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dows 平台 Chrome Beta 更新至 10.0.648.119,修复严重崩溃问题
Posted: 25 Feb 2011 06:09 AM PST
[更新] Windows 平台 Chrome Beta 更新至 10.0.648.119,修复严重崩溃问题
Windows 平台 Chrome Beta 分支今天更新到了 10.0.648.119,主要解决了昨天更新的 10.0.648.114 版本中的一个严重崩溃问题。Linux 和 Mac 平台的最新 Beta 版仍然为 10.0.648.114,主要包含稳定性改进和一些界面上的微调。

via ChromeReleases,2 |
两 袖 清 风 报 效 乡 亲


|
大陆版 Gtalk 1.0.0.105 与国际版 Gtalk 1.0.0.104 加密效果实测
Posted: 25 Feb 2011 01:07 AM PST
大陆版 Gtalk 1.0.0.105 与国际版 Gtalk 1.0.0.104 加密效果实测
叫我大胆!


|
免费索取Windows 7 SP1 DVD
Posted: 24 Feb 2011 09:13 PM PST
正常上班!


|
Android拥戴者的奇特世界观
Posted: 24 Feb 2011 09:12 PM PST
正常上班!


|
Google的用户体验
Posted: 24 Feb 2011 09:08 PM PST
在搜索 User Experience 相关资料的时候,我发现了 Google Corporate Information 里的一个文档 Google user experience,这个文档并没有 Google 中国的“公司信息”里并没有找到中文翻译,于是我就顺手把它翻译了过来,一直放着也没有发布。今天想到就把它发布出来供大家参考,看了之后或许你会明白为什么 Google 的产品是那个样子。这个翻译非常感谢 618 同学帮我校对。
Google 用户体验——我们的愿景
Google 用户体验团队致力于创建这样的设计:有用,快速,简单,有吸引力,创新,普适,盈利,漂亮,值得信赖和有人情味。使这十大准则达到和谐的平衡是一项持久的挑战。一个达到了这种平衡的产品就可以叫“Googley”,它会令全世界的用户感到满足和喜悦。
Googley 用户体验的十大准则
1. 以用户为中心——他们的生活,工作和梦想。
Google 用户体验小组努力发现用户的真正需求,包括那些他们自己都无法阐明的需求。有了这些信息,Google 就可以创建解决现实问题并激发所有人创造力的产品。我们的目标不单单是简化按部就班的任务,而是改善人们的生活。
总之,一个精心设计的 Google 产品在日常生活中是有用的。它并不努力依靠花哨的技术和视觉效果来打动用户,尽管它可能全都具备。它不会强制用户去使用他们不需要的特性,但是它会引导有 兴趣的用户自发地去使用它们。它不会入侵人们的生活,但是它会向那些想要探索世界的信息、想要更快更有创意地工作和想要向朋友或世界分享想法的用户敞开大 门。
2. 每一毫秒都有价值。
没有什么比用户的时间更宝贵。幸好我们的精简的代码和精心挑选的图片文件让Google 的页面加载很快。最重要的功能和文本都放在了最容易找到的位置。不必要的点击、输入、步骤和其它操作都被去除了。Google 的产品只会请求一次信息并且包含了智能的默认选项。所有任务都是高效的。
速度为用户带来便利,这是我们的竞争优势。如果没有充足的理由,Google 绝对不会牺牲速度。
3. 简单就是力量。
简单造就了良好设计中的许多元素,包括易用性,速度,视觉效果和可访问性。一个产品从基本功能设计之初就应该保持简单。Google 不打算创建功能繁复的产品,我们最好的设计只包含那些用户完成目标过程中所必需的功能。理想情况下,即使产品需要大量的特性和复杂的视觉设计,也要看起来 简单而强大。
在以牺牲简单为代价去追求一个不太重要的功能之前,Google 团队会三思而后行。我们希望将产品推向新的发展方向,而不仅仅是增加更多功能。
4. 引导新手,吸引专家。
为多数人设计并不意味着为降低标准设计。最好的 Google 设计表面上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却包含了强大的功能,可以让需要的用户很容易地访问到。我们的目标是为新用户提供美妙的初始体验,同时也吸引那些经验丰富的 用户,他们的激情和专业知识将吸引其它的用户也来使用产品。
