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的整理:互联网中的人脉关系——建造自己的自由王国

6 views
Skip to first unread message

吴长城

unread,
Dec 19, 2011, 1:34:59 AM12/19/11
to sociall...@googlegroups.com, edu2, google360, 淄博自生长社区, 东里教育社区

把我最近的一些思想及参与的活动,与大家一同分享和整理。

希望得到大家的反馈和建议哦!

互联网中的人脉关系——建造自己的自由王国 http://sociallearnlab.org/changcheng/?p=357

---------------------------------

建造自己的自由王国

我们的网络世界比现实世界相对要更加的自我、自由和开放。因为,网络世界中选择什么样的人交往,用哪些社交网络,是QQ、豆瓣、人人还是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都是自己说了算。完全是自己控制和自己创造的环境。我们的朋友也可以自己选择,web2.0中内容的创造也更加便捷,那么,我的自由王国=平 台+人+人产生的内容。在这个小世界里,你的地盘你做主,你是你自己国度的王。 

从网络走向现实的人际网络

1、网络中找人的方法

在哪里找人呢?怎么能找到想认识的人?有哪些方法呢?任何人只要在网络中出现,不在这个平台就在那个平台,跨不同的平台,你总能找到他的行踪。

“地毯式搜索”方法

什么是地毯式搜索方法,就是利用各种社交网站,比如:新浪微博、Google、人人网、豆瓣、知乎提问等等。来搜索同一个人,不放过这个人的一点“蛛丝马迹”,让大家

人立方人际关系图:http://renlifang.msra.cn/ ,搜索庄秀丽老师的六度空间,可以看到很多重名的人,当加入邹景平老师,与她限制了关系后,就删去其他重名的关系。建立了相对准确的人际关系图:如下图所示:

剪切板(2011-12-15 11_21_04).png

点击线条,可以查看他们之间的人际关系详情,同时,查看他们之间的联系关系,网络地址等等。

当对多个人进行人名搜索时,可以建立更加准确的关系,比如:搜索吴长城+余波 庄秀丽,就可以看到多个人之间的关系,关系就会更加准确,消除掉同名带来的不准确关系。

剪切板(2011-12-15 11_17_40).png

人立方人际关系图:http://renlifang.msra.cn/ ,还可以搜索微博关系,授权访问微博,就可以看到吴长城的最近新浪微博关系图,当然这个关系图是在不断变化的,是暂时的一种关系图,如下图所示:

剪切板(2011-12-15 09_06_45).png

豆瓣网,http://www.douban.com

豆瓣网是一个读书、音乐、电影、同城活动、小组、社区等为一体的社群。豆瓣介绍是这样说的,“豆瓣不针对任何特定的人群,力图包纳百味。无论高矮胖 瘦,白雪巴人,豆瓣帮助你通过你喜爱的东西找到志同道合者,然后通过他们找到更多的好东西。”通过搜索人、音乐、电影、书、主办方等,来寻找特定的人群。

之乎网,http://www.zhihu.com/

之乎网的定位就是搜索话题、问题和人,我们可以用提问的方式来找人或找某个团队,比如:成都有哪些比较酷的互联网公司?我们就可以找到彩程设计http://mycolorway.com/ ,爱思英语:http://www.24en.com/ ,那么在这些团队和公司有哪些牛人呢,彩程设计的老妖,微博:http://weibo.com/penggreat  爱思英语创始人周玉亮,微博:http://weibo.com/zhouyuliang 。很快就能与之建立联系。

新浪微博,http://weibo.com/

微博可以搜索人,我的好朋友余波童鞋,发表了一篇博文,被某大学的博士看到后,想做为毕业论文的资料引用,于是就与余波联系,可是在微博上私信联系了几次都未果,因为余波没有登录微博。这位聪明的博士童鞋就跟余波的几位朋友联系。

余波的师姐看到这个消息后,就立即给他打电话。后来,很快就给予这个博士童鞋回复。找人用微博还是比较靠谱的。

 

google搜索,GoogleGroup。 

人人网,http://www.renren.com

人人网的口号是中国最真实、最有效的社交平台,加入人人网,找回老朋友,结交新朋友。

我个人觉得他更多是找到现实中我们的好朋友,以前的同学等,更像以前的搜狐的同学录,人人更像是从现实走向网络的一扇门。

 

"顺藤摸瓜"方法(层层递进)

 我们常常听说这样一种判断人和识别人的方法,他的朋友是一群什么样的人,他就是什么样的人。他看到他朋友写的内容以及与其沟通,他也就更倾向于成 为这样的一群人。当然,并不是他所有的朋友都是值得关注的,比如前面提到的,在特定的领域,朋友的朋友=朋友。同样,以此类推,层层递进,朋友的朋友的朋 友=朋友……

