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众包论坛《Facebook 的制胜之道:迎合用户,更酷一点》等19 帖推荐,更多精彩请直接登陆:http://bbs.pxysm.com

0 views
Skip to first unread message

谷歌众包论坛

unread,
Jan 29, 2011, 12:35:24 PM1/29/11
to tlhair...@gmail.com

谷歌众包论坛《Facebook 的制胜之道:迎合用户,更酷一点》等19 帖推荐,更多精彩请直接登陆:http://bbs.pxysm.com

Link to 谷歌众包论坛

Facebook 的制胜之道:迎合用户,更酷一点

Posted: 29 Jan 2011 05:44 AM PST

[行业动态] Facebook 的制胜之道:迎合用户,更酷一点

  《社交网络》这部电影,单纯从电影技巧来说,其实笔者不是很理解这部电影为什么能获得那么多的影评大奖,节奏确实很紧凑,但是也就是一个美剧的感觉啊,在听证会上的回忆这种叙事方式也不是很新颖。

  而说到故事,也许我们这些搞IT的很在乎一个交友网站怎么做到了如此的地位,但是除此之外影片中的“友情、爱情、金钱、背叛”这么老套的主题对于普通人来说怎会比地球人强拆外星人或者进到别人脑子里有吸引力呢?作为一个普通的影迷实在理解不能。

2508_1.jpg

下载 (55.75 KB)
昨天 21:43

  产品,诞生于需求

  从互联网诞生之日起,人们就在不断地希望能将互联网与生活完全地对接,在网络上实现生活中的各项内容。网络交友正是其中一项内容,人们不断地尝试着在互联网上建立一个有效的交友方式。早期的交友网站其实更类似于征婚网站,人们把自己的照片、兴趣爱好等挂在网上期待“同好”的到来。随着Web2.0时代的到来,就产生了Myspace这类以娱乐为主的交友网站,人们通过在网站上表示喜爱同样的艺人和电影来找到朋友(其实豆瓣也类似)。

  与Myspace这些已经存在的交友网站相比,Facebook从一开始就有着不同的理念。

  在Facebook时代来临之前的“交友网站”,主要的目的在于让人们在网上找到兴趣相投的人,这些人很有可能是现实生活中并不认识的。而Facebook与它们不同,Facebook是“真实的”。所有的用户被要求用真实的资料来注册,在网站中,也更多地关注的是现实中的好友,人们用这个服务不仅仅是为了找到新的朋友,而是希望通过Facebook告诉他现实中的朋友们他都干了什么,在玩什么,同时关注他的朋友在干什么,在玩什么。Myspace与 Facebook所代表的两代社交网站,Key Words都是“网络”与“朋友”,但Myspace是“创造网络中的朋友”,而Facebook是“关注网络中的朋友”。显而易见,后者的朋友是在现实中所结识的,关系要比前者中的紧密许多。正是因为如此,Facebook才会远比Myspace受欢迎。

  其实在交友网站大潮中有着无数的人雄赳赳地闯入了这个市场,又悄无声息地再也不见了。如果你是为了做一个产品,而去做一个产品,失败几乎从一开始就是定数。无论你的产品有多酷多炫。 Zuckerburg一个毛头小子的成功就是在于报复性的建立“Facemash”却大受欢迎之后,发现了人们对于这样的“熟人社交”的拥护。所谓优秀的产品,就是能够满足人们已经存在但尚未得到满足的需求;而所谓卓越的产品,能够满足人们应该存在的但是从未有人想到的需求。

2508_2.jpg

下载 (18.06 KB)
昨天 21:43

  电影里其他的细节

  在电影里面Zuckerberg不断地拒绝往网站上添加广告的建议,理由仅仅是因为用户会觉得那样不酷。而国内的某些网站,特别是一些资源下载站,好吧,“不酷”这个词我实在没办法说得出来。我千般小心还偶尔会点错链接下下来一个莫名其妙的广告软件,更别说那些仅仅是为了下一个常用软件的新晋网民了。因此,我觉得国内的各种电脑管家的一键安装软件功能还是积了点阴德的。

  Zuckerburg在听证会上对双胞胎兄弟说的话让我想起了四姑娘:“如果是我抄袭,那庄羽写的书为什么就没有火”。着实很像啊。

  Zuckerburg因为偷了别人的想法而赔偿了6400万,真的不知道国内的某些公司~~~~唉。

via ITNEWS

google≠谷歌


给 Google 工程师的忠告:不必等到有好的 Idea 才跳出来创业!

Posted: 29 Jan 2011 05:37 AM PST

给 Google 工程师的忠告:不必等到有好的 Idea 才跳出来创业!

最近我遇见一个朋友,他说离开Google已经说了3年,每次我遇见他,他都说他只是“在等一个好的idea”就离开去创办自己的公司。我猜他会跟很多人的做法一样,在Google呆另外的6-24个月,然后加入另外某个人的公司,他永远不会开始做任何事。


我认为“等有一个好的idea”才去创业的作法是绝对错误的,通常这种作法都会胎死腹中。

创业不是关于为了一个好的idea打拼,创业是对给客户创业价值的不懈追求。

开始一个公司,不是“开始一个idea”

随着你着手实施你的“好的idea”,你会很快发现,没有人想用它。这意味着你将要继续在产品和潜在市场上进行迭代,直到有人想用它。很多业余项目和内部工具都是很好的案例,因为他们现在都成为了独立的公司或产品。Blogger 出自 Pyra 实验室的内部工具,Github 是一家创业公司的内部工具,Yammer 出自 Geni,GroupOn 出自 thePoint。

上面例子的核心就是,企业家们实际上是开始一个公司,而不是“开始一个idea”。相比于什么坐着等待什么也不做幻想着能想出一些伟大的idea,做一些事情更重要,哪怕是任何事情。

如果它是那么明显,早就有人做了

世界上有太多的好idea没有人去执行。

专注于一个好的市场,而不是好的idea

随着你在一个市场中进行迭代,通常情况下你会发现你初始的想法在这个广阔的市场里根本不算什么。一个好的市场总是有机会在里面,即使你第一个想法很差,你也能发现潜在市场并在下次尝试的时候做出更好的东西。相反一个好的 idea 在一个差的市场通常只会失败。Don Valentine,红杉资本的传奇创始人(他投资包括思科、苹果、雅达利、甲骨文和艺电公司)经常说,对他来说市场永远是最首要的事情。

Josh Koppelman 称伟大的企业家为“热追踪导弹”,因为他们在目标市场中磨炼自己,即使失败,也是一次初期经验,创业公司就应该这样。

最重要的是执行

即使你有伟大的idea – 同时还会有其他5个人也想到了这个idea。这也是为什么这么多类似的公司差不多同时开始。看个照片分享领域的例子,Instagr.am, PicPlz, Mopho.to, PicBounce。

下次你停下来对自己说“等待一个好的idea”的时候,不要停止你自己。去做并建立一些东西,即使是坏的idea,只要在好的市场,或者一些很小但是你自己需要的产品。重复地去做,坚持前进,最终你会发现坏的idea变成了好的公司。

via ITNEWS


美国著名科技博客 TechCrunch 联手李开复创新工场在中国举办创业比赛

Posted: 29 Jan 2011 05:34 AM PST

[行业动态] 美国著名科技博客 TechCrunch 联手李开复创新工场在中国举办创业比赛

TechCrunch将和 @李开复 老师的创新工场一起把TechCrunch Disrupt创业大赛带到北京。


TechCrunch是全球科技界最知名的独立博客之一,也是在全球范围内广受好评的博客之一。TechCrunch的消息每天被全球各大媒体和博客引用。TechCrunch Disrupt是由TechCrunch举办的创业大赛,每年举办一次,旨在发现全球最成功的、最给力的创业公司。


2010年的Disrupt创业大赛在纽约和旧金山举办,2011年的创业大赛将增加第三个城市:中国北京。Disrupt创业大赛日程:纽约:5月23-25日;旧金山:9月;北京:10月底。后两个城市的具体日程稍后公布。

长期以来TechCrunch关注的焦点不仅仅是硅谷,现在他们想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关注范围。而现在没有哪个地方比中国更激动人心、更具有挑战性、利润更加丰厚。中国的网民全球第一,全球五大网络公司中有两家来自中国,中国证明一流的互联网创业公司并不都在硅谷。

TechCrunch将和李开复的创新工场一起举办Disrupt北京创业大赛。届时会有黑客马拉松比赛,来自硅谷和中国的大公司进行现场辩论,以及创业大赛。

如果你想报名参加,可以在这里提交表单。

via TechCrunch

你再封,爷就再也不做站了,谁怕谁啊!


