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我假我﹕心理學和東方宗教交匯之處

48 views
Skip to first unread message

chinesechristiandiscernment

unread,
Mar 17, 2016, 12:51:43 PM3/17/16
to 異端及錯誤神學

真我假我﹕心理學和東方宗教交匯之處
張逸萍


我們都聽到有口號說﹕「活出真我!」

活出真我,不問好壞

《心靈關顧》的作者、基督徒心理學家貝內爾(David Benner)說﹕「當我們愈來愈似基督,我們就愈來愈接近真我。」所以我們應該「做個不節不扣的你,是神所喜悅的,因為你的真我在基督裏扎根。……因此,我們的召命乃是成為那個自我。」換言之,一個不節不扣的我,即是真我,是良好的、是像基督的、是蒙神悅納的。

所以管不了真我是怎樣的,我們都要接納它、愛護他、珍惜它、滋養它,包括它的優點和劣點。「我就是這樣子的,我不虛假,不裝模作樣,我的行為必須反映自己的思想、原則、價值觀。」這個叫做「對自己誠實」。

假我何來?父母所害

既然都異口同聲地說﹕假我要不得,我們必須尋找真我,那麼,在尋找之先,是否需要先問﹕假我何來?

在心理分析界首創「真我假我」概念的威尼考特(D. W. Winnicott)認為,母親必須全心關注嬰兒的需要,並能及時給予滿足,例如餓了馬上餵奶。於是,嬰兒以為自己的願望創造了現實,所以逐漸發展出真我,它形成之後,兒童才能走向心理健康的坦途。如果母親不能滿足嬰兒的各種需要,兒童就會感受到被忽略和誤解,他會被迫關注並應對外部世界的要求,過於抑制其本性,從而形成所謂假我。

同時是瑜伽老師和心理輔導的寇培(Stephen Cope)表示,根據瑜伽的觀點,假我是因抵抗某些能量而成的。因為我們環境中的「母親」,不能叫我們的物質身體完全愉快、不能幫助我們棲息於這個苦與樂的世界中、不能教導我們處理物質界的感受,所以我們向宇宙性的母親封閉。漸漸,我們還以為假我才是真正的我。

他們使用不同的話說﹕父母、權威、宗教、道德、環境,都是傷害了我們,所以產生假我,而真我被掩沒了。

更深含意﹕泛神論

若再深一層去看,原來印度大師和佛教和尚的真我假我概念是基於泛神論﹕他們都以物質世界為幻覺,所以血肉之軀的「我」也是幻覺,是謂假我;靈界才是一個真實的世界,所以那個靈性的「我」才是真實的我,是謂真我。

尋找真我、瑜伽冥想

說到此,不管是誰的話,怎樣表達,難道最重要的還不是把那個被壓制、被埋沒、失落了的真我找回來嗎?

從上邊對真我假我的描述而觀,父母和權威對我們施與壓制,我們為了討好這些權威,接受了他們的「應該」「必須」,於是真我被埋沒、假我出現。那麼,怎樣尋找自己的真我呢?當然是擺脫他們的束綁、順從自己的意思、增強自信、學習說『不』、自主自治、自愛等等。

除此之外,我們也看見他們推薦各種冥想技術為尋找真我之途。

例如﹕布雷蕭的《家庭會傷人》書中講到,我們人人都來自不健全家庭,因為我們的父母和權威都給我們很多「應該」和「必須」,以至我們失去真我,養成假我。他所推薦的康復之途,隨了明白自己怎樣被家庭傷害,然後接受心理治療之外,他更推薦冥想類的辦法﹕(1)催眠術中回到往日,發現受傷的經歷;(2)各種冥想和心像(imagery)來接觸自己的內在孩子(Inner child);(3)使用各種冥想技術,接觸那個「上帝我」,即真我。

兩者交匯

所以,寇培總論說﹕「非常有趣,瑜伽的觀點和西方心理學的答案在此交匯。」

新人舊人

原來聖經從沒有「真我、假我」的觀念,卻有「新人、舊人」的觀念。那麼,我們可否把真我當新人?假我當舊人?差不多,算了罷,可以嗎?現在讓我們先比較一下﹕

(A)舊人不是假我

舊人是在罪上死了,與神的生命隔絕的結果。

「我們在罪上死了的人」,受洗是表明自己歸入祂的死,「我們的舊人和他同釘十字架。」(羅六1-7)這些經文都指出﹕舊人因著罪,是敗壞透的。

根據上邊心理學家們和東方宗教人士所講的﹕假我是被父母和權威傷害的結果,或者不明白「自己就是神」的結果。可見舊人不是假我。

(B)新人也不是真我

1。舊人需要救恩 
萬幸,「當我們死在過犯中的時候,〔神〕便叫我們與基督一同活過來。」(弗二5)。

2。最重要——新人不是從舊人改良而來

3。舊人需要被釘死,讓新人長大

全文請見∶「真我假我﹕心理學和東方宗教交匯之處」(http://www.chinesechristiandiscernment.net/ps…/true_self.htm )

Reply all
Reply to author
Forward
0 new mess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