一个精心设计的 Google 产品会让新用户很快熟悉,在必要的时候提供帮助,并且保证用户可以通过简单符合直觉的操作使用产品的大多数有价值的功能。逐步披露高级功能会鼓励用户去扩 展他们对产品的使用。在适当情况下,Google 会适时地提供一些智能功能来吸引那些资深网络用户——那些在多个设备和电脑之间共享数据的人,在线上和线下工作的人,以及需要存储空间的人。
5. 敢于创新。
设计上的一致性是 Google 产品获得信任的基石,它令用户舒适并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但是要想把设计从沉闷乏味变得令人愉快就要依靠想象力。
Google 鼓励那些创新、冒险的设计,只要它们符合用户需求。我们的团队鼓励新的想法并发展它们。不是为了去适应现有的产品功能,Google 更着眼于改变整个游戏规则。
6. 为全世界设计。
万维网已经向世界各地的人们开放了互联网上的所有资源。例如,很多用户通过移动设备来使用 Google 的产品,而不是坐在桌子前面通过电脑。我们设计出的产品应该在用户随意选择的任何一种媒介上都可以适时调整和使用。在可能的情况下,Google 会适时地支持较慢的连接速度和旧版的浏览器,而且 Google 会允许用户选择如何浏览信息(屏幕大小,字体大小)和如何输入信息(智能查询分析)。用户体验团队会研究世界上用户体验的根本差异,为每一个用户、每一个 设备和每一种文化设计出合适的产品。简单的翻译,或者功能上的“优雅降级”,都不足以满足人们的需要。
Google 还致力于改善产品的可访问性。我们对简单和具有包容性产品的渴望,以及Google 让全世界的信息普遍可访问的使命,都要求我们的产品支持辅助技术,向包括有身体和认知缺陷在内的所有用户提供愉悦的体验。
7. 计划今天和明天的业务。
那些盈利的 Google 产品竭力做到以有助于用户的方式赚钱。为了实现这一崇高目标,设计师将和产品团队一起确保商业计划能够和用户的目标无缝集成。他们会确保广告具有相关性、 有用并可以明确地识别出是广告。 Google 也会注意保护那些广告客户和其它靠 Google 谋生的人的利益。
如果靠某个产品增加收入会减少 Google 未来的用户数量,那么 Google 绝对不会做这种尝试。如果一个有利可图的设计没有让用户满意,它就会被打回重做。不是每个产品都需要盈利,但是不能有产品对业务不利。
8. 愉悦用户的眼睛,但不分散注意力。
如果人们看到一个 Google 的产品时说“哇,真漂亮!”,用户体验团队就可以欢呼了。一个积极的第一印象会让用户觉得舒服,使他们确信这个产品是可靠和专业的,并且会鼓励用户做出自己的产品。
简约美学对于大部分的 Google 产品都是适用的,因为一个干净、清爽的设计加载迅速,而且不会分散用户的注意力。吸引人的图像、颜色和字体需要与速度、可扫描文本和简易导航取得平衡。尽 管如此,“简单优雅”并不是对所有产品来说都是最合适的。要考虑到用户和文化背景的因素。一个 Google 产品的视觉设计应该让用户感到满意并且有助于使用。
9. 值得信任。
好的设计可以深深赢得使用 Google 产品的人们的信任。Google 的可靠性的建立是从基础就开始的,例如,界面确保高效和专业、动作容易撤销、广告被明确识别、术语的一致性以及令用户惊喜而非惊诧。此外,Google 的产品是向全世界开放的,它包含指向竞争对手的链接并且鼓励用户做出贡献,如社区地图或者 iGoogle 小工具。
一个更大的挑战是确保 Google 对用户控制自己数据的权利表示了尊重。在如何使用信息和信息如何共享给他人(如果有的话)方面,Google 是透明的,所以用户可以做出知情的选择。我们的产品在有危险的时候会警告用户,比如不安全的链接,使用户容易受到垃圾邮件骚扰的行为,或者将数据分享在 Google 之外的其它地方而被存储的可能性。Google 越大,遵循我们“不作恶”的座右铭就越重要。
10. 有人情味。
Google 包括了各种各样的人格特质,而我们的设计也是有人性的。文本和设计元素都是友好、机灵并且智能的,而不是枯燥、古板或傲慢的。Google 的文本直接和用户对话,并提供实际、非正式的协助,就像任何一个人回答邻居所提出的问题一样。而且 Google 不会让有趣或个性干扰到设计的其它元素,尤其是当人们被生活或找到重要信息的能力严重困扰的时候。
Google 并非全知,而且没有设计是完美的。我们的产品希望得到反馈,Google 会根据这些反馈采取行动。当实践这些设计准则的时候,Google 用户体验团队会在每个产品的可用时间里寻找最佳的平衡。然后,迭代、创新和改善会循环往复。 |
正常上班!