每个人都是有能量和磁场的,你发射的是什么样的磁场,你就能吸引到什么样的人。朋友的朋友是朋友吗?每个人关注 到的兴趣点不相同,如果朋友关注的某个点正好与你关注的某个专业方向领域相同,他的某几位朋友与你的兴趣点相同,这样就可以假定“朋友的朋友=朋友”,加 上关注,否则,这个假设就不成立。比如:新浪微博把朋友的朋友推送给你,“我们有8位共同的朋友,A、B、C、D……也关注了他”,这种方式推送的朋友, 要经过我们的筛选,才能加关注。朋友是不是越多越好?也就涉及到我们么后面要说的问题了,防止进入“好友”黑洞。微博或RSS等,加的好友越多,你浏览的 信息就越多。 信息和内容多了,是不是就看不过来,一定不好呢?当然也不是,浏览微博时我们会自动使用“鸡尾酒会效应”,关注你你关注的内容,不关心的内 容自动过滤掉。 而博客订阅的RSS,多了以后,可以通过标签Tag来管理,也可以通过搜索的方式来查找。方式方法多种多样,灵活应用。

“循序渐进”优化的的方法

在不经意间看到你关注的某个信息,你觉得对你的帮助非常大,说的很有道理。你就会去寻找这个话是谁说的?以微博为例,你就会将这个人加入你的微博,同时你也需要对你微博中的人进行删除或添加等等操作,不断优化或提升你的人脉层次和水平。

 

2、熟悉一个人?与之建立初步网络联接

比如加其为QQ好友,或者通过微博成为对方粉丝,关注的这位朋友A他在做什么事情,微博有哪些好友,加入了哪些微群。大致了解这个人的人品、社会关系,他关注的热点和领域,他交往了哪些朋友等等。通过单独的Email交流,或者电话等,建立初步的联系。

3、从网络走向现实?

在Web2.0的社交网络中,最大的特点是短、频、快,人与人的关系的建立与分离也是短暂的,松散的,快速的。当然,也可以是迅速切断,再不联系。也可以是迅速建立,紧密联系。有多种多样的方式。

在豆瓣网站http://www.douban.com,看到很多同城活动,这些活动一般都是在周末进行,是很好的从网络走向现实的一种方法和途径。由成都上上生活馆举行的多元生活主题活动:咖啡、香水与啤酒。在网络中可以认识很多有趣的朋友,自己酿啤酒的朋友,西门子公司的刘可,喜欢收藏香水的小小等等。通过微博、电话、QQ等,很快与他们建立了连结,在通信时代,人与人的结实是如此的简单。但如果与一个朋友建立深厚的关系,可能需要我们花很多的时间与其沟通与交流。 后面将详细叙述。

2011年12月10日,参加的成都Idea Meeting活动,http://www.douban.com/event/15323301/ 。 2011年12月10日下午两点,IdeaMeeting2011成都思想聚会将在成都市新空间青少年发展中心举行。听到邀请来自大陆、台湾、美国、德 国、意大利、挪威等地的讲者每人用20分钟以内时间分享他们的思想力和行动力,展现平凡人亦能让世界更美好。很开阔视野,了解到别人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与 不一样的自己接触,也可以通过这个方式认识更多的朋友。以下是IdeaMeeting活动的七位演讲者与3位组织者合影(图片来自:Idea Meeting活动,http://www.douban.com/event/15323301/

剪切板(2011-12-15 11_35_03).png

 

4、从个体走向群体?

如果多个共同兴趣爱好,共同专业领域的人走到一起,就会形成群体,群体的力量就会有非常迅猛的力量,这种集结的力量会形成自组织的团队,能创造爆发的力量。比如2007年成立的教育大发现社区(http://sociallearnlab.org/), 有长期的、持续的线上项目及线下活动,引导我们社区发展。这个过程是什么样的呢?我(吴长城)在2007年底,通过网络与北京师范大学庄秀丽老师、江西师 大研究生余波、广东商学院的Tom老师、台湾的邹景平老师、从美国回来在北京的刘远亮,四川南充的王万清老师等,联合发起和创建了教育大发现网络学习社区 (http://www.sociallearnlab.org/)。从平台的建设,到各种教学和学习活动的组织和参与,以及家庭、生活和学习、工作背景等,都有了了解。在一起合作与共事,组织的项目和活动有:维护与管理教育大发现网络学习社区网站(http://www.sociallearnlab.org/)。共同推进教育大发现社区简报(http://sociallearnlab.org/wiki/index.php/SLLBrief)项目,参与“认识我从这里开始……”:http://www.haokanbu.com/event/1471/ 一句话分享社会化学习实践故事:http://www.haokanbu.com/event/16331/ ,好看教研活动:http://www.sociallearnlab.org/wiki/index.php/ICTinEdu_Haokanbu ,淄博信息技术教师社区——稷下学社:http://wiki.zbedu.net/index.php/%E9%A6%96%E9%A1%B5 ,网络教研活动:2010信息技术优质课评选研讨活动 http://wiki.zbedu.net/index.php/Yzk2010 2011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与实施案例评选研讨活动:http://wiki.zbedu.net/index.php/Yzk2011 等等。形成各种各样的人际交往小圈子,并开展各种项目和活动,从单个个体形成群体,并在群体中开始协同做事。当然,个体成员的贡献和力量就决定了整个社区的未来发展。