Chrome Canary 与 Chromium 更新至 11.0.652.0,版本号终于超越 Opera!

Posted: 29 Jan 2011 05:29 AM PST

[更新] Chrome Canary 与 Chromium 更新至 11.0.652.0,版本号终于超越 Opera!

再爱 Chrome 的粉丝,面对着 Chrome 的版本号估计也变得麻木了,但是这重要的跨代时刻我们还是来记一记吧,Chromium 与 Canary 领跑进入11代了。


跨代的一瞬当然还是一如既往地,没有什么新鲜的内容,但是我们永远不会担心 Chrome 会有它举足不前的一天,毕竟这些年来,Chrome 的进化总能给带给我们惊喜 : )
纵子不来,我岂不往~~~~


知名人肉搜索引擎 Blekko 推出 Android 客户端

Posted: 29 Jan 2011 01:26 AM PST

知名人肉搜索引擎 Blekko 推出 Android 客户端

致力于通过人工维护对抗网络垃圾信息的搜索引擎Blekko刚刚推出了一个适用于Android和iPhone手机的客户端。


不管是否登录,你都可以在这个应用中浏览搜索结果。除了不支持Facebook登录之外,该应用具备Blekko的所有其它功能,比如通过 /slashtag搜索等。当你点击每条搜索结果右侧的箭头时,你还可以看到标记为垃圾信息,查看SEO信息、在Safari中打开等功能。

Blekko CEO Rich Skrenta称:“在一个人们想随时随地获得最佳答案的世界里,移动搜索变得越来越重要。”

你可以在iTunes应用商店或Android应用市场中免费下载这个应用。

via TechCrunch

TMD,原来日食是在白天,害老子白等了一宿!


施密特的后CEO时代角色:Google旧国的守卫者还是新土的开拓者

Posted: 29 Jan 2011 01:18 AM PST

施密特的后CEO时代角色:Google旧国的守卫者还是新土的开拓者

可能没有人预见到这个事件的发生,但是Google的高层确实发生了突然的变动。


每当一个公司的高层(客户,供应商,股东…)发生变动,几乎每个人都想知道发生了什么变化。通常这种变动不会是什么好消息。不过,在昨天的人事变动的消息的背后,Google的收入增长令人惊奇。Google拥有每年约30%的收入增长,除了Facebook和苹果(APPL)之外,这些结果给任何人一个人都留下了深刻印象。与一些观点相反的是,一直以来股东及董事会成员并不会唯CEO施密特马首是瞻。所以说这不是一个坏消息,但它也并非是一个多好的好消息。

那么,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变动?我不想谈论这个问题,不过Google给出的解释比我听到的或是幻想出的推测来的更有意义。很明显,埃里克•施密特希望继续向人们谈论技术。他对技术的破坏性创新力量很感兴趣,并且已经着手进行Google Ideas、Google’s Think/Do Tank的开发。

Google的领导层有很多心烦意乱的事情。他们面临来自四海的诉讼,其中甲骨文公司对于Android的侵权诉讼是最大的一桩。美国司法部和世界各国±对其施加反竞争的压力,而一些反隐私组织(常常是基于微软(MSFT)等竞争对手的资金支持而存在)也对其施压。这些都是Google的烦恼。目前为止,三位公司首脑不得不忙于应付这些压力,以至于无暇再内部创新和管理方面投入足够的精力。

因此,在Google被这样持续消耗的情况下,施密特站出来担起所有这些琐碎之事,让佩奇可以分身去经营别的业务。在公司的两位创始人中,佩奇更为保守一些。以他名字命名的PageRank运算法则使得Google的摇钱树得以寻找更多的赚钱契机。十年前,当施密特被当做一个保姆式的看护者的时候,他坐着CEO的位置。所以说,两位正式的领导人中,佩奇看起来似乎是更好的选择。当然一些人可能不这么认为。

不过,现在的情况有了很大的不同。当施密特在2001年接手Google的时候,公司只有有几百名员工。而现在,它已经是一个巨大的跨国公司,拥有 25,000名员工以及遍及全球的影响力。有人说,施密特将会继续指导佩奇,但是不少人质疑佩奇是否有足以领导Google的公众形象和能力。毕竟,他在公共场合极为羞涩并极力避免处于聚光灯下。

那么,谢尔盖•布林怎么样呢?他的合作创始人的头衔(这似乎只是一种表示而已)以及难以描述的工作看上去是三个人里面最“低等”的。布林一直对开发新产品有兴趣,他曾经的头衔是产品总裁。如果公关可信的话,他将专注于创新,并努力为Google开发一些新产品以抵消公司对搜索广告的依赖。

布林是会像苹果公司的合作创始人斯蒂夫 •沃兹尼亚克一样被降至去做公关还是会继续深入进行新产品开发的研究?最初,他似乎至少参与到了Google的社会项目和其他非雾件倡议中。然而,他的头衔和渐远的工作范围让我怀疑,历史是不是将要重演?毕竟有保罗•艾伦和上面提到的斯蒂夫 •沃兹尼亚克都曾经被贬谪到了“其他创始人”的位置。

市场对这一事件的反应如何?这一点似乎不用过于担心。Google的确在这个季度打破了分析师的预测,但在今天早上上扬了10个点。当一个CEO意外离开的时候不常出现这样的事情。

更多的细节会在今后的数周、数月甚至数年中渐渐清晰。如果施密特要被开除,那么他在Google的生涯不会超过一年。布林是会继续留在Google 的核心领导圈中还是他会离开,自己弄一辆赛格威小车,买些运动经营权和游艇过上另一种忙碌的生活(变成一个专利投机人)?

最重要的是,拉里•佩奇究竟会在自己的Google CEO生涯中遇到怎么样的问题?所有人都期待着四月份他成为CEO的那一天。

via TMT观察中心


Google 社区化产品 “Google+1” 能否撼动 SNS 巨头 Facebook

Posted: 28 Jan 2011 08:15 PM PST

Google 社区化产品 “Google+1” 能否撼动 SNS 巨头 Facebook

2009年10月,Google发布了社会化搜索,以及后来的Google Buzz,之后你将可以在Google搜索的百宝箱里选择专门去搜索实时性的社会化信息,但这远远不够,Google需要一个完完全全的社会化网络产品。这就是传说中的Google Me,后来号称改名为Google +1,商业周刊的文章中再次透露了一些Google +1的细节。


Google的工程VP Vic Gundotra确实是这个神秘产品的领军人物。两个知情人士在爆料前都要求不要透露他们的名字,因为这个项目目前还未完全公开。他们说这个暂定叫做 Google +1的项目会搜取目前类似Gmail和YouTube这些产品里用户之间的关系,然后Google将允许用户分享这些关系,利用这些信息让其它产品变得社会化起来。届时Google的搜索结果也会偏向这些让你的好友感到实用的页面。比如你在Google Maps里搜索一个周边的意大利餐厅,就会得到一个你认识的哥们的积极评价。

Vic Gundotra未对这篇文章发表评论,但Larry Page则提示说Google的社会化网络计划将提供更多精确的隐私保护手段,他说:

大家都看到了围绕着社会化网络所引起的巨大争议,人们都在担心:我分享的内容里的好友是否愿意这么做?我认为要让这些系统按照人们的意愿来运行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

听这个意思,Google +1里的这个1就是你的那个好友,除了让Google帮你搜索,你的好友也会利用社会化方式来帮你搜索到更实用更适合你的信息。

via SER


十个雷人 Google 街景:黄色羽绒机车男随地大小便(组图)

Posted: 28 Jan 2011 08:09 PM PST

十个雷人 Google 街景:黄色羽绒机车男随地大小便(组图)

1.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 青苔路



3. 霹雳路



4. 街景小车暴露了日本境内的循环虫洞入口(往后退三步看看),还记得《the Matrix》里连续看到两次黑猫的Neo和《Animatrix》里物理错乱的日本街头空地吗:





5. 街景车变街景船



6. 街景三轮车司机:“哇,长脖儿鹿!”



