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科技大學【第五屆提升職業倫理與職業道德教育研討會--與孔子對話】

16 views
Skip to first unread message

t...@ctu.edu.tw

unread,
Nov 3, 2008, 12:27:47 PM11/3/08
to 臺灣儒家
※建國科技大學【第五屆提升職業倫理與職業道德教育研討會
──與孔子對話】歡迎論文投稿,並延後至12月27日舉行
一、目的:
為提昇職業倫理與職業道德教育,並宏揚「孔學」,特舉辦實務與理論研討會。竭誠歡迎校內外人士的參與。
二、對象:參加人數約250人,對象包含:
1.本校教職員
2.校外人士
3.學生
三、活動形式
本研討會擬分成:
1.專題演講(講座)、願力與經驗分享兩場
2.學術論文共九篇
四、活動時間
民國97年12 27日(星期六)
五、活動地點:建國科技大學工學院電機系視聽中心
六、本次論文主題:(依以下優先順序排列):
1.有關工程倫理
2.闡發生命德業與恢宏志願典範之學術研究者
3.有助於提升學習力與活化組織之學術研究者
4.與職業倫理與職業道德相關的倫理學議題者
5.改進技職體系職業倫理與職業道德教育課程設計者
6.從任教課程中闡發職業倫理與職業道德教育者
七、論文形式:
1.字數不超過一萬五千字。
2.11月3日請繳交論文大綱(300-500字)電子檔給許炎初。
3.11月10日公佈初審結果。
4.12月14日繳交論文。
5.本研討會論文設有評論人制度。論文集的彙編本並有申請圖書出版字號。歡迎多多投稿。
連絡人:許炎初老師
t...@ctu.edu.tw

tom

unread,
Nov 20, 2008, 9:33:34 PM11/20/08
to 臺灣儒家
教學卓越計畫第三年8-1提升職業倫理與職業道德教育
──「與孔子對話」系列學術演講

許炎初學97/11/21
九十七年十一月二十日,週四下午三時,在建國科大教學大樓301室舉行教學卓越計畫八之一提升職業倫理與職業道德教育之「與孔子對話」系列學術演講,邀
請通識教育中心吳季霏老師演講:〈孔子對立志之啟發〉。全場共有超過七十位的同學,同享教益,其樂融融。吳老師共準備兩張講義。可見準備之充分,吳老師
並善用循循善誘的方法來導讀,並充分與學生互動,更能見出演講內容之系統與條理(請參見吳老師的檔案)。本次活動,先邀請許炎初老師致詞。之後進行至四
點半結束。
以下是許老師事後對此活動之一些感言。
昨天吳季霏老師的導讀與專題報告,十分成功,讓我深受感動。
我覺得「建國儒家」絕非只有一二人的事情。但學長走後,我花不少時間在「台灣儒家」的公共論壇,因為那是學長生前的遺願,必須有人來接著持續
做,甚至以後這個「台灣儒家」的責任也就要偏勞大家來共同耕耘。
我覺得為何「儒家」在台灣、乃至本校會難以推動。我思考了很久,原因當然很多,但其中有一個關鍵,那就是我們在「大學時代」就已經逐漸關心「中
國文化」的「命運」,雖然那時似懂非懂,但當時相對於一個並「不關心」中國文化「命運」的年輕人言,他很容易就會轉向到其他的方向與議題,並且就逐漸失
去了對「中國文化」發展之「敏感度」與「思考性」。
我認為我與汪老師在此處,是有高度的交集。
說起來,大家從大學至今,都已經快三十年了。因此學長五十之後,自覺地提出「台灣儒家」與「建國儒家」,其實都必須將此漫長時間的濡化歷程之
「支援意識」給加入。就是因為這種「支援意識」是十分內化,而且都有賴一顆溫情與純潔的心靈在持續加溫與關懷,並還歷經許多學術典範轉移的思考,而最終
都沒有太大的動搖,纔能得出這樣的結論,因此絕多數的人對「台灣儒家」與「建國儒家」會漠然以對,或視為奇怪,也就不令人意外了。
但到底要如何呼喚「中國文化」呢?
那只有一顆融和「歷史-文化-哲學」之大心靈與大精神,纔能勝任。這種「歷史文化哲學」之心靈與精神可以在許多儒者的身上產生與撞擊。
我自己從大學開始,就流轉於方東美、唐君毅、牟宗三、徐復觀、熊十力、劉述先、杜維明、余英時等等。但只有在建國遇見了汪老師之後,並經過二
十年的相處與觀察,我才逐漸從「西化」的歷程中,找到一條令我真正回到「中國文化」之道路,並且是在理智與情感雙重上,都能信賴的榜樣與動力。
透過汪學長,我更容易上轉錢子,再透過他們二人,調適而上遂,更可以上轉朱子,最後又更導源、上達於孔子,最終就以孔子的這位融和歷史文化哲學
之大心靈與理想精神來代表中國文化的最高價值與理想典範。
透過十年持續的呼喚,進行與孔子對話,讓我自己纔能保持一種學與思之密實與契悟之聚焦性,也才讓自己長久以來的無根、漂泊、疏離與異鄉的碕零生
命,找到了一種晚來的安頓。
如此說來,就更難以具體地表現在課程上。因此在教學上我纔逐漸喜歡思考「影像」的力量,並透過審慎之挑選,因為「影像」它最能將此歷史文化哲學
之大心靈與精神給與一種歷程化、表情化、具像化、敘事化,此即讓中國文化中最動人的永恆與共相之精神,能夠透過影像之創造與凝視的至極與辯證之充分表
達,來充補文字上所難以時空化所產生的抽象性與難度性,好來縮短我與學生之間二者的「時間差距」(temporal distance)。
最後我想說,關心中國文化與台灣儒家乃至建國儒家之間,絲毫沒有矛盾。就不必說儒與佛之間了,甚至關心乃至信仰基督者,也可以與孔子進行最真摯
之對話,因為真正讀懂孔子的人,一定會從孔子生命之完整性、深邃性、形上性這裏發現有許多的飽滿之空間與層次可以促進自己學思之進步與生命之提升。
可惜學長之生命已經用完,但也留給我們更大的彈性與空間來落實並擴充「建國儒家」之內涵與精神,「建國儒家」應該是一條開放與無盡美好的大路,
而並非一條走不通死路與一灘死水。
但汪學長給我們唯一的前提與限制就是,讀讀他的〈生命五層次論〉,與《論語新解》,因為儒家最困難理解的是對孔子之「德」的定位與理解,而這條
路如果走不下去,前述的遠景亦將有落空之虞。
紀念汪老師的人,請不要忘記他最真摯、最浪漫的邀請與最善意、最動人的呼籲。
「建國儒家」之成與不成,其實就在一念之間而已。不知是否?尚請教正。以上匆匆。謹此
炎初 敬上