|
Google开放Android电子书店
Posted: 24 Feb 2011 09:07 PM PST
正常上班!


|
Android 2.3.3 更新提供交互连接
Posted: 24 Feb 2011 09:05 PM PST
新改进的Android Gingerbread更新(2.3.3)的承诺令人兴奋的事情很多,其中最突出的可能是其近场通信(NFC)的能力。 NFC是短距离无线传输,允许利用手机作为付款设备,或在倒计时光站设置闹铃。但斯坦福的MobiSocial NEWS也发现了一些有趣的事情:2.3.3的更新也使得交互连接成为可能。
新改进的Android Gingerbread更新(2.3.3)的承诺令人兴奋的事情很多,其中最突出的可能是其近场通信(NFC)的能力。 NFC是短距离无线传输,允许利用手机作为付款设备,或在倒计时光站设置闹铃。
但斯坦福的MobiSocial NEWS也发现了一些有趣的事情:2.3.3的更新也使得交互连接成为可能。
交互连接是一套轻松接通配对设备。所以,你可以使你的手机与平板电脑同步,你所要做的就是把他们接通在一起,然后你就可以安心了。
相比之下,目前新蓝牙设备的配对要求是令人讨厌,沮丧的,而且且耗时的搜索和菜单翻转过程,加剧了人们的情绪。(实际上,下一个蓝牙技术应该加入交互连接功能,但是蓝牙技术联盟这些优秀的人们动作太慢了…)
Android的2.3.3更新工作是这样的:一旦两个设备足够接近达到它们的NFCs的交互范围,他们可以自行互换自己的蓝牙配对数据——恭喜你,你现在通过蓝牙配对。就这么简单。 |
正常上班!