7. 松田食品工业株式会社的社员们做操不认真那



8. 罗马尼亚人都是用脚开车的



9. 感情铁,喝吐血



10.



via StreetViewFun

纵子不来,我岂不往~~~~


Google 声称已掌握新的原创文章判断算法,搜索结果中将增加原创文章权重

Posted: 28 Jan 2011 08:05 PM PST

Google 声称已掌握新的原创文章判断算法,搜索结果中将增加原创文章权重

本周Google宣布他们将开始对抗垃圾内容网站,今天Matt Cutts确认新的算法已经开始起效。


Matt Cutts说他们在周四的搜索质量例会上通过了最新的算法,并已经在26-27日前后上线。基于对站长们的追踪,Matt Cutts也已经确认新算法已经生效,开始影响到搜索结果。新的算法主要对抗的是低质量的垃圾网站,和那些防止大量四处复制来内容的网站。

Matt Cutts说大概会有2%的搜索会在某种程度上产生变化,其中有一半的搜索结果变化之大足以让用户发现。这次新算法会让那些拥有原创内容的网站有更多的出现机会,起码排名会高于那些垃圾站和复制原创网站内容的网站。

这对广大辛苦做内容的站长是个好消息,起码那些抄袭的网站可能不会再把你踩在脚下获得更高的排名了。

via SEL

兽兽是个千载难逢的人间尤物!


信息过载问题的解决之道:最佳过滤器应该是相关性还是人气?

Posted: 28 Jan 2011 06:12 PM PST

[技术分析] 信息过载问题的解决之道:最佳过滤器应该是相关性还是人气?

据国外媒体报道,社会化媒体的兴起导致了网络内容的激增,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信息过滤工具的广泛需求。人气和相关性是最常见的内容过滤器,但它们是最好的吗?


知名科技博客读写网(ReadWriteWeb)的马歇尔·柯克帕特里克(Marshall Kirkpatrick)向3位业界人士提出了问题:在未来,相关性、人气和过滤的关系是怎样的?这3位曾开发过一流社交软件的受访者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大不相同。以下就是柯克帕特里克的文章摘要:

人气VS.相关性

报纸出现前:宗教领袖自己选择内容,以保持内容不离题。但同时,他们也必须注意观众的反应。正如Sy Safransky所说,如果耶稣是个讨厌鬼,他就不会吸引到观众。

报纸时代:编辑的责任和售出报纸的需要之间的矛盾,也就是内容相关性和人气之间的矛盾。但是,热门内容赚取的收入对相关性内容是一种补贴。

网络时代早期:人们可以轻松地发布东西了,这使得网络上出现了如此之多的利基内容,以至于观察家们担心人们被隔绝在自圆其说的信息中。似乎人们不怎么关心内容的人气?

社会化网络早期:通过Facebook和Twitter大规模传播内容的可能性,让发布商们开始重视链接诱饵和其他有人气的内容。

未来?:网上的数据量几乎是无限的,需要从海量内容中选取一些提供给网络用户。那么应该如何根据相关性和人气来决定给用户提供哪些内容呢?

1 相关性和人气的含义将改变

尼克·霍尔斯特德(Nick Halstead)是Tweetmeme(追踪Twitter 上热门内容的服务)和数据挖掘公司DataSift的创始人。他认为,对未来的信息过滤来说,相关性和人气都非常重要,但未来这些概念的含义与现在大相径庭。

他认为,“相关性的含义正在改变。我们过去认为相关性就是将一个查询词条和一个结果匹配起来,主要是通过搜索引擎进行关键词搜索来实现。而人气则是以全球性的行为为基础的单一指标(如PageRank)。

“但这两者的含义都会变化发展,社交图正在改变这些含义。现在,相关性是指一个人的喜好和厌恶——Facebook和Twitter都拥有大量和你的喜好有关的行为模式数据。而且现在内容是按照语义来理解和分类的。因此,未来的相关性将由你的喜好与内容如何匹配来决定。

“人气的含义也在变化 ,诸如Klout和PeerIndex这样的服务都证明了社交权威正在变得日益重要。第一家发现这种‘排名’的公司会变得前途无量,因为这种排名意味着‘广告定位’,也就意味着收入。

“因此,未来的过滤器仍是人气和相关性的结合。但它将会采用新的社交指标,从本质上说,你不是‘搜索’,而是‘关注’那些与你匹配的内容,无论是否需要告诉计算机。

“我认为谷歌知道自己需要迅速适应这一状况。”

2 不同类型的用户需要不同类型的过滤器

杂志界面阅读器Feedly本周发布了一款iPhone应用程序,业界认为它是市面上最好的iPhone 源阅读器。Feedly的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Edwin Khodabakchian也是受访者之一。

Khodabakchian认为,网络上存在不同类型的用户,他们需要不同类型的过滤器。Feedly在发现内容来源的过程中使用“相关性”,在过滤和优先排序的过程中则使用内容的“人气”。 他表示:

“我们把用户分成3种类型。

·Facebook使用者:他们每天花数小时在Facebook上。这种用户喜欢与朋友联络,内容只是他们用以互动、扮酷、感觉自己属于一个集体的借口。

·激情式用户:他们关心的是主题,这种用户与内容的作者和品牌有一种特别的联系。他们喜欢可预见性。

·Twitter用户和博客作者:他们酷爱信息,渴求实时性。

“我认为,对类别不同的用户来说,过滤信息的方式也不同,对于Facebook使用者来说,相关性和人气差不多是一半一半,他们会想:我能找到一些真正有趣的、不寻常的东西和我的朋友们分享,并且显得我很酷吗?对于激情式用户,他们已经找到了他们信任的网站和内容来源,这能让事情变得可预见。为他们提供的过滤器以下三者的混合:他们最喜欢的内容来源,受欢迎的内容,以及推荐。

“Twitter则更有趣一些,因为它有一个隐含的兴趣图,而且它是基于时间的。能知道现在正在发生什么事,这非常好……从你已经知道的来源获得内容,这也非常好。

“我们关注的焦点是想要获得精神食粮的激情式用户。他们正在寻找一个可预见的体验,以及一点点新发现……

“在Feedly桌面端的页面里,也有一个’你可能也会喜欢的网站’列表。这是协同过滤……类似于亚马逊网站上的‘你可能还会喜欢’列表。

“在进行这种协同过滤时,我们要在一个用户和一个来源(或一个作者)之间创建联系,而不是一次性地显示内容。约有70%的Feedly新用户不了解 RSS或谷歌阅读器。个性化最难的部分是,你只有30秒钟时间来帮助他们建立一些具有相关性的东西,而且你还不能让他们自己来做,因为他们的大脑一片空白。这个过程不能让人感觉到像是工作。

“即使Feedly用户对一个话题非常感兴趣,但你只要让他们做这样一点点事,他们立刻就甩手放弃了,这让我觉得很惊讶。我不知道这是否和基于源的内容的价值主张有关,或是涉及到信息超载问题中的情感色彩。 ”

3 用户体验最重要

Ouriel Ohayon是一位“连环创业家”,他最新创办的公司是移动应用程序推荐服务Appsfire。Ohayon认为用户体验非常重要,以至于在过滤信息的问题上,用户体验让相关性和人气都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Ohayon说:“问题并不在于算法或是指标,而是在于用户体验,你可以开发出最好的过滤器,但这并不重要,如果实验它们的工具和显示它们的用户界面很糟糕的话。你比较一下谷歌阅读器和Flipboard就知道了。

“人们关心的是外表,胜过关新信息源背后的实际参数。当然个性化等因素还是需要的:社交图、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新鲜度、兴趣度,但总的来说,用户没兴趣听到这些,他们希望的是良好的体验,特别是在手机上。”

作为一名技术人士,我觉得有点沮丧。我不太赞同Ohayon的说法。我喜欢以上3种回答的某些部分,但我自己的观点最接近于前两个回答之间的某个地方:通过相关性检测来确定优质的内容来源,进行适度的个性化,然后在内容级别通过人气和内容来源的不同权重进行过滤

我自己也希望能拉开过滤器的“盖子”,亲自摆弄摆弄它的算法。但大多数人当然不希望这样做。

我期望在将来,我们有多种方式处理信息超载问题,而且对大多数人来说,最终达到这样的状况:人们什么不用做,最好的内容能被自动地发送给他们,无论“最好”是以什么方式决定的。
每天和大家灌水真欢乐。


让你见识微博(Micro- blogging,Microlog)的力量

Posted: 28 Jan 2011 06:09 PM PST

[行业动态] 让你见识微博(Micro- blogging,Microlog)的力量

首先介绍一下,自己其实对微博也是刚刚认识不久,开通的时间也不长,但由于自己正在筹划一个关于网络推广,SEO优化相关的网站,因此也开始学习着写一个原创的文章,正好开始使用微博,对其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和了解,写下了这篇文章,欢迎大家给力啊。

weibo.PNG

下载 (162.98 KB)
昨天 10:09

什么是微博

今天这篇文章并不是普及微博的文章,其实能看到这篇文章的朋友也都知道,我就在这里简要描述一下(顺便凑字数啦)。

按标准的叫法来说,微博应该是叫微博客,随着它的流行,也有了很多种叫法:微博,围脖,Twitter等多种。微博客(Micro- blogging,Microlog)是一种允许用户及时更新简短文本(通常少于200字)并可以公开发布的博客形式。它允许任何人阅读或者只能由用户选择的群组阅读。随着发展,这些讯息可以被很多方式传送,包括短讯、即时讯息软体、电子邮件、MP3 或网页。一些微博客也可以发布多媒体,如图片或影音剪辑和出版。