tom

unread,
Jan 10, 2009, 6:49:04 AM1/10/09
to 臺灣儒家
發表人:許炎初 楊斐芬 建國科技大學通識中心副教授

主 題:建國儒家汪中興〈生命五層次論〉之學術架構與生命類型初探

評論人:黃人傑教授 弘光科技大學通識中心主任

發表人:劉麗薇 朝陽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專任講師

主 題:大學通識教育課程的學習行為調查-以朝陽科技大學為例

評論人:劉明揚副教授 建國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任

發表人:陳耀寬 李華璋 朝陽科技大學通識中心助理教授 副教授

主 題:勞作教育與人格發展--以朝陽科技大學為例

評論人:劉柄麟副教授 建國科技大學學務長

發表人:羅卓文 建國科技大學通識中心講師

主 題:清代徽商與乾嘉學者互動探論

評論人:許炎初副教授 建國科技大學通識中心

發表人:柯明光 建國科技大學通識中心講師

主 題:台灣亂象道德重整芻議

評論人:李奇英教授 彰化師大通識中心主任

發表人 涂茂齡 建國科技大學 通識教育中心 講師

主 題:常氏家族儒商形象析論

評論人:張展源副教授 建國科技大學通識中心

發表人:費臻懿 建國科技大學通識中心講師

主 題:論清末小說市聲中的商人形象

評論人:楊斐芬副教授 建國科技大學通識中心

發表人:陳正平 建國科技大學通識中心副教授

主 題:游藝休閒活動的倫理意義及價值

評論人:詹宗祐副教授 建國科技大學通識中心

發表人:洪翠娥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公共事務與公民教育學系暨政治學研究所副教授

主 題:教學倫理:以多元文化教育為例

評論人:李德材副教授 朝陽通識中心主任

> > t...@ctu.edu.tw- 隱藏被引用文字 -
>
> - 顯示被引用文字 -

Reply all
Reply to author
Forward
0 new messages