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汽车合资时代来临之前,中国的汽车工业诞生的速度也令人惊叹过。我们的汽车梦开始于上世纪中叶,随着重型工业的发展,中国有四个汽车制造大厂,它们是第一汽车制造厂、第二汽车制造厂、上海汽车制造厂和北京汽车制造厂,在中国汽车发展的进程中,正是这四家汽车制造厂,建筑了中国人汽车梦的雏形。
北京汽车制造厂的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汽车制配厂,1953年国家决定投资创建第一汽车附件厂,1954年3月,在北京市朝阳区呼家楼地区,一个新工厂破土兴建。这是给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和洛阳第一拖拉机厂生产配套产品的北京汽车附件厂,当年9月,第一机械工业部汽车局决定将原有的北京汽车配件厂和新成立的北京汽车附件厂合并,定名为北京第一汽车附件厂,生产化油器、汽油泵、气缸垫、汽车灯等17种汽车、拖拉机的配件。
1958年是一个在中国汽车发展史上必须铭记的年份。这一年,长春一汽生产出了红旗,上海汽车装配厂试制成功第一辆凤凰牌轿车,从这两点来说,1958年,算得上是中国汽车业的第一个丰收年!但也是这一年,北京第一附件厂试制出了井冈山牌小轿车。
1958年2月,在全国大跃进形势的鼓动下,北京第一汽车附件厂决定开始试制小轿车。当时该厂除了生产汽车的一些零配件外,只在几年前生产过摩托车,研制汽车可是一个不小的课题。在当时党委书记冯克、厂长李锐的带领下,广大技术人员和职工仅仅凭着革命热情,很快就把发动机、变速器、前后桥等关键总成制造了出来。在井冈山牌小轿车的试制过程中,清华大学汽车拖拉机系的教授宋景瀛和100余名毕业生也参加了设计和制图,全国9个城市的30多个工厂提供了材料和协作配件。
1958年6月20日,一辆被命名为“井冈山牌”的轿车成功下线。那一天,工厂召开了庆祝大会,时任第一机械工业部汽车局局长张逢时出席了大会,庆祝首都生产的第一辆汽车的诞生,并宣布该厂改名为“北京汽车制造厂”。
当天下午,李锐厂长把井冈山牌小轿车送到中南海报喜。毛主席、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都观看了这辆小轿车。朱德和李富春同志还乘车在中南海草坪上转了一圈。在此期间,朱德同志为该厂亲笔题写了新厂名。6月27日下午,工厂举行改名庆祝大会。从此,北京有了第一家汽车制造厂。
不久之后,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国庆”,工厂进行了生产百辆井冈山牌小轿车迎 “国庆”的动员,但由于生产条件不具备,尽管职工们全力奋战,到“国庆”时也只 完成了30多辆。由于这个车型未经过鉴定,技术上不过关,在小批试制后就停止了生产。
但北京人的轿车梦依然继续,1959年11月,国家一机部向北京汽车制造厂下达了中级轿车的试制任务,选型方案定为苏联生产的伏尔加轿车,最初的名称是星火牌760轿车,后来改名为东方红牌轿车。接到任务后,北汽开始了试制的准备工作。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还拨给北汽一辆1959年生产的伏尔加M21N型轿车作为仿制样车。
1960年初,苏联一个5人专家小组到海南试验伏尔加轿车,途中经过北京,参观了北汽,与厂领导座谈了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有关问题,并对试制工作给予了指导,临走时留下了一套伏尔加轿车的生产图纸。
1960年11月,东方红牌小轿车25000公里道路试验结果表明,东方红轿车最高车速可以达到125公里/时,最低油耗9.8升/百公里,与苏联生产的几种车型对照,东方红小轿车优于莫斯科人牌和胜利牌,东方红牌小轿车的底盘也是可靠的。
1965年5月,中国汽车工业公司组织对东方红轿车进行了国家级产品鉴定。这次鉴定与上海凤凰牌轿车同时进行,并选择奔驰220SE、福特F500、菲亚特2300、奥斯莫比尔等国外车型进行对比试验。经过50天的试验,试验工作组认为,东方红轿车的主要性能和行驶可靠性基本符合使用要求,正式通过了国家鉴定。
1966年底,国务院正式批准北京汽车制造厂的扩建改造工程,生产纲领为年产5000辆,其中BJ212越野车4400辆,BJ760东方红轿牌小车600辆。这是国家批准的北京第一个整车生产项目。从1959年到1969年,十年间共试制和生产了东方红牌小轿车600辆。直到1966年底,当时的北京市委书记谢富治来到北汽,以“不要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为由,下令停止了东方红牌小轿车的生产。
上世纪60年代初中苏关系破裂后,苏方停止军用吉普“嘎斯”69的供货。1961年1月,总参、国防科委、一机部将研制军事指挥用轻型越野车的任务下达给北京汽车制造厂。1961年3月,北汽轻型越野车项目正式上马,设计原则是以“东方红”轿车为基础,动力与传动系统等与“东方红”通用,车身、分动箱、前桥等重新设计,公提出210、210A、210B、210C、210D五种不通参数的方案,经反复筛选,最终确定采用BJ210C型。6月,北汽试制出BJ210C样车。(未完待续)
原文链接:http://www.feelingcar.com/fc3226.html
本邮件为系统自动发送,请勿回复,谢谢!
飞灵汽车网(www.FeelingCar.com)致力于传播汽车文化,分享汽车生活
我们的联系沟通还有以下方式:
【新浪微博:@飞灵汽车网】
【腾讯微博:@飞灵汽车网】
【搜狐微博:@飞灵汽车网】
【公众微信号:feelingc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