|
微博到底适合讨论些什么?
Posted: 24 Feb 2011 08:37 PM PST
有朋友曾问我,似乎看到我不太愿意和人在微博上讨论问题。这不太符合我喜欢和人扯淡的个性。但的确,除了一些寒暄、开玩笑以外,我和人——特别是不太相熟的人——在微博上正儿八经地讨论问题,不太多。
这和我对微博是否适合讨论的观点有关。我并不是说,微博不适合讨论,但我也不认为,微博很适合讨论。关键的问题在于:要讨论什么?
大体上,我把一般人进行讨论的问题分为三种。我的结论可以放在这里:前两种问题适合微博讨论,后一种,不适合,而且不是一般得不适合。
第一种属于简单事实问题。这里可以配备一句中国语境下的俗语: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雪亮就是雪亮在一个简单的事实上,比如曾经在微博上盛传的“金庸死了”,这是一个很简单的事实问题,微博在这种问题上的表现极佳:它有惊人的纠错能力。故而,想要在微博上传一个与简单事实不符的谣言,是非常困难的。
在这种时候的讨论,群体的智商是很高的。虽然中国古代有所谓“指鹿为马”,但在民智较开的今天,你真的想指鹿为马,是相当困难的。
第二种属于所谓的Eureka式问题,中文可以翻译为“找到了!”式的问题,在很多时候,可以视为“脑筋急转弯”式的题目。同样,也可以配备一句中国俗语: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这类问题,在微博上也有很出色的表现。曾经有人出过一些类似的题目,在我的视野中,这些问题被找到正确答案的时间一般不会超过半天。
再一次,群体的智商又一次显示出了高明的地方。可以这么说,在上述两种类型的讨论中,群体智商,等于这群人中智商最高者。
最后一种,在我看来,其实相当不适合微博来讨论,一般这类问题属于理念性问题,它没有简单的事实,也不存在什么精妙的有正确答案的解决方案。这类问题还有个特征,它对参与者的个人理解以及世界观要求很高,换句话说,很多时候,很多所谓的理念讨论,在我的眼里,就是一场“鸡同鸭讲”。
讨论app store和android market谁更赚钱,是很容易讨论的,因为它极其客观的数字摆在哪里。但你要讨论哪种模式更有前途,那是理念问题,扯上个三天三夜都未必有结果。如果大家长篇大论写点文章来讨论这个,或许能给对方一些启发,即使未必能说服对方。但对于微博这种短小的文体,搞到最后,也就只剩下口号了。
微博还有一个很不好的特点,这和它的版式有关。在BBS里,我们会注意到,如果你想跟帖说点什么,这个输入框在一堆评论之下;但在微博里,输入框在评论之上。也许正是这个原因,很多参与讨论者并不看前面的诸多评论。主贴写者限于字数关系,本来就不可能把理念之类的东西写得很明白,如果再不看ta和其他人的讨论以及发挥,后继者匆匆忙忙地跟上一句,经常其实是在重复话题,主贴写者大概也只好再重复一遍了。
我并不是在说讨论的无必要性,讨论的目的有时候未必见得是要说服对方。但微博这种短小的体例并不是最好的载体。而作为一个职业博客写作者,我个人还是更倾向于博客(或者BBS、SNS中的所谓日志)这类可以用来阐述一些稍微复杂一点问题的网络创作格式。微博作为一个单独网络服务形式的力量,在讨论协商领域中,是完全不够的。
故而,微博对我而言,更像是一个信息的引子,比如一些带链接的微博。微博的力量在于传播而不是仅仅那140个字。什么今天这个时代,140个字就足以说明问题之类的话语,本身,不过是一句口号罢了。
via 数字与人 |
晚打不如早打,小打不如大打,打一场核战争,打出一个红彤彤的新世界!


|
Google Picasa Web Albums 批量上传功能已全面支持非 IE 内核浏览器
Posted: 24 Feb 2011 08:32 PM PST
Google Picasa Web Albums 批量上传功能已全面支持非 IE 内核浏览器
今天Picasa Web Albums为非IE用户(准确的说是Chrome、Firefox和Safari)提供了全新的上传方式,你终于可以批量上传一堆图片和视频,而不是以前只能5个5个的传了:

在上传之后,你可以直接看到所有照片的缩略图,分别增加标题,进行缩放处理或者删除不想上传的照片,然后再确认放到自己的 Picasa Web Albums里:

对于IE用户,他们依然可以使用传统的上传方式或者安装ActiveX插件使用拖放批量上传。
via Google Photo Blog |
晚打不如早打,小打不如大打,打一场核战争,打出一个红彤彤的新世界!


|
YouTube 外链视频正式支持 https 加密传输
Posted: 24 Feb 2011 08:29 PM PST
YouTube 外链视频正式支持 https 加密传输
越来越多的Google服务开始支持https加密传输,在YouTube测试https视频嵌入之后,这一功能正式公开给所有人使用了。现在当你获取YouTube视频嵌入代码的时候,可以选择使用https加密传输:

加密后传输的嵌入视频对流量的需求似乎并不会变化太大,但它会保证视频流传输的安全性,防止其被中途窃听(好像说被偷窥更贴切?)。
via GOS |
晚打不如早打,小打不如大打,打一场核战争,打出一个红彤彤的新世界!