微博和博客的区别

众所周知,微博和博客的最大区别就是输入内容的多少不同,博客内容可以无限制多,而微博字数最多一般为140个字。可以这么说,微博是博客的一种迷你形式的表达,二者具有一定的共性,都可以称作为个人媒体,但同时又可以说,它们是两种不同的应用,博客是自说自话,我的地盘我做主,它是以写作的博主为主体,其他受众只能被动接收。而微博则是形如一张网络,将人与人进行关联,但同时每个人又都是主体,它可以让每个人自由自在的发挥。

微博的力量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微博的力量已经不容忽视了,让我们来看一下下面这张图的统计吧,这是我用Google关键字工具统计画出来的,比较简陋。


通过Google关键字工具,我对现在国内比较热门的运营微博的网站: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人民微博,网易微博,搜狐微博进行了统计,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新浪微博的搜索量已经远远超过了其他几家微博网站的总搜索量之和,这也归功于新浪微博在开始之初的大胆投入和宣传推广。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都开始认识到微博的力量,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和厂家开始开通微博,在微博上宣传自己的产品,下面我就简要分析一下微博的价值,及利用微博如何进行运营推广。

微博的价值及运营推广

微博的价值现在已经被无限放大了,随着新浪微博的成功运营,加上国内其他几家大的门户网站的全力投入,现在微博的发展已如火如荼的展开,微博的价值也开始逐渐显示出来。

微博的价值在一方面体现在你的粉丝数量的多少,有一部分人是为了交友和快乐,而也有一部分人从中看到了商机,将微博发展成为生意,而现在更有广告公司列出了覆盖各大微博的“有广告价值”的微博主的报价单,这份报价单已经在一些网络营销公司中流传并进入广告主的视线。据报价单显示,微博转发的具体报价按照该账号“粉丝”的数量而调整。“粉丝”数量超过60万,报价为2000元/条:“粉丝”数量接近50万,报价为1500元/条:“粉丝”数量接近30 万,报价超过1000元/条:“粉丝”数量在10万至30万之间,报价为500元/条至800元/条。

如此广阔的“钱景”,更加吸引越来越多的人的投入,更有甚者,开始花钱买粉丝,花钱买粉丝这点我并不认同,但如果拥有广泛的粉丝的话,对其个人网站访问量的提升会有一个大的变化,这也是越来越多的个人站长开始开通自己的微博,并在上面宣传和推广自己的网站,随之而来的是各类进行网站推广的微博工具的盛行,在个人网站中添加上自己的微博展示信息,这样微博和个人博客相辅相成,相互推广。

对于微博营销来说,还有更多细致的地方,限于篇幅在这里我就不再啰嗦了,有可能的话我会在不久的将来再另写一篇文章专门来介绍分析一下微博营销的多种方式。

如何开通微博

下面是几家比较热门的微博网站,大家有兴趣可以注册一下。

新浪微博注册地址:http://t.sina.com

腾讯微博注册地址:http://t.qq.com/

网易微博客注册地址:http://t.163.com

搜狐微博注册地址:http://t.sohu.com/home

via 红心草博客

是非审之于心,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


从SEO角度看网站标题标签的设置技巧

Posted: 28 Jan 2011 06:05 PM PST

[行业动态] 从SEO角度看网站标题标签的设置技巧

网页标题是搜索引擎优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这点不管是在百度或者Google以及其他主流搜索引擎中是同样重要的,标题标签一般放在html代码中的页面头部(head)标签中:



如果一个用户搜索某个关键词,你的页面出现在了搜索结果中,那么标题通常将在第一行显示,用户所搜苏的关键词会加粗或标红显示,这有助于用户分辨这个页面是否与他所要了解的主题相关:



那么我们在写标题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呢?什么样的标题才是好标题。这点与其他主流搜索引擎其实也没什么区别,标题需要具有准确性与独特性,准确性可以使你的标题有效的传达你网站的内容,而独特性确是可以使搜索引擎对我们网站中各个页面很好的区分开来。除此之外标题如果能够精简的话就尽量精简,因为搜索引擎中标题可以显示的字节是有限的,超过的字数将会以省略号显示:



标题注意事项:

1.不要起更网页内容无关的标题。

2.不要使用例如“无标题”,“下一页”,“上一页”等文档默认标题。

3.对所有网站页面都起同一个标题,这点是现在大部分企业网站最容易犯的错误。

4.使用过长但确毫无意义的标题。

5.标题中大量堆积关键词,这点在以前中对于关键词排名是很有作用的,不过目前只会做为一种惩罚标准。

推荐标题:

以我们网站的为例

首页:太原网站建设,seo顾问,推广,培训 - 维基SEO研究中心

分类页:网站建设服务 - 太原网站建设,seo顾问,推广,培训 - 维基SEO研究中心

内容页:太原维基SEO投稿可得100元新年红包 - 太原网站建设,seo顾问,推广,培训 - 维基SEO研究中心(内容页标题也可以起为“太原维基SEO投稿可得100元新年红包- 维基SEO研究中心”,或者“太原维基SEO投稿可得100元新年红包”)。
有信仰是多么幸福的事情


拉里·佩奇将引领 Google 进入全新时代:六大部门高管群星璀璨

Posted: 28 Jan 2011 06:03 PM PST

拉里·佩奇将引领 Google 进入全新时代:六大部门高管群星璀璨

美国《商业周刊》近日发表封面文章称,谷歌创始人拉里•佩奇将于4月份就任CEO,带领企业进行第三次创业。他麾下人才如云,其中最耀眼的六颗明星分别是负责Android开发的安迪•鲁宾、领导YouTube的萨拉尔•卡曼加、“前线指挥官”维克•冈多特拉、搜索算法背后的阿密特•辛格哈尔、统领广告科技研发的苏珊•沃西基和Chrome部门主管桑达尔•皮采。佩奇面临的挑战在于:如何保证这些性格、理念各异的天才们精诚协作,保证谷歌继续高效运作,在某些情况下,他将不得不背离松散自由的“谷歌风格”,以强有力的决策确保效率。

以下为文章全文:

在加州山景城的Googleplex总部,谷歌的十几个高管每逢周一都会齐聚于会议室,举行称为“Execute”(执行会议)的每周例会。该例会于去年夏天发起,拥有一个特殊的使命:使谷歌漫长产品线上各位独当一面的头头脑脑们能汇聚一堂,将他们迥然各异的思想和行动凝聚成企业的力量。谷歌联合创始人谢尔盖•布林(Sergey Brin)、新任CEO拉里•佩奇(Larry Page)及即将卸任的现任CEO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亲自组织领导该会议。更深层次的目的是使谷歌这个搜索巨头不致患上大公司病——日趋僵化。这并不容易,因为谷歌已经是一个庞大的科技巨人,旗下各部门有时甚至不免自相抵触。与会人士包括多个大权在握的部门领袖:执掌Android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开发的安迪•鲁宾(Andy Rubin)、领导视频分享网站YouTube的萨拉尔•卡曼加(Salar Kamangar)以及负责开发“秘密武器”以抗衡Facebook的维克•冈多特拉(Vic Gundotra)。佩奇在举行最新一次Execute会议之际,接受了彭博社《商业周刊》的电话采访,他表示:“我们必须使不同产品团队的领袖汇聚一堂,探讨各种整合的可能性。随着规模日益扩大,我们必须确保速度、节奏和激情不受影响。”

佩奇开启谷歌3.0时代

正如1月20日突然宣布的佩奇将从四月起取代施密特就任CEO的消息一样,这一每周例会标志着谷歌在企业战略上的再次转身:欢迎来到谷歌3.0时代。1.0时代从1996年持续到2001年,当时佩奇和布林在斯坦福大学宿舍和加州门罗-帕克的车库中初次创业;2001年他们聘请了时任Novel公司CEO的科技老兵施密特,拉开了辉煌的2.0时代;现在到了第三阶段,佩奇将亲自领导企业,试图扫除官僚作风,使谷歌重返青春。