庄秀丽老师的好看故事中分享的《网络社会中的自组织学习行为(110316)》http://www.haokanbu.com/story/278772/?page=1 ,就是对个体成员与群体中协作与共建的最好诠释。

剪切板(2011-12-15 11_04_09).png

2008年底,我研究生三年级开始做论文,也在全国各地奔波找工作,这时候通过教育大发现社区结识的很多老师和朋友给予我很大的帮助,庄秀丽老师通 过电话给予我做简历、求职技巧方面的帮助,在2008年11月底,与庄老师、余波等在北京见面,在网络中交往1年多的时间,见面时我们就感觉是多年的老朋 友,没有任何陌生感。在毕业论文方面,我以庄老师的教学班级为研究对象,开展问卷调查,庄老师也给予我和余波很多的帮助,指导我们制作调查问卷、收发问 卷、修改论文等。

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去过很多城市,得到教育大发现社区很多老师和朋友的的帮助。在我还去广东参加考试时,就得到广东商学院的Tom老师的帮助与支持,还非常有幸亲历了Tom老师的课堂,与他的学生一起交流和学习,感觉好精彩!

 

(以上是与Tom老师合影)

后来我到四川成都四川师范大学工作,我和庄老师等SLL成员仍然保持紧密的联系,共同参与到教育大发现社区的建设与活动中来,有很多的收 获!2011年7月,利用暑假放假时间,我和王万清老师从四川去北京,与庄秀丽老师、余波、刘远亮、邹景平老师等见面,从网络走向现实,我感觉我们的距离 更近了,把我们个人全方位立体的展示在朋友面前,网络中的我们只是显示中的一部分,只是我们可能愿意展示或可能展示的一部分,现实中的我们在一个特定的生 活环境中,有丰富的肢体语言、有家人、有情感的流露等,是一个立体的人。以下是我们SLL一群人的合影:

 

SLL朋友合影    从左到右依次是(吴长城、刘远亮、余波、邹景平老师、庄秀丽老师、嘟嘟(庄秀丽老师儿子)) 

我与邹景平老师合影

5、建立人际网络关系的强联接? 

要认识别人,首先我们要打开自己,让别人了解我们自己,才能与他人建立更强的链接。而且是立体式开放自己。怎么开放呢?

  • 大胆秀出你自己

(1)是否用实名

分为两类人,一类是有名的人,一类是普通人。如果你在互联网上已经非常有名了,某个圈子里的人都认识你,用不用实名无所谓,大家都可以找到你。金山公司的周琦(Zoom.Quiet),又名仨儿,不管他叫什么,我们都能知道这个人是谁,想找到他的人都能找到他。

另外,我们很多的普通朋友或者教师,最好能用实名,让现实中的你和网络中的你能够合二为一。

(2)照片与视频

将你的照片和视频放到网上,让更多的人认识你。更多的分享,包括开放分享你的文字,你的思想,你所有能想到的。

  • 礼尚往来

 与现实社会一样,当别人需要你贡献力量的时候,慷慨的伸出你的双手,因为你也有需要别人的帮助的时候,帮助别人就是帮助你自己。当你需要帮助的时候,你知道你也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你有一群网络上的朋友!

网络中的交往与现实中的交往没有太大差别,打招呼,道别,节日问候,赠予礼物,都是一样的。

  • 开放分享

邹景平老师说,“數位學習中需要尊重、開放、分享、面對和接納的態度,尤其要練習先給後得的氣度,你所給出的一切,其實都是給你自己的!” 收获是为了更大规模的分享,分享也是为了更大规模的收获。