|
Google 菜谱搜索正式上线,Google 大厨亲身示范使用方法(图+视频)
Posted: 24 Feb 2011 08:27 PM PST
Google 菜谱搜索正式上线,Google 大厨亲身示范使用方法(图+视频)
我们之前报道过Google日本增加了烹饪搜索,现在看来这一服务也在英文版Google搜索百宝箱上线了,而且除了以前日本就有的按照烹饪时间和卡路里数量来过滤菜谱以外,更是多了按照食材筛选的方法。

假设你搜索咖喱饭,那么即可在左侧的搜索百宝箱里看到所有制作咖喱饭需要用到的食材,然后你可以看看自己厨房里这些东西都全不全,一一在每个食材上划勾,Google会自动按照你已有的材料筛选出可以做的菜。
Google菜谱搜索的数据全部来自富文本摘要获取到的信息,如果你正在做烹饪网站,那么可以为自己网站里每个菜谱的原料加入元数据来帮助Google理解这些食材。
目前菜谱搜索还仅限于日本和美国,但将来会扩展到更多国家和语言。
继续观看Google大厨亲自出镜演示Google菜谱搜索的视频:
原始视频地址,iOS设备观看地址。 |
晚打不如早打,小打不如大打,打一场核战争,打出一个红彤彤的新世界!


|
Google Cloud Connect 正式发布:Microsoft Office 文档可自动同步到 Google Docs
Posted: 24 Feb 2011 08:23 PM PST
Google Cloud Connect 正式发布:Microsoft Office 文档可自动同步到 Google Docs
Google Docs官方的Office插件Cloud Connect内测期已过,今天所有用户都可以开始尝试使用它将Google Docs直接打入到Office软件的内部。你所有打开进行编辑的Word文档,在保存的时候都会自动同步到Google Docs里,然后你可以直接获得该文档位于Google Docs的链接,直接把这个链接发给同事们就成了。除了Word,Cloud Connect还支持PowerPoint和Excel,2003、2007和2010版均可,而且你不必安装SharePoint,这是Google Docs颠覆微软Office的重要一步!

点此下载Google Cloud Connect插件,目前只有Windows版。
继续观看Google Cloud Connect介绍视频:
原始视频地址,iOS设备观看地址。
via Google Docs Blog |
晚打不如早打,小打不如大打,打一场核战争,打出一个红彤彤的新世界!


|
55枚以旅游为主题的创意LOGO设计图赏
Posted: 24 Feb 2011 08:19 PM PST
晚打不如早打,小打不如大打,打一场核战争,打出一个红彤彤的新世界!


|
一帖在手,PS我有!5000个Photoshop渐变素材免费下载!
Posted: 24 Feb 2011 08:18 PM PST
晚打不如早打,小打不如大打,打一场核战争,打出一个红彤彤的新世界!


|
分享36张漂亮的iPhone风景壁纸
Posted: 24 Feb 2011 08:17 PM PST
晚打不如早打,小打不如大打,打一场核战争,打出一个红彤彤的新世界!


|
我的Chrome崩溃了该怎么办?
Posted: 24 Feb 2011 06:18 PM PST
|
Google Docs 文件分享功能已实现 Gmail 用户与 Apps 用户互通
Posted: 24 Feb 2011 03:11 PM PST
Google Docs 文件分享功能已实现 Gmail 用户与 Apps 用户互通
网友发现 Google Docs 的共享功能现在可以共享给 Google Apps 账户以及 Google Apps 中的群组了,非常实用的改进。

如上图所示,两个有工具提示的账户都是 Google Apps 账户,其余的都是 Gmail 账户。以前会提示只能共享给相同域下的账户,现在则可以跨域来分享了。
另外 Google Docs 的插入图片界面也有微调:

Favicon也变了:

原Favicon.ico地址:新Favicon.ico地址:Drawing Favicon.ico 地址则没变:https://ssl.gstatic.com/docs/drawings/images/favicon.ico |
晚打不如早打,小打不如大打,打一场核战争,打出一个红彤彤的新世界!