尽管谷歌新近公布的2010年第四季度财报显示净利润同比大增29%,但其股价在过去12个月中仅上涨了13.7%,涨幅尚不及标准普尔500指数,颇令投资者失望。在社交网络方面,谷歌已被Facebook甩在身后。2010年Facebook一举成为全美访问量最大的网站,其提供的显示广告数量已经超过了谷歌和雅虎;移动计算技术的节奏仍然由苹果掌控,苹果使用独有操作系统的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如果该公司愿意的话,可以将谷歌的产品关在门外。

除此之外,谷歌还面临着欧美多国的反垄断调查;一些高管随时可能另谋高就。或许最大的威胁是其日益庞大的松散组织架构,这拖慢了谷歌的步伐,严重影响了效率。

谷歌素以鼓励员工自由创新著称——一位风险投资家曾将谷歌比作“创新丛林”,这种企业文化曾孕育Gmail邮件系统等卓越的产品。但除了 Android之外,这种作风最近带来的是一系列失败产品,比如模仿Twitter的Google Buzz和在线协作平台Google Wave。

佩奇并未明确地将这些失误归罪于企业松散的管理或者著名的三驾马车领导模式,但他承认:“我们确实付出了代价,执行速度受到了影响,而且员工们有时不知道谁才是最终拍板的人。”他还称自己就任CEO可以“明晰我们的角色,提高我们的效率”。

一些前谷歌雇员因这一变化深感鼓舞,谷歌前首席信息官道格拉斯•梅里尔(Douglas Merrill)表示:“佩奇极富远见,他正是那种能够鼓励人们做得更多、更好,实现更高目标的领袖,他往往能用寥寥数语引导或重构某个项目,而研发人员会因他的指导而精神振奋。”

这些“谷歌毕业生”也承认,佩奇并非天生就适合担任首席行政官。他生性内向,对公开演讲能避则避,也不喜欢严格按照日程表行事,对外公关也并非他的强项——这正是每周Execute例会的目的之一,与会高管正日渐担当谷歌派驻世界各地的“大使”。佩奇称,他的目标之一是学习这些高管在各自的产品开发团队中显示出的强有力领导风格,将其用于整个企业的领导和决策过程。他表示:“有些人在部门运作中展现的自主性和明晰的决策权威使我们深受鼓舞。”

为了让读者朋友们对谷歌内部冉冉升起的新星们加深了解,《商业周刊》选择了六位谷歌产品开发团队的领袖详加介绍,包括广告科技部门的主管、新 Chrome操作系统的领袖及搜索部门的一位负责人。这当然无法涵盖谷歌的全部天才,但他们都深受佩奇的信任,某种程度上也代表了企业的未来。这些高管明确表示对公司的前途仍然信心百倍,他们认为谷歌能够在目前表现不佳的市场中取得成功。他们的共同职责是帮助谷歌更高效、更迅速地前进,防止其成为另一家一度风光无限,但此后创新光环不再,为业界新星取而代之的迟暮英雄。

前线指挥官维克•冈多特拉

谷歌定期邀请各界名流到Googleplex演讲,去年5月份来访的是著名脱口秀主持人康纳•奥布莱恩(Conan O‘Brien)。在数百位谷歌员工面前接受采访的不是施密特、佩奇或布林,而是现年41岁的冈多特拉——谷歌工程副总,崛起最快的新星之一。

冈多特拉在谷歌众多人才中脱颖而出靠的当然不仅是他坦然接受奥布莱恩调笑的度量,他是谷歌两条战线上的“战场指挥官”——与苹果争夺移动应用开发者的欢心,同时打造能与Facebook的社交产品。

冈多特拉于2007年从微软跳槽加盟谷歌,当时微软还被谷歌上下看作最大的竞争对手。从1990年代到2000年代初,冈多特拉都是微软的“首席福音传播者”,他负责与软件开发者的沟通,说服他们为微软的各种平台开发应用,且成果卓著,以至于被微软前营销经理Ashish Gupta形容为“一个传奇人物”。

冈多特拉透露,其跳槽谷歌的决定是在女儿的影响下作出的,2005年他与女儿共进午餐时,遇到一个问题,女儿不加思索地建议“何不谷歌一下?”这个简单的事件最终促成他作出加盟谷歌的决定。

施密特和谷歌两位联合创始人很快就决定让冈多特拉领导移动设备应用开发团队,在他的掌控下,谷歌相继推出了速度大幅提升的手机版搜索引擎、更为实用的谷歌地图以及拍照搜索功能Google Goggles。他还负责与软件开发者打交道,与微软和苹果激烈争夺程序员们的欢心,以说服他们为谷歌的云服务和Android平台开发应用。

在硅谷圈子中,负责开发者关系的人士一向不吝于大加抨击竞争对手。虽然这与谷歌的传统风格不符,但冈多特拉也从不示弱,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如何营造必胜的感觉是一门艺术”。在去年谷歌为开发者举办的一次活动中,他的演讲直指苹果CEO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声称苹果独大将带来一个“由一个人、一家公司、一种设备统治,而我们别无选择的严酷未来”。

在幕后,冈多特拉和苹果的争执也相当激烈,随着Android于2008年开始对苹果造成威胁,苹果开始不愿让谷歌获得使用谷歌地图的iPhone 用户的位置数据。当时冈多特拉就该事宜与苹果营销副总菲尔•席勒(Phil Schiller)谈判,据两位消息人士透露,当时他们的争执变得如此火爆,以至于施密特和乔布斯不得不亲自介入以平复争端。(苹果今年稍早些时候宣布自行开发了位置监控系统,冈多特拉和席勒均拒绝就上述事件作出评论。)

从去年十月起,冈多特拉开始与前雅虎高管布拉德利•霍罗维茨(Bradley Horowitz)共同领导一个特别团队,负责为谷歌全系列服务添加社交元素,谷歌希望这一努力能帮助公司与Facebook竞争,走出Buzz和 OpenSocial(2007年谷歌试图以此与除Facebook之外的各社交网站结盟)等失败产品的阴影。

冈多特拉不愿透露关于该计划的详情,两位要求匿名的人士确认,该项目被称为Google +1,将可以从谷歌现有的Gmail和YouTube等服务中收集关于用户关系的数据,谷歌可以据此让用户通过这些联系分享各种内容,同时使其他产品更为社交化。搜索结果也可能优先显示你的好友认为有用的页面——比方说,在谷歌地图中搜索附近的意大利餐馆,将优先显示你的某个熟人高度评价的餐馆。

佩奇暗示,谷歌的社交网络计划将提供更为细致的隐私保护。他表示:“现在有大量与社交网络有关的争议,人们担心:我会不会把隐私分享给了错误的对象?我认为要使这些系统真正符合人们的需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发明家安迪•鲁宾

安迪•鲁宾是个天生的发明家,除了为平板电脑和手机开发应用软件外,他热衷于在自家打造各种天才的机械。他与几位谷歌同僚最新的发明是“Java机器人”,一个双轮双臂的机器人,能够使用咖啡机整出一杯体面的咖啡。相关的开发尚未完成,鲁宾强调,“从电脑技术的角度来看,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他还笑称无意让星巴克的招待们失业。

谷歌于2005年收购了鲁宾仅有8名员工的初创企业Android,此后鲁宾得以在Googleplex尽情施展他的创业天赋。他的Android 平台可能是科技史上争夺市场份额最快的产品之一,根据研究公司comScore的统计,Android已在美国智能手机市场占据26%份额,超过了苹果 iPhone的25%。(RIM的黑莓仍是第一,但其市场份额正不断流失。)Android的成功使鲁宾成为谷歌内部的一个榜样,被认为是部门高管充分发挥自主性的典范。佩奇坦言:“我们需要更多像Android一样成功的产品。”

由于鲁宾打造移动操作系统的使命与谷歌其他部门的任务截然不同,他在部门管理方面获得了独特的充足权限。他可以聘请自己的团队,甚至改变办公大楼的面貌,比方说用象征Android不同版本的超大甜点模型(奶油卷、纸杯蛋糕和姜饼等)加以装饰。鲁宾表示:“谷歌在给我们自主权方面做得很好,我们可以非常高效地运作。”

鲁宾当然也面临挑战,他在美国市场的最佳合作伙伴——运营商Verizon无线将于2月10日开始销售苹果iPhone,这很可能会拖慢 Android手机在美国市场的销售速度。当然鲁宾更愿意强调在全球范围内,尤其是日本等市场取得的成功,他表示:“我不认为任何地区的单个运营商的决策会显著影响我们的业务。”

