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和性革命

50 views
Skip to first unread message

chinesechristiandiscernment

unread,
Apr 1, 2016, 1:23:13 AM4/1/16
to 異端及錯誤神學

心理學和性革命
張逸萍


我們很難把性革命的責任推到一兩個人身上,但一般而言,都首推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和金賽(Alfred Kinsey)。


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


佛洛伊德是心理學的老祖宗。他有好些理論,都和性慾有關,稍微翻一翻他的書,你可以看見他大談陽具、陰莖、性交、手淫等。他似乎以性慾解釋人的所有行為,所以我們今天嘲笑說﹕「性慾是推動地球旋轉的力量。」

基本上就是說﹕人的精神毛病,源於性慾未得滿足。所以若說,佛洛伊德不必為性革命負責任才怪。

不奇怪,佛洛伊德主張舒洩性慾,反對約束。


羅傑斯(Carl Rogers)


羅傑斯是六零年代的名心理學家。六十年代也可以說是心理學開始入侵美國教會的時候,所以當時的基督徒心理學家受他的影響相當大。他在性革命方面也有極大的貢獻,

他相信,「舊觀念中的『同居』、『通姦』、『淫蕩猥褻的行為』、『淫亂』、『同性戀』、『吸毒』、甚至『賣毒賣淫』……都是在探索一個更好的夥伴關係。……任何夥伴關係,只要相方同意,又不損害他人,如果法律許可這樣的關係」,那麼將會有更多誠實的人。


埃利斯(Albert Ellis


今天年輕人到大學讀心理學,都知道佛洛伊德已經落伍,現在是埃利斯的世界,他被稱為心理學界中第二個最有貢獻的人。

他認為婚前性行為有好處,也有壞處。他說﹕「既然大部分有知識有教育的人,不再被視婚前性行為為罪惡,你不必再為此內疚。」

他也認為婚外性行為,有好處、也有壞處﹕「今天的有識之士不再認為通奸本是邪惡的罪惡,所以常常如此做,不會感到很大的內疚,或完全沒有內疚。」


同性戀


如果你不是年輕小伙子,你可能記得,三四十年前,美國的同性戀者高叫「走出壁櫥」,因為據稱同性戀是正常的,只不過是另類性取向,是可以公開的,可以見光的,不必偷偷摸摸。今天,我們都知道,美國的同性戀者要爭取結婚的權利。

早在1963年,美國精神病學協會(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簡稱APA)以同性戀為疾病,同性戀者是情緒受困擾的人。1971年,美國精神病學協會投票,決定以同性戀為正常。1994年,APA甚至宣佈,他們不贊成任何專業人士,嘗試幫助同性戀者去改變他或她的生活方式。

雖然一般而言,基督徒心理學家對婚姻性愛的態度比他們的世俗同業保守得多,但是,基督徒心理學家中,大有人支持同性戀。二三十年前,被邱清泰和蔡元雲邀請來台灣和香港,向中國基督徒推動心理學的名基督徒心理學家柯聯思(Gary Collins)報導,基督徒心理學家對同性戀的態度不一致。有些捧著聖經去譴責;另一些則推理,解釋為什麼它不能算為罪。


今天心理治療界的氣候


今天一般的心理輔員對婚姻性愛的態度又如何?是否和上邊這些心理大師們有天壤之別?還是大同小異?

《今日心理學》(Psychology Today)有一篇文章報導現今婚姻和性行為的改變﹕傳統的核心家庭漸漸在縮減,同居和單親家庭愈來愈流行。作者說,有人可能擔心傳統家庭的破裂,是社會問題的根源,可是,他認為,事實並不支持「這個少數人的關注和價值觀。」作者認為沒有需要挽救家庭,反之,我們應該鞏固和保證「個人的健康、福利、和自由。」


全文請見∶「心理學和性革命」(http://www.chinesechristiandiscernment.net/…/sex_revolution…

Like
Like
Love
Haha
Wow
Sad
Angry
CommentShare
Reply all
Reply to author
Forward
0 new mess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