|
功过其主:是 Google 的 Android 还是 Android 的 Google
Posted: 24 Feb 2011 06:47 AM PST
功过其主:是 Google 的 Android 还是 Android 的 Google
Android在智能手机上的表现有目共睹。有一则国外的统计说,在美国市场,截止到去年年底,它的份额已经达到22.7%,苹果的iOS则有 27.9%。而另外一则统计则声称,到今年1月,全球领域中它拿下了54%的份额——这些数字让人有些疑惑,美国和全球相差那么大么?不过,要说 android快速上升,总是不会错的。
摩托罗拉这个没落的手机厂商,依靠android系统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它的几款基于这个系统的手机大卖是不争的事实。HTC亦然。一个原来只是搞代工的贴牌手机制造商,现在堂而皇之成为手机的主流品牌。平板电脑的竞争发动后,android系统更成为诸家制造商的新宠。刚刚结束的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各家的android平板电脑纷纷亮相,俨然已经有了和iPad分庭抗礼之势。
然而,问题也产生了。Android的发展,使得今天有必要问一下:这个android还是谷歌的android么?这个问题包含着两个小问题:其一、谷歌能通过它赚钱么?其二、谷歌对它还有控制力么?
去年年中的时候,有媒体问谷歌的总裁施密特,谷歌通过android能赚多少钱?施密特的答复是:如果全球有10亿部android手机,那么,以每个人赚10美元来算,100亿美元可谓轻松入账。总裁的答复是有些闪烁其词的,因为这个等式很难讲。早期互联网开创者们也是这个美好的等式诱使他们踏上创业之路:中国那么多人,每人每天我赚1元就发了。但很显然,在有些时候,别说1元,1分钱都很赚到。
另外,android的开放性导致它有点“过于开放”了,比如说,任何一个硬件制造商都可以在android的基础上开放自己的界面UI。这就造成了一个结果:即使你很会摆弄t-mobile G1手机,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就很会摆弄HTC系列的手机(很有趣的是,国人还通常会以G2、G3乃至G9来命名,但其实G2自有自己的G2)。虽然有传言说,谷歌打算在新的android版本里统一UI界面,但以今天它的发展态势,为了保证几大硬件商不过分动怒,这一步我看是不会走的。
现在,谷歌有点象当年的IBM角色了。IBM的确推动了电脑操作系统并让微型机(PC)普及起来,但后来的结果大家都看到了,IBM最终失去了对 PC的控制,今天的IBM,已经和这个市场没什么关系了。谷歌辛辛苦苦搞出了个android,在未来,android就不再是谷歌的了么?
我们深挖一步,事实并非如此。
在iOS里,开发者和苹果之间的分成比例相对较高。对于“应用内订阅”这种APP(比如你可以免费下载一个杂志客户端,但每期杂志你还得付费),苹果要拿走3成,但谷歌只要1成。对于免费应用,一则来自Millennial Media的数据调研说,android的广告需求增长得很快,去年从第三季度到第四季度增长了141%。谷歌在广告上表现得也很不错,也不奇怪,这本来就是家98%依靠广告产生收入的广告公司。
收费应用和免费应用相加,android去年第四季度已经占到了整个应用市场收入的55%,苹果只有39%。应用市场是相当典型的捆绑第三方市场,这块收入越大,便意味着开发者对系统的依赖越强。与当年IMB搞PC所不同的是,谷歌依靠应用商店,已经将开发者牢牢地绑在了自己的战车之上。
与一般人想像所不同的是,谷歌其实并不需要硬件商,它更需要的是开发者。在它一手打造的生态圈中,依靠利益分成的模式,它事实上控制了所有开发者的利益通道(这和PC是完全两样的)。而只要能做到这一点,android就是谷歌的android,至于什么界面UI,它真得无需太过在意。而这一点,我以为,也是它比苹果更狡诈之处。 |
签名档越复杂,人越肤浅!



