿美元收购Huffington Post 之后,AOL 在线内容业务将再次面临调整,据几个消息来源说,techcrunch.com明天早晨将改成HuffingtonCrunch.com,所以你可以更新你的书签了。


从TechCrunch网站上的文章中可以看出一股股的讽刺味儿,首先这个收购大新闻TechCrunch居然不是最先知道,而是由首先由 Kara Swisher 在 AllThingsD 上报道的,其次据说此次收购完成之后,AOL旗下的内容业务将由 Huffington Post 统一规划管理。

TechCrunch 是在去年9月28日被 AOL 收购,并非唯一一家 AOL 财产,据同一消息来源称,Popeater.com将改为GOPeater.com,PoliticsDaily 将改为 PoliticsDailyKos,而 Mapquest 将改为 Keith Olbermann’s BEST MAPQUEST IN THE WORLD。

呃,Huffington Post Comedy现在已经可以叫瘾科技(EnGadget)了。

被统一规划管理的TechCrunch,还能像Arringston说的,会保持独立声音么?


芬兰 Android 手机用户可在《愤怒的小鸟》应用中发送短信

Posted: 07 Feb 2011 04:20 PM PST

芬兰 Android 手机用户可在《愤怒的小鸟》应用中发送短信

Rovio已经在公司博客上宣布芬兰Android手机用户现在可以通过 Bad Piggy Bank 支付系统购买 Mighty Eagle 和其它游戏内物品。

Angry_birds_android.jpg

下载 (17.16 KB)
昨天 08:20

此次宣布是iOS和Android版《愤怒的小鸟》更新的一部分,更新内容包括更多关卡以及一个超级碗推广广告。

最开始只有芬兰用户可以使用 Bad Piggy Bank 支付系统,通过应用内短息扣费购买游戏物品,用手机短信支付代替信用卡支付,费用在用户每月话费账单中扣除

在下载或更新应用时,用户会发现《愤怒的小鸟》会发出短信授权请求,让该应用具有移动支付功能。Rovio再三强调不会把用户短信用于其它任何目的。

目前只有芬兰用户Android用户才能使用该短信支付功能,之后会支持更多国家和运营商。

via TNW


AutoClear:一款可在每次启动时自动清除浏览历史的 Chrome 扩展

Posted: 07 Feb 2011 04:18 PM PST

[扩展] AutoClear:一款可在每次启动时自动清除浏览历史的 Chrome 扩展

如果你经常用Chrome浏览了啥见不得人的网站,又经常忘了事先进入隐私模式,那么可以考虑安装AutoClear 这枚扩展,它会让Chrome每次启动的时候自动清除所有浏览历史记录,让你没有后顾之忧。



AutoClear可自动清除的内容包括cookies、历史记录和最近关闭的标签页。

via AddictiveTips

人活着就是为了拼命争斗,承受这紧迫的节奏,日后话当年,也不必悔疚。


Sexy History Viewer Lite:一款一键查看是否有不可告人的浏览历史的 Chrome 扩展

Posted: 07 Feb 2011 04:17 PM PST

[扩展] Sexy History Viewer Lite:一款一键查看是否有不可告人的浏览历史的 Chrome 扩展

你可以通过输入
  1. chrome://history
复制代码
进入Chrome的浏览历史界面,但如果你经常需要查看或搜索浏览历史记录,不妨安装Sexy History Viewer Lite这枚扩展,之后只需要点击该扩展的按钮,即可在下拉菜单里看到最近的浏览历史记录,而且同样也可以搜索哦:



Sexy History Viewer Lite的设置参数也很丰富,你可以选择是否显示搜索框、搜索框的位置、限制历史记录显示的天数等等。

via Download Squad

爱情靠不住,只有奶酪蛋糕是永恒的


Google 战略投资由前 Google 员工联合创办的网络安全公司 Dasient

Posted: 07 Feb 2011 04:12 PM PST

Google 战略投资由前 Google 员工联合创办的网络安全公司 Dasient

Dasient是一家为网站和广告网络开发杀毒解决方案的公司,刚刚得到了来自Google Ventures的追加投资。具体投资金额未披露,但这家公司之前曾经得到过来自Benhamou Global Ventures, Floodgate, Radar Partners等公司400万美元的投资。


Dasient由前Google员工Neil Daswani、Shariq Rizvi和前McKinsey员工Ameet Ranadive联合创建,他们可保护客户公司的网页不会被那些基于网页的恶意软件攻击。他们的技术可监控网站是否受到恶意软件的感染,为网站加入免疫系统,一旦被攻击的话会在第一时间报告给管理员。