在谷歌内部,鲁宾的管辖范围正在拓展,Android系统还适用于仍处于发展初期的谷歌电视(Google TV),一种称为Honeycomb的新版本Android将装载于摩托罗拉出品的平板电脑和其他一系列与苹果iPad正面竞争的产品。

他还掌管了公司的数码音乐业务,此前谷歌在该领域的努力总显得叠床架屋,搜索和网络存储等不同部门分别进行不同项目的开发。鲁宾认为,Android需要加强音乐方面的功能以提高面对iPhone的竞争力,在他的极力争取下,现在他和前YouTube法律顾问扎哈瓦•哈瓦莱文(Zahavah Levine)合作,负责从四大唱片公司购买音乐授权。据三位消息人士透露,他的团队开发了一种服务,允许用户将音乐收藏上传至谷歌的服务器,然后即可在任何移动设备上同步播放,该服务最早可能在下个月推出。唱片公司人士强调,目前双方尚未达成任何协议,但其中之一表示,在鲁宾执掌之后,谷歌的音乐业务比以往更值得信赖。

老兵们——卡曼加和沃西基

佩奇、布林和施密特对谷歌的贡献有目共睹——但远非其成功的唯一原因。科技专栏作家史蒂芬•列维(Steven Levy)称:“维系谷歌命脉的是他们在公司发展初期雇佣的那些人,其中许多人已经非常富有,但仍在为谷歌服务,他们组成的内部圈子参与了所有重大决策。”

萨拉尔•卡曼加和苏珊•沃西基(Susan Wojcicki)可以称得上是“老兵”。卡曼加是谷歌的第9位员工,他目前在一座距谷歌总部三十英里的办公大楼执掌YouTube;沃西基最近刚刚升任高级副总裁,她领导一个100多人的团队,负责广告科技的研发。谷歌的首个总部就是她提供的车库——她租下了这个车库,供布林和佩奇使用,后来又成为了谷歌的第16号员工。

卡曼加的功绩尤其显赫,他出生于伊朗,毕业于斯坦福大学经济学系,在谷歌最早的工作是为佩奇和布林打杂,此后他推动了AdWords关键词广告系统的开发,该系统带来的收入占到谷歌293亿美元年营收的绝大多数,可能是互联网上历史最大的赚钱机器。

卡曼加还是谷歌在2007年以16亿美元收购YouTube的幕后决策者。在他的领导下,YouTube有力的反驳了那些讥讽谷歌只有搜索业务这 “一招鲜”的说法。YouTube上每天的视频浏览次数超过20亿,2010年收入又翻了一番,花旗集团分析师马克•马哈尼(Mark Mahaney)预期今年YouTube总营收将首次突破10亿美元。

最近卡曼加改变了拓展YouTube视频量的策略,与其从电视台购买专业的电视节目,他更愿意追逐高质量的业余爱好者制作的视频。他表示:“我们不应当与电视竞争,去收购人们已经付费在电视上观看的内容,我们希望成为下一代新频道的平台。”

沃西基的职业生涯与卡曼加类似。她毕业于哈佛大学,并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MBA学位,是谷歌AdSense广告联盟的主要缔造者,她帮助谷歌完成了对显示广告先驱DoubleClick和手机广告公司AdMob的收购。她与谷歌创始人的私人关系也相当密切——布林娶了她的妹妹。

现在沃西基的团队正策划谷歌在广告领域的下一个大动作,她正在开发的工具将进一步模糊线下和线上商务的界限,比方说允许用户搜索附近商店中有哪些库存。面对团购网站Groupon的挑战,她还正领导谷歌的本地和电子商务团队,开发针对本地商户的广告服务。

忠诚的桑达尔•皮采

在过去几年中,谷歌流失了多名高管,他们的去向包括初创企业、风投公司以及最令人尴尬的Facebook。负责Chrome浏览器业务的谷歌产品副总裁桑达尔•皮采(Sundar Pichai)不为所动,尽管Twitter最近试图挖角。他确认不会离开谷歌,并表示:“我会留下来,我在谷歌很快乐,我把这份工作看成毕生的旅程。”

皮采出生于印度泰米尔纳德邦,毕业于斯坦福大学,他于2004年从半导体公司Applied Materials加盟谷歌。在谷歌的首个任务是开发搜索工具栏,随后这一计划延伸出一系列更具野心的项目。由于搜索工具栏增加了网民的搜索频率,皮采和谷歌创始人们决定,该公司应当自行开发整合搜索功能的浏览器。Chrome浏览器于2008年诞生,根据市场研究公司Net Applications的统计,目前已经占据了10%市场份额。

Chrome的成功使谷歌决定走得更远一些:皮采现在还负责研发一种同名操作系统,用于新一代廉价、低能耗的上网本,大幅降低其启动时间,这些电脑只需要连接到互联网即可。去年12月皮采的团队推出了该项目的首个成果——Cr-48上网本,但早已习惯于多功能、高性能电脑的批评家们对此评价不高。

有些分析人士认为,Chrome操作系统项目反映了谷歌的身份危机——及其决策者高效利用资源,砍掉冗余项目的能力的缺乏。因为谷歌已经有了一款成功的操作系统——Android,而两个项目的理念并不兼容。Android将应用软件下载到设备上,在其本地内存上运行,而Chrome运行的应用“在云端”。科技博客Search Engine Watch的编辑丹尼•苏利文(Danny Sullivan)评价道:“由于谷歌重视他们的才能,两个大型项目都得到了支持,可到了现在这个阶段,你肯定会有些不解,为什么他们要在推进 Chrome项目?”

鲁宾和皮采都坚称,尽管他们试图以不同模式打造操作系统,他们之间存在着“深深的互相尊重”,皮采称:“我不认为在谷歌之外能够做到这一点。”

via 搜狐IT

签名档越复杂,人越肤浅!


新浪、腾讯、诺基亚三方达成合作共同推出位置服务

Posted: 28 Jan 2011 05:59 PM PST

[行业动态] 新浪、腾讯、诺基亚三方达成合作共同推出位置服务

Nokia 今天宣布与新浪及腾讯达成合作,后两者将在中国大陆的自身服务中使用Ovi 地图服务。新浪微博用户以及QQ用户将能通过Nokia手机使用签到、上传带位置信息图片等各种位置服务。这些应用将在2011年第一季度登录Ovi 商店。


目前,中国大陆的Nokia用户数大约为2.5亿人。

via techcrunch

我叫阿硕


国内知名时间管理(GTD)工具 Doit.im 新增同步任务到 Google Calendar 功能

Posted: 28 Jan 2011 05:54 PM PST

国内知名时间管理(GTD)工具 Doit.im 新增同步任务到 Google Calendar 功能

知名国产时间管理(GTD)工具 —— Doit.im 刚刚发布了同步任务至 Google Calendar 功能。用户通过绑定自己的 Google 账号(采用 OAuth 授权,无需向网站提交账号密码),即可在添加任务时,即时将任务同步到谷歌日历。



(上图:用户可在 Web 端“设置”菜单中将 Doit 关联到 Google 日历账号)

关联 Google 账号之后,系统将会在 Google Calendar 中新增 doit.im 日历。今后用户在 Doit 中新创建的任务将会自动追加到该日历中。效果如下图:



相信该功能的上线,对 Googler + GTDer 而言绝不容错过。

Doit.im 本次完整更新信息:

  • 增加:通过过滤条件添加自定义箱子的功能;

  • 增加:与Google日历同步的功能;

  • 增加:快捷键功能(Shift + ? 查看快捷键帮助);

  • 增加:通过“Shift + 鼠标左键”或“Ctrl / Cmd + 鼠标左键” 多选任务;

  • 增加:“设置”下方增加“反馈”链接,点击可直接到论坛;

  • 修改:将快速添加框调整到任务列表顶部,且添加后任务显示在第一条;

  • 修改:日历中将“已完成任务”调整到按开始时间显示;

  • 增强:仅设截止时间且该时间为当天的任务,直接进入“今日待办”

Doit.im 网站http://doit.im

via 同步控

尤忆当年winzip勇,已成明日黄花~


网站人力资源的长尾效应分析

Posted: 28 Jan 2011 05:52 PM PST

[行业动态] 网站人力资源的长尾效应分析

  大约是在10年一二月份时,笔者注册过一家威客网站,当时这家网站看起来还很一般,全年的交易刚过千万级别,近两日再看时,惊讶的发现,主页显示的一年指数里交易额居然达到了1.5亿,总交易额达到了2.2亿,(是交易额,不是营业额,)尽管这个数字跟那些大公司比显得依旧太小,但似乎能够证明,这家创业网站在过去的一年里成长极其迅速。

  威客是随着维基经济学概念而诞生的一个概念,猪八戒网应该是目前把这个概念做得相对最成功的一家。一家公司的成功和失败离不开诸多综合因素,但对于一家基于某种概念创业的公司而言,是否能成长起来,经历再多的纷扰,也永远绕不开一个核心问题:它的价值根源在何处?