  • 看到别人的长处

 接纳别人的短处,看到别人的长处。遇事情,对事不对人,就事论事,不进行人生攻击等不恰当的言语和行为。

“如果我们想交朋友,就要先为别人做些事——那些需要花时间、体力、体贴、奉献才能做到的事。”—— 卡耐基 

  • 同甘共苦,一起做项目的朋友; 
  • 长期都有交流互动;增进情感,长期友谊
  • 有线下活动或面对面的交流;
  • 你们之间是有故事的人。

现代社会的人都得有“分身术”或“合身术”,把自己从网络和现实中“合二为一”或是“分裂”开来。

从现实走向网络的人际网络

从现实走向网络的人际关系,相对来说更加稳固。

教育大发现社区与某单位合作,开展教师培训活动。而一百多名骨干教师的培训,很多教师对Web2.0资源应用非常感兴趣。在其中,我认识了一位特别热心的老师——刘宪琪老师,并与他交流电话号码、QQ、好看簿地址等联系方式,培训结束后,我在网络中与刘老师建立了强连结,他也积极的参与到SLL的社区活动中来。

网络世界中的人

网络世界中的人,与现实中一样,都是建立在长期的合作与信任基础上。

不管网络有多先进,3D也好,视频也好,都没有办法使人与人的沟通如面对面那样,是立体的。

SNS交往时,不是朋友越多越好,而是有一定的原则:比如7+-2法则,人们遇到朋友的多少,能够想起来并不断交往的数量是非常有限的。所以,不管是QQ也好,微博也好,并不是好友越多越好,必须掌握个“度”。微博中的朋友越多,推送来的信息就越多,根据信息来筛选人,可以根据类别来对人分组,同时,对信息进行分类,可以分类:新闻媒体、IT技术、教育、公益、资源、朋友境况等。经过一段时间,对人员进行筛选,剔除那些没有提供有效信息的人员,剔除那些给自己带来负面情绪的用户等。跟随积极向上、提供真实自我的人。跟随的人多,也可以利用上面说的自动过滤的方法,也会有鸡尾酒会效应,都没有固定的模式,看自己怎么样方便,就用哪种方式。

朋友是不是越多越好?防止“好友”黑洞

什么是黑洞?http://zh.wikipedia.org/zh-cn/%E9%BB%91%E6%B4%9E

在SNS平台中,不管 是微博也好,QQ也罢,是不是好友越多越好?当然不是,提防进入“好友黑洞”。什么是好友黑洞?比如在微博平台,看到发了一条比较好的微博内容,就加他为 好友,经常看微薄都这样,时间长了,,好友也越来越多,微博信息也会越来越多,互动也会越来越多……当然,消耗越来越多的时间成本和精力成本。因此,好友 黑洞,引发的是微博黑洞,SNS黑洞等。

 

好友的管理,我们该如何去做呢?对好友分类后,就能分类浏览不同好友的微博。好友分类管理后,如何互动?互动过程中,你发一条微博,只要跟随你的 人都能看到,可是你如果不想让某些人或某个人看到你的部分微博内容,那是做不到的。如果非要做到内容分类发布,不同的内容推送给不同的人,只有新建两个微博了。微博做不到,但是,Google+的圈子,实现了这种好友分类+信息内容发布分类。

那么,除去分类不说, 那我在某一个类别中的好友越多越好吗?看你如何去用微博,又如何去互动?第一种,不怎么去互动微博内容,只是分类管理好,感兴趣的转发而已,偶尔评论。另 一种是设定好友上限,比如30人,在同一领域内,关注他们的微博信息,互动并分享。之所以设定一个人数限制,是为了避免信息超载,以及微博相互转发后的信 息重复。比如:前一段时间,苹果公司乔布斯辞世的消息,微博转载后的重复率就相当高。我个人应用倾向于后者。

为 了防止好友黑洞引发的一系列黑洞,也就是上面提到的基本设定好友的上限,设定关注微博的时间,比如:晚上看电视或在蹲厕所的10分钟,集中浏览或回复微博 等。尽量做到转发微博后,有评论或内容原创。每天转发和发布微博不要超过10条。如果摆弄微博持续1个小时以上,谨防自己进入“微博黑洞”,对付微博也只 能以微攻微,浪费大块的时间不值得。

管理好自己的好友,并进行更换或者筛选。

 微博、人人、豆瓣、QQ这类型的社交网络“强迫症”

这一部分转载知乎网(内容有改动): 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875754

第一,实现不了完全意义上的 “即时性” ;
第二,会惯养出,强迫症,老强迫自己去登陆社交网站,当频率不断增加时,获取的信息又非常有效;
第三,一般的强迫症通常自己是无法察觉的,但是用微博、人人、豆瓣、QQ等这类型的社交网络培养出的强迫症却能被自己察觉;
第四,察觉后会因为非即时性而去无意识的想去改变“现状”,但是人的侥幸心理(觉得每次刷新页面的时候,就一定会被人@ 或者收到私信),会去无意识的又让自己去这样做(重复的去刷新页面)然后马上思维转变到第三条,依次恶性循环。 

--

吴长城

教育大发现社区
四川师范大学基础教学学院


Reply all
Reply to author
Forward
0 new mess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