新一轮的投资将促进公司的研发、销售和市场探索,尽管有McAfee等公司的竞争,但他们依然在增长,2010年客户增长率达到三位数,且员工数量翻了一倍。

via TechCrunch

尤忆当年winzip勇,已成明日黄花~


Google 旧将创办之 AdMob被 Google 收购后毅然离开 AdMob 加盟 LinkedIn

Posted: 07 Feb 2011 04:10 PM PST

Google 旧将创办之 AdMob被 Google 收购后毅然离开 AdMob 加盟 LinkedIn

早在AdMob还在独立发展的2007年,Google的工程经理Kevin Scott就炒了Google来到了还在创业期的AdMob。2年后Google 以7亿5千万美元收购了AdMob,Scott等于就重回Google怀抱了。不过今天他又决定再次离开Google,作为工程VP加入社会化网络公司LinkedIn,帮助其开发新产品和服务。Scott也是继销售高管Tony Nethercutt和CEO 兼创始人Omar Hamoui之后第三位离开Google的AdMob高管元老。


在AdMob,Kevin Scott掌管着整个技术团队,并帮助移动和网络效率提升了30倍之多。在Gooogle,Kevin Scott打造的团队增加了广告相关性和广告的投资回报率,他还帮助改进了搜索基础架构和搜索用户界面,他擅长的领域包括机器学习、分布算法、大型分布式系统和信息检索。Scott的到来显然会帮助LinkedIn增强其广告技术。

出走到LinkedIn的Google高管也不少,包括Google 科学家Daniel Tunkelang和Android 高级软件工程师Cedric Beust。

via TechCrunch

我叫阿硕


Google 2011年度 I/O 大会门票在一小时内被抢购一空

Posted: 07 Feb 2011 04:07 PM PST

Google 2011年度 I/O 大会门票在一小时内被抢购一空

一年一度的 Google I/O 是每个 Google 开发者以及产品爱好者的节日,2011年的大会将于三个月后的5月10,11日在旧金山 Moscone West 会议中心召开,现在大会门票已经开始销售,如果你有计划去参会的话,赶快动手刷新吧!



因为大量用户已经蜂拥而至,导致了注册系统超负荷从而无法访问,这种事情对于 Google 还真是不多见……

点击这里进入 Google I/O 2011 注册页面。

@ 2月8日 2:00:刚才没事儿刷了几下,居然提示名额已满?不知道是真有这么快还是 Google 又把注册系统回炉了。



2月8日 3:00:已经确认门票确实是卖完了,2009年的 Google I/O 用了 90 天时间卖票,2010年这个时间缩短到 50 天,而今年则只用了 59 分钟!



其实今年门票销售的火爆应该和去年 Google 大送手机有关,几百刀的门票换两台最新的 Android 手机显然很划算。所以今年的门票销售政策有所改变,注册开发者在一周前就收到了邀请可以购买门票,确保了 I/O 真正的听众都可以到场。
人活着就是为了拼命争斗,承受这紧迫的节奏,日后话当年,也不必悔疚。


Google 向美国四所学校师生免费赠送搭载 Chrome OS 系统 CR-48 笔记本

Posted: 07 Feb 2011 04:04 PM PST

[Chrome OS] Google 向美国四所学校师生免费赠送搭载 Chrome OS 系统 CR-48 笔记本

看来 Google Cr-48 笔记本最近产量上来了啊?不但恢复了发货,而且还分给合作伙伴一堆以送给用户,而之前申请了测试项目的用户甚至有的收到了两台 Cr-48!Google 最新的动作是将 Cr-48 带到了校园,他们和四所美国学校展开合作,免费向教师和学生提供这个搭载 Chrome OS 的笔记本用于他们的学习中。

当然,Google 的最终目的还是要寻求反馈信息,好奇心强烈的学生们绝对是非常好的前期测试者。

点击继续观看 Astoria High School 的童鞋使用以及评论 Cr-48 的视频。



点击这里查看原始视频。iOS 用户点这里

via chromeossite

两 袖 清 风    报 效 乡 亲


You are subscribed to email updates from 谷歌众包论坛
To stop receiving these emails, you may unsubscribe now.
Email delivery powered by Google
Google Inc., 20 West Kinzie, Chicago IL USA 60610
Reply all
Reply to author
Forward
0 new mess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