|
从“赶驴网”事件看电子商务网站的品牌营销策略
Posted: 24 Feb 2011 06:44 AM PST
近日,由一支广告引来的真假“赶驴网”的纷争在网络上闹得沸沸扬扬,让“赶集网”和“百姓网”两大巨头几乎要撕破了脸皮,“赶集网”投巨资在央视打广告,没想到广告打出去之后会引来观众的一些误解。
这次事件的具体内容是,“赶集网”邀请姚晨代言,在央视、地铁媒体等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宣传活动。广告内容为,姚晨乐乐呵呵地赶着一头驴去赶集,并称:赶集网啥都有。
由于整个广告片趣味十足又给人以贴近实际的感觉,广告中可爱的驴子在观众心中留下深刻印象,结果观众记住了姚晨赶驴,却忘记网站的名称,导致“赶驴网”的搜索量猛增,在短短几天时间,“赶驴网”的百度指数就从几十飞涨到了成千上万次。
“赶集网”的竞争对手“百姓网”第一时间注意到了这个情况,并注册并建立了“赶驴网”的网站,该网站一度在谷歌搜素排名第一,从而免费获取了不少本属于 “赶集网”的流量。为此,“赶集网”不得不在首页添加“赶驴网”的链接指向自身,并在百度购买“赶驴网”的竞价排名广告。
对于此次“赶驴网”事件,赶集网CEO杨浩涌在微博上说:“看到最近的报道和同行关于赶驴网的动作,我的观点是:没必要。这个词占了整个搜索流量的千分之一不到。作为企业,更多应该关注产品用户体验和公司长期发展战略,而不是一些小技巧,带来了几百个用户,同时伤害了品牌。说的再过一些,就是域名是 kaixin.com,又能怎样?过了几年,有谁还记得这个赶驴网?”
从“赶集网”、“百姓网”、“赶驴网”的百度指数上看,“赶驴网”的搜索量的确得到了不少提高,但是相比“赶集网”的增幅还不算大,预计其搜索量还会不断下降。

对于电视广告的推广效果,我一直觉得,其投资回报率非常低,曾经有个网店老板在百度营销行的推广会议上,以个人亲身体验得出一个结论,在中央电视台投入几千万的广告费所得到的回报,还不如在百度推广上投几万元广告多。
电视广告带给网站的短期流量的确很大,但是这些流量的质量极为低劣,完全不适合电子商务网站使用,电视广告更适合于日常的线下产品以及娱乐性质产品的营销推广。
这次的“赶驴网”事件更甚,一个连网站名称都分不清楚的观众,会成为电子商务网站的付费用户吗?这样的低端用户应该访问的不是电子商务网站,而是“360安全卫士”,如果他还要安装什么网银等支付工具,那必然会成为黑客觊觎的首选目标。
相比电视媒体的广告,搜索引擎的推广广告是典型的“精准营销”,完全克服了电视广告的种种弊端,投资回报率(ROI)远远高于电视广告。对于中小企业,特别是电子商务企业来说,网络推广中效果较好的是搜索引擎推广,这种推广的具有持续性、精准性、低价格的特点,投资回报率很高,相比电视的广告推广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
中国的互联网尚处于发展的低级阶段,人们的主要需求还是娱乐,这也造就了电子商务在中国发展的相对迟缓,对于电商网站来说,品牌是一个企业的关键,如果为了流量而盲目推广,甚至影响自身品牌的信誉度,则这样的运营可谓得不偿失。 |
签名档越复杂,人越肤浅!



|
Chrome Beta 全平台更新至 10.0.648.114:提高稳定性,UI 小幅调整
Posted: 24 Feb 2011 06:38 AM PST
[更新] Chrome Beta 全平台更新至 10.0.648.114:提高稳定性,UI 小幅调整
全平台的 Chrome Beta 今天更新到了 10.0.648.114:

这个新版本主要提高了系统稳定性以及进行了一些 UI 调整,详细更新记录请参考 SVN 日志。
此外,Chrome OS Dev 最近也频繁升级,最新版本是 0.10.156.46。
via Chromereleases |
签名档越复杂,人越肤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