  这一篇,试图解释的是猪八戒创业概念所基于的价值起源。让我们从一些与此无关的东西说起。

2507_1.jpg

下载 (38.36 KB)
昨天 09:51

  (零)假如、再假如

  很多互联网格局变化往往是当事人所始料不及的,过去提到过的意外很多:

  陈一舟大笑SNS大局已定,结果横空杀出一个开心网,再后来居然发现阵前最大的对手易将,居然变成了QQ空间。

  假如,假如当年千橡有人预计到了这一切,把开心网后来打下来的版图打下来,今天的SNS格局可能又不太一样了。

  还听说开心网之所以盛极而衰,跟它没有趁热推出开放平台有很大关系,好吧,假如这个是对的,那么又假如,当年有人提点程炳皓,那么今天的开心网环境可能就因此有些不同。

  当瑞星、金山这些杀毒厂商盛极一时的时候,是否曾有人提前看到过这些杀毒厂商的死穴,看到过360安全卫士的潜在威胁呢?一定有,在某个无名的角落,一定有过!但是他们听不到,或者即使听到了也听而不闻。

  倘若当年,在360还未曾成气候之前,那些杀毒厂商无意中听取了谏言,今天的安全格局就会改写,又或者在360推出免费杀毒之前,这些杀毒厂商中有一家能提前作出相反的判断,那么今天的安全格局仍然会被改写。

  那么是不是可以这么说,成功的结果除了成功者睿智决策的直接原因外,往往更多是对手错误判断的结果。而失败的结果除了领路者自身素质的限制,往往还包括没有人来纠正决策中的错误。

  人的素质是基本不变的,问题是,让人来纠正决策错误的可能性有多大?这个答案的探索可能是对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的挑战和变革。

  (一)技术带来的新变化必是连锁变化

  在2004年之前,人类一直在用二八定律来界定主流,计算投入和产出的效率,它贯穿了整个生活和商业社会。这是1897年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归纳出的一个统计结论,即20%的人口享有80%的财富。当然,这并不是一个准确的比例数字,但表现了一种不平衡关系,即少数主流的人(或事物)可以造成主要的、重大的影响。以至于在市场营销中,为了提高效率,厂商们习惯于把精力放在那些有80%客户去购买的20%的主流商品上,着力维护购买其80%商品的20% 的主流客户。

  然而2004年十月,美国《连线》杂志主编Chris Anderson发表 “长尾(The Long Tail)” 一文,一个重视反面的理论诞生了。

  这个理论本身并不复杂,并且可以通过简单的数学公式来验证,可是,为什么在那么长的时间里,人们并没有意识到呢?其实,并不是人们都不够聪明,只是多数人不如Chris Anderson敏锐和善于总结而已。没看过《长尾》的朋友不需要为此膜拜《连线》主编,实际上笔者也没闲心去买本书研读,也就是看了下百科,因为道理很浅显,并非Chris Anderson多么高深莫测,长尾理论的诞生仅仅只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显然,这个理论的诞生跟信息技术的发展是离不开的,信息技术的发展首先带来的是成本的降低,而成本的限制恰恰是过去不可能追求80%的根本原因,所以,当马克思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归根到底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史,是有先见之明的。

  在所有超过二元一次的方程组里,只要其中一元带来变化,会导致其他元连锁变化,而社会的方方面面正是由诸多因素架构而成。互联网本身便是一场技术革命,而技术并非孤立存在,当技术作为社会构架的其中一元,他的发展最终必然影响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而长尾理论只会是冰山一角,更多的改变仍值得探索、总结,而笔者接下来要探讨的方向跟企业管理模式,及人力资源开发有关。

  (二)产品决定一切

  一直以来,企业管理是一个职位分工相当明确的概念,最上层的领导者制定战略,中层的管理者执行战略,而下层的员工按照明确的职位要求以及上级指派任务来做事。由于有森严的等级,和某些众所周知的潜因素,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是一个通行的规则。这一直并不是一个值得怀疑的管理法则,明确而有效的权力范围划分不容易带来混乱,是企业良好运转的基础,此外,传统行业所要面对的变化并不多,无论战略的制定还是战术的把握,无论财务、销售还是生产,经验和人脉、公共关系的重要性往往超出一切。

  然而在互联网行业,这一切并不完全这样,企业的发展基本依赖于产品的成败,而用户的选择决定产品的成败,也就决定着企业的命运。这显然是一个相当有转折意义的变化,这个转变有点类似于专【和谐】制、民主之别,一个由上决定,一个由下决定,由此必然导致了规则的颠覆。

  首先受到挑战的是经验的地位,有道是兵无常势无定式,形不同势不同,应对之法却相同,这是经验者天然易犯的错误,而犯错的概率随着大量变化因素的引入而成几何级数提升。其次,人脉和公共关系很多时候完全不起作用,腾讯、百度、360这些企业在发展之时无不有个全民公敌的稀有待遇,对手们口水四溢,但是那些口水战的胜败基本没有意义,退一万步哪怕是法院象征性的判决也仍然没有意义,只有用户才是决定性的,哪怕骂声一片,因此而不用QQ不用百度卸载360安全卫士的用户也是微乎其微,无关大局,因为决定权在用户手里。

  这一根本性的变化导致了一个直接的结果:用户比设计者距离产品更近,而对产品的设计归根到底依赖于对用户的理解。而用户对产品的接受是因为产品有值得接受的优点,对产品的拒绝则必因产品服务有让人失望的缺陷,或者是产品对用户不实用,或者是不符合用户习惯,或者没解决用户心理障碍,等等等等。

  (三)缺陷分析的意义

  事有本末,人有长短,物有优劣,在企业里,不仅仅只是企业领导人的素质会存在自身限制,没有一项资源是完美存在的,根据木桶短板效应,企业会受制于资源的缺陷,那么,在已有的基础上解决这些缺陷,就可能帮助企业突破制约。

  缺陷一词的意义在于泛指,任何因素在特定的时候都可能上升为主要的制约性因素,它可能是战略,也可能是细节,还可能是资源,更可能是时机。分析缺陷产生的根源,设计并评估改良方案,甚至修正战略,不断循环,解除缺陷对企业的制约,这正是研究缺陷的意义。

  遵照二八理论的概数表示,当企业资源不够的时候,企业很难照顾只有20%直接价值的80%问题,而只能把企业管理的目标定在处理那20%的大问题上,因其他企业也一样如此,倒也公平。

  但是在互联网,产品面向的用户如此之广,影响用户对产品接受与否的因素如此之多,很多原本并不重要的因素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到处都有“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尴尬遗憾局面。

  很多时候一些人明明旁观到别人的错误,不愿意点拨,是因为这种点拨的价值很难界定,他可能什么都没做,但说到了关键点上,甚至可以挽救一个团队的价值,却很难从感情上从被那些辛苦辛苦把99%事做好的团队接受,然而,若没有那1%的东风,就不会有赤壁之战的逆转。所以,这源于一个关系着双赢还是双输的心理问题。

  决定产品乃至企业成败的只有两点:技术与判断,或者说资源和利用。在任何企业,资源是有限的,区别只在于是否发现了、利用到了,或者利用对了,而这,首先是人对资源的利用,归根到底也是人力资源管理范畴的问题。

  (四)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约束范围

  我们知道,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不论何种理论,侧重如何,无一不是在互联网变革之前成型,故而没有一项理论考虑过互联网所带来的信息革命及由此带来的变化,作出修正性的新解释。

  首先,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都有一个约束范围,即将企业员工作为一种资源来开发,那么,企业之外的人,难道不可能是一种资源吗?

