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Groups no longer supports new Usenet posts or subscriptions. Historical content remains viewable.
Dismiss

解剖古典吉他(一)

4 views
Skip to first unread message

albert

unread,
Apr 8, 2006, 11:58:35 PM4/8/06
to
『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接下來我希望用比較深入淺出、淺顯易懂的方式,讓大家對古典吉他的科學原理多一點認識與瞭解。因為,倘若你對朝夕相處的夥伴只停留在一知半解的階段,那你又如何去要求它呈現「天籟之聲」?你如果對製作工、料沒有一些基本認知,又如何去辨別廣告上一些似是而非的論調,進而身陷其中而不自知?

多年來,我個人一直認為:我們應該以更科學的方法,重新檢驗每一種源自於西方國家,盡可能搜集到的製作古典吉他理論,從個中去發現許多有趣的印證,也發掘許多新工法和材料運用、改善整體力學結構,解開許多有關製作書籍中有意或無意誤導的謬誤(論)。

首先,我們先做一項科學檢驗:
不論總弦長(上、下弦枕距離)是標準的650mm或660mm,
645mm不等,你會發現:第十二音柱正巧位於總弦長的一半【1/2總弦長】,呈現上、下對稱式。(請自行思考)
每個音柱距離(音格)分佈,都按一定比例計算公式(請自行導出計算),從第一音格開始,依次向下遞減安排。當音柱定位稍微偏差,或用久磨損時,理所當然就會嚴重或輕微影響每一音階的音準。在按下封閉和絃時,可明顯感覺到各個音階的音準極不和諧。
琴頸一般是用宏都拉斯麻幹木製成,運指指板用質堅耐磨的黑檀木或烏木固定其上,琴頸背部再鑿槽鑲崁一條堅硬黑檀木做力木,強化琴頸結構,並防止因年久及氣候溫、濕度變化,導致琴頸變形而影響各音階的音準。
琴頭雖與音準、音色(質)、音壓、音量無關,但與要考慮與琴頸接合處之卡入角度及拉撐結構,調弦柱、孔和絃鈕組等鑿孔配置和鬆緊適度,都要力求精准、觸感完美。

我希望你們在彈琴之余,利用時間多去探索思考,演奏技巧和曲譜以外的問題,我的經驗是:一把在各方面設計表現完美的古典吉他,可以解開並突破你的演奏技巧和輕易地展現曲譜意境的表達能力。

0 new mess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