  这里有两个变化,一者,在互联网,人们根本不需要了解企业的机密信息,都可以透视产品,任何人都可能对企业起到决定性作用,而且根据长尾理论,这个概率很大,无论企业内部员工如何优秀,跟天下人的智慧相比,都是江海之别。二者,互联网让企业与天下人也不再受制于地理上的距离约束,这让广义的人力资源开发成为可能,更多的是信用问题和信息过载问题。

  让我们来重新审视长尾理论图,来感受一下这个可能性有多大。

  (五)主次产品的价值不再遵循长尾曲线

  现代管理理论,人力资源管理服从于企业管理,要求最大化提高企业管理效率,这强调分工合作,企业规模越大,分工就越细致明确,这是因为分工越清晰有序,管理就越有规律,维持企业良好运行的成本就越低,资源配置的综合效率就越高。

  所以,我们常说的优化资源配置,主要是为了提高综合效率,而最终的目标是提升企业效益。

  类似于从二八理论到长尾理论的条件变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首先开发产品的成本曲线已经跟传统企业管理变得不太一样,其次,由于更多因素的引入,变化的不确定性大幅提升,各种产品所能产生的效益也不再是简单的资源投入产出的二元曲线问题,这正是为什么互联网的世界,更快的风云变迁出人意料。

  产品的价值曲线不再是递减的长尾函数,而是一条无规则波浪线,那些无心插柳开发成本极低的副产品反而可能产出极大的价值。

2507_2.jpg.gif

下载 (9.33 KB)
昨天 09:51

  (六)权责范围的缩小与人力资源的浪费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认为,明确的权责分工能使企业高效运行,尤其利于执行。但是企业管理者们没有注意到了另一个趋势,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无不变得更加官僚,行政成本反而上升了,但,在一个时刻充满着变化的互联网行业,创新又往往是第一生产力,这,是一对矛盾。

  权责范围是一个从来没有被管理学深入探讨的问题,这恰恰隐藏着一个巨大的真理。

  我们来一组数据假设:一家员工数为100人的公司与一家员工数为1000人的公司相比,一般而言,在获得优秀人才上面,小公司不如大公司有吸引力,但公司规模越大,每位员工权责范围却越缩越小,如果大的权责分为5块,那么小公司每20人一个部门,每人的权责范围就只有0.2,而大公司同样划分5部门,每部门200人继续划分为10小部门,还是算每20人一个小团队,团队权责即使每个成员都关心,那么每个人涉及的权责范围至少降到了0.02,不足小公司的十分之一,实际的情况可能更加狭窄,如果换成10000人的寡头公司,还会级数直降。请注意,这个小数字并不是指工作量,而是指整个公司的权责范围。

  这说明了每0.02的权责范围,却有49倍于该团队的980个人完全不谋其政,或者说每个人不谋其政的公司事物居然高达98%的范围。

  这个数据不准确,主要为了更形象解释了一个现实,虽然大公司的员工平均素质比起小公司更高,但是他们的员工的用武之地变得无比狭小。这除了导致优秀员工的大局观更易缺失,更造成了不是一般大的人力资源浪费!

  事实上,我们前面提到过了一个问题,互联网产品的成败受着比以往更多因素的影响,很多时候,哪怕团队做好了99%的事,就差了某1%,结果仍是一败涂地,根据混沌理论,这种1%的毁灭性可能在竞争初始之时尤为重要。那么,为了这小小的却可能关系成败的1%,根据长尾理论,1000人的公司,980人的长尾可能贡献的价值超过50%,就以50%来计算,代到大数定理里面,是不是足以证明这些被浪费的人力资源是值得开发的呢?

  (七)文化和成本障碍

  一如从二八到长尾的变革基础,长尾的利用完全依赖信息技术所带来的边际成本的变化,同样的道理,这是否能成为一个有意义的变革性人力资源话题,除了破除文化迷信之外,其症结一样要化归到成本问题上,这些障碍性成本主要有:

  1. 管理成本。

  2. 获取、分析、中转、利用信息的成本

  3. 信息过载的成本

  4. 判断信息价值的死循环

  5. 价值信息保密的成本

  6. 价值量衡量难题

  其中,在信息过载情况下,尤其以信息的价值衡量是相当大的问题,除了公平性很难保证之外,充当裁判的那个家伙本身的素质就可能是最大障碍,还有其他诸多问题,都是障碍,笔者无法就具体如何做才能在不破坏权责分明的基础上开发互联网企业隐藏的人力资源甚至天下智慧,笔者没有办法给出答案!

  笔者没有办法给出答案,但实际上笔者已经给出了如何找到答案的答案。

  正如这篇文所论述的结论那样,笔者不知道,不代表其他人不知道,普天长尾之下,总会有人会知道。

  (八)未来的挑战或是机会?

  威客这个概念之所以真的能够支撑起一家网站的未来,是因为它的确给出一个现实中消失掉的价值解释。将来这些网站能发展到多大,就证明今天那些大企业还可能开发的隐藏人力资源有多大。

  中间提到了一个人力资源约束范围的问题,有两大块是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不曾覆盖到的:1,公司之内,职责之外(偏重纠错);2,公司之外,普天之下。

  目前猪八戒开发的价值实际上属于第二种,多数是些兼职性质的技术需求。这一点似乎隐约指引了威客这个行业未来可能的两大变数。

  其一,大公司目前都没有意识到人力资源开发上存在变革的可能性,在这种情况下猪八戒网能把市场做得比较不错了,那么将来这些大的互联网公司一旦重视这个,市场将有一次起飞的机会。尽管文化的进化需要时间,但有依据的理论迟早会被接受的。

  其二,正如小公司不得不面对信息获取成本难题一样,信息过载的难题逼迫大公司直接开发公司之外的人力资源的成本很高,但理论上通过控制具体范畴,相对有效的解决信息过载问题是可能的,目前威客类网站无不采用问答模式,也正是因为这个。

  正因为威客网站的基本模型里,本质基于人+问答两个因素,这也预示着将来,腾讯、百度、新浪这类有超级影响的跟人有关系或者跟问答社区有关系的大公司将来可能从第一类出发,衍生到第二类,最终对这类纯平台带来挑战。

  未来,是挑战还是机会……或许,既有挑战,也有机会。

via 越石父


来见识下 Google 计算器强大的单位识别功能

Posted: 28 Jan 2011 05:49 PM PST

来见识下 Google 计算器强大的单位识别功能

Google 的计算器 onebox 可以干很多事情,甚至可以帮我们计算传输文件要多久,比如你要通过 Fire800 传输 500G 的文件,那么理论上需要多少时间呢?在 Google 搜索框中输入 :

(500 gigabytes) / (800 Mbps)

就可以看到预计传输时间了,如果考虑到实际传输速度不可能达到理论值的话,加上一个 0.8 的误差系数是个很好的主意,也就是:

(500 gigabytes) / (800 Mbps * .8)



另外这个技巧更有用的地方是用来计算大文件下载时间,比如我的 4M 网络接入要下载一个 4.7G 的 DVD 镜像文件需要:

(4.7 gigabytes) / (4 Mbps)



via lifehacker

爷娘闻女来,举身赴清池;阿姊闻妹来,自挂东南枝;小弟闻姊来,琵琶声停欲语迟。


Google Images(图像搜索)新增对开放矢量图形格式 SVG 支持

Posted: 28 Jan 2011 05:44 PM PST

Google Images(图像搜索)新增对开放矢量图形格式 SVG 支持

SVG 是一种基于 XML 支持互动元素的开放矢量图形格式,Google 网页搜索从去年9月份开始索引 SVG 内容,但是奇怪的是在图片搜索中却找不到。貌似 Google 最近刚刚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在图像搜索的高级设置中加入了 SVG 格式的支持,或者使用 filetype:svg 这个搜索操作符也可以达到一样的效果。



绝大部分浏览器可以直接读取 SVG 格式的图片,除去 IE(IE9 据说会加入)和…… Android 内置的 Chrome Lite

via GOS


Chrome OS Dev 更新至 0.10.156.1,GPS 功能正式开通

Posted: 28 Jan 2011 05:42 PM PST

[更新] Chrome OS Dev 更新至 0.10.156.1,GPS 功能正式开通


随着本周 Chrome Dev 的升级,Chrome OS Dev 也升级到了 0.10.156.1。这个版本最大的更新是 GPS 已经可以正常工作,虽然 Chrome OS 上现在还没有可以用到内置 GPS 接收器的程序,但是你可以以 root 的身份用下面的命令查看你当前的详细坐标,速度等位置信息。

1. initctl start gpsd  <- 启动 gpsd 进程

2. cgps  <- 运行 cgps 工具

另外提一下,最近的 Chrome Dev 已经支持了在新标签页中用鼠标拖动改变 Web App 的顺序。



via chromestory

两 袖 清 风    报 效 乡 亲


You are subscribed to email updates from 谷歌众包论坛
To stop receiving these emails, you may unsubscribe now.
Email delivery powered by Google
Google Inc., 20 West Kinzie, Chicago IL USA 60610
Reply all
Reply to author
Forward